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同城幫手機回收

    所謂的向西開拓,是非常不現實的。

    四川向西就是青藏高原,所謂開拓應該是“開發”。但是是在荒地上發展,白手起家啊,開發難度不要太大,開發價值又低(諸葛定南蠻,南方區域一樣沒怎麼開發,諸葛死後還數次叛亂,多虧張嶷)。要開發也應該開發有點肥沃土的地方,至少能種點莊稼吧,而這部分地區幾乎都沒法種。現在來看,四川西部的青藏高原地區經濟也仍然是相對落後的。

    西南邊的橫斷山脈,的確也一樣。

    至於涼州,曹操平等馬韓後已入魏之手,事實上正是季漢想攻佔的的主要戰略要地。比如天水,隴西,是諸葛亮出祁山所需攻佔的前幾站。但是並不容易。比如,一出祁山時,數郡響應投降,但是馬謖街亭失守,所以隴右還沒佔領季漢就吃大虧了。後來魏延也曾戰略迂迴過關中,買得近萬騎兵,擊破郭淮。只不過後來魏軍在西部佈置重兵,根本突不出去。所以後來基本上都是走終南數谷線路進攻西安、潼關等地了。

    要開拓西域的話,只能走河西走廊,這還是繞不過涼州,所以沒辦法。

    綜上,季漢不向西開拓,基本是因為地形因素。

  • 2 # 牙丶剎那

    因為西邊就是現在的青藏高原,發展空間十分的少。而且西南部已經有孟獲,而孟獲已被諸葛亮收服。讓他成為西南部的大王,而作數蜀漢的附庸。在加上西南部少數民族的文化與中原文化不同,容易產生摩擦。再加上如果發展西南部的話難免魏國吳國不會來騷擾。而且,西南部氣候炎熱。可能會造成水土不服等現象。所以沒有向西南發展。但是,收服了孟獲讓他成為西南部的大王。這樣也掌管了西南部的部分資源。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蜀漢立國之後,始終以北伐為其主要國策,包括諸葛亮在內的君臣,缺乏向南擴充套件的意識,而北方的曹魏又強於蜀漢,蜀漢這邊呢?又缺乏韓信那樣真正有智謀的軍事人才,所以諸葛的北伐最終必然性地以失敗告終。

    那麼如果真的向南,蜀漢有沒有可能開創一片新天地呢?咱不妨先來看看,當時的中南半島,究竟是個什麼狀態。蜀漢倘若派出一支十萬人的軍隊,有無可能取得突破?

    首先,我要說的是諸葛亮是有優勢的,那便是蠻王孟獲,已然表示臣服,假如諸葛能很好地利用孟獲作嚮導,對於南征是有很大好處的。

    再往南,一個曾以“哀牢”之名的聯盟政權曾在此。古哀牢人最早曾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居住,與古漢人有著密切的淵源。官渡之戰前131年,也就是公元69年,哀牢王率77個屬地邑王歸附漢朝,當時對這個地區的人口統計是:5萬餘戶、55萬多人,可見不是一個小國。隨後到了公元76年,哀牢王便與漢朝鬧翻了,鬧翻的結果便是打,而打的結果便是哀牢的滅亡。自然,哀牢國並沒有全軍覆沒,還有一些殘餘勢力,這就向西遷徙,組建了一個新的國度,叫做撣國。統治中心開始轉移到怒江以西的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成為各部族的盟主,很快又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崛起。

    撣國繼續向漢朝獻忠心,確實也得到了漢朝的支援。據《後漢書·西南夷傳》 載:“公元97年,撣國國王雍由調派遣使臣經永昌到洛陽出使東漢,贈送撣國出產的珍寶,漢和帝回贈了金印和紫綬帶”。公元120年,又派遣使臣及龐大的雜技團出使漢帝國。公元131年,再次派遣使團向漢帝國贈送了撣國大象。

    但數十年後,東漢步入董卓亂政和諸侯紛爭年代,撣國失去漢帝國的軍事支援,便遭到南面強敵的入侵,這邊是驃國。

    所以諸葛亮若是南征,面對的最主要敵人便是驃國。驃國興起於伊洛瓦底江流域,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度,最早興起的年代居然與蜀漢立國差不多,這個國度曾大規模向北用兵,直接佔領撣國尊莫、東帕一帶的領土,並繼續向北擴張。

    驃國強盛時期,據說有18個屬國、298個部落和9個城鎮,但那時已經是唐朝,距離三國歲月綿長,其疆域北抵南詔,東接陸真臘(今泰國、寮國、高棉接壤一帶),西接東天竺(今印度東部阿薩姆邦等地),南至海,據有整個伊洛瓦底江流域。最後,被緬甸所滅。

    事實上,諸葛亮若南征至此,驃國的抵抗也不會很強烈,因為當時這裡的軍事實力並不強,不足以抵禦蜀漢軍隊。

    若是再往南,那就是扶南國了。這個國度統轄著當今高棉全部國土以及寮國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國東南部一帶。

    三國時期的公元229年,東吳大將呂岱曾派人至扶南國,此為該國與中國互通友好之始。此後扶南之國勢漸盛,至唐才為真臘合併。

    事實上總體而論,蜀漢若是南征,在軍事上問題是不大的,關鍵在於是否能適應這裡的炎熱氣候,而且是否願意順應這裡的氣候做一些改變。假如蜀漢在北伐失利的情形之下調頭向南,一直打到孟加拉灣,建立一個新的國度,那真的是歷史的大變化(中南半島將由受印度、華夏的雙重影響變為受華夏文明的影響為主)

    自然,這種事並未發生,因為蜀漢不屑往南,壓根就沒這個想法。

  • 4 # 六甲番人

    三國時期,蜀國明顯是最弱的一方,那麼為何蜀國不向西南開拓疆土呢?先看大地圖。

    當時在蜀國的西邊是青藏高原,不太適合人類居住,所以要發展只能往南邊方向了。

    南邊那時還沒形成強大的國家,那個什麼蒲甘王朝,要800年後才建立,有點實力的也就是位於今天緬甸的驃國吧。

    理論上可以往南打。

    但是,開疆闢土,需要人,也需要錢糧,蜀國能否支援?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才用了2萬人,幾乎動用了全蜀國可機動兵力來打這場戰爭。再往南,很不現實。

    實際上,華夏民族在三國時期確實錯失了很多向外發展的機會,在嚴重內耗人口減少大半的情況下,孫權還能收復交州、新闢夷洲,如果早日統一,比如,曹操赤壁大戰贏了,那麼現在的東南亞?

    但歷史就是歷史,所以,我們只能迎來五胡亂華的痛點。

  • 5 # 蔡員外2

    西南十郡不如關中一縣。西南地勢險要,氣候惡略,不利於行軍打仗,又沒有什麼利益產出,加上人口稀少,民風彪悍,所以明以前各朝各代對西南的掌控開發都有限的很,大部分時期可以說只是名義上的持有,實際上都不太在意這塊地方。或者說拿這塊地方沒轍,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蜀國為什麼不願意揮師西南?其實諸葛亮已經嘗試過了,把隔壁孟獲打的服服貼貼(雖然諸葛死後又造反),可是跟沒打沒什麼區別,死了那麼多人就為了抽孟獲一頓,然後還封了個蠻王,然後就班師回朝,這得多閒。原因很簡單,西南地勢不利行軍,約往南越難,西南民風無從治理,越往南越亂。當時的條件就算打下大片西南土地,也沒有這麼多兵力分散駐守,要知道西南少數民族可不是那麼容易誠服的,打下之後還要花費大量時間金錢人力開發治理西南,試問蜀漢哪有這個國際時間和閒錢人口來填這個坑?諸葛亮打孟獲的目的也不是想完全掌控西南從而以為根基,只是為了把孟獲抽怕,別在屁股後面搗亂就好了。畢竟一個沒有漢人又貧瘠的地方,花費舉國之力來經營是得不償失的,再說了蜀漢本來也沒多少人口。既然如此,那還打來幹嘛?吃飽撐著?既不利於蜀漢發展,也同政治路線相互矛盾,要知道三國時期大家的政治路線都是一統中原,你是要打入中原,一統天下才有人跟你乾的,結果你連家裡一畝三分地都沒理清就老惦記著隔壁老王家的香蕉樹,誰跟你玩?開發西南,那得一統中原後才有空閒來幹這事,這是一統王朝之君才做的工作,不然就算打下,也站不住腳,魏、吳都不會給你這個時間跟空間。

    所以,歷史可不是電腦遊戲,不是底盤越大越好的,要綜合地理位置、人口分部來定的!

  • 6 # 切割地球

    答 | 江隱龍

    這個問題……玩過《三國群英傳》的朋友一定能秒懂。沒玩過也沒有關係——在回答蜀國為什麼不向西南發展之前,先講兩個故事,一個故事關於劉備,另一個故事關於孫權。

    先說劉備。劉備最輝煌之時應該是攻下漢中的那一年。那時益州已經平定,荊州在關羽手中,劉備又攻下了漢中,勢力達到巔峰,其領土面積超過孫權位於天下第二。然而,就在劉備出兵漢中之前,蜀地的官員周群卻對劉備說出了這樣一番話:“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不可爭漢中,軍必不利。”

    這句話的意思是,劉備進攻漢中,漢中應該是能打下來的。但是漢中的百姓早就被曹操強制遷走了,漢中裡裡外外幾乎只剩下一片空城,爭奪漢中看似地盤擴大了,但沒有任何好處,對國家發展是不利的。

    再說孫權。孫權任期有一個特別的作為,就是遣使通夷州。夷州就是臺灣,孫權派諸葛直、衛溫兩位將領渡海至夷州,開創了大陸與臺灣的交流。但是,這兩位將領回吳之後,孫權卻以勞財傷民,無功而返,和衛溫一同入獄被處死。為什麼兩個發現新“小”陸的功臣,回國之後這麼不受待見?

    因為孫權派諸葛直、衛溫去夷州,是聽說夷州有數萬戶,打算將之擄奪來當兵源的,結果諸葛直、衛溫不但沒擄來當地的夷人,自己帶計程車兵反而因為疾病死傷大半,孫權一氣之下便將兩人當替罪羊斬了。

    所以,蜀國不向西南發展的理由也很明顯了:南中一帶要人沒人要糧沒糧,真要去“招安”那些蠻兵,要先投入大量兵力,而且管理起來也很花成本,所以馬謖提出“攻心”之計的真實含義其實是:只要蠻人不搗亂就好,也別想著去征服他們了。

    其實從領土上來看,蜀國雖然最小,但土地面積也沒小到哪去。為什麼弱?因為沒兵。為什麼沒兵?因為沒人,所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正是這個道理。

  • 7 # 大話精說實話

    毫無疑問,蜀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不算強大的,向西發展是別國,打不過人家,人家不來攻打自己都算好的了,向西發展,由於青藏高原,氣候寒冷,高海拔,地勢,氣候的不得力,使得蜀國進軍西部,西南只能望而卻步。

  • 8 # 秦野雁

    作為一國之君,都希望自己的國家疆域擴大,國力增強,國家得到長足的發展。以蜀漢的軍力,向西南發展較之北伐應該是輕鬆很多,西南小國,蠻荒之地,雖然會有一定的抵抗。但是終不會是蜀漢的對手。七擒孟獲就可以說明問題。

    但是蜀國為什麼不向西南發展呢?我想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那個時候,對於西南地區的瞭解程度如何,我們不得而知。漢朝在強大的時候,對於西域尚在探索之中,更何況兵荒馬亂之中的蜀國?

    二,地勢地形,西南地區位於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崇山峻嶺之中。氣候惡劣,地形複雜,山川險阻,難以通行,不利於大軍團運動。現在交通尚且如此,何況以前?劉備在荊州時,要是沒有張松所獻的地圖,劉備入川,可能還要再等時日。若向西南進軍,肯定會難上加難。

    三,以前華人都講究名分。行軍打仗也要出師有名。無名之師便是不義之師。人家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的好好的,你無緣無故的去攻打人家。就是行無名之師,不義之師。而北伐則匡扶漢室,討伐逆賊,師出有名。

    四,當時中原地區,人畜興旺,經濟發達。中原地區的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都深深的影響著周圍的少數民族。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即是如此。而西南地區人員稀少,交通不便,農業受限。所謂“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諸葛亮不會偏安一隅的。

    五,即使蜀漢成功的發展了西南地區,最終還是要北伐的。因為諸葛亮絲毫沒有,也不敢忘記,未出茅廬隆中藍圖,先帝匡扶漢室之志和自己興復漢室的理想。所以北伐是必須的選項。

  • 9 # 歷史三日談

    蜀國對於西南的興趣,從有限的文字記載,七擒孟獲算一個,當時地方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對於劉蜀不以為然,經常襲擾,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蜀國的安全,劉備派兵征剿,諸葛亮剿撫並用,七擒孟獲。

    直到把孟獲折騰的沒脾氣,表示歸順,等到蜀國後院穩定以後,蜀國便將所有的重心放在了“問鼎中原”上面,對於西南的興趣,好像就止步於孟獲了。

    如果說當初蜀國真把戰略中心放在西南,以當時西南的條件,熟知西南歷史的讀友應該聽過一句話――蜀身毒道,是與張謇通西域的絲綢之路齊名的通外大道。

    一般這樣的線路都是位於尚未開化的邊疆蠻荒之地,蜀國要是沉下心來搞,不見得就比問鼎中原差。

    但劉備顯然沒有這樣的耐心,可能這樣的成就也不如問鼎中原那般刺激,獲得感不夠。因此就有了諸葛亮一出祁山二出祁山及至五出祁山的經過,雖然沒什麼卵用,但至少表達的決心。

    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都是百折不撓馬,不過顯然還是身居中原的魏國更有優勢,當時的中原大地作為正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還是有他的優勢所在,得中原者得天下,在當時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劉備以“興復漢室”拉攏了一票兄弟,如果偏安於西南蠻荒之地,肯定會被同樣身懷理想抱負的一眾兄弟取笑,若是劉備的野心不能滿足兄弟們的虛榮心,他這個大哥也就不能稱之為大哥了。

    因此蜀國斷不可能往西南發展,方向不對,與當初吹過的牛逼太不一樣了!

  • 10 # 靜說歷史

    從取得二川,到蜀漢逐漸穩定,劉備有志向一直都是逐鹿中原,始終以北伐為其主要國策。

    由於歷史遺留觀念包括諸葛亮在內的君臣,都沒有向南擴張的意識。雄踞北方的曹魏實力強悍,物資豐厚,人才輩出。而諸葛亮北伐又缺乏真正有謀略能帶兵的將帥之才,面對易守難攻的城池,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首先,蜀國對於西南一直沒有太大的興趣,若不是孟獲經常興風作浪,不怎麼把蜀國放在眼裡,威脅到蜀國邊境穩定,可能七擒孟獲這種歷史典故都不會發生。

    其實,若是蜀國當時向西南發展,以其當時的軍事實力,是極有可能開拓出很大一片疆域的。可惜的是,作為漢室後裔,劉備對黃河流域的中原始終念念不忘。

    其次,四川往西是大量的山區,所謂的開疆擴土,在一定程度上就變成了開荒,古代統治者對於交通便利、物資豐富、人丁充足的地方都有一種執念。

    而入主青藏高原則無異於是從頭開發,漢中王與丞相的眼光,怎麼會把戰略部署定在現在看來經濟仍然相對落後的山區?

    當時的中南半島曾經有一個聯盟政權,這個政權的人民曾經在怒江與瀾滄江居住,與漢人淵源頗深。那麼當這個政權向漢人先攻伐再示好後,按照一般邏輯,漢人皇帝是思想就是萬國歸順,蠻夷之地所有人全部歸順,既然歸順了漢人朝廷就沒脾氣,何況他們歸附後還帶來大量金銀財寶。

    後來被打散的少數民族隊伍又重組了一個政權,這個政權不聽話,想自己單幹、蠻幹,被漢人打得滿地找牙,後來建立了撣國,撣國首領也不是笨的,為了鞏固政權他依然投誠漢人朝廷。

    然幾十年之後,東漢步入西涼董卓亂政和各路諸侯紛爭的歷史時期,自顧不暇的東漢無法對撣國進行軍事上兵力、物資支援,此時南方強敵揮兵北上,建立驃國。

    驃國也是一小國,跟蜀國不能比,蜀國想打,它垮臺是分分鐘的事情。

    但蜀國為什麼不打呢?最多的分析是天氣炎熱、有瘴癘,士兵無法適應氣候,其實這只是很小的原因。

    諸葛亮之前七擒孟獲,已經是在表達進取西南的決心了,他並非不想向西南發展,哪個國家不想開疆擴土?主要是劉備的虛榮心。

    我們不要忽視男人的虛榮心,當時劉備打的旗號是“問鼎中原,恢復漢室”,如果龜縮在西南不毛之地建立一小政權,顯然是很打臉的事情,自己吹的牛不能自圓其說了。

    而且曹魏佔據中原之地,咱不說他軍事實力是不是比蜀國強,光是地域優勢蜀國都沒得比,古人以“中原”為正統,誰能逐鹿中原,誰就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

    這幾乎成了劉備的執念,因此他沒有心力去西向發展,一心只想逐鹿中原。

  • 11 # 在野武將

    看一張圖,馬上就明白了:

    上圖中,紅色的部分,大概就是一般三國地圖上蜀漢的疆域——我隨手勾勒的,當然會有不少出入。

    陰影的部分,就是學者伊懋可繪製的大象分佈圖。公元前900年開始,中原差不多就沒有象了。所以曹沖如果要稱象,就要東吳送一隻過來。但是西南部,當時一直都還有象。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四川東部,要到隋朝後期,大象才絕跡。所以,劉備在白帝城那會兒,南邊都有象。整個大西南,到處都有象……一直要到明清,大象才後退到現在雲南的偏遠地區。

    有大象說明什麼呢?說明那裡生態環境良好。大象要吃很多,那裡樹林茂密,草木豐美,可以提供大象足夠的食物。同時,這也意味著這些地方,還遠遠不適合開展種植業。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砍掉大樹,改造沼澤,才可以清出一些耕地來。上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過程到了明清才逐漸取得成效——那時,人口開始猛增,才迫使人們和大象爭地。

    所以,蜀漢如果爭要開發西南,還沒等清出幾片樹林,國力已經支援不住了。

    這個回答也告訴我們:也就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時期,中國的自然環境和今天有著天壤之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讀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過國外賽場的歷練,武磊會成為一名出色的球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