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研糾師
-
2 # 夏夜y戀晨
因為他們都有字,稱“字”不稱名,例如曹孟德,劉玄德,孫仲謀,諸葛孔明,關雲長,張翼德,呂奉先,趙子龍,魯子敬等等。
-
3 # Hai子君
三國對於大家來說一點也不陌生了吧,可以說我們從小就接觸許許多多三國的知識,劉備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等,我們都知道,從小到大接觸這麼多三國,卻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三國裡有很多人物,為什麼大多數人物的名字都是兩個字呢?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果然啊,想想有名的幾個人,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趙雲,許褚,典韋,呂蒙,魯肅,周瑜。諸葛亮,司馬懿就不說了,因為他們的姓氏本身是複姓,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肯定不是巧合吧。
透過查閱一些資料,小編了解了一些,接下來分享給大家。第一種說法是王莽的影響,我們都知道,東漢西漢中間插了一個王莽的新朝,王莽這個人思想在當時可是十分超前的,有人說是王莽規定的,取名必須用單字,不用單字還會受到懲罰,但是仔細想想,新朝只有短短的十五年啊,十五年的政策能影響這麼遠?應該不會把。但是看了一下評論,大家都提到王莽,我就放心了
第二種說法是大家都習慣了,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因為當時人口較少,人口少名字自然就少,這樣以來大家起名字用兩個字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另外,春秋戰國時期,那時的名字也大多是兩個字的,嬴政,李斯,韓信,蕭何,劉邦等等,不單單是三國時期是這種情況。
後來,唐宋時期,人口逐漸增多,所以呢,三個字的名字也開始多了起來。
-
4 # 奮進的火腿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幅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
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
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
-
5 # 三妹影視部
《公羊傳》說了,聖人是譏二名的,那當然兩個字的名字是不好的。然而,理論畢竟只是理論,社會上人在起名字的時候,也往往不會嚴格按照理論來搞,所以我們看到,西漢畢竟還是有許多兩個字的名字,比如周亞夫、霍去病、李廣利、張安世、蕭望之等等。
然而後來,西漢就被王莽篡位了。王莽這個人,現在網上很多人都說他是現代人穿越回去的,但其實不是。如果說是穿越,他也應該是遠古時期穿越到西漢的。因為這個人的思想,是典型的古文經學儒生的思想,他非常頑固、且真誠地相信儒家經典中所說的上古黃金時期的一切,他的一切改革也是以恢復上古黃金時代為目的的,他的政策也都是非常死板地照搬儒家經典中所描寫的東西,
上層人名的單名化趨勢,其原因或許可以歸結為西漢昭宣以後儒學理念的滲透。儒家很早就有“二名非禮”的觀念。這種觀念及與之相關的避諱問題,會隨著儒學的滲透而逐漸在儒生、官吏階層擴充套件,導致上層人名中單名的流行。在這種背景下來看元始詔書,就可以理解所謂“二名”之禁,不過是順應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而已。宋人邵博曾說:“王莽令中國不得有二名,又遣使諷單于為一名。東漢士大夫以操節相高,遇莽之事必唾也,乃終其世謹一名之律,何也?”這個提問或可由此得到解答。不管詔書是否強制施行,單名觀念都會因此而得到加強。姓、單名、字構成的人名,就逐漸成為漢碑官吏、儒生題名的一般形式。與此同時,普通民眾所受影響並不明顯,仍然是單名、雙名並存。這種制名習慣上的明顯差異,顯示出“大傳統”對“小傳統”影響的有限性。
-
6 # 冬哥講野史
這是因為王莽,王莽篡漢後,他的孫子王宗要造反,遂失敗,王莽把王宗改成王會宗,又定下規律,犯法罪人,不得用兩字名字,就這樣,這個習慣一直傳到了三國時期!
-
7 # 愛運影視
為什麼三國時期知名的人物都是單名有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那就是王莽。
西漢被王莽篡位了。王莽這個人,現在網上很多人都說他是現代人穿越回去的,但其實不是。如果說是穿越,他也應該是遠古時期穿越到西漢的。因為這個人的思想,是典型的古文經學儒生的思想,他非常頑固、且真誠地相信儒家經典中所說的上古黃金時期的一切,他的一切改革也是以恢復上古黃金時代為目的的,他的政策也都是非常死板地照搬儒家經典中所描寫的東西,——比如《周官書》(也就是《周禮》)中的制度。
王莽看到《公羊傳》中說“春秋譏二名”,什麼意思呢?《公羊傳》的意思就是說:是在譏刺兩個字的名字,因為兩個字的名字是不合乎禮的。——這在後世就被稱作“春秋譏二名”。
那為什麼兩個字的名字不合乎禮呢?東漢時期的著名經學家何休在註解《公羊傳》時作了說明,說“為其難諱也”,也就說,兩個字的名字,給避諱帶來了很大困難。一個字的名字,只避諱一個字,還比較容易,但兩個字的名字,因為要避諱兩個字,就讓下屬們有些為難了。所以聖人要譏刺這種現象。
這裡舉個栗子:比如王莽的長孫叫做“王會宗”,於是就改成了“王宗”。——話說到後來王莽篡位後,這位王宗和他舅舅合謀,私刻印璽,還畫了自己穿著龍袍的畫,想繼承他爺爺的皇位,事情敗露後,被逼自殺。他死後,王莽下令,將他的名字由“王宗”又改回了“王會宗”,表示這貨就是一賤貨,不配用單名,只配用被聖人諷刺的“二名”。
被王莽這麼一硬性規定後,社會上所有人起名都開始起單名了。後來王莽敗亡,東漢建立,廢除了王莽的一切政策,但由於“譏二名”這是《公羊傳》說的,因此雖然廢除了王莽只能取單名的硬性規定,但社會上也開始自覺地避免二名了。
於是,這個傳統就一直從東漢傳到三國,直到西晉,這幾百年中,幾乎所有人的名字都是單名。
回覆列表
歷史上,整個的東漢、三國這300多年間的人名,幾乎全是一個字,雙字名是極少極少的。《後漢書》、《三國志》中的人名,間或有兩個字的,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盧敘;有的是乳名,如劉盆子、鄭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黃承彥、苟巨伯。知識分子、官員、顯要是找不出雙字名的。這真是怪事。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撿起了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大搞復古,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一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從貨幣到地名,無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王莽這個人對“名”特別重視,他一上臺,就鬧起了一股改名風。首先把中央各級官名改了,然後是大改地名。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弄得人不知所措。後來,甚至將“匈奴”改成“降奴”,“單于”改成“服於”,由此引發了民族戰爭。王莽對姓名更是大下功夫。他對自家的“王”看得特別重,對許多劉姓皇族和有功部下賜姓“王”,以示恩寵。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爺爺和爹爹,這個王宗是可以當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出了畫像,還刻了銅印三枚,與其舅舅合謀,準備搶班奪權。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事也不能輕饒,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殺了。雖然人死了,但“政治權力”也要剝奪,王莽下了這樣一道命令:“宗本名會宗,以製作去二名,今複名會宗。”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門道的。“製作”就是法令,王宗本來名是兩個字,叫“王會宗”,是依法令後改成的“王宗”,現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還叫原來的“王會宗”。從王莽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數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孫子的名都是兩個字。二、王莽上臺後,曾經下過“去二名”的“製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規定不準用雙字名。三、人犯罪後,恢復二字名,以示處罰。
《漢書·王莽傳》又有:“匈奴單于,順製作,去二名”之語,意思是說,匈奴單于依順王朝的法令,去掉二字名中的一個字。可見,當時不但有禁止使用雙字名的法令,而且還影響到了匈奴。
由於王莽的法令,從那時起,人們漸漸養成了使用單字名的習慣,後來雖然王莽說話不算了,卻一直也沒有改過來,竟然成為風氣,認為用兩個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現在,人人全是單字名,那麻煩可就大了,因為單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當時人口並不是很多,人的活動範圍、交際半徑也有限,單字名並沒有對社會造成太大的不良影響。因此,單字現象得以沿續,一直到三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