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劍Excalibur134724738
-
2 # 古代那些事兒
如果嫌長,可以直接跳過說明部分,在文末有總結。
1,西匈奴人。
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的遠征,使匈奴在蒙古地區實力大減,幾乎沒在對長城以內再進行過大的侵襲,漢朝與匈奴的主戰場轉戰到塔里木盆地。公元前51年,呼韓邪專程到長安向漢帝表示臣服,得到了漢朝軍隊的支援,擊敗了另一個野心家郅支,在公元前43年定居在鄂爾渾河上游的營地稱單于,而郅支不得不向西撤去,他在伊犁河畔擊敗了烏孫人·(西方稱印度-塞人),統治地域從額敏河畔甚至達鹹海草原,定居在怛邏斯河畔。然而他的野心沒有成功,公元前36年,陳湯和甘延壽進攻楚河畔康居人(西方稱索格底亞那人)的領地,殺死了郅支。就此,漢朝成了中亞的霸主。而跟隨郅支的西匈奴則徹底消失在歷史中,因為他們沒有文字,也沒有與任何一個有文字的文明國家有接觸。
當然,在正好400年之後巴拉米爾和“上帝之鞭”阿提拉率領匈人部落跨過頓河佔領整個匈牙利草原,幾乎整個巴爾幹半島,摧毀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和奧爾良,給衰落的羅馬帝國致命一擊。但是這個匈人部落與匈奴到底是不是一個部落,還有很多的疑問,在史學界尚數爭論。雖然歐洲人對他們的描述和《史記》,《漢書》等對匈奴人的長相描述幾乎一致:頭大,身壯,手長,腿短,深陷眼窩的雙眼,扁平的鼻子和骯髒的捲髮,近乎畸形。但是他們在長達四個世紀悄無聲息,而突然跨越半個亞歐大陸進攻羅馬,實在太過具有戲劇性,但也許歷史就只這樣愛開玩笑呢?
如果阿提拉率領的匈人部落就是郅支的後裔,那麼可以肯定他們一定向西到鹹海至俄羅斯南部的草原一直放牧,然後在羅馬帝國衰落,大量蠻族向西進時跟隨。至於他們的結局,則是在阿提拉死後,陷入了內戰,而阿提拉的兒子頓吉茲奇則是在他父親僅僅死亡15年後就兵敗,其頭顱在468年君士坦丁堡的一次馬戲中示眾。之後殘部敗退到黑海北部,又在查士丁尼大帝的調拔離間下,分裂成兩股自相殘殺的部落:庫特力格爾匈人和烏特格爾匈人,前者甚至曾包圍過君士坦丁堡。直到突厥崛起時,他們被阿瓦爾部落徹底擊敗,再也沒出現過在歷史舞臺。
2,北匈奴人
由於新朝引起的動亂,匈奴得以重新在塔里木地區建立威信,但就在此時(公元48年),匈奴內部發生了分裂,有8個位於南方的匈奴部落反對當時的單于蒲奴,他們最後都歸附中國,劉秀和他們結盟,讓他們居住在內蒙古,山西和甘肅的北部,南匈奴成為漢朝的支持者,就像東哥特王國之於羅馬帝國一樣。
公元89年,在蒙古地區,耿秉和竇固對北匈奴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而在塔里木地區,班超完成了對塔里木地區的徹底征服,領土直接接壤到月氏(即貴霜王朝),在班超去世後,北匈奴在隨後半個世紀也曾打過西域的主意,最成功的時候佔領了北庫車,擊退了伊吾的漢朝駐軍,但是最終還是勝少敗多。
公元49年,遼東太守祭彤施計讓遼河流域的烏桓部落和生活在嫩江乃至大興安嶺的鮮卑部落從東北方騷擾北匈奴,那時鮮卑已經崛起,而北匈奴在東漢連續的打擊下已經不可避免的衰落。大約在155年,鮮卑首領檀石準徹底地征服了北匈奴。就這樣,北匈奴消失了。
3,南匈奴人
上文已經提及他們向漢朝降服,但是並非完全安寧,他們也發起過小規模的叛亂,但很快就被鎮壓。公元215-216年,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都安置在荒無人煙的地區,而五部真正的單于都被軟禁在長安,所以在東漢末期三國群雄並起的戰亂中,他們並未進一步鞏固自己勢力。他們對於中原起到防禦鮮卑人的作用,就像哥特人與法蘭克人在羅馬帝國防禦日耳曼人一樣。
一個南匈奴單于呼廚泉因為自己的遠祖曾娶過漢朝公主,而自己採用漢朝的劉氏,有趣的是,當曹氏和司馬氏取代漢氏時,劉氏在匈奴的營地中得到了正統性的恢復。而他的後代,名為劉淵,於308年在太原稱帝,國名為“北漢”,或者“前趙”,拉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而他的兒子劉聰,在歐洲被稱為中國的阿提拉,火燒洛陽,屠殺長安,命令當時晉懷帝和晉憨帝為他斟酒和刷盤,史稱永嘉之亂,一舉滅亡了西晉。而劉淵的將領,石勒,在公元329年廢除了前趙皇室,於河北南部建立了後趙,不過很快,鮮卑的慕容人建立前燕,奪走了後趙的所有土地。最後這些國家都被前秦的苻堅吞併,然後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戰了,苻堅敗後,前秦分裂成多個政權,這些政權也互相進攻,分裂和重新建立,異常複雜。其中夏國和北涼都是匈奴人建立的(因為五胡十六國時期遠不止十六國,所以或許還有其他匈奴人建立的小國家,由於我非專業,所以不清楚,但即使有,也是很小且短命的王朝),但最後都被北魏的拓跋族消滅了,而拓跋族應該屬於鮮卑人。
可以想象的是,在之後,匈奴人和拓跋族人及其他所有的胡人都被漢化了,他們信奉起佛教,徹底同化成華人,為了保護漢文化,他們改姓,改習俗,改官職,遷都,與北部的柔然作戰,甚至進攻塔里木地區,與之前的王朝沒什麼兩樣。就這樣的徹底變成了漢人,很有可能他們血統透過婚姻融於我們現在每一個人的身體中。
補充:重新查詢發現有所遺漏,這也是有所爭議的,就是生活在中亞,並且在印度北部肆虐的嚈噠人可能也是匈奴的一個分支,他們於公元7世紀左右消失,很可能也是被同化了
總的來說,西匈奴人被漢朝擊敗後消失了,可能是他們的後代在東歐被阿瓦爾部落徹底擊敗,北部遊牧的匈奴人被鮮卑人征服後消失,而南部投靠中原政權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同樣被不同分支的胡人和漢人擊敗,最後被徹底漢化。
這就是匈奴的大致去向。
-
3 # 路衛兵
武帝重創匈奴後,匈奴的黴運也隨之而來,不斷被打擊、分割、殺掠、融合,最後趨於消亡。不過這個過程是非常漫長的,歷時五個世紀——甚至更久,期間還一度復興,給中原以毀滅性打擊。
武帝死後,漢匈暫停徵戰,但邊患一直未除,匈奴仍是北疆最強大的敵人。後來匈奴跟烏孫鬧翻,大漢趁機聯合烏孫進擊,並取得決定性勝利。匈奴去報復烏孫時,趕上大雨雪,死亡甚眾,生還者不足十分之一。至此,八面威風的匈奴開始四面受敵:大漢擊其南,烏孫攻其西,丁令入其北,烏桓進其東。降服諸部紛紛離去,就連掌管西域的日逐王也投降了西漢。地域縮小,人口銳減,又趕上連年饑荒,匈奴國力降至冰點。
立體性擠壓讓匈奴生存壓力變大,內部矛盾開始凸顯,先是五單于並立,一通火拼,又死了好幾萬人。最後剩下兩大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郅支向西謀尋出路,敗烏孫、堅昆,降烏揭、丁令,有坐大之勢,受到康居國青睞,邀請他一塊打烏孫,結果路上又遇天寒,到康居時只剩三千人,大漢發兵過去將其剿滅。
呼韓邪主動與漢室和親,王昭君嫁了過去,雙方和睦相處,而後呼韓邪北歸故地,散落各部又稍稍聚合。王莽當政時,採取高壓政策,改匈奴單于為“降奴服於”,並以呼韓邪十五個子孫為單元,將匈奴分為15部。雙方再次決裂,匈奴襲擾邊塞,並重新控制除莎車以外的西域諸國,在東漢初年時還扶持了一個漢人軍閥盧芳政權,一併與漢室為敵。
後來匈奴國內又遭旱蝗,烏桓趁勢進攻,匈奴北遁千里,再遭鮮卑截殺。其時恰逢單于更替,南方八部擁立日逐王比為呼韓邪單于,匈奴就此分南北。雙方累年混戰,死傷無數,數萬戶匈奴人逃往涼州。
南匈奴後來歸漢,與東漢一起打北匈奴。北匈奴不敵,境內再遭饑荒,加上鮮卑強勢東進,只好向西退卻,餘眾十多萬人歸附鮮卑。北匈奴先是西遷至康居,200年後出現在匈牙利草原上,接著幾乎重演了冒頓時代的輝煌,在阿提拉的率領下橫掃歐洲,最後被歐洲聯軍打敗,部眾再次散落,融合於當地,演變為今天的匈牙利人。投降南匈奴的北匈奴人中,後來有十五部二十幾萬人叛亂,在漢朝打擊下也向西退卻,一度控制西域,終為鮮卑所滅。
漢末南匈奴參與中原混戰,後來歸附曹操,被內遷至今天山西北部一帶,分為五部,由漢人統管。匈奴與漢人雜居,漸漸漢化,好多甚至遷到關中與漢人生活在一起,西晉時關中八百萬人口“戎狄居半”,其中就有大量匈奴人。
晉末八王之亂,“冒姓劉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趁機起兵,建立漢國(前趙),後來滅掉了西晉。之後匈奴內部開始火併,先是大司空靳準屠殺劉氏一族,接著劉曜又將靳氏殺個精光。緊跟著後趙滅前趙又是一通殺,沒殺完的匈奴人全都歸附了羯胡,最後冉閔來了個大誅胡羯,中原的匈奴人差不多被殺光。
歸附鮮卑的北匈奴人中有一支鐵弗部,是匈奴父鮮卑母的混種,保留著匈奴習俗,首領劉衛臣受封於前秦,割據於朔方,後被北魏滅掉。其子劉勃勃率一小部投奔後秦,隨之建立大夏國,終為吐谷渾所滅。
此外涼州一帶還有一支盧水胡,是匈奴與月氏、羌人的混種,在首領沮渠蒙遜的率領下建立北涼政權,最後敗於北魏,融於拓跋,另有一部分落腳高昌,為柔然所滅。
匈奴在歷史程序中不斷與各族——特別是漢族融合、混血,風俗漸變,文化漸通,其匈奴特質也漸漸消失,到最後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是匈奴人了。只是融合需要時間,五部匈奴中還有一支稽胡——又稱山胡,居住偏遠分散,雖為郡縣編戶卻一直未能融入當地。北魏末年,稽胡首領劉蠡升在雲陽谷自立打起了遊擊,一度造成“胡荒”,後被大將高歡剿滅。這幫人直到隋唐之際才漸染華風,逐漸消遁。
回覆列表
匈奴內部發生了分裂,一部分臣服於漢,一部分繼續在北方成為一方勢力,最後在漢宣帝的沉重一擊下,大部分匈奴人西遷,侵入歐洲,最後在匈牙利平原的位置安家(匈牙利的意思是匈奴人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