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軍師聯盟曹操下線後,曹丕繼位並借勢稱帝。曹丕為制衡宗親勢力,需重用司馬懿以扶植士族力量。然而又對司馬懿不放心,遂下旨派柏靈筠嫁入司馬家。由此軍師聯盟開啟了悍婦張春華相愛相殺的虐夫大戲,而司馬懿雖被悍婦虐打得嘴青臉腫,卻依舊恩愛有加。然而歷史上的張春華面對司馬懿納妾,卻只能以絕食自殺相威脅。據晉書張春華傳記載,司馬懿寵愛柏夫人,而張春華反而很少見到司馬懿。一次張春華去探望生病的司馬懿,竟被司馬懿譏罵為面目可憎的老東西。軍師聯盟對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描寫刻劃,是否有洗白之嫌?還是另有別意。
4
回覆列表
  • 1 # samsara111

    本來三國演義就是小說不是正史,三國志也沒有去拍的,人們熟悉的都是三國演義塑造的小說形象,既然是小說就是虛構的,所以這部劇也許就是為了塑造這麼一個跨了三代君王的人物,肯定有意的往正面演,這是我的個人想法。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洗白,是肯定的。中國文人有一個傳統派別,叫做蟋稗派,這個派別的特點就是,只要他寫某個人物,就會把這個人物的所作所為任何事洗白成好人好事。

    就《軍師聯盟》而言,這種邏輯也是極其明顯的。實際上,關於司馬懿的史書記載,本身就是很大程度修飾與洗白的結果。譬如說《晉書》記載曹操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向”,又發現他的相貌不一般,叫做狼顧之相,覺得這是一種危險的跡象。於是他就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一定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這顯然是一種瞎掰,因為我們都知道曹操本身就是一個猜疑心很重且下手極狠重的人。我們試看楊修,他只不過是多事搞了一把雞肋,曹操就斷然將其處死。為什麼?就是因為犯了他的忌諱。而楊修和司馬懿一樣,其實都是曹操身邊的秘書性質人員。曹操若是感覺到司馬懿有野心,早就把他處死,說不定比楊修還快。

    實際上,司馬懿的前期是很低調的,而這低調的另一面則是勤於職守、廢寢忘食,正是這種表面,令曹操幾乎對他沒有什麼懷疑,一是因為他的低調,二是因為他的勤勞。類似這樣一種角色,在中國的體制之下,很少有機會獲得上司的認可與嘉獎。通常而言,就會遭遇漠視。五好員工評不到,升職更是沒有可能。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司馬懿參加工作是208年,直到215年,他的角色還是沒有太大變化。唯一的機會是215年他得了一個機會跟隨曹操去討伐張魯,這時他便為曹操出了第一個計謀,那就是當時劉備剛拿下益州,又與孫權關係破裂,在荊州發生衝突。司馬懿認為這是攻打益州的最好機會。

    但曹操並未採納司馬懿的建議,他的理由是:人的最大問題就在於不知足,拿下了漢中,就想到要得益州。為何不見好就收呢?

    自然,以事實論,司馬懿的主意確實有獨到之處,應該說曹操確實是喪失了一個大好機會。

    不過,雖然曹操沒有聽,但他也覺得司馬懿這傢伙好歹有點想法,是個有上進心的青年幹部。於是四年之後的219年,就讓他去做曹丕的教育助理(中庶子)。也就是在曹丕那裡,司馬懿得到了極大的重用與發揮。

    但曹操依舊沒重視這個傢伙。後來司馬懿做相府的軍司馬,跟曹操說荊州的地方官粗暴驕奢,問題都很大,應該把他們調回內地,要不然關羽一旦來襲,問題就很大。曹操對此還是置若罔聞。

    曹操對司馬懿的有所重視,還是要等到關羽北伐,當時水淹七軍的聲勢很大,曹操就想遷都,正是司馬懿和蔣濟出來勸阻,才得以安定。

    但總體而言,司馬懿在曹操時期的作用,也就僅此而已。回過頭來看《軍師聯盟》,司馬懿人設簡直就是翻天覆地,從低調辦公室小生一下子躍身成為高大上更有內涵的豪華男主角,而且不但是他牛逼,他身邊的女人也指數爆表,什麼張春華又什麼柏夫人,一個武力值完爆五子良將,另一個則決勝千里之外,不但超過賈詡之類,簡直就是比諸葛亮也輸不了多少。

    所以有了這部劇,司馬懿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啊?什麼諸葛亮諸葛瑾龐統,什麼荀彧荀攸賈詡,統統靠邊站,我就是宇宙大帝,我就是托塔天王,你要敢說個不字,我這就上張春華,我這就上柏夫人——這麼說吧,《軍師聯盟》版的司馬懿,簡直就是《鹿鼎記》韋小寶大人的威力加強版,意y更勝一籌,牛逼扯破天際。

    事實如何呢?張春華,確實是狠,一刀捅死自己的丫鬟,就因為這個丫鬟看見了司馬懿收書(當時他在裝病)。可司馬懿比她更狠,一發達就把這老婆娘置之腦外,張春華想見他一面都難,甚至某次司馬懿患病,張春華去探望他,司馬懿破口大罵:“老物可憎,何煩出也!”搞得張春華要自殺,幸虧兒子們出來力挺老媽,這才讓司馬懿有所改變。

    所以這麼說吧,《軍師聯盟》就是一部意y劇,當真你就輸了!

  • 3 # 吳秀波

    我拍戲絕不是有一個答案要告訴你,那是聖人的樂趣。因為如果已經有了答案,大可以去寫書或者當科學家,而心裡還有問題,還有矛盾,還有疑惑,就去拍戲、看戲吧。戲劇工作者最大的樂趣在於:我有問題,內心有矛盾,有不解,想哭,邀觀眾來一起感受。

    於是,《軍師聯盟》裡楊修被處決前問司馬懿:“可知你我有什麼分別?你能忍,我不能,我在那邊等著你,若你能忍到最後,過來告訴我,那時走與此時走有什麼分別?”司馬懿含淚相送。

    劇本前後修改四年,籌拍時不下30個人勸過我別拍,用看著一個老藝術家走在即將腐朽的末路上的眼神看著我。所以要問是否有意洗白司馬懿?

    或許我用一個更準確的詞,不是洗白,是洗牌。

  • 4 # 呂尚評

    現在的編劇導演多厲害,把觀眾都誤導到認為司馬懿大忠似奸了,古人云,人有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司馬家是罕見的五倫皆喪,家族三代不忠不信不仁不義,連自己子孫都羞愧,得國不正,治國無信,失國無義,開啟神州三百年的黑暗大分裂時代。你欺負人曹家孤兒寡母也行只要你把國家治理好,結果呢?五胡亂華造成中國郡縣制以來最長時間的戰亂,害的整個漢民族差點被滅族。得國不正,就時時刻刻提防臣子會跟自己一樣竊國盜權,視臣子如敵寇,有五胡之亂也就不足為奇了。電視劇中絕頂聰明的司馬懿治國理政不如諸葛亮,諸葛武侯以偏蜀一州之地數伐中原,司馬懿內政能如此?憑藉曹魏的綜合實力,才華橫溢的司馬懿都督雍涼只會跟烏龜一般固守,剛一上任就折了魏國上將張郃,這叫能治軍打仗?連諸葛亮送他女子衣服也能忍住,果真大丈夫也,能屈能伸!難怪最後能忍到諸葛亮死了,曹操死了,曹丕死了……比他強的人都死了,然後開始裝逼了?看看電視劇,完全神一般的司馬懿嘛,現代版的“四有”青年嘛!一句話:時無英雄,豎子成名爾!

  • 5 # 隨性丶隨心丶隨行

    戰爭年代,誰會是乾淨的?劉備,曹操,孫權他們都有各自的政治理想,但相互攻伐,為了自己的理想就決定他們必須消滅其他兩人

    再說司馬懿,他是晉朝開國皇帝的爺爺,一生對魏國忠誠,打壓宗室,提拔士族,抵禦北蠻,南御蜀吳。一生是有功績的,但其最後成為權臣,把持朝政也是他一生的汙點,可這絕不能抹去他以前的功績,這不是洗白。

    現在的人對五胡亂華的怨言極大,遷怒司馬懿。實際是不對的。司馬懿251年死,孫子於265年以晉王篡位建立晉朝,279年三國統一。再然後才有晉二世的七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漢族遭遇滅頂之災。

    但晉朝並非一無是處,它同樣推動了歷史程序,加速了民族的文化經濟發展。分封制在晉朝開國時期穩住了宗室,到了晉二世想削蕃,卻這二世沒有本事,導致七王作亂。北方蠻族亦有雄主,於是舉族南下。

    說白了,五胡亂華是當朝的皇室內亂導致了晉朝的衰落,外族趁機入侵,導致五胡亂華這場民族危機。之所以今人仍有怨言,應該是因為我們漢族是那場入侵的受害人。

    所以,要怪就怪那二世無能,七王的野心。

    這不是洗白,是因為大家並沒有更加深入瞭解那段歷史,三國演義的誤導也有一部分原因,它的記敘口吻是以揚劉抑曹,作品的經典,也把這種思想和作品刻畫的人物形象帶進了人們的心裡。

  • 6 # 寂雪寒思

    諸葛軍師的回答希供大家參考。

    別的不說,我以為關於曹丕送美女給司馬懿那段可能過於美化了,司馬懿應該不會辣麼純情大男人。有時候小說比現實精彩,有時候現實才是真的經常。

    美化與醜化的無謂了,司馬懿自個都不在乎,我又怎敢說四道五呢!

  • 7 # 關注我小姐姐

    不管什麼人做什麼事,都有自己的目的,現在的不管是官修歷史還是野史,還是演義都是站在正統的角度去詮釋某件事情,可是我們嘗試著去詮釋所謂的反派人物時,所有人的思維還是固定在正統的角度,這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洗。

    我們不妨去站在反派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你會發現反派人物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理所應當的,你站在正派人物的角度時,看到正派人物做的事情也是理所應當的。

  • 8 # 清史宴

    司馬懿的一生都在為一件事努力著,那就是活命。

    在古代封建社會,君權至上的年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不知有多少家庭支離破碎,不知每天有多少人無辜死去。我認為司馬懿的一生就是為了活命,因為皇權衰落,權臣當道,如有不慎,馬上就會有滅門之禍。

    《軍師聯盟》裡的司馬懿,所作所為本質上就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平安。曹操生性多疑,司馬懿如履薄冰,每天都是戰戰兢兢的,他不想給曹家效力,不惜自殘,可還是無法逃避曹操的徵辟,不得已入仕為官。他入朝為官之後,並不像一般士人那樣,謀求高官厚祿,他只求平安,因為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可能身首異處。

    司馬懿青年和壯年時期,第一要務就是保命,因為曹家對他這個有鷹視狼顧之相的人,一直都不相信,而且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在能夠保住性命的前提下,第二才是做官,由於司馬懿天資聰慧,為人處世精明幹練,對於朝廷派下來的差事都能出色的完成,所以他的官也是越做越大。

    到了暮年的司馬懿,由於皇帝年少,權臣當道,司馬家遭受奸人迫害,時刻都有滅族之危。也是為了活命,司馬懿不得已發動政變,消滅了政敵曹爽等人,然後自己手握曹魏軍政大權,架空了皇帝,司馬懿能夠走到今天,也是他自己所始料未及的,因為他都是被逼的,為了活命,只能一步一步的向前走,一旦不前,馬上就會有滅頂之災。

  • 9 # 耳召召

    說起謀士,我們內心能想起來的詞都是“腹黑,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狡詐”這些,這些人在我們心裡無非都是一個形象。其實《琅琊榜》中胡歌的林殊也是謀士。

    所謂謀士,食俸祿,理應盡心輔佐,遇山開路,遇水搭橋,這不就是一個謀士的職責嗎?只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其中的過程有太多的機關算盡,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實在是不能為外人道。

    謀士,各為其主,也是身不由己,職責所在而已。就好比司馬懿 和楊修,他倆之間的較量不就是此消彼長的嗎?

    《軍師聯盟》中為了保子桓上位,荀令公和崔琰更是以性命做餌,在這個計中計裡,使用誣陷子建陷害子桓的方式,一舉剝去了子建競爭世子的前程,連累的還有其背後以楊修為首的眾多謀士的前程。在此計中搭上的是荀令君和崔琰兩大重臣的性命,這樣的較量,在波雲詭譎的三國時期,可謂是家常便飯,不勝列舉。作為執棋者司馬懿是腹黑,是算計,是為了達到保子桓上位這個目的不擇手段,只是這段故事,恐怕在史實記載中會以褒獎為其加冕吧?青史留名,載入史冊的是司馬懿,而崔琰,史官又會如何評判?

    所謂成王敗寇,歷史是由贏者書寫的。那麼歷史上的司馬懿給世人留下的奸詐形象,又是何人執筆?以何種目的書寫?他掌握的史實是否全面,是否以偏概全,是否一葉障目,是否只是一家之言?

    畢竟當時收集資訊並未像今日這般全面,就像《軍師聯盟》中司馬懿對鍾繇說的:誰是忠,誰是奸,後人又怎麼能知道今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同理,多年之後的史官,又拿什麼為依據來書寫司馬懿?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計較什麼洗白,抹黑。歷史上司馬懿的形象是奸詐的小人,《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的形象是忠心護主的,我們就說這部劇為司馬懿洗白了,如果日後又看到有史書記載,司馬懿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在以後的劇集中司馬懿又變成了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那麼是不是我們又得說導演故意黑司馬懿?

    正所謂,相同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司馬懿到底為人如何,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觀點不同而已,無所謂洗白,抹黑。唯一能說明的只不過是《軍師聯盟》這部劇太火了,就連歷史上鮮有記載的司馬懿都要拉出來論個長短,辨個忠奸。

  • 10 # 季我努學社

    作為一部歷史劇,面向觀眾後首先面對的質疑就是它是否與歷史事實相符?改編度有多大?《軍師聯盟》作為一部現象級的三國曆史題材影視作品,同樣“逃”不過來自廣大觀眾的疑問。這些疑問當中大家最感興趣的莫過於此劇是否有意為司馬懿“洗白”。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識和大家聊聊這個問題。

    司馬懿

    我想首先應該肯定的是,《軍師聯盟》的確有意洗白了司馬懿。大致有以下幾個證據:

    一、司馬懿和張春華的關係

    在《軍師聯盟》中與、不僅僅有刀光劍影、朝堂陰謀,還有難得的溫柔一幕,那就是司馬懿與髮妻張春華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張春華作為司馬懿的正妻,除了打理家庭照顧起居外,還陪同司馬懿出生入死完成任務。那麼,這和史書記載是否一樣呢?

    劇中的曹叡和司馬懿

    翻閱《晉書》,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段記載。《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宣帝初辭魏武之命,託以風痺,嘗暴書,遇暴雨,不覺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見之,後乃恐事洩致禍,遂手殺之以滅口,而親自執爨。帝由是重之。其後柏夫人有寵,後罕得進見。帝嘗臥疾,後往省病。帝曰:“老物可憎,何煩出也!”後慚恚不食,將自殺,諸子亦不食。帝驚而致謝,後乃止。帝退而謂人曰:“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可見,張春華和司馬懿並沒有多少感情可言,司馬懿對張春華更多的是鄙夷與厭惡。而電視劇中為了樹立司馬懿的“好男人”形象,將夫妻兩人的情感做了藝術化的處理。

    二、司馬懿是隱忍還是狡詐?

    《軍師聯盟》中幾乎展現了司馬懿傳奇般的一生,著重刻畫了司馬懿隱忍負重的性格。但是劇情給我們的一個觀感是,司馬懿從來都是與世無爭的“小白兔”,曹操、曹曹叡、曹爽等人都是百般刁難,想方設法要把司馬懿置於死地。但司馬懿仍然忠心耿耿輔佐君主,還要求自己的兒子永遠做魏臣不得反叛。揆諸史籍,這和司馬懿的性格作風並不相符。《晉書》中評價司馬懿稱:“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可見司馬懿性格中陰沉猜忌的一面。“魏武察帝有雄豪志”,所以曹操曾認為“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說明在一代梟雄曹操眼中,司馬懿就不是一個安分的臣子。曹爽的確有想要剷除司馬勢力的一面,但司馬懿以退為進,裝瘋賣傻,最終發動高平陵事變,誅殺曹爽一族幾千人,可見其心狠手辣。

    劇中的司馬懿

    不過,無論是情感還是性格上的洗白,某種程度上都是為了能夠透過審查,另外在戲劇上增加張力,改編後的故事也的確是妙趣橫生耐人尋味,這就是一部影視作品的成功之處。

    參考資料:

    房玄齡等:《晉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貨美妝有哪些好用的品牌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