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家長,因為教育孩子,孩子哭了,越哭越厲害了,這時候家長們就說你不許在哭了,在哭我就把你扔出去了等等
5
回覆列表
  • 1 # 吾家有三千金

    孩子一哭,成年人就想方設法制止,溫和一些的“哄”(乖,別哭了),粗暴一些的吼罵(有什麼好哭的!)或者恐嚇(再哭就xxx!),總之哭是被禁止的;孩子與自己的真實感受割裂,對自己想哭的衝動感到羞恥,習慣壓制這些情緒,這些都為將來的心理問題(乃至精神疾患)打下基礎。

    孩子的哭,本來孩子的心是最純淨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撫,但太多中國父母對孩子是專制的!

    抱慰、傾聽、陪伴,家長們改變一下做法吧!

  • 2 # Mr小禾

    孩子,你可以哭

    記得在若干年前,在公交車上也遇到過一幕,因為場面太揪心,所以我一直記得。

    從我上車開始,有個2歲多的小男孩就在哭,從他們後來的對話中,我猜猜,大概是孩子想買一個玩具,媽媽沒有同意。小男孩聲嘶力竭的哭,媽媽大吼“你哭,你哭我就把你丟在這裡”,然後小男孩就哭的更大聲,媽媽繼續說“你再哭就不要和我說話”,大概過了7、8個站,在幾番較量下,小男孩終於“忍住”了哭。

    這是兩個比較極端阻止哭的例子,也有些緩和些的。有些成人,在面對哭泣的孩子時,會採取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這個方法似乎很有效。比如一個孩子摔倒了,可能還磕破了皮,流血了,為了阻止孩子的哭泣,有的成人就會說:“看飛機,哪裡有飛機啊。”然後孩子就不哭了,成人就“放心”了。

    還會看到一些孩子在打完針後,會“自豪”地對成人說“**,我沒哭”。

    在中國,我們更多感受到的是,“哭”是一個不被大人接受的行為,往往和不乖,不堅強,沒事找事聯絡到一起。在孩子哭的時候,那些想要阻止孩子哭泣的成人其實是最難受的,他們煩燥,擔心,無奈,憤怒…

    但是,我們在孩子哭的時候,靜下心來,感受下孩子的狀況,我們似乎會有些新的發現。

    我們先做一個假設,每個人都可以問一下自己,在我們的生命中,有沒有哪一件事情讓我們感受到非常非常難受,讓我們想大哭一場?我想,這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會遇到一些吧。遇到極端難受的事情,我們會不會覺得哭完就會好受點?成人會不會在這個時候選擇去購物、酗酒、唱歌、旅行、做家務等去派遣我們心中的不快?

    是的,當我們的身體裡有難受,不開心,痛苦的等情緒的時候,就彷彿形成了一團汙水藏在我們的身體裡,這些情緒會帶動身體做出不同的反應。如果,我們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我們就必須要想各種各樣的方法,把這個汙水排洩出去。於是,聰明的成人選擇了購物、酗酒、唱歌、旅行、做家務等去派遣我們心中的不快。

    那麼,我們的孩子呢?孩子有沒有可能遇到的事情和成人一樣讓他們感到悲傷呢。答案是肯定。

    當巧克力盒子空了,當一次次壘上去的積木被別的小朋友推到,當玩的最好朋友今天不想和自己玩了,當沒有玩盡興卻被父母催促著離開,當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哭泣著喊媽媽帶我回家的時候……孩子的難受程度和我們成人是一樣。可是,事實上,在孩子難受的時候,我們並沒有發現,有哪些成人丟給孩子一大把鈔票,對他說“你去購物吧”,我也沒有見過哪個孩子在難過的時候去酗酒,去打掃衛生,沒有,我們沒有見過。

    那麼,這些汙水要留在孩子的身體裡嗎?

    當然不要。老天爺非常善良,他在孩子身上放置了一個功能,就是哭。

    可是,當孩子哭起來,我們成人便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我們惱火、不安、厭倦和憤怒。為了阻止孩子的哭聲,我們先哄他,試圖說服,可是當軟話失效的時候,很多成人就開始威脅,“你不哭我就給你糖”,“你再哭警察來抓你了”,“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愛你了”“為這麼點小事哭,真沒用”……我們以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聲麻煩就過去了,但事實上,這對孩子來說太殘忍了。如果,在我們成人難受的哭泣的時候,有人指著你說“如果你再哭,我就把你從窗戶扔出去”,你的感受是什麼?更糟糕的是,向你說這句話的人,是你最相信的人,是你最愛的人,他們為了不讓你哭,說出了這樣的話。

    可能也會有人說,“我給孩子吃的了,還是他最喜歡的巧克力”,“我給孩子買玩具了,孩子很開心啊”,事實上,孩子雖然吃了糖,得到了玩具,當下他不哭了,但是這個孩子接下來會高興的去玩或者完全放鬆下來麼?在情緒當下,他的汙水被排洩了嗎?答案是否定的,不會。因為他的情緒還沒有宣洩出來。

    當這些東西,逐漸留在孩子身體的時候,孩子開始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間長了就會有心靈問題,更重點會得病。他們會在某一天,突然爆發,一旦爆發,就不太好收拾了。所以我非常不贊成,孩子去壓抑自己的情緒。所以,當孩子想哭的時候,就大聲哭出來吧,哭泣是自然的康復過程。

    那麼,面對孩子的哭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請別告訴我要勇敢》,裡面也提到了哭是一種療愈,其實,孩子的哭和笑一樣是孩子的本能,如果我們喜歡孩子笑,就應該接受孩子哭。有些成人會反問,為什麼非讓孩子哭呢?難道沒有別的辦法來讓孩子的情緒宣洩?我想,當然也有別的辦法,比如陪伴孩子和孩子玩耍。但是這個裡就傳達出一個資訊,對哭的不接納。

    成人要先接納自己的感受,感受自己的感受。其實我們並不是害怕孩子哭,只是害怕孩子哭帶給我們不好的感受。我們從小被教育成追求“好孩子”“乖寶寶”我們不想承認我們的軟弱,我們的自責,我們的憤怒,我們內心有那麼多不切實際的擔心。面對孩子的哭泣,我們第一反應是給自己不好的感受去找理由,而不是去接納我們的不好的感受。

    有些人在童年就沒有被接納的哭泣過,所以面對孩子哭,這些成人就很難心平氣和的陪伴,最多隻能做到表面上的平靜,內心其實非常分裂,一方面覺得自己應該做到,另一方面又非常痛苦,這會造成內疚(別人做的到,我做不到),憤怒(誰告訴非要這要做的)。孩子感受到這種分裂,哭泣的療愈作用很難發生,結果只能是孩子更多的哭。

    還有些時候,當孩子哭的時候,有些成人覺得這是對自己的否定,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爸媽好爺爺好外婆。他們需要孩子乖,開心,來證明他們的價值感,一但孩子開始哭泣,這價值感就完全崩塌了。

    還有些時候,孩子哭的時候,很多擔心都出來了,這樣的擔心在男孩的家長身上更明顯,他們擔心這樣愛哭的男孩子長大了可怎麼辦,為什麼這孩子不會想辦法就只會哭,這麼脆弱。

    所以這樣看來,允許不允許孩子哭,其實與哭無關,與孩子無關,只與自己有關。因為孩子高興,我們就會感到幸福,孩子鬧脾氣,哭泣,我們的生活也瞬間崩潰。

    所以成人先接納自己的感受,看到感受背後我們的需求,是解決這個問題想當的好用的方法。我們可以嘗試這樣表達:“我瞭解孩子哭是正常的,孩子這樣哭是有原因的,我心裡非常的難過,我是擔心的”。

    然後,積極傾聽孩子的情緒。在孩子開始哭時,我相信,只要孩子最愛的,最信任的我們,留在孩子身邊,傾聽他,不打斷他的哭泣,孩子的煩惱會會逐漸消散,哭泣也會隨之停止。由於你給孩子機會自己排洩傷害的感覺,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他會變得更堅強和自信。同事,成人不要流露出不安,也不要給以忠告或者講道理,撫摩和愛撫的目光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有力的支援。

    家長平和而堅定的內心會使孩子的安全感良好,孩子會從成人這裡感受到愛,孩子會明白,無論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我的爸爸媽媽都是愛我的。這樣孩子會在哭泣中自我療愈,擁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對磨難和人生中的風雨,這是孩子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因為我們收穫的遠比我們給孩子的多。

  • 3 # 積木育兒

    “就知道哭,有什麼好哭的!”

    “男子漢不能哭的哦,像個女娃娃一樣了。”

    “你這麼大了還哭鼻子,不害臊!”

    “你再哭媽媽就不愛你了!”

    小時候,我們可能都曾被這樣的語言傷害過。有時父母無法耐受孩子的哭鬧,會透過這樣的語言訓斥孩子,脅迫孩子抑制自己的情緒,這等同於大人要求小孩來“體貼”自己。這是親子關係的倒置。是對孩子的掠奪。

    哭,是孩子的一種語言。且是從媽媽肚子裡帶來的,與生俱來的有力語言。

    特別是在2-4歲,迎來了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段時期親子衝突會比較多,孩子會很反抗對外界強加給他的東西,如果你非要把成年人的意識和想法強加給孩子,希望孩子能夠按照大人給出的方向去成長,孩子一定會跟你對抗到底,如果孩子跟父母說“不”不管用,就只能用哭鬧來表達抗議了,而有的父母卻用武力或暴力的語言來回應。

    訴說和抱怨孩子總是不聽話的時候,潛意識中就是在用大人的意識來綁架孩子的意識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哭鬧通常是自我意識發展不被滿足後的結果。

    所以,父母應該瞭解孩子心理發展的需求,能夠允許孩子嘗試的事情可以儘量滿足,給孩子自我發展的時間和機會。但同時,必要的規則意識和自控力也要幫助孩子建立。

    當孩子哭泣,父母做最好的做法是,抱著孩子,或者陪在孩子身邊。不要試圖去制止。去聽。因為,那是你的孩子在說話。想養出一個情商高、善於表達、敢於爭取的小孩,第一步,就得允許他有哭的自由。任憑孩子哭而不予理睬的父母,其實是在磨滅孩子的慾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腰椎間盤突出應該怎麼健身?有哪些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