-
1 # 傍竹居
-
2 # 夏雨風
瘦金體是宋徽宗獨門暗器,而狂草是很多才子各式各樣的龍飛鳳舞。一個是筷子一根單薄,而狂草如秋風掃落葉,百般狂野。
-
3 # 上海美術書法藝考培訓
範笑歌大師既能寫瘦金也能寫狂草,從他的書法中可以看到二者有很大聯絡。
他的這幅狂草就有瘦金體的筆意,筆畫都很纖細,使轉都很活潑,如果功力不深厚就會流於輕浮,這都是初學者應該注意的。
-
4 # 張勁逸
在人們印象中,一提起宋徽宗的"瘦金體",就會想到結體俊逸的《穠芳詩帖》;冷豔凝練的《楷書千字文》,都有"鐵畫銀鉤"之稱;如果單以其瘦金體楷體和狂草來比較,實質就是講楷書和狂草的區別。
總體的區別來說,瘦金體楷書運筆講究頓挫硬朗,狂草行筆多圓轉:
瘦金體運筆飄忽快捷,筆跡瘦勁,轉折處多見到明顯藏鋒,露鋒等運轉提頓痕跡;其用筆特點包括: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竹葉,捺如蘭枝,豎鉤細長;筆畫字象遊絲行空。
草書如懷素的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張顛素狂”,他們的草書共同特點是:行筆急速,線條動盪,意態狂亂,但筆法又處處法度,筆力雄健。
然而,在浩瀚深遠的中國書法史上,夢寐以求,期望成為書法大家的人如過江之鯽。但能夠在歷史上留下雪泥鴻爪的人,卻寥若星辰。能夠自成一家,一體多型,樣樣精通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從這一點分析,宋徽宗的瘦金體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更得益於他的瘦金體風格的草書藝術。他筆下的草書肆無忌憚,驚世駭俗,筆端遊走之際,出神入化。見精神,顯氣質,出性情。
站在一個整體的高度,我們仔細欣賞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與懷素,張旭,黃庭堅相比,除了線條不夠醇厚,用筆過於瀟灑頓挫,還有上面說的諸多區別外。
他們之間的筆法結構共性更是相通的,有異曲同工之妙。千百年來他那精妙絕倫,氣質高貴的筆墨。和狂草書大師們一樣,如同天際的星辰,相互輝應,煥發出各具特色的璀璨光芒。
下面具體以狂草兩個巔峰時期的代表人物:"顛張醉素"的懷素,還有"宋代尚意"四大家裡的狂草領銜人物黃庭堅的草書,來與宋徽宗的瘦金體草書《草書千字文》做一個橫向比較。從筆法,畫意,風神三個方面來欣賞他們區別中的共性,還有和而不同的差異。
一 筆法狂意:1 連:懷素狂草多筆畫連綿,一筆數字。狂奔直刷,汪洋恣肆,如早期的《秋興八首》,中歲的《自敘帖》,晚年的《四十二章經》等莫不如是。而黃庭堅的《諸上座帖》,如"諦著些子精"五字;"總持著理"四字;"伊分中便點"五字;皆上下呼應,一氣呵成;
對比宋徽宗的《千字文》也是如此,如"故舊老少"四字;"年矢每催,曦光晃耀"八字;"耽讀習市"四字;皆側鋒險勢出入,連綿猶如串珠。
2 省:三個大師都善用"借筆",以點代畫,打破結字陳規,如《諸上座帖》中的"仁"字,"不""著"等;《千字文》中的"露結為霜"以橫代點;"河淡"二字變捺為點,以點破線,讀來意清神怡。
3 變:在誇大以取奇勢,對比以增鮮明上,瘦金體似乎更勝一籌。如《千字文》中"秋收"二字,濃起淡收。"巨闕珠稱"等搖搖曳曳,深有意趣。
而在狂草《諸上座帖》裡。"渴筆"的嫻熟運筆上,則另有橫空出採的絕倫之異。如"隨","眾","類"等字。
當代草聖林散之說過:"古人重實處,猶重虛處;所謂知白守黑,計白當黑"。唐代孫過庭也在《書譜》論道:"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由此可見,最能體現狂草性情的是點畫,懷素,黃庭堅的狂草多以飛筆迅疾的落點上見長;較有區別的宋徽宗則是以平和尚意的蘭花竹葉點寫意。但黃庭堅的狂草以詩人的浪漫之狂發飆——"筆落驚風雨,石成泣鬼神";宋徽宗但用畫家的張揚之墨——"點拂橫斜處,天機在此中"。情與意,稍相近,境不同。
二 象如畫韻:中國書法的偉大之處在於講究"書畫同源"。高超的書法大師法帖,都是書中有畫意,畫裡蘊筆法,這一特點在大寫意的狂草裡就更發揮的淋漓盡致。
懷素草書可以說將繪畫技巧非常高超運用在書法創作中。他幾乎每一幅作品無論在筆法,結字,布白以及特有的氣質秉性都能以意,氣,情高屋建瓴統攝全篇。融入在點,畫,線中。畫意的鮮明和形象的跳躍滿目皆是,耀然於字裡行間,觀下圖即可看出;還有如《秋興八首》《自敘帖》的後半部分,真可謂"筆乃心畫"。
而黃庭堅草書《李太白憶舊遊詩》中的"樓"字,徑直參用了繪畫線條的筆法情致,整幅作品如梅似蘭,若石比山,或崢嶸,或清絕,或青雲卷舒,書融畫裡。正如他的《畫氣燻人詩帖》 :
"花氣薰人慾破禪,
心情其實過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
八節灘頭上水船。
相較於懷素,黃山谷兩位狂草大師,以瘦金體見長的宋徽宗《千字文》,寫在一張整幅的描金雲龍箋上,筆勢奔放流暢,變幻莫測,前人評價"如飛鳥出林,靈蛇入草"。"或連或絕,飛花亂飛"極具畫面感。彷彿明代唐伯虎的白描梅朵,天真爛漫,清新宜人。字的大小,長短,粗細,濃淡,俯仰皆有變化,別具丹青畫意。
一次,坐在帝王寶座上的宋徽宗興之所致,優雅地向周圍的群臣表白:"朕萬幾餘暇,別無他好,惟好畫耳"。這樣說來,相比較而言,書法還不是他的最愛,他更擅長繪畫了。
三 風神禪意懷素狂草書的禪意,是與他所處環境有關,他大半生都在寺院度過。然而,作為性靈草書的大師,懷素並非徹底的佛門子弟,一種天趣,一番穎悟,使他走上了書法之路。使其書法神韻動人,而俗世與世外的迴旋進退,莫不如是觀聞的流露於筆端。如《秋興八首》《千字文》等整篇透出的筆外禪意,畫內風神;在此方面,黃庭堅倒是禪意獨運,別有一番筆力景緻。他雖不曾削髮為僧,但一生受蘇軾影響,篤信佛教。
我們對照宋徽宗的《千字文》,卻是另一番境界。他篤通道教,所以其作品裡表現出一種 "上天入地求之變,兩處茫茫皆不見,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的另一種禪意。
如他瘦金體特有的花押。也就是現在說的落款,被後世學者稱為“絕押”,它獨特的造型。不知道的人可能會以為這是一個疏忽錯寫的字,其實,這個花押的是“天下一人”的合體字。身為天子,實在確夠得上這個名頭;更有可能,這“天下一人”是他對於自己書法藝術空前絕後的自信——此體天下唯我一人。看這個瘦金體的畫押,我們不難從中體會到一種仙風道骨的禪意。
從宋徽宗瘦金體與狂草大師們的作品比較中,我們看到了各自風格迥異的用筆,意象和風神。也看到他們之間息息相通的脈絡。正如孫過庭《書譜》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
在這方面,瘦金體楷法在點畫的擺佈,雖有其獨特之處,但規律法度明確不能苟且。而其狂草在使轉的起伏,發揮性情,有自己的通變。更加自由的誇張筆法,變形結體。透過筆法上的減少點畫,增加牽引,顛倒筆順,或二字連或一畫長出,大小方圓,窮極變化之能。
從結字上看,瘦金體是比較守法的,字字有來歷和規則,但從整行整章來看,瘦金體還是有很大的獨創性,更有個人風格特點。如行與行不垂直均分,時有彎曲欹側。單獨字與字又有"獨草",更彰顯瘦金體瀟灑脫俗之氣韻。同時也有二三字連環,多達五六字連綿不斷,且字的形狀大小方圓長短,錯落有致,增強了作品的空間節奏。
中國書法藝術偉大之處,不僅在於線條點畫結體的藝術技巧;更在於透過這些點線,書法家自覺不自覺的傾注了他的感情和靈性,這樣就賦予了書法作品生命和靈魂,這些作品就是書法家生命的延續,所以,今天我們即使過了上千年,仍能透過大師們的法帖,看到包括瘦金體在內的草書大師們的生命與精神的光華,光彩照人。
回覆列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瞭解一下瘦金體和狂草。
一、瘦金體
宋徽宗趙佶不僅擅長繪畫在書法上也成就很高,在學習前人古蹟的同時,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瘦金體”。這種字瘦挺利索,側鋒像蘭草,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書法。
“瘦金”的意思是說書法為金,是富貴的意思。宋徽宗創造的這種字型筆法犀利,鐵鉤銀畫,其中《穠芳依翠萼詩帖》是他的傑出作品。
二、狂草
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筆勢連綿迴繞,字形變化繁多。相傳創自 漢張芝 ,至 唐張旭 、 懷素 始有流傳。
清馮班《鈍吟書要》:“雖狂如 旭 素 ,鹹臻神妙。古人醉時作狂草,細看無一失筆,平日工夫細也。” 清高士奇《<藏真自序帖>跋》:“ 唐 懷素 書,奇縱變化,超邁前古。其自敘一卷,尤為生平狂草。”
上面的兩種介紹主要取自網路,總結一下瘦金體和狂草的區別:瘦金體字型勁秀,注重側鋒用筆,代表人物趙佶;狂草筆勢連綿,字形變化繁多,代表人物張旭,懷素等。
瘦金體規律比較明顯,古今寫瘦金體的人都基本有規律可尋。注重字型結構,把握收筆的特點,很容易進入瘦金體的臨習。狂草更注重意象,變化繁多,張旭和懷素都是代表人物,但是二者的作品具有明顯的區別。要寫好狂草,筆意先在胸,運筆連綿不絕,一氣呵成。起承轉合,動若脫兔,飛若蛟龍。更考驗書者的功底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