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詩今詞

    這其實是兩個方向的問題,就好比問方言會不會被普通話取代。平水韻是根據古代語言編寫的韻書,現在仍有少數方言保留了古韻的特徵,所以以方言入詩用平水韻,在朗誦時可以領會到其聲韻的美感。而用普通話入詩,則推薦用新韻。用平水韻還是新韻跟作品的好壞沒有直接關係,用韻主要考慮的是在朗誦時的體驗。

  • 2 # 鐵騎無聲

    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很有見解。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平水韻必然被新韻替代,只是時間問題,並且不會太久了。

    平水韻已是“鶴壽千年”的耄耋老叟,“不合時宜”之處眾多,確實該退居二線了!

    詩、詞所用的韻,是以當時社會的“官話”,或是流行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語音為依據的。平水韻誕生以來,中國已歷經多個朝代變遷。語言變化之大,是盡人皆知的事實。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到今天的幾十年,由於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加之廣播、電視、音象資料…無孔不入的影響,各地人員交流的便捷、廣泛。使今天中國的語言高度統一。普通話成了使用最廣的中國官方語言。因此,詩詞的韻,改用普通話的語音為基礎,是沒有任何爭議的社會需求!

    由於古代的科技、資訊水平低下,人們認知的侷限性很大。平水韻的作者只是整理了當時流行的“古韻,”剔除了與當時流行語語音差別太大的“音韻”,合併了一些當時認為“繁複”的韻部。使平水韻比古韻更加簡捷、科學。儘管如此,平水韻呱呱墜地時,就帶有多處先天不足。又經歷了千年的歷史變遷,平水韻已經乖離時韻,越去越遠了。今天的一些古詩詞愛好者在償試寫詩、填詞時,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押韻。一翻開平水韻,百分之百要發矇:我們今天讀音沒有什何差異的“東”和“冬”竟然不是一個韻。同樣:風、楓、瘋、豐,(上平一東韻)和逢、峰、鋒、蜂(上平二冬韻)也要嚴格區別開,不能通押。而佳、街、鞋、牌、霾、諧、涯…這些讀音迥異的字,卻是同一韻部(上平九佳韻)。更不要說,還有好多今天普通話中已經無跡可循的“入聲字”。如:色、墨、職、國、黑、食、仄、德…這些今天讀起來毫不相干的字竟是同一韻部(入聲十三職)。就是這樣一部與今天語音,多相齟齬,且無規律可循的“工具”書,怎能不使初學者“陷於五里霧中”所以,它被更科學、更合理、更簡便的[中華新韻]取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至於使用新韻,會不會影響詩、詞的質量,則是一種毫無道理的擔憂!

    一首優秀的仿古詩、詞作品,一定是立意新穎、想像力豐富、切入視角獨特、語言優美、精煉(相同字數資訊含量大),熟煉運用古文語彙,意境優美、雋永。具有以上特點,一定就是好作品。和它使用什麼韻,沒有任何關係。希望詩詞愛好者們,在創作時不必拘尼於千年陳規,大膽使用[中華新韻]!

  • 3 # 筆端蘊藏千點紅

    關於新韻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你發明了新韻也是件好事。但是,新韻就不要標上七絕,七律了等,是吧?如標,就要較嚴格地去按其平仄韻律去做。如不標,可自由些。如魯迅所說,……順口就好……古詩詞的平仄韻律要求較嚴格,但在平仄順序上適當做一些調整是可以的。但整體上要符合其平仄韻律,且不要標上七絕,七律等。

  • 4 # 野溪釣者

    新韻把入聲分別列入平聲和仄聲是個失誤,不利於傳承,看著古人的詩,再讀新韻詩,叫人不知是古人錯了,還是我們沒很好地傳承。可以說,新韻還在孩提時代,發育尚不完善。個覺用詞韻寫詩倒是個不錯的選項。韻字寬了許多,更能適應這喧囂的時代,也不失詩韻之美。

  • 5 # 沈毅

    回答此問題,也簡單,即格律詩之"格律"者,即為圭皋,故奉之為應有之義。本人認為寫格律詩用新韻當然可以,但認為有取代舊韻之勢則未必。因為舊韻之韻字有其固有之長、短、高、低、抑、揚丶頓、挫之音及氣流特點,由之產生特有的音韻之感,進而由此感受文辭之跌巖緩急悠促之古意,則其裡之意彰之於外,其表之形顯於飾,則美溢表裡矣!

  • 6 # 鐵山小魚兒

    我很氣憤,居然有人提出這個愚蠢的問題。平水韻流傳了一千多年,港臺澳及華人多一點的地方,寫格律詩都是平水韻,。新韻只在大陸通行,且不盛行。而且凡是大陸比賽的詩,須用平水韻。新韻只是詩的一個種類,誠如自由詩和散文詩。

  • 7 # 彩石阿君

    變化是事物的基本規律,語言也是尊循這個變化的規律,律詩有他不變的規律,那就是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韻律美也就是平仄的規律,平水韻是很久以前語言讀音規律,新韻是現在的語言讀音規律,我們應該尊循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的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的用平水韻,或一味的新韻!它們都有不妥的地方!請仔細分析語言的輕重緩急和抑揚頓挫!也就是平仄最基本的意義,這才是最對的!

  • 8 # 學本高考

    平水韻到現在已經不能讀了,為什麼非要固守平水韻?古人為什麼創造律詩?是為了聲韻和諧!現在還讀平水韻嗎?誰還會古代的讀音?還非要堅持已經讀不出來的平水韻?用現在的聲韻來讀平水韻,那來的聲韻和諧?知古是必須的,用今是必然的。讓那些老守舊去堅持非平水韻不用吧!今韻必然會替代平水韻,只是早晚而已。

  • 9 # Delia常青藤

    我剛剛學習寫詩詞的時候,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指點過一句話,"孩子,你要想在詩詞上有所建樹,一定要用平水韻、詞林正韻,不要用新韻"。當時,剛剛開始學,不是很懂,經過兩個月的學習,略有所懂,古詩詞講究的就是古音、古韻,不是說排斥新韻,也不是說牴觸新韻,新韻在讀音上佔優勢,與現代拼音相近嘛,古韻裡有很多韻字是不相近的,不然怎麼叫古韻,所以,用古韻的時候必須要學會選"韻腳"字,如果選不好,可能這首詩/詞就差強人意了。

    個人覺得,新韻跟平水韻沒什麼多大的區別,就是新韻的韻腳字範圍廣些,古韻的韻腳字範圍窄些,其實,我想說的是: 只要水平到家,寬窄又何妨? 遣詞造句、謀篇立意、起承轉合、情景交融,押韻,對仗,粘對合律,只要做到這些基本的就算入門了,接下來無非是熟練程度罷了。

    我一貫推崇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不主張用中華新韻。既然是寫古詩詞,當然是要用古韻了,當然,我也會用新韻,取其精華,推陳出新!

  • 10 # 使用者5844201459

    清平樂。 野菊花 拋家傍路,香在無人處。見慣冷月共秋露,誰憐寒與暑。 山澗野陌瘠土,沐風櫛雨冷霧。不慕豔粉嬌紅,自是清麗雅素。 這個是什麼韻?

  • 11 # 健身花草

    近體詩畢竟是那個年代的產物,當時遵從平水韻。

    古風韻寬,遠代久遠。沒有固定模式,喜歡的人有時無從下手,就不寫了。

    我們今天學的唐詩,好多初學者詩人也看不懂。這是為什麼呢?雖然學了平仄,韻,平水韻,但是對於正格的平仄格式理解,也看明白一部分詩。至於唐代大神詩人,故意不按套路走,故意失替,有人就看不懂了。

    因為你學的是正規軍。至於正格以外的格式,一般人不過多瞭解。對於這些知識點,還需要學習拗句,拗救。什麼三平尾,三仄尾,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等等。

    知道了以上,你就明白為什麼古人的詩失替。同時,透過平水韻,你也瞭解了上去入聲字。

    對於唐詩的難懂,除了字詞匱乏,基本白話的詩也有。你可能大概懂得詩人寫的意思。豐富的內涵不得而知。有時,還懷疑一首詩出錯了,平仄不對,一個李白大神的詩,怎麼會出錯了呢?

    所以,學習平水韻。有好多好處。瞭解古人的發音,文言文,還有其他平仄規矩等。

    如果你開始就寫新韻,不接觸平水韻,你怎麼能懂得古詩?怎麼看明白古詩?別隻會背誦呀!

    所以,先學學平水韻有好處。至於說,被新韻代替,廣大詩詞愛好者也不同意。畢竟,平水韻是一瑰寶。你捨得捨棄嗎?

    不過。現代人寫詩,不懂古文,經常不古不今的,也是一個讓人思考的問題。但是,你用新韻代替了平水韻。平水韻不會埋沒,依然熠熠發光。唐詩三百首就告訴了你什麼是真正的詩。

  • 12 # 左綿公子

    謝邀!我在一樓回答橡木桶君的評論被此君刪除,感覺很奇怪,我的言論並無過當之處,為什麼會被刪除呢?於是我再把其他人的評論看了一遍,原來,此貼只見支援新韻的回覆,不見反對新韻的回覆,這也難怪,眼裡容不得沙子嘛,可以理解。那我就單獨立一樓,來闡述我為什麼反對新韻,支援平水韻的觀點。

    首先我要問一問,為什麼要聲韻改革?是傳承下來的平水韻過時了嗎?元代、明代、清代的首都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北京話是統治者所在地的官話,為何不見元代人改革、明代人改革、清代人改革呢?元代人編的《中原音韻》和明代編的《洪武正韻》都未入詩詞範疇,成了曲韻。清代編得《佩文詩韻》就是平水韻的延續,106韻。為詞譜專門編寫的《詞林正韻》也是以平水韻為基礎合併而成。民國傳承清代,雖然確定了北京話為官話,但詩詞並未說要改革!如果聲韻要改革,早就改了,不會等到現在。

    那麼前人為什麼不改革呢?這就是一個最大公約數問題。平水韻是韻書的最大公約數,她總結唐宋,承啟明清,跨越千年,縱橫萬里,放之四海皆準。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任何地域、任何時間的人以平水韻做的詩詞,大家基本上都能接受。換了任何一種韻書都達不到這個影響力,這就是為什麼不能改革的原因。

    現在堅持新韻的人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詩詞創作的初學者或業餘詩人,嫌格律難懂,不願意花時間去研究;二是少部分北方人,以普通話為榮,骨子裡歧視地方方言;三是中華詩詞學會的一幫老幹部,他們地位較高,說話有影響力,是推行新韻的中堅力量。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詩詞的水平都不怎麼高,但人多聲音大,動不動就要打到,推翻平水韻,殊不知千年傳承豈是你說打到就能打到的!相反,支援平水韻的人很多都是年輕人,網路詩友,這是一種很好的趨勢,沒有年輕人的支援聲韻改革,把那些要推翻平水韻的老幹部釜底抽薪了!

  • 13 # 壯圖山人

    在近體詩創作中,平水韻被新韻所替代是大勢所趨。我們完全可以說,在近體詩創作中,使用新韻勢在必行。

    大凡從事近體詩寫作的人都知道,寫作近體詩時,除首句外,偶數句的末字一定要使用同一韻部的字,而且除少數近體詩使用過仄聲韻部字之外,大多數近體詩為平聲韻部的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押韻。我們在寫作近體詩時強調押韻,主要是為了讓格律詩朗朗上口,便於吟唱,有韻律感和音樂美。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

    寫作近體詩強調押韻,自然就涉及到用韻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目前近體詩寫作中存在著一種很不好的風氣,就是根本不用發展的觀點來對待用韻。而是死抱著平水韻對別人的詩指指點點,充內行,當裡手,裝專家。殊不知,這種做法恰恰證明了他們的無知,讓近體詩詩韻研究人員幾乎要笑掉大牙。

    誠然,中國古代寫詩用韻大都依據專門的韻書。但這些假內行不知道這種韻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幾乎每個朝代都有相應的修訂。最早見於隋朝的切韻,唐朝時就修改為唐韻,南宋末年江北平水人劉淵又依據唐人的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刊印了《壬子新刊禮部韻略》這部韻書,這就是著名的平水韻。可惜的是這部韻書現在已經失傳。

    但即使是平水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朝代的更替,平水韻也有過修改。到清朝康熙年間,《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平水韻。但很明顯平水韻已經不完全符合當時的語音,所以又出現了《詞林正韻》這樣的韻書。

    回顧詩韻的變化,我們可以知道近體詩的用韻是與時俱進的,從來沒有在哪個階段停止過更新。正因為如此,近體詩的用韻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廣為近體詩寫作者接受。今天我們見到的那些假內行不僅無知到寫作律絕不用平水韻就不準標律絕,而且惡毒到不用平水韻標了律絕竟像挖了他家祖墳一般,非要罵得你狗血淋頭不可。在用韻上我雖然只是講了一些中庸的話,寫了一些中庸的文章,也被惡意圍攻。可以說我領教這種惡意謾罵已經不是一回兩回,這隻能說明他們在近體詩的用韻規則上已病入膏盲,根本無藥可救。

    事實上所謂古人對近體詩要求用韻從嚴,這也只是清人王士楨的挑剌的做法,我在專文中做過論述。實踐中古人在近體詩寫作中用韻並不嚴格,其中通押的現象普遍存在。在兩個或多個韻部裡面韻母相同的字,常見通押,如上平聲韻部的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以及八齊,上平聲韻部的三江和下平聲韻部的七陽,上平聲韻部的九佳和下平聲韻部的六麻,都有很多通押的近體詩在。這一點我們只要比較一些古代律絕就可得出這個結論。由此可見古人寫作近體詩也並不是死守規則的。

    目前中國現代漢語普通話已經相當普及,完全可以說平水韻不符合現代人的發音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問題,這樣的形勢決定了近體詩寫作的用韻必須進行調整。

    當前有關近體詩用韻的調整,最早提出相關意見的是中國格律詩界的權威機構中華詩詞學會。該學會除制訂並頒發了試行的“中華新韻"(簡稱為“十四韻”)之外,還倡導“倡今知古,雙軌並行”。所謂“倡今”,是要建立以普通話為基準的新聲韻系統; “知古”,是要學習《平水韻》,繼承古典詩詞的優秀傳統;“雙軌並行”,是制定新的《中華新韻典》,與《平水韻》平行使用。從中華詩詞學會的所作所為來看,使用新韻是中華詩詞學會優先考慮的。

    可以說,中華詩詞學會的“雙軌”說解放了今人寫作近體詩的束縛。按照"雙軌"說的思路,我們在寫作近體詩時,如果按平水韻找不到足夠的韻腳時,就可以放寬通押,所寫的近體詩仍然算是押平水韻;如果覺得按平水韻有困難時,也可以按普通話押韻,用不著標明什麼新韻、舊韻。應該說,當今近體詩的寫作,使用新韻勢在必行,也是近體詩用韻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近體詩的寫作中,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提議取消或廢止平水韻,因為不懂平水韻,不懂入聲字,除了不會寫作舊韻的格律詩之外,最大的缺陷就是有可能讀不通古詩詞,這也不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現將相關資料根據《詞林正韻》和王力《漢語詩律學》歸納整理的可以通押的韻部附錄於下,供近體詩寫作者參考:

    第一部 平聲:一東二冬;仄聲:上聲一董二腫;去聲:一送二宋

    第二部 平聲:三江七陽;仄聲:上聲三講二十二養;去聲:三絳二十三漾

    第三部 平聲:四支五微八齊十灰(半);仄聲:上聲四紙五尾八薺十賄(半);去聲:四寘五未八霽九泰(半)十一隊(半)

    第四部 平聲:六魚七虞;仄聲:上聲六語七虞;去聲六御七遇

    第五部 平聲:九佳(半)十灰(半);仄聲:上聲九蟹十賄(半);去聲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隊(半)

    第六部 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仄聲:上聲十一軫十二吻十三阮(半);去聲十二震十三問十四願(半)

    第七部 平聲: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刪一先;仄聲:上聲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銑;去聲十四願(半)十五翰十六諫十七霰

    第八部 平聲:二蕭三餚四豪;仄聲:上聲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聲:十八嘯十九效二十號

    第九部 平聲:五歌(獨用);仄聲:上聲二十哿;去聲二十一個

    第十部 平聲:九佳(半)六麻;仄聲:上聲二十一馬; 去聲十卦(半)二十二禡

    第十一部 平聲:八庚九青十蒸;仄聲:上聲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聲二十四敬二十五徑

    第十二部 平聲:十一尤(獨用);仄聲:上聲二十五有; 去聲二十六宥

    第十三部 平聲:十二侵(獨用);仄聲:上聲二十六寢;去聲二十七沁

    第十四部 平聲:十三覃十四鹽十五鹹;仄聲:上聲二十七感二十八儉二十九豏;去聲二十八勘二十九豔三十陷

    第十五部 入聲:一屋二沃

    第十六部 入聲:三覺十藥

    第十七部 入聲:四質十一陌十二錫十三職十四緝

    第十八部 入聲: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葉

    第十九部 入聲:十五合十七洽

    (以上資料整合了相關專家的觀點,未一一說明,在此鳴謝。)

  • 14 # 情感中轉站

    我的看法是:新韻,取代不了平水韻。

    近體詩寫作,用平水韻好,還是新韻好,我個人而言,不力挺平水韻,也不抑制新韻。

    新韻的誕生,是要解決消失在三聲中有關入聲字及平水韻較窄的問題,容易上升,因此為現在一些躍躍欲試的詩詞愛好者喜歡。

    可當你掌握了新韻,回頭讀古詩詞(包括近體詩)時,就有點摻了水的感覺,原滋原味感弱了許多,這時候再學平水韻,可能事倍功半。

    我建議大家先學平水韻,英語那麼費勁,都還能過四、六級,平水韻再難,也是咱母語呀,用點心,還是不難,學了平水韻,才會懂古詩詞之奧妙,回頭再看新韻,就容易許多。

    其實,大家用一段時間新韻後,也許會自覺愛上平水韻,這兩種都不會被彼此取代,要靈活運用,表達出古詩抒情性物我一體、詩畫俱佳的神韻來。

  • 15 # 詩詞書院

    在近體詩詞創作中,目前採用的是雙軌並行,一軌是採用《水平韻》和《詞林正韻》;另一軌就是採用《中華新韻》(十四韻)。

    採用新韻創作近體詩詞,很早就有人倡議,並於1941年公佈 了《詩韻新編》(十八韻),但詩詞創作者採用率極少。直到2000年新韻又再被提起,並於2004年出版了《中華今韻》(十九韻)。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正式公佈首版《中華新韻》。並擬作為詩詞創作標準推行,最後提出了“倡今知古,雙軌並行”的政策。

    說來,1941年《詩韻新編》出版時,就有人說其很快就可以替代《平水韻》,至今也走過70多年了,結果無需多說。

    我認為,即使再倡導70年,使用新韻創作詩詞的人口比例,也增長不了多少,甚至會愈來愈少。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平水韻》、《詞林正韻》的後臺太強大了,強大到誰也抹殺不了。

    這後臺就是自唐詩算起至今,超過十萬首的傳世作品。這些作品全部採用《平水韻》或《詞林正韻》創作,而且按目前狀況,時間愈長,積累愈多,底蘊愈厚。而每一個創作者都必須透過學習鑽研這些作品,以提高創作水平。學習中,誰也不想被這韻那韻的搞亂自己。而且,我相信,對前人作品研讀越多,越會感到傳承的重要性。

    最後說說今人讀不出中古音,使用《平水韻》創作,讀起來怪怪的這個問題。我只想說事實,我們經常都可看到一些幾歲大的小孩,背誦唐詩時朗朗上口。而鮮見到有小孩能背出一首用新韻寫的詩。

    無可否認,確實有些韻字,讀音已產生變化,顯得不押韻,我和很多詩友的辦法就是儘量不用那個字做韻腳,這也不覺得有什麼影響。

  • 16 # 默金cc

    《中華新韻》的應運出世,結束了《平水韻》單軌獨行的現狀,一是順時代潮流,跟普通話接軌,二是要開啟另一扇創作的大門,喚回與古詩詞漸行漸遠的青少年群體,能順利邁進嶄新的創作軌道,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搖頭晃腦的口頭背誦階段。這必然要觸動一些《平水韻》唯美論者的權威地位。想想,若今天的青少年都一個個自帶韻書,無師自通地用“普通話”創作律絕了,這會讓個別,聲韻音律的獨家權威,平水韻的大師們,感覺有點落寞······

    不過,詩詞韻律如不進行改革的話,只管把當代讀者當做古人,拿平水韻入聲字考古,就會出現關公戰秦瓊的笑話。反過來看,就像當代人穿越到《清明上河圖》的宋代都市裡去趕集一樣,普通話也會給宋人制造閱讀障礙。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上,主持人董卿和評委專家們,誦讀古詩詞時,根本就不讀平水韻的原因。若用平水韻,普通話中李白的“白”(普通話音bai,平聲),就得讀作bo(平水韻音播,去聲)。現場選手和電視機觀眾肯定會被一頭霧水搞蒙的。而且,若是要求用平水韻復古朗誦,《中華詩詞大會》爆冷勝出的外賣小哥,肯定會無緣冠軍了。

    但是,中華詩詞的聲韻改革,是不棄古韻愛新聲,知古倡今雙軌行。這就較好地解決了守舊與創新的矛盾。說較好,是因為實踐中,還存在有不和諧的爭論。平水韻的忠粉仍然堅決反對《中華新韻》,這給實踐新韻的習作者造成了恨不愉快的體驗。比如說吧,誰用新韻寫律絕,他們就硬拿用平水韻做度量衡,對誰冷嘲熱諷,說三道四,刁難責備。我看了看問題下的一些回答,反對者大致說法有二:

    一 · 平水韻創作的詩歌稿件,要佔詞刊投稿總數的90%,這個能說明青少年詩友不愛中華新韻嗎?用腳趾頭都能想到,此狀況恰恰相反,正危機地反證了,被平水韻掌控的專業紙刊,詩詞網站出現了青年作者的青黃不接, 嚴重缺少青少年群體參與創作投稿,缺乏用中華新韻創作的主力軍的人氣。比如有一次,因對某詩詞對聯網站的徵對感興趣,進去瞧瞧,結果瞧見人家公開宣告,只接受平水韻稿件,中華新韻那邊玩去。又有一次,我突然心動,想註冊某個詩詞網站,結果探視瞭解到,不好玩。除了是平水韻小編把關外,其網站內竟然掛出了一連串(大概有兩三百個)會費欠費催繳名單,我趕緊三十六計走為上了,你們自己玩吧。我相信,在悟空問答的大眾平臺,恐怕年輕人沒有多少,是專業詩詞協會的會員。當年輕人都奔著口語新詩去了,古詩詞創作就會日漸後繼無人。推廣新韻,這還僅僅是詩詞改革的第一步。

    二 · 平水韻唯美論。個別專家愛拿古人詩詞比方,可是有點牛頭不對馬嘴。有沒有搞錯?一個是說誦讀,古詩用平水韻復古,可以;一個是說創作,用普通話創作新詞,就不能調好平仄嗎?新詞用平水韻創作後,你在大眾平臺發表看看(不要標籤),準會對詩詞愛好者造成閱讀障礙。古人詩詞用普通話讀,只是極其少數的地方才會覺得拗口,根本就不影響文學欣賞。但若是繼續用古人的發音創作新詞,就會邁不出圈子,拉不攏大眾。我想,即便能熟讀《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等韻譜,寫不出膾炙人口的好內容,人們是絕不會單單去欣賞你優美的聲調的。因為,即便是抽象的音樂演奏,也必須有意境形象和主題內容。

    其實,毛主席的詩詞創作,就可稱之為今人的典範。我們朗讀毛澤東詩詞,都是用的普通話,誰會覺得音韻不美嗎?我以為,中華新韻在今後的推廣中,會逐漸成為青少年詩友創作的主流,但《中華新韻》不是要將古韻格殺勿論,而是共榮共存,永遠也不會將《平水韻》《詞林正韻》等古韻“抄斬滿門”的。但是,很久,很久以後,平水韻會成為詩詞文化遺產的保護專案,只供文學院校等做古詩詞聲韻的專業研究保留。

    夕陽逝去晚霞殘,

    鳥藏獸隱萬籟空。

    猛虎一聲山谷靜,

    明月慘照白巖松。

  • 17 # DL南山樵夫

    既然律詩絕句是一種文字技巧,就應該用古韻,我一直用平水韻。如果必須發現到新韻,就應該賦予新詩以新的名詞,以區分與律詩。

  • 18 # 子丹大俠

    不必太糾結誰好誰不好,因為兩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關係,兩者為什麼不能通融通融一下呢,不要再深陷其中了……

  • 19 # 三上詞話作者

    為什麼?

    南宋末張炎《詞源》關於詞調與樂調問題,在宏觀上有論述,沒有細說平仄、押韻等與樂調的對應關係,也就是沒有作些例題,更沒有留習題讓人做作業。原因大致是這個問題太平常化了,就像今天唱最熟悉的歌一樣,只要動一動樂譜任何一個標號,唱起來絕對跑調,想也不能動。誰知700年過了,800年不到,因為沒有留下作業題,致使有些子孫後代們還真不懂了,還真敢動。

    敢動樂譜標號的事快100年了,因為留過長辮的老學究尚在,誰不聽話就用柺杖敲誰,所以沒改成,做了折衷處理,古詩古韻,新詩新韻。但還是想改,又因為留過長辮子的兒子受薰陶太深,而且有座位,還是折衷處理。現在那些人都管不了當今事了,沒有了顧忌,一心想討個科題,弄個科研經費,一則有學術了,二則有名頭了,所以下決心改。能改的原因:一是滿腦際裡只知有韻,形成的定勢是隻要有靈感,押韻算問題嗎,只要朗朗上口就行;

    二是,音韻,系語言學,凡門口掛著研究中心的牌子,坐在其中者當然是中心;

    三是大體上處在一個封閉的圈子裡待得太久,因為在所訂的任何學報中,瀏覽不到任何資訊(有金鋼鑽的發不了),故感嘆:天外吾邊,人外吾身。

    持這種想法的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意討好一些怕吃苦的人,通行的作法是藉口古典詩詞不能出意境,實際上舊韻寫不好的人,新韻照樣寫不好。如果靜下心找一本管用的書,用功3一5年時間,只要看懂了民間有入聲的實際,看明白了保證沒人敢再說,古典詩詞押新韻是可以的了。因為只要是談論這個問題的人,畢竟還是性情中人嘛,畢竟學術思想(相對社會法制意識)深入人心。

    其實,沒有新舊之分,只有怎樣取捨。新韻針對普通話,平水韻根源於廣大南北民間語,具體說是某一地方語也不對,各地語言融合其中。這些僅僅是語言上之分,更重要的是樂律上有很大區別,唐宋詩詞是當時的語音與樂律一致,如果拿普通話與那時的樂律相諧肯定是不合適的。以此來講,普通話,即新韻與現代樂結合就沒有多少問題。如果拋開樂律來爭論用韻問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用什麼韻的確是技術層面上的事,與腦子裡的觀念無關,與態度無關。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20 # 高樂中國

    網路上有一詩友,為了詆譭嘲諷新韻《中華通韻》而釋出題為“限韻部寫詩詞,詩詞寫作的終極級挑戰,你敢接受嗎?”的挑戰書。她的全文為:

    “限韻部寫詩詞,詩詞寫作的終極級挑戰,你敢接受嗎?

    ‖題目:

    地獄級挑戰:請用《中華通韻》第16部、兒韻寫一首律詩,題材不限;

    終極級挑戰:請用《中華通韻》第16部、兒韻填一闋百字以上長調,詞牌、題材不限。

    昨晚,數詩友聚會,心血來潮,便有人提議試以新發布的《中華通韻》玩即詠七律,依例,以拾韻方式進行。所謂拾韻,就是用小紙條寫上韻部折起,眾人各依拾得的韻部作詠。很“幸運”,我拾到了“16部兒韻”。一查韻表,目瞪口呆。原來,《中華通韻》已為拾韻同詠這“遊戲”設定了“死門”。考慮周到呀,以後用《中華通韻》玩拾韻,也不用詠了,誰拾到16部就直接請客。附:《中華通韻》第16部、兒韻(er)韻表:

    陽平 兒 而 洏 輀 鮞 栭 胹 鴯 髵 轜 唲 耏 陑 荋 聏 杒 峏 袻 侕

    上聲 耳 爾 邇 餌 駬 薾 珥 鉺 洱 栮 毦

    去聲 二 貳 咡 刵 髶 樲 誀”

    鑑於此,吾欣然接受挑戰。此兒韻確屬窄韻險韻,且乃窄中之險險中又窄,固非易事耳。然,絕非不可為者。不消一時辰,草創一律;隔夜,詞成。聊博一哂。笑談如下:

    詩:

    應戰【中華通韻】

    ◎高樂

    輕閒炫詩巧

    卿韻淚洏洏

    胸廣行寬道

    心偏撞爛輀

    高才莫吆喝

    短視只嚅唲

    今古誠一脈

    何為厚薄而

    2018.7.1

    注:

    輕閒: 輕鬆安閒

    洏洏:érér,流淚貌。

    輀:ér,古代運棺材的車。

    嚅唲:rúér,強顏歡笑貌。

    詞:

    渡江雲·夢中觀妖聚宴拾韻賦詩【中華通韻】

    ◎高樂

    泉林排勝景,鳳翔霞布,幽境趣合荋。

    愜風喧綠野,燕舞鶯歌,溪岸逗纖鮞。

    憐秋惜夏,更喜個、霜雪髬髵。

    莫念他、闃然入夢,孰料陷迷峏。

    ………………

    俄而。扭形搖影,繞霧繚煙,互葷言辟咡。

    意漸狂、觥來籌往,酒醉情胹。

    星移月轉鴉催鼓,心正潮、詩興紛侕。

    深恨處,奈何卿韻拈兒。

    2018.7.2

    注:

    辟咡èr:指耳語。

    鮞ér:小魚,魚苗。

    胹ér:烹煮;爛熟。

    髬髵:pīér,猛獸怒而鬃毛奮張貌。

    他:指其他的雜念。

    荋ér:草多葉的樣子。

    聏ér:調和;毛多。

    峏ér:山名。

    侕ér:眾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率低負債好,還是利率高負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