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茶學院
-
2 # 波波夫127460948
潮汕人稱茶葉為“茶米”意思是吃茶如吃米,茶葉放多俗稱“飽泡”衝出來的茶水才有“色”才夠力,也意味著對客人的尊重程度,如去做人客主人放少茶衝薄茶也就是對你的態度一般。
-
3 # 風行之客
這個問題著我大潮州人才能回答,工夫茶,是潮州人的日常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從早上喝到晚上,樂在其中,未吃飯先來上一泡茶,先苦後甘,茶香滿鼻,外江人是沒有辦法知道奧秘的。而且茶葉不是論袋的,是叫泡。潮州人從不喝泡太久的茶,都是水落就衝,不像北方人那樣,用杯子泡茶。既不雅觀,又不好喝!
-
4 # 劉大釗
功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廣東省潮州地區,含汕頭市經濟特區、潮州市、揭陽市等)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功夫茶並非是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潮汕工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茶經》說:“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其下。”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來水,陸羽自然沒有加以論列,自來水不宜於煮茶,這已經是一個常識。不 過像香港地方,一聲制水,萬眾惶然,“自來”尚不可求,不用自來水又用什麼呢? 圖片來源於網路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喝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烏龍茶介乎紅、綠茶之間,為半發酵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
5 # 互聯圈內
功夫茶指的是烏龍茶的泡法,在烏龍茶中進行茶藝表演功夫茶多用的是鐵觀音,因為泡烏龍茶需要很多道程式,就是比較的麻煩,所以叫做功夫茶, 工夫茶是漢族民間傳統的品茶風尚,其烹煎之法應是源於陸羽的《茶經》。功夫茶歷來講究"品飲工夫"。正因其是講究品飲功夫的一種飲茶方式,故稱為"功夫茶"。 工夫茶是廣東潮汕地區漢族人民傳統的飲茶風俗。是禮賓待客的第一道習俗。今天,海外潮汕華僑還以"工夫茶"作為認祖追宗的標誌。
喝“功夫茶”有竅門,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功夫乃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的十一道工序:
1.嗅茶:
主人取來上好的茶葉,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依次傳遞欣賞嗅品一番。
2.溫壺:
未放置茶葉之前,先將開水衝入空壺,謂之“溫壺”,溫壺之水倒進茶船即茶
盤,一種紫砂淺盤。
3。裝茶應備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氣、雜味混入,通常將茶葉裝至茶壺甚至滿溢,數量之多令人咂舍
4.潤茶
沸水衝入壺中,至滿,使竹筷颳去壺麵茶沫,當即傾於茶船或茶杯
5。沖泡
再衝入開水,但不要沸滾的,這便是第一泡茶。
6。澆壺
蓋上茶蓋澆之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
7。溫杯等候茶水泡好的當兒,用剛才溫壺及潤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
這是一種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壺本身也不過一個拳頭大小)
8,運壺
在泡好第一泡茶時,提壺沿茶船邊沿執行數週,俗稱“遊山玩水”,為的是不讓壺
底水滴入茶杯串味。
9。倒茶將溫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開,依次來回澆注,又稱“巡河”,或將壺中茶水先倒入
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時一杯倒滿再倒第二杯,免得濃淡不均,這是一般飲者容易
犯的錯誤。
10.敬茶
尊老愛幼、互相謙讓,這是華人的傳統美德,尤以敬第一杯茶最為重要,受之者必在座“首席。
11。品茶工夫茶全套步驟中最講究的一環,從欣賞茶色、茶味、茶香到嗅、啜並舉,玩
味再三,確如白居易詩云:
“盛來有佳色,咽罷餘芳香。
”蘇東坡也說:
“從來佳茗似佳
人。
”可見個中之味,餘味無窮。特別看見那些個精於此道,鬚髮皆白的老“茶迷”,3個指捏
1枚四螺般大拇指大小的袖珍小茶盅,騰挪於鼻唇之間,或嗅或啜隨心所欲。且雙目微閉,如痴如醉,彷佛打坐的道人,外界萬物全然不覺,讓人不能不驚訝名茗的神奇功效。此外,泡製工夫茶,茶壺講究用宜興的紫砂茶壺;茶杯最好是景德鎮產小瓷杯;水須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來水是萬萬不入流的。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欖核燒火,次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窩煤乃大忌。
功夫茶磨練的是心性,茶的世界再紛繁,茶的本性卻不變。茶
價炒的再高,茶自在那裡,不懂其的人不懂得玩味,擺一套在家
裡,做個似模似樣的茶室也不過是裝飾,紫砂壺通靈,識得的主
人才養得好。
花枝招展的姑娘惹人愛,
但偏偏就有隻鍾情於人淡
如菊的溫婉女子,不妖嬈不華貴,也稱其不上是第一眼美女,淡
淡的,如茶。任你如何評價,她就是她。而自是煩亂之中,卻也
早已心有定數!
-
6 # 茶小俠
這個疑惑,我從幾個方面給您做個解答:
潮汕人、福建人喝的功夫茶主要是烏龍茶一般情況下,你看到用功夫茶喝法的,尤其是潮汕人或者閩南人(福建人),他們喝的茶在茶類中都屬於烏龍茶,包括鐵觀音、鳳凰單叢、永春佛手、鳳凰水仙等等。只有烏龍茶採用功夫茶的泡法,才能夠讓茶的色香味完美的體現出來,尤其是香這一塊,不用功夫泡法,香氣總會不足。
茶葉用多和原料有關烏龍茶在製作的過程中,為了兼顧提香和做形,採用的原料都是較老的茶葉(臺灣部分高山茶除外),因而在沖泡的過程中,茶中的元素不那麼容易釋入到茶湯中,顯得味不足。因而,為了在短時間內獲得較好口感的茶湯,就需要多放茶葉,這是其一。
茶葉用多是為了聞香和口有茗香其二,烏龍茶的特點是香,喜歡喝烏龍茶的人更愛的是烏龍茶沖泡出來的那一瞬間,在揭開碗蓋或者壺蓋或者從壺口分湯時的那一刻,茶香四溢,整個人的精神都覺得振奮和愜意了起來。因而,為了短期內獲得足夠的茶香,就需要多放些茶葉,通常是8克左右。
烏龍茶和綠茶或者紅茶不一樣,他的香氣是比較獨特的,而為了能夠獲得好的茶香和茶湯,多放一些茶葉也是可以接受的。
希望以上解答解了您的誘惑,祝您喝茶愉快。
-
7 # 馬路飛歌9
首先,"功夫茶"不等於“工夫茶”。"工夫茶"更多的是用來指稱某種茶的名稱,比如說坦洋工夫紅茶及武夷工夫巖茶等。而“功夫茶”則更多用來指稱泡茶、烹茶的技法,一種獨特的品飲方式,比如說潮汕“功夫茶”,閩南"功夫茶"等。
第二、"功夫茶"用茶量要遠大於其他泡茶法。通常功夫茶泡工夫紅茶用量是4克,鐵觀音6克,烏龍茶可達8克(當然和泡具大小有關)。而其他泡法中每杯投茶量一般只在2~3克,如安吉白茶、龍井等。這是為什麼呢?一是功夫茶的特點是"好水沸水快出水",茶水快速分離是功夫茶技藝的核心。因為它出水快,一般不到30秒就要倒幹,所以為了保證茶味,就必須加大投茶量。剛學泡功夫茶的人往往忽略這一點,認為留一點茶水在壺裡問題不大。其實多留一滴水,下一泡茶湯滋味就容易變酸。
二是和潮汕人閩南人獨特的生意理念有關,重團隊重合作。我在泉州生活過一段時間,泉州人做生意很有意思,那怕是一樁很小的投資,一個人完全可以承擔的,泉州人也會邀朋友都投點小股。潮汕人也是一樣。所以潮汕功夫茶具只有三個小杯,以示桃園三結義,相互倚靠,而泡茶時要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以示好處均沾,公平公道。而閩南功夫茶具裡多有一個公道杯,先把茶湯濾在公道杯中,再均勻分給大家以示分配均勻,公道合理。
第三、功夫茶有一套獨特的喝茶禮儀,比如斟茶時的鳳凰三點頭,謝茶的手指三叩桌,倒茶七分滿等等。
期待功夫茶高手有更多的補充。
-
8 # 金融勞工
潮州資深茶民強烈糾正:潮州工夫茶不是“功夫茶”。工夫二字在潮州話中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意思,在炮製潮州工夫茶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力求完美,才對得起“工夫”二字。茶甌置茶滿置,是因為單叢茶相對其他茶葉較高咖啡鹼的特性,滿置的幹索大葉在沸騰水熱力作用下在茶甌的密閉空間內急劇膨脹,容器同時給發脹茶葉一個反作用力,高溫加壓短時下釋出的咖啡鹼和茶黃素的濃度配比恰到好處,保障茶湯香氣韻味回甘的充分演繹。
-
9 # 鄭建協85648457
作為一個潮汕人,首先,如果我用大茶杯喝茶那我一次也放一點茶葉,畢竟喝一遍就倒茶葉。其次,如果一泡一泡衝的話,不止功夫茶,你去廣州喝個早茶也好,晚茶也罷,茶葉的分量也是一樣滿滿的。再者,功夫茶這個概念也是這幾年被福建那邊賣茶的抄得火熱,一個土生土長的潮汕人食茶就是喝水,普普通通,不用橄欖碳燒紅泥爐,大家莫店臭嘴浪臉,茶米相晶貴死no。
-
10 # babejalo
首先,茶放多少看衝罐的大小而定,基本上單樅的放量都差不多,鐵觀音就稍微放少一點,以出味,耐衝,不苦為基準。其次,潮汕是工夫茶,不是功夫茶,工夫在潮語裡是細緻耗時的意思,譯音過來就成了功夫茶。跟沙茶醬一樣,潮語讀作沙爹,所以很多把譯音直接寫出來,那就是不正宗。
-
11 # 藍戰汽配豹王專營店
泡工夫茶,講究的是工夫兩字,一個茶碗配三個茶杯。沖茶者是主人家,茶碗放入適量茶葉,泡上滾水後衝出來,每杯茶都在七八分滿,茶色一樣。先敬長輩,尊幼有序。茶葉放多了,茶色太濃也衝不出七八分的茶水量;茶葉放少了,衝的茶不香也不行。
回覆列表
廣東潮汕地區一帶盛行功夫茶。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
飲功夫茶非常的考究,一般每家每戶起床就早早的點起風爐,選用宜興產的小陶壺,裝入烏龍茶和水,放在風爐上煮。茶煮好後拿起茶壺在擺成品字形的3個小瓷杯上畫圓,依次斟滿每一個小杯(當地人稱為“關公巡城”),此時就可以捧起香氣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品嚐。
飲茶時即使人再多也是三個杯子,而且也不能一杯斟滿再斟一杯,而要來回輪流順序斟,大家會很自覺的按老幼尊卑依次飲茶。因此工夫茶除了泡製要功夫外,飲茶也需要費功夫。
功夫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二字,要在水、火、衝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講究一個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訣。
工夫茶以濃度高著稱,初喝似嫌其苦,習慣後則嫌其他茶不夠滋味了。茶號君認識的幾位潮汕茶友,都喜愛喝當地產的單樅茶。他們說,在潮汕,大家從小就開始喝茶,每天都離不開茶,喝的久了,也就更愛濃茶了。經常是一邊將茶葉在壺裡悶著一邊聊天,有的時候聊著聊著都忘了茶,待到想起來再喝。那滋味,一般的茶客怕是要連連皺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