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狗蛋兒的私人影院
-
2 # 微言微視界
《螢火蟲之墓》,美麗的螢火蟲與墳墓,美好的事物走向滅亡。它講述了戰爭的殘酷,戰爭最終摧毀了美麗的人,事及世界。它講述了對於戰爭的反抗,對於美好,和平世界的嚮往。
《螢火蟲之墓》是由高畑勳執導,辰巳努、白石綾乃等主演的日本動畫電影。
影片講述了在二戰後期的
神戶
,因空襲而失去母親被親戚家領養的哥哥清太和4歲的妹妹節子在臨組的(二戰時期為統治當時的人們而設立的機構)統治下,遠離人們,藏在一個洞穴裡生活,但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漸漸走向死亡的故事。
在這部影片中,每個人都看到了不同的啟示。只有15歲左右的哥哥和妹妹在父母的庇佑下生活得無憂無慮。父親是軍官,母親是典型的家庭主婦,家裡靠著父親的津貼過著幸福的日子。
然而一天,他們居住的小城遭受敵機轟炸,母親與他們走失,其實母親死在了戰火下。哥哥帶著妹妹住進以前的窯洞,找親戚幫忙。然而在戰爭年代,人們愛莫能助。兄妹倆在父親歸來的期待中得病,死去,哥哥死在了熱鬧的街頭,無人問津。最終兄妹倆靈魂相遇,真正的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在影片中,大量的畫面表現了敵機轟炸城鎮的畫面,以及居民四散逃難的畫面。這暗含了作者的思想,戰爭是殘酷的,對於人的傷害是巨大且具有後遺症。在街頭的居民看著男孩死去,沒有伸手相助,這造成了人情之間的冷漠。
然而《再見螢火蟲》是仍舊帶有著日本民族意識對戰爭並不全面的反思,在影片中的父親一直是希望的代表,代表了兄妹的希望。這也再無形中昭示他們並不覺得自身發動的戰爭有何不對。其僅只是突出了在日本行將戰敗時平民所面對戰爭的苦難,並沒有自身的反思及警醒。
在螢火蟲的仲夏中,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畫面都會有美麗的景象。然而美好與殘酷行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戰爭的殘酷。
世界是美好,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和時代,希望不再有戰爭,世界永遠和平美好。戰爭太過於殘酷,希望不會再發生。
-
3 # 浮生影音
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奄奄一息的躺在人來人往的車站,正慢慢走向他那14歲短暫生命的終點,這是戰敗後的日本。《螢火蟲之墓》是宮崎駿風格中,被譽為最感人最溫馨的一部,兄妹情與戰亂的描寫入木三分,賺人熱淚。《再見螢火蟲》,這篇動畫是忠實地改編自著名的同名小說。宮崎峻用最富童趣的藝術表現形式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成就了這部動畫經典。哥哥和妹妹晚上見到了螢火蟲,就想見到了逃脫戰爭的希望。那小小的螢火蟲竟然能發出閃閃的光芒,即使它只有一個晚上的生命,但它也要展現一個希望給哥哥和妹妹。要是沒有戰爭,哥哥和妹妹就不用整天在戰爭的環境躲來躲去,就可以在家高高興興、平平安安的地過下去。和我們比起來,我們的生活要幸福多了,要是他們能像我們這樣生存在和平年代,他們的生活就不會過的那麼悲慘!
美日戰爭爆發,14歲的清太帶著年幼的妹妹到處逃命,當他們到達防空洞的時候,母親已身受重傷,沒過多久便不久人世。兩兄妹自此過著相依為命的日子。他們只好投靠了母親的姐妹,縱使他們把家裡所有的家當都送給了阿姨,但當食物吃完,他們就越感到了寄人籬下的感覺,清太決定帶著妹妹離開獨自生活。火災硝煙中的生活並不好過,清太為了妹妹四處偷取食物,但妹妹還是嚴重營養不良……
回覆列表
日本動畫電影《螢火蟲之墓》由高畑勳執導,辰巳努、白石綾乃等主演,於1988年4月16日在日本上映。
影片講述了在二戰後期的神戶,因空襲而失去母親被親戚家領養的哥哥清太和4歲的妹妹節子在臨組的(二戰時期為統治當時的人們而設立的機構)統治下,遠離人們,藏在一個洞穴裡生活,但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漸漸走向死亡的故事。
在網上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真的很大,爭議產生的原因一個是來自於它的背景:戰後,一個是來自於它的產地:日本。
該片被打的最多的標籤便是:一個戰敗國“反戰敗”的片子、一個被打得落花流水的侵略者向世界博取同情的片子、兩個蹭吃蹭喝的小孩最後哥把妹養死的故事……
不管這部電影的口碑有多麼兩極分化、各位來自中國的觀眾對它有多少偏見,它依舊殺進了豆瓣的“TOP250”,並拿下了8.7分的高分。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大多數影評之所以產生爭議的根本依據就是兩個字——
偏見。
但是除卻偏見之外,客觀地評價這部電影本身,是否又值得這個分數呢?
好了,接下來,我要開始無恥地劇透了。
我是萌萌噠的劇透分割線——————————————————————————————
故事其實很簡單,它起因於二戰中後期的一次神戶大空襲,十四歲的少年清太、以及他四歲的妹妹節子幸運地躲過了此次劫難,而他們身患心臟病的母親卻意外全身燒傷,由於缺乏及時的救治而喪命。
而後,兄妹二人投奔了在西宮的遠方阿姨家,由於要照顧妹妹,哥哥清太一直都沒有參加自衛隊,年齡不夠且處於戰亂也不能找工作,只能成天在家中與妹妹節子作伴。結果卻招來了阿姨的嫌棄,不只用母親遺物換來的米被剋扣,而且成天都要忍受她的冷嘲熱諷。
不堪忍受重負的兄妹倆選擇自力更生,取出了母親生前存在銀行的一部分錢,自己生火做飯、負擔家用,可沒想到阿姨的嫌棄後來反而變本加厲,嫌棄他們吃完飯不刷碗、成天呆在家裡無所事事、晚上節子又吵鬧要媽媽折騰全家。
最終,兩人終於搬了出來,找到了一個堅固的山洞作為他們真正屬於自己的一處空間。
管附近田野的農民大叔買些糧食和稻草;吃曬的青蛙幹、碎的大麥大豆熬成的稀粥;夜晚靠螢火蟲照明;閒時可以在洞口蕩蕩鞦韆,附近的河塘抓抓田雞……
兩個人的生活雖看似愜意,還可勉強維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匱乏的物資和食物令年僅十四歲的哥哥清太不堪重負:他既要照顧妹妹,還要負擔起兩個人的全部開銷。
終於,他在非常時期採取了一些非常手段,他開始到附近的田野偷菜偷食物,甚至在後期,趁著大家在空襲期間躲進防空洞之時跑出來到別人家偷東西。
洞穴裡陰冷潮溼的環境、一日接一日食不果腹的生活,終於有一天,妹妹節子出來找他正外出偷東西的哥哥,暈倒在了樹林裡,清太帶著妹妹節子去看醫生,被告知妹妹由於營養不良才會身體如此虛弱。
或許是鬥氣、或許是憤怒、或許是絕望,清太將母親賬戶裡剩餘的三千塊全部取了出來,買了一堆好吃的幫他的妹妹補“營養”。
而他的妹妹,卻躺在那裡,再也沒有醒來過。
焚燒了妹妹的屍體,將骨灰置於裝她生前最愛吃的水果糖的罐子裡,而後沒多久,他也喪生於某個人來人往的車站大廳。
總體看來,這個電影包裹著一個極其悲劇的外套,講述了一對在戰後因缺少救助而最終走向滅亡的慘劇。
對於多數看到妹妹氣絕、臨終都沒有一頓飽飯吃的觀眾來說,相信各位都被猛戳淚點,因為我們都感動於這兩個人堅強的生命泯滅於最後一刻的淒涼,感慨那個時代平凡無辜大眾的悲情命運,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不可磨滅的遺憾與傷痛。
至此,如果整個故事將發生背景全部拋開,單純談“戰爭”這兩個字,那麼它可以說很好的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催淚手段去無限放大、無限昇華這個主題,這個電影也毫無疑問地起到了在世界影史上作為“反戰”題材的楷模作用。
但是,這個電影怪就怪在,它一直在強調它的故事背景。
開場沒多久,清太與節子兄妹倆剛搬到了阿姨家,就提到了清太的父親是海軍的人。
阿姨多次催促清太向身為海軍的父親、遠在東京的親戚求助,苦苦等待回信不止崩潰了清太,更讓身為遠方親戚卻要白養兩個孩子的阿姨的耐心磨了空。
而後,在搬出了阿姨家後,清太在洞穴裡,望著滿帳的螢火蟲,想起曾看過的盛大的日軍閱兵典禮,想象著遠在戰場上的父親的颯爽英姿,滿懷期待的盼望著他父親凱旋歸來的那一天。
時間推移到後來,在銀行得知了日軍戰敗投降、海洋艦隊早已全軍覆沒的訊息後,他崩潰了。
即使後來節子的去世,丟下了一個大包袱,也並沒有讓他的生活好起來,他沒有去參加自衛軍,沒有嘗試去東京找親戚,沒有回去繼續投奔阿姨尋求幫助,而是最終命喪於一個不知名的車站。
父親的離開、再加上節子的離開——生命中最後一根救命的稻草被壓垮了,導致少年的精神全線崩潰。
分析至此,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支撐少年清太堅持下去、努力生活的精神力量,不是別的,正是他的父親。
那個正身處戰場、浴血奮戰、令他引以為傲的父親。
他要等待他父親凱旋歸來的一天,他要等待日本國戰勝、班師回朝的一天,他要等待全民歡舞、閤家團聚的一天。
所以他要活著,帶著他妹妹,苟且偷生、拼盡全力的活著。
在這個故事中,這位年僅十四歲的少年,可能還不太理解他的國家、他的父親,正在進行著什麼性質的戰爭,也可能不太清楚這場戰爭因何而起、又給其他國家的人民帶來了什麼,但是,觀眾卻理解並清楚,這個故事,定是由成人創作的。
而這位來自日本的成人,他懂得一切。
我們可以客觀地忽略背景,將這部電影中的一對兄妹作為那個年代受到戰爭摧殘的勞苦大眾的代表和縮影;
我們也可以客觀地去體諒、去理解這對兄妹面對冷酷的人性、無情的戰爭所做出的苟且偷生、堅強求活的行為;
我們更可以客觀地感嘆整個戰爭大環境下,多種複雜人性的交織間接悲劇了整個戰後人民的苦難生活。
但是,有一件事我們卻永遠客觀不了:
作為那場戰爭的受害國,我們不能看著一個日本人藉著一個小孩子的口吻,將那個年代的日本軍人身份作為一種驕傲、一種鼓勵、一種維繫生命的精神力量。
在豆瓣打出高分的華人,大概是被矇蔽到忽略了上面那句話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