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宋代一向被認為是重文輕武,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完全不匹配,軍隊力量也遠遠不夠。它是因為過度發展了經濟而滅亡的嗎?
13
回覆列表
  • 1 # 七月97491481

    很多國家是窮兵黷武而亡,而宋朝卻很奇特,GDP佔全球的21%,人口也有一億多人,這樣的條件下其實宋朝是兵力眾多的。但偏偏宋朝的軍事又顯得那麼弱(籠統的說弱也並不全面,因為宋朝也有過輝煌的時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一下資料),宋的軍事力量弱化主要是由“杯酒釋兵權”開始的,有能的將領多變成了空有虛職領工資的白領。再到後面的樞密院,將領算是真的沒了存在的意義,一個將領是一支軍隊的核心,一個好的將領更是士兵在戰場上的精神支柱,平時一個將軍和士兵不見面,訓練也不在,士兵又怎麼可能依靠,軍隊又怎麼可能強大。在這之後還有一系列募兵制,冗官,無馬等制度、情史都可謂是重文抑武。可能有不少人會覺得宋的良將不少,的確有很多良將但是良將得不到重用,訓練不出精兵。

  • 2 # 短閱讀之家

    不是。兩宋的滅亡不但與經濟發達無關,而且如果沒有經濟的支援,只會滅亡的更快,兩宋的滅亡是一種歷史的困局,與一二戰時德國的困局類似。

    一個國家的興衰不但要看內因,更要看地理環境和國際形勢。一二戰時期的德國,文治武功,均屬世界一流,政治上高度統一,軍民一心,號令所前,莫有不從;軍事上名將聯翩,將星雲集,僅月餘間就滅掉了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閃擊蘇聯,竟可以一戰俘瞄敵人六十多萬,不但達到了本國曆史最高水平,在世界上也堪經典。可是兩戰大戰,一敗再敗,原因何在?地理上,德國地處歐洲腹地,東西受敵,兩面作戰;國際形勢上,英美和蘇聯結盟,勢力相關懸殊。有人說是希特勒後期指揮失當,但是平心而論,換成任何人也難以避免最終的失敗。

    (北宋與遼國形勢圖)

    讓我們來看一下兩宋的地理環境和國際環境:

    北宋建國於公元960年,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原,到公元979年滅掉了北漢,開始組織北伐。而遼國早於公元907就完成了建,到與北宋決戰時,國家穩定統治已經七十年,長達三代人,對燕雲地區的統治已經相當穩固。而且,遼國居高臨下,以騎兵對步兵,佔盡了天時和地利。更深層的原因是,此時的遼國遠不同於漢唐時期的匈奴和突厥人,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遊牧民族 而是擁有自己文字、制度的半漢化政權,南院之制即是以漢制漢,對境內的漢民族並無歧視壓迫,這一點與元朝有本質的不同,書生在朝,政治清明。當北宋準備北伐時,遼國早已虎視眈眈,有了充分的準備,想入主中原。此時遼國統治下的漢人並非淚眼望王師,這一點可以參見臺灣和香港人對大陸的態度,人心並不是後人想像的那麼人心思漢。

    宋太宗輔佐宋太祖開國,南征北戰,也稱得上一生戎馬,但是兩戰北伐都大敗而歸。要知道,當時北宋的重文輕武還沒有嚴重到後來的程度,而且開國時期的宿兵宿將仍在,比如潘美、楊業都是老於行伍。說明不單是個指揮問題,而是兩國軍力對比之下,宋朝有嚴重的先天不足,由南向北,北勢上屬於仰攻;失雲燕雲和河套地區之後,北宋嚴重缺乏戰馬,以步兵對騎兵,勝不能追敵全殲,敗不能全身而退,是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南宋的開國皇帝趙構固然不是秦皇漢武輩的雄才大略之主,但能在國家土崩瓦解之際保全半壁江山已誠屬不易。這一點可以參照一下南明的情況,明朝可是很多人讚許為“史上最有骨氣和最強硬的王朝”。趙構時期全力自保猶恐不能,無力北伐。等到理宗繼位後,不但金國對中原的統治已經穩定,而且失去了中原地區黃河流域之後,南宋與金國的實力對比,比起北宋更為惡劣。韓侘胄北伐是得皇帝大力支援的,但是不但大部分朝臣並不支援,而且老百姓也普遍不支援,百姓既不想為了北伐而交更多的稅賦,更不想為了從來沒有生活的北方流血犧牲。在現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之前,百姓的國家觀念遠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這一點可以參照一下抗戰時抓壯丁的情況,當時後方的百姓並不是那麼一呼百應,樂死從軍。

    後來面對輕鬆征服歐洲的蒙古,南宋抵抗了五十多年,甚至將蒙古皇帝蒙哥擊斃陣前,已經是當時蒙古征服世界遇到的最強的抵抗。後來崖山一戰,皇帝宰相和十萬軍民寧可蹈海而死,也決不降敵,氣貫長虹,已經盡了全力,讓人不忍苛責。

    當然,兩宋武功不彰與重文輕武的國策有重大關係,並非根本原因。承五代篡奪成風之後,不如此不足以穩定政局,內政不穩,對外更無把握,而且退一萬步說,即使宋朝改變輕武的政策後就能平遼滅蒙嗎?恐怕並無根本性的變化,北宋對西夏堅持不妥協,戰爭長達五十多年,范仲淹、韓琦、狄青等名將在邊,結果如何?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局勢。

  • 3 # 永遠的米蘭1990

    我的一點拙見:1、宋三百多年,終其一朝,沒有出現過宦官專權、外戚攬政、藩鎮割據和親王造反,這是秦、漢、隋、唐、元、明、清都沒有做到的,就憑這一點,超級了不起,它的政治體制和軍事架構都是非常科學的,值得後世學習;2、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施與仁政的王朝,重商業、輕賦稅、科技發達、文化燦爛,無嚴刑峻法、無間諜機構,無文字獄,沒有民不聊生,刑不上士大夫,君權、相權相互制約;3、印象中的軍事較弱,有幾個原因,最重要的是五代十國中的後晉--石敬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契丹,這是幾千年來中原人民賴以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略屏障,失去天險, 直接導致中原老百姓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鐵蹄下;而秦、漢、唐、明正是擁有了這道天險,修以長城,才抵禦住外族侵略的。其次、遇上了歷史上戰鬥力爆棚的強悍對手—遼、金、蒙古,反觀歐亞被蒙古大軍摧枯拉朽一般蹂躪時,宋獨立抵抗了近50年,成為蒙古最難啃的王朝,軍事真的很弱嗎?最後,這也是宋朝“文官體制+集權模式”--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廢除唐、五代十國施行的節度使制度和唐朝的府兵制的後果,藩鎮割據消失了,但軍隊的單一戰鬥力的確減弱不少

  • 4 # 笨笨熊QIQI

    很顯然不是,相反的,宋朝的經濟如果不發達,那麼早就被滅掉了

    終宋一代,收復燕雲十六州始終是個夢想。這帶來的後果相當嚴重,失去了重要的產馬基地,北宋軍隊不得不以步兵為主力,加之太祖杯酒釋兵權,實際上是用錢贖買兵權,造成了有宋一代冗兵的後果。大量的軍隊可是要以巨大的財政作為支援的啊。你要問為什麼遼和金不用規模巨大的部隊?因為他們以騎兵為主力,單個騎兵花費確實超過步兵,但是騎兵動作快,轉移快,戰鬥力強,而北宋步兵動作慢,勝利了不能迅速擴大戰果,轉移慢造成了需要處處佈防,一旦失敗,難以撤退,這就決定了北宋必須保留大量的常備軍。這完全是依靠發達的商品經濟帶來的高額稅收支撐起來的,對比一下明末松錦大戰,明朝十三萬軍隊區區一個月,國家財政就難以支撐了!

    另外,發達的商品經濟,實際上也支撐了澶淵之盟,帶來了100來年的和平。記得澶淵之盟的數字是30萬貫吧,而且是宋真宗興高采烈地批准的數字,充分說明了,這點兒錢根本就不是個事兒,這可多虧了發達的經濟帶來的高額財政收入啊

  • 5 # 龍年多媒體

    沒那麼複雜深沉的原因。有歐美歷史學者認為,只是因為宋朝不幸遭遇了中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強大的敵人。這個遊牧民族敵人橫掃歐亞,騎兵所向披靡,中亞歐洲那麼多國家都無力抵抗,而偏偏是我們自己常年詬病的南宋,以江南和川蜀一隅卻足足抵抗了四十五年。所以南宋沒有想象的那麼弱小。

    南宋有著強大的經濟和前所未有的文化繁榮,只是沒有轉化成強國的力量。南宋在科技相對發達的情況下,甚至擁有過世界最先進的武器,但處於冷兵器時代,技術型的革新和發明僅僅能夠提升一部分的戰鬥力,還未能完全革命性地劃時代地提升國防的戰略能力,先進武器也難以抵擋彪悍的蒙古鐵騎,這是中華民族的千年之嘆。

    這是歷史給的中華民族的一個劫難,陳寅恪先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後漸衰微,終必復振。”

  • 6 # Terry73693250

    宋的滅亡我覺得不是因為經濟發達。經濟發達好處太多了,可以支撐起巨大的國防開支。可惜的是,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後放棄了,也沒有用好的策略去攻略,比如北宋可以透過襲擾的戰術輪戰,讓遼應接不暇,同時培養將才。或者澶淵之盟後也沒積極發展軍事將才,而是享受和平,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這個道理。歷史不可能退回去重來,從中只能學習到中國雖大,人口雖多,如果不重視軍事,不重視將領的培養,不採取積極主動的戰略,最終一定是滅亡。歷史上強漢盛唐都是積極對外用兵,手上將領各個出眾,宋獨缺武功,可惜。

  • 7 # 方士的知識樂園

    大將軍狄青保不住僅因為小事就被文官殺害的猛將。

    立下蓋世戰功的軍神狄青,卻被文官逼迫到驚懼而死。

    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漢。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從軍者面部刺字,軍人是賊配軍。

    在最危急時刻,寧可相信神棍,也不相信軍人。

    力挽狂瀾的英雄出現,等待的是莫須有的結局。

    如此的國家,不是經濟還比較好,花錢買平安,早就死透了。

  • 8 # 澹奕

    不是宋朝太弱小,而是敵人太強大。蒙古帝國在亞歐大陸橫掃,南宋偏安一隅,能夠抵抗長達四十多年,已經相當了不起,更何況,農耕民族對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打仗本身就沒有什麼優勢。

    宋朝滅亡還有一點就在於,巨大的財富與先進的科技,沒有轉化為強大國力的源泉,反而成了吸引蒙古人的肥肉。當年鴉片戰爭時候的清王朝,佔據全球生產總值的30%,卻被佔全球經濟5%的英國打得慘敗。

    富庶,不等於強大,長治,不等於久安。南宋將杭州定為行在,建立之初還有北復中原的雄心,但是西湖歌舞,讓統治者逐漸消磨了意志,最後完全喪失了鬥志。

    蒙古人興起,宋人不顧唇亡齒寒的道理,聯蒙滅金也就算了,更不顧自身實力去偷襲蒙古人,結果惹火上身,實在不得不說是戰略決策的重大失誤,加速了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屆畢業生,還在待業中該怎麼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