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標準觸點
-
2 # 津豫家庭生活
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做磁極,一個物體無論多麼小都會有兩個磁極。同樣的,地球則是一個巨大的磁極,它也有兩極。而南極北極並不是真正的兩個磁極,只是位置比較接近。科學家根據近年來太陽黑子的反覆運動推測地球磁極可能正在發生變化。
“磁”是由正負電子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力,我們通常叫做磁力。而磁力產生的空間就是磁場。其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磁場,地球上的其他動物也有自己的磁場,並且會被磁場所影響。
最近,科學家發現地球的磁場在近兩百年以來不斷地流失,造成了大範圍區域受到影響。更糟糕的是,這個情況還在繼續惡化,地球磁場正在整體變弱。
科學家表示:地球磁場就像是地球外層的保護罩,能夠隔絕一定量的宇宙輻射,保護地球的大氣不被攻擊。為此,我們可以假設一下,沒有磁場的景象:當地球的磁場消失,宇宙中的帶電粒子就可以突破地球大氣,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然而,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會造成各種生物的面板病,還會導致患癌症比例增加。可想而知,沒有地球磁場,人類很難生存下去。
也有科學家覺得造成地磁消失的原因是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是地球的科技影響到地磁的運動。
所以說,人類一定要做好措施,避免造成更加嚴重的危害。或許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會為了躲避宇宙輻射,而建造山洞,或者搬進地底,就像是原始的山頂洞人那樣居住。
-
3 # 雪落的聲音有誰知
考慮那麼遠幹嘛,真到了那個時候,如今的我們早就變成了一抔黃土了
不過如果找到真到那個時候,估計我們或許已經找到了新的了定居星球,可以開始星際移民了
退一步講,依舊只有一個地球,不過能源的問題應該大概也許可能解決了,來個人造太陽,重建磁場,打造一個新的生物圈,還是能多延續些時間
如果這些也沒有或者不能,宇宙全部陷入一片黑暗,你也要相信人類,動植物適應大自然的能力,可能會進化,沒有光經過一系列的進化,依舊可以是一片欣欣向榮
假如最後,地球上的先有生物都不能存活,也許還會有別的生命誕生。即便沒有,不過是地球重新化為生命荒蕪的星球,或許也會和其他星球碰撞,化為宇宙塵埃,等到全部都變為塵埃,繼續碰撞,也許會有一次宇宙大爆炸,生命又會又一次的重啟
最最怕的就是,太陽還在,地球卻撐不到太陽不在的那天。所以為了我們人類的未來,為了地球的長存,我們還是從現在開始,保護環境,愛護地球吧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當宇宙磁力耗盡,世界沒有磁力,太陽不再發光,世界會怎樣?
有了磁場才讓物質結合在一起,太陽才會發光發熱,如果在未來宇宙中磁力消耗殆盡,星星不再發光,天空一片黑暗,到那時世界會怎樣?
是磁場還是引力?這不是一個問題!磁力會讓物質結合成團,如滾雪球般的越來越大,其實這個答案是錯的,不但錯了而且還錯得非常離譜,即使在四大基本作用力沒有全部發現之前,牛頓就在1687年發表的《自然科學的哲學原理》中指出,萬有引力才是讓物體結合在一起的真正原因!
萬有引力的描述挺簡單的,天體之間的引力與質量成正比,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它揭示了天上的天體運動和地面上的自由落體運動的本質其實是相同的,引力應該是我們發現的第一種基本作用力!
而人類對於磁性物質的利用則要遠早於引力,但對於電磁力的認識卻要晚得多!因為磁性只能吸引鐵磁類金屬,而電磁力卻是讓物體保持結構與剛性的關鍵作用力!當然引力能耐更大,它能讓所有物質都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天體!
天體形成理論最早的恆星形成理論要從1755年伊曼努爾·康德發表在自然史和天空理論上的星雲假說,這個說法認為太陽是從一片星雲物質中形成的,拉普拉斯在1796年獨立提出了相同的模型,儘管當時沒有實際證據支援,但他們大致都猜對了!
現代太陽星雲模型認為類似於太陽的恆星或者行星系早期都是一個非常低溫的星際雲氣體,這團星際雲氣體來自於原初星雲,或者超新星爆發後的殘骸形成的星雲!典型的直徑可能是數光年到數十光年之間!
在遭遇臨近超新星爆發影響或者星雲內部的分佈不均的引力影響,星雲開始坍縮,由於在引力作用下物質都趨向於測地線運動而開始旋轉,最終中心坍成原恆星,而周圍則是原始星雲盤,可能形成行星,也可能不會形成行星,但至少太陽系是中心的恆星和外圍的恆星都沒有落下!
恆星開始發光
中心的恆星形成早期也是一顆岩石質天體,但隨著質量增加逐漸讓氫元素與氦元素也無法逃逸,最終這顆龐大的氣體星球中心突破了氫的核聚變溫度,中心開始由核聚變輸出巨大的能量!漸漸讓整顆恆星變成了一個等離子大球!
恆星的發光會產生強烈的恆星風(高能帶電粒子),會驅散恆星周圍的星雲積盤,而周圍如果產生了行星也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清理軌道,這就是太陽系各行星軌道上這麼幹淨的原因!
恆星的物質迴圈
像太陽那麼大的恆星,能進入迴圈的物質非常有限,因為不同的質量的恆星會有不同的發展命運,一般的恆星主要有下面幾個結局!
終身都不會有物質再吐出來的紅矮星有部分物質迴歸宇宙的黃矮星(太陽就是)大部分甚至全部迴歸宇宙的大質量恆星紅矮星從燃燒開始到恆星生涯結束,不會出現大的質量變化,最終結局是一顆氦白矮星!像太陽那麼大的黃矮星最後則會因為核心氦元素的燃燒形成的氦閃和核心坍縮後更劇烈的氫燃燒,後期會形成紅巨星,最後紅巨星外殼褪去形成行星狀星雲,核心則形成一顆碳氧白矮星(太陽的結局)!
這裡要注意下的是行星狀星雲未來很難形成一顆恆星,因為黃矮星本身質量就不夠大,除非合併到一片更大的星雲中!
超新星爆發的恆星
一般大於8-10太陽質量的恆星,後期在核心形成鐵核的情況下會引起核坍縮超新星爆發,它的爆發能量極大,會直接將恆星的外殼炸散,形成瀰漫數十光年甚至更大的星雲,這些星雲物質中包含了恆星生涯中形成碳、氧、矽、鈣、鎂、鋁以及鐵、鎳等元素週期表鐵之前的所有元素,這是最簡單的恆星燃燒核聚變形成!
不同質量恆星的演化
而更大的恆星爆發時則能形成黑洞!當然黑洞也有可能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原初黑洞!
如果所有氫元素都燒光了,宇宙會怎麼樣?恆星需要氫元素,只有氫元素燃燒階段的主序星,才是正常的恆星,如果宇宙中的氫元素都用完了,那麼宇宙可能將陷入一片黑暗,但過程卻有些不一樣!
最後熄滅的恆星
星雲-恆星-超新星爆發-恆星這個迴圈中,產生的恆星會越來越小,最後形成的最多也只能是紅矮星,但各位不要小看紅矮星這個小不點,由於它的恆星結構是全對流模型,因此它和其他無法徹底利用氫元素的恆星不一樣,紅矮星能燒光它存下的所有氫元素!
而且它還燒的很慢,因此它的壽命高達千億年以上,所以它們將成為宇宙中最後熄滅的恆星!也許宇宙中最後的文明還將依偎在紅矮星的周圍苟延殘喘!
最後熄滅的星星
此時宇宙會陷入一片黑暗嗎?其實仍然不會,到那時不得不依靠一個暗黑無比的天體
等到宇宙中所有星星都熄滅時,只有黑洞還能靠得住!想必各位肯定會很奇怪,黑洞這個能吞噬一切的天體怎麼就成了最後的依靠呢?這是因為黑洞根本就不挑食,什麼天體它都吞得下,而且在吞噬的過程中還會隨著天體被撕碎,壓縮,墜入黑洞的過程中爆發出從電磁波到伽馬射線的所有波段輻射!
這可能就是宇宙中最後的能量!
更遙遠的未來,黑洞也將在霍金輻射的持續損失能量下,逐漸蒸發,宇宙陷入熱寂狀態!當然根據1998年發現的暗能量主導下的宇宙,還有一種大撕裂的狀態,也就是膨脹的宇宙將所有物質都撕裂成基本粒子,而且根據計算,這個未來大概只有400多億年了,好怕怕啊!
回覆列表
宇宙,世界,太陽,這三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宇宙概念最大,包涵我們人類所認知的一切,而世界,應該特指人類存在的範圍,而太陽,只是宇宙中的,非常微不足道的一個低階恆星。磁場在宇宙中,並不是普遍存在的,它只是高能量天體產生的副產品,例如恆星因為核聚變,在星球內外產生大量高速移動的等離子體,這些等離子體的高速移動,產生了磁場。例如像地球一樣有液態金屬核心的自轉行星,因為自轉,液態金屬核心產生了磁場,例如木星這種氣態行星,或者說具備高速流動性物質的星球,都會因為運動, 產生磁場。而太陽系內還有大量的岩石小行星,因為沒有流動的液態核心,這類天體也就沒有磁場。所有宇宙中的天體,唯一共有的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是什麼,如何產生的,我們人類目前還沒有研究明白。如果宇宙某一天能量耗盡,按照目前最可信的宇宙大爆炸理論,到時,所有物質就會逐漸收縮,最終形成一個點,然後發生下一次爆炸,產生新的宇宙。而當前宇宙範圍內,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不斷的在發生燃料耗盡的事情,但又會不斷產生新的恆星。太陽會變成白矮星,比太陽大一些的會變成中子星,更大的變為黑洞。按照太陽當前剩餘壽命,人類世界的科技發展速度,等不到太陽燃料耗盡,人類就能夠移民到其他正常的恆星周圍,繼續人類世界的發展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