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每天分享一點冷知識
華盛頓紀念碑奠基期間,美國政府向各國徵集紀念物,浙江寧波府透過在華美國傳教士的幫助,向美國贈送了一塊石碑,該石碑從晚清名臣徐繼畬的著作《瀛寰志略》中,摘取讚美華盛頓總統的兩句按語,將其記載在石碑上,並於1853年贈送給華盛頓紀念館。
華盛頓紀念碑奠基期間,美國政府向各國徵集紀念物,浙江寧波府透過在華美國傳教士的幫助,向美國贈送了一塊石碑,該石碑從晚清名臣徐繼畬的著作《瀛寰志略》中,摘取讚美華盛頓總統的兩句按語,將其記載在石碑上,並於1853年贈送給華盛頓紀念館。
眾所周知,被譽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應該起碼有兩位以上。
那麼請問:
哈哈哈哈,懵逼了吧?!
趕在歷史老師提刀過來把你就地正法之前,咱們趕緊切入正題!今兒就聊聊我心裡那位真正的“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他並不在上面的選項裡,還經常被世人忽略,他就是——徐繼畲。
01 “姓名”有朋友會問了,咋回事龍大姐,你說的這個人,歷史選擇題裡都沒有他的姓名,憑什麼就是“第一人”了?
我覺得沒進選擇題這事兒不怨他,主要怪他爹取的名字太複雜。學生一看,這人叫徐繼啥?書上沒提老師沒講,肯定不選,率先排除!
不瞞大夥說,為了確定徐繼畲的名字,我就查了不下半小時資料。首先是讀音,有說讀yu(音餘)的,有說讀she(音奢)的;其次是寫法,有寫成“畲”的,還有寫成畬的……
最後我一狠心,找了段《康熙字典》上的解釋:
【田字部】 畲
【唐韻】以諸切,音餘。
【集韻】羊茹切,音豫。治田也。或書作畭。又詩車切,音奢。火種也。
剩下大段的字典原文我就不引用了,反正考據了一大堆,結論是讀音兩種都有;又因為古人寫毛筆字比較容易造成誤會,所以到底是哪個字也不知道。這種情況下,龍大姐決定以某狗拼音為準(主要是碼字方便),就用“畲”字,讀作yú。
02 “履歷”能把孩子的名字取成這樣,肯定不是一般人家——沒錯,徐繼畲生於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乃是山西五臺人士,家中祖輩和父輩都曾考取功名,入朝為官,也算是書香門第,官宦世家了。
從小,徐繼畲就在家人的薰陶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老師是著名的高鶚(就是續寫《紅樓夢》那位)。十八歲,他進入縣學,十九歲中舉,大家可以對比范進中舉的故事,品一品這個舉人的含金量。十三年後(道光六年),徐繼畲高中進士,朝考第一,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天子近臣,前途不可限量。
天之驕子、學霸、別人家孩子,說的就是他這種人。
入朝為官之後,他很受道光皇帝的賞識,先後任翰林院編修、陝西道監察御史、廣東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廣西巡撫、福建巡撫、(代理)閩浙總督。
做官到了這個地步,堪稱人生巔峰了,您想啊,所謂的閩浙總督,總管福建、浙江的軍民政務,軍務、糧餉、河道、民生,都是他說了算,這種型別的封疆大吏,全大清朝只有9位。
03 “《瀛寰志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那時徐繼畲正在福建,地處沿海,經常能接觸到外面的世界。
他憑藉抗擊英軍有功而受到賞識,卻沒有像某些老古董一樣全盤否定英法等國的文明,反而經常借通商之便接觸西方諸國的商人、傳教士、官員,其中就有對他影響極大的美國傳教士雅裨理(David Abeel)。
雅裨理:“這是我迄今遇見的最喜歡提問的中國高階官吏。”
最後,他把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寫成了一本書,《瀛寰志略》(1848年)。
現在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瀛寰”這個詞,在當時,這可是最新潮的流行語,剛把“天下”“四海”等老詞從語言體系中PK掉,代表“世界”。《瀛寰志略》,顧名思義,是一本引領潮流的、圖文並茂的西方諸國說明書,共10卷,14.5萬字,42張插圖,您看上邊那個畫著經緯線的地球,奪麼新潮!
在書中,徐繼畲按照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順序,介紹了世界各國的風土人情以及立國曆史,並在各國介紹中加入了自己的見解。
在“開眼看世界”天團裡,林則徐著有《四洲志》,魏源著有《海國圖志》,徐繼畲寫一本《瀛寰志略》本不算什麼出格的事兒,但這事壞就壞在他在表達個人見解的時候,有點過於真情實感了。
尤其是在介紹美國部分。當時,美國正苟在美洲猥瑣發育,不像英法那樣到處趁火打劫稱王稱霸,並不引人注目,但徐繼畲卻憑藉他獨到的眼光發現,美國有些與眾不同。
一個沒有歷史的年輕國家,一個制度不同於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的新生政體,在徐繼畲眼中,潛力無窮。他在書中沒有隱藏自己對美國的讚美,尤其是在描述華盛頓時,他寫了這樣一段話:
龍大姐簡單翻譯一下,大意如下:
“華盛頓,牛啊!比陳勝吳廣更能搞事,比曹操劉備更會當領導。而且在成功之後一沒有稱帝稱王,二沒有搞傳位子孫的破事兒,這才是天下為公啊!我見過華盛頓的畫像,人長得也帥……(以下省略50字讚美)……西方國家古往今來這麼多人物,華盛頓就是墜吊的!”
活活一個華盛頓迷弟。
哎,一般人迷就迷了,可身為封疆大吏,找他話柄的人可太多了,加上清朝本就有“文字獄”的基因,所以下面的事兒,你我都能猜出個大概來……
04 “一擼到底”在世人眼裡,徐繼畲除了是《瀛寰志略》的作者,還是晚清對列強採取投降妥協態度的慫人代表。
現代人接受過義務教育,學過歷史,都知道當時的清朝官員紛紛開眼看世界,徐繼畲這是想從西方諸國那找到清朝的出路。尤其是當初的大清被英國揍得沒脾氣,而美國又鬧獨立戰勝了英國,徐繼畲誇兩句,沒毛病吧?
可惜當時的人很難看清徐繼畲的用心。
雖然他在書中寫的是“泰西古今人物裡華盛頓最牛”,可到了有心人眼裡,就變成了:“你說華盛頓是古今第一人?你把萬歲爺往哪放???”
尤其是他在感嘆華盛頓不稱王稱帝、不傳位子孫的時候,清朝這一輩才傳到道光,縱觀整段晚清歷史,這種思維也絕壁是過於超前的,龍大姐給大家捋捋時間線啊:
1840年,鴉片戰爭,自閉的清朝剛剛見識到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
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發動戊戌變法,靠的是光緒的皇帝身份,企圖搞君主立憲;
說回《瀛寰志略》,大家記得剛才我說的成書時間嗎?1848年,比戊戌變法整整早了50年!康梁都不敢提的事兒,他寫成書出版了……
如果那時候有網際網路,《瀛寰志略》肯定剛出版就被罵上熱搜,憤怒的保守官員和吃瓜群眾分分鐘就會給他扣上一頂“精神美華人”的帽子。
好在那時候沒網,所以徐繼畲“東窗事發”是在3年後,1851年。
徐繼畲像,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當時,一名英國傳教士和一名醫生打算租賃福州神光寺的房間。當地官員不熟悉中英之間的條約,直接在租房合同上蓋了章,實際上,英華人並不能住進福州城內。
這下麻煩大了,由於是清朝官員失誤,徐繼畲覺得無法使用武力驅逐他們;而英華人自己並不打算主動退出城,雙方僵持不下,訊息傳進了以林則徐為代表的強硬派耳中。
說來也巧,賞識徐繼畲的道光皇帝在一年前駕崩了,咸豐帝登基。新帝對老徐沒什麼舊情,於是在其他大臣上奏時絲毫不留情面,下令嚴格追查徐繼畲“庇護洋人”一案。
後來見了面,咸豐帝覺得老徐是個老實人,只是輿論壓力太大,不嚴辦他難以服眾。本來呢,是把從二品的巡撫擼成四品閒官,可後來朝廷覺得還是不夠,於是直接一擼到底,直接讓徐繼畲回老家了。
05 “華盛頓紀念碑”很多事情都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徐繼畲的政治生涯短暫結束,他的遭遇卻與他對華盛頓的讚美一起,傳到了大洋彼岸。
1853年,那段話被刻成石碑,由傳教士送到了華盛頓紀念館,最後成為華盛頓紀念碑的一部分;
1868年,美國《紐約時報》還刊登了一篇引起全美關注的文章,講述了一名清朝高階官員因“研究科學”被撤職,慘遭皇帝放逐18年的苦難……
“研究科學”??美華人的春秋筆法啊,嘖嘖嘖……
後來,大清朝越來越喪,徐繼畲很多話成了“神預言”,這樣的人才被朝廷埋沒了十幾年,誰都知道不應該。於是在同治四年,在其他官員終於想通,打算開始搞洋務運動的時候,當權者也想起了他。
兩宮皇太后命其入京,徐繼畬被重新起用,命參通商事務,以三品京堂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協助恭親王奕訢辦理洋務。
哎,每次當我寫到這段屈辱歷史的時候,都感覺有點憋屈。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拿著歷史書就能當大預言家拯救世界,而是覺得當時的中國並不是沒有能人。如果能人可以得到重用,我們肯定會少走一些彎路,且很多事說不定還能有的救,就比如甲午中日戰爭。
這種感覺在我知道《瀛寰志略》影響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更強烈了。邏輯是這樣的:《瀛寰志略》影響了日本思想家橫井時存;橫井有個徒弟叫做由利公正;由利是《五條誓文》(1868年)的起草者;《五條誓文》是日本實行明治維新的基本綱領;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躋身列強,轉頭就來打中國……
特麼的,確實很憋屈,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