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鹿先森0705
-
2 # 少具
首先很高興可以回答你這個問題!是否必須有豐富的人生經歷才可以成為哲學家,這個問題關鍵點是對“哲學家”這三個字的理解!“哲學家”英文是philosopher,其研究物件是哲學(Philosophy),意思是一個愛智慧的人。從科學學與科學史的意義上來說,哲學家是指擁有自己的哲學正規化、有原創的哲學基礎理論與哲學體系的哲學學人。哲學學者是以哲學為研究物件、對哲學有很高造詣的哲學學人。有沒有自己的哲學正規化和原創的哲學基礎理論,是哲學家與一般的哲學學者的根本區別。根據對於“哲學家”的解析我們不難發現,如果成為一個世人都認可的哲學家,那顯然是非常難得,這需要凌駕於絕大多數人的思想之上,這跟豐富的人生經歷有關係,但未必是直接關係!那麼如果我們把哲學家的定義放小,你就可以成為你自己的哲學家,只要你理解哲學是智慧,那麼便可以理解為“有智慧的人”豐富的人生經歷可以促進你的智慧和眼界,但也不是必須的,我們不必糾結於成為什麼,而是應該讓明天的自己更好!
-
3 # 也說野說
這個問題說的似乎涉及人生哲學。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何謂哲學。
“哲”者智慧也,從字面來理解,哲學是追求智慧的學問。具體點說,哲學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等方面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探究世界最一般本質和最普遍規律的學問。
從哲學的定義來看,要想成為哲學家,首先要在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方面有豐富的知識,並善於歸納總結、觸類旁通。這就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思考。
人如果有些豐富的閱歷,就會對很多方面的規律有非常形象和切身的體會,思考問題就會比較客觀實在,結論準確而有說服力。
個人認為,豐富的人生閱歷不是成為哲學家的先決條件。人類透過不斷學習、研究、思考也可能成為哲學家的。有好多自然科學家最後也成了哲學家。
豐富的閱歷對於人生哲學無疑最有幫助的。人生哲學是關於人生的根本原理和智慧,是以人生為研究物件的哲學。其目的是揭示人生真諦並指導人生實踐(比如處世之道)。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4 # 明月曾照彩雲
古今哲學思想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經驗主義,一類理性主義,理性主義認為人從出生時就擁有理性,理性理解認識世界。經驗主義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來源於我們不斷生長的經驗。我認為哲學家不一定要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因為我們對哲學的認識不止是生活,生活經驗也許會讓我們活得更好,但是對於哲學研究而言,不會是那麼的不可欠缺,蘇菲的世界一書中,認為成為哲學家唯一需要的品質是好奇,我們對事物的好奇會促使我們不斷重複思考,而擁有哲學知識。所以我認為,生活經驗對哲學而言,不是那麼的非有不可。
-
5 # 鏡子丟了2020
可以看看《蘇菲的故事》,這本書是哲學入門書。講的是蘇菲與哲學導師的奇幻故事。起源於十四歲的女孩不斷收到底信,在那位哲學導師帶引導下 追尋真理與真相,故事越來越離奇,結果不可思議。
哲學起源於一個人的好奇之心,但世上大多數成年人都丟棄了這個重要的東西。好奇心是一個人追尋真理的本源,不要丟掉我們的好奇心。
-
6 # 花開自飄香
哲學家必須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嗎?
對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必要的人生經驗是成為哲學家的前提。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研究世界本質和基本問題學說,它是一種理論體系。人生經驗是是人們對人生問題的看法,它不是理論體系,只是一種經驗的總結和積累。哲學家固然需要廣博的知識和邏輯思維,但他們離不開人生經驗知識。
第一,人生經驗是哲學家成長的前提。哲學家是人類的組成部分,他們生活在社會上,參加社會大生產,參與分配與消費,他們與人類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千絲萬縷的聯絡,他們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透過直接和間接的途徑,獲取了必要的人生經驗,人生經驗幫助他們成長為一個健康、理智和具有廣博知識的學者,離開了人生經驗,他們難以成為一個具有健康身體和思維的正常人。
第二,人生經驗是哲學家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指導。人生經驗有許多是社會實踐的總結,具有樸素的科學內涵,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之一,正是在人生經驗的指導下,哲學家的理論研究才不會偏離科學的軌道,不會脫離人類的常識,對有些理論的發現,也是藉助人生經驗的指導。
第三,哲學中就包含人生觀的學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而世界觀就包括人生觀,人生觀就是人們對人生的總的看法,人們正是在一定人生觀的指導下修身、處事和參與社會活動的。人生觀的形成離不開人生經驗的積累,正是在豐富的人生經驗基礎之上,才產生了人生觀。
綜上所述,必要的人生經驗是成為哲學家的前提。
-
7 # 漢水江哥
酷愛讀書,成真正的哲學家,哲字這個字上面受個折,下面是個口字口字一分為二,一半一半即為哲。人是思想的產物,你心中想的是什麼,你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豐富的人生經驗是成為哲學家的充分條件,連一分為二,合二為一都不懂,何談這學,談何哲學家。酷愛讀書,猶太人在流離失所中誕生了馬克思,愛因斯坦和門德爾松,酷愛讀書使猶太人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民族,不斷向上的國度。所以要想成為一個了不起的哲學家,最起碼首先得酷愛讀書,向珍惜自己生命那樣去讀。
-
8 # 會搬磚的陸訊同學
哲學家的英文名是philo-so-pher,就是一個愛智慧的人。哲學家是擁有自己的哲學正規化,有原創的基礎理論和哲學體系的人。
哲學家作為思想和知識的代言人,他們的本質工作就是以研究物質的本原為目標,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一個研究內在,一個研究外在,所以這2個派別都對世界有不一樣的看法。
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世界的本質就是物質,世界是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按照我們現代社會來講就是凡事都要講究科學依據,事實求是,一切駕馭在科學依據以上的東西都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不科學的。直到今天我們還是對唯物主義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因為有了科學依據,才讓我們認識到了事物的本質,最為簡單的例子就是今年的新冠病毒,如果不是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我們不可能在短時間裡面發現它的根源,和它傳播的原理以及如何去預防它,所以我覺得唯物主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驅動劑,不管是在醫療,教育,科學等都有較大的突破和發展。
唯心主義
是圍繞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而形成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可以說是一個茅,一個盾。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是本原,物質和意識究竟誰決定誰,一直都是大家在探討的,那麼這裡面的唯心主義他更像是一個主觀意識,你認為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唯心主義其實在社會發展中其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重用,如果說唯物主義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驅動劑,那麼唯心主義就是安定社會的穩定劑,自古我們就講究陰陽調和,乾坤互補,那麼在哲學這塊似乎也體現出來了,為什麼這麼說?
從主觀意識上來講,當我們肉眼看到物質本原的時候,會決定我們的行為意識,比如看到山體滑坡我們會潛意識的避開,看到別人傷心難過,我們會去安慰她.......這一塊就是物質決定了意識。我們都知道封建迷信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直到現在我們任然無法避免封建迷信的統治,在一塊上是很多的科學是無法解釋的,比如世間上的鬼魂,巫術,甚至是很多的世界未解之謎,也許這些東西我們從未見過,但是它卻存在於我們心中,讓我們心生敬畏和尊重!這些東西在制約著我們的內心和行動,讓我們保持對這個世界的人和物的尊重。特別是現代社會人們的教育理念不斷提高,心中的道德門檻也越來高,整個華人的素質也在提高,社會也更加穩定。所以說世間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單一的結構,無法組成系統,沒有了系統,自然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
經過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得出;
作為一個哲學家必須有自己的原創基礎理論和哲學體系,當有了這一系統的理論體系,對於我們分辨事物就有了很清晰的脈絡,就算這個事物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我們透過自己的推斷慢慢得出結論,所以說,哲學者不一定是有著豐富的人生經驗,透過系統的推斷可以判斷出結果,但是作為一個哲學家不管是對世界的認識還是思想的理解,肯定都是在經歷某一事件後將它整理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哲學是無止境的。
回覆列表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哲學≠人生經驗,但豐富的人生經驗一定是形成哲學思想,哲學理論的基礎。
其實大眾都在好奇,哲學到底是什麼?是那種雲裡霧裡飄忽的文字,還是難以理解奇書怪文?在我看來,這種叫“理論哲學”研究它們,那是哲學家的事,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實用性哲學”,什麼是實用性哲學呢?說白了就是教我們做人,做事,與世界和平相處的方法。常常會討論,與人相處的藝術,人際關係的處理;這些問題,說白了就是教我們如何辯證的看待問題,從而抓住事物的內涵,從實際上解決問題。而這些方法是在我們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中獲得的,這裡要說明一下,從別人口中間接獲得的社會經驗,不能算是獲得哲學思想的前提,只有真正的內化才能算是獲得科學的哲學世界觀。
總而言之,豐富的人生經驗是獲得哲學的前提,而在你獲得豐富人生經驗的同時,自然也就得到了哲學的認可,也就是說,得到經驗的過程,也就是我們體驗哲學的過程。
圖一――哲學先驅老子
圖二――蘇格拉底
圖三――中國近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
圖五――馮友蘭先生著《中國近代哲學簡史》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