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
2 # 道法自然powerup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清淨無為的思想,對於戰國時期分亂的戰局,起到了一定的中和作用。道德經一書充滿智慧,更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直到今天老子的思想也滲透到我們生活中,他洗滌了許多迷茫的心靈。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所以年齡,文化,經歷,興趣,悟性,不同,理解就有不同成度的差異,無所謂缺點。
-
3 # 問道黃老
古今中外上自帝王下至民間,對老子及其思想的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其著述之豐可謂汗牛充棟,卷帙浩繁。褒者推為圭臬,貶者斥為垃圾。但整體上,即便是貶者,也很少不讀老子和《道德經》的,比如南宋大儒、道學的集大成者朱熹就精研《道德經》,只是他站在儒家,更準確地說,他是站在皇權文化的立場上,對主張自然無為、守柔處弱思想進行了“儒家化”的解讀,認為老子心最為歹毒,打著無為的旗號,做著“無不為”的勾當,又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等,全是陰謀詭詐之術,名正實邪之法,不可效法。
下面,我們站在反方立場,簡要敘述一下老子思想的反動倒退性。
老子積極主張社會退回到原始氏族社會,抹殺人的社會屬性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說: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我們知道,社會的總體發展趨勢是由野蠻到文明,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而老子則主張社會“倒退”到“小國寡民”結繩而用的原始狀態,教人們愚昧自守,固守一業一地,有現代化的工具而不用,不要遠行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當發生戰爭時,要本著“無為”“不爭”精神,不要動用現成的武器予以抵抗。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是人生最大的樂趣。因此,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人們各自相安,不依賴他人,即便鄰居間,也終生不要走動。
(這種解釋法是完全的曲解老子。正像司馬遷所言:道不同不相與謀,道儒互絀。作為皇家文化的儒家,居於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他們的觀點往往會成為思想主流,因此對老子的評價儘管有曲解、肢解之意,仍然會被主流社會所接受。恰恰相反,老子這一章所闡述的正是無為而治的理想社會形態:和諧、安康、鄰國之間沒有戰爭,沒有欺壓,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老子之後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曾構建過他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國》,這些“世外桃源”般的社會,是人們嚮往的生活方式,這種國家形態,也成為西方國家的國家制度、政治統治的模本,西歐的芬蘭、挪威、丹麥、瑞典、瑞士等高度發達的國家,正是老子“小國寡民”社會形態的現實版。
(輿論往往就是這樣,當一種觀點被主流否決,就會變得惡貫滿盈,罪不可赦。想想“批林批孔”,想想資產階級自由化時期的劉賓雁、蘇曉康蘇小康等人的“長城無用論”“黃河悲嘆調”,就會知道,就像長城那樣的民族精神和智慧象徵都會被批得體無完膚,罪孽深重,並且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主流社會的“共識”,何況一個主張,一種與主流唱反調的思潮?
從“無為而無不治”看老子的權謀狡詐我們繼續站在反面立場看老子。
老子的無為,是假面具。老子教人們法道自然,尚“無為”,其目的就在於“無不為”。所謂的“無為”只是手段,他的目的是在於“無不為”。比如他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無為則無不治“,”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例子很多,不再列舉,總之,他所提出的“無為”主要是為實現“無不為”服務的,所以韓非子說“君主無為,臣有為”,我只說目的,過程和辦法你們拿,我的要求是正當的,做錯了是你們的是,這就是老子的所謂“無為而治”的虛偽。
他還要求“絕學棄知”“絕仁棄義”,這不是主張倒退是什麼?分明是反人類的老祖宗,朱熹說:老子思想,消極的深層含義在於,說一套做一套,欺矇世人,以求一逞,用心之險惡,可見一斑!
老子的權詐之術。老子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其用意十分明顯,就是明修暗道,暗度陳倉,心理想要得到的,明裡裝作毫不在乎,甚至表現出相反的意旨來,矇騙對方,這才是老子道論的根本所在。故此,稱老子是詭詐之術的老祖宗一點也不過分。所以朱熹評價說:“其言自不相入處如冰炭。其初欲談道之極玄妙處,後來卻入做權詐。”韓非是老子的鐵粉,你讀韓非就會明瞭老子的思想是多麼地詭詐!
(注:其實老子此類文字重在分析事物發展的規律。他強調的是事物依照“物極必反”的規律執行,此乃自然之理,任何事物,當它發展到一定極限時,一定會向相反的方向運轉,所以老子說: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張開是閉合的徵兆,強盛是衰弱的徵兆。豈有權詐之說?
(先前的大儒們的曲解,加上後世的很多人望文生義,且自幼接受儒學教育,先入為主,對老子“反動”“消極”倒退的印象早已深埋心底,以今說古,於是給老子套上厭世消沉,陰險狡詐的大帽子。凡是讀過道德經,對老子思想略有所知的,都知道,老子的“無為”不是像宋儒們所說的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做,怎麼能把什麼都做好了?比如疫情洶湧而至,像美國、英國開始時的那樣,什麼也不做,要“全民免疫”,結果在病毒面前繳械投降。
(所謂無為是順任自然而不是放任不管,是循道而行而不是強作妄為,無為強調的是遵循規律不妄為。比如對疫情放任不管就是縱容病毒肆虐,封鎖傳播途徑、尋求救治方法就是遵守防治規律。當然無為而治主要是針對統治階層提出的,但它有普適性。
(老子的“不爭”是各安其份,不放縱私慾貪念去侵佔他人和社會利益“謙退”具有“不爭”的內涵,要人含藏內斂,不顯露鋒芒。“柔弱”的觀念意在不可恃剛凌物、強悍暴戾。“柔弱”並非懦弱,而是內涵韌性和持續性的意義在裡面。)
從負面評價老子及其思想的角度很多,本文只選取兩個比較帶有普遍性的誤區,來解讀老子。實際上,不論歷史上的名家如何曲解或者篡改老子思想,都遮掩不住老子思想的光輝和偉大。因為先秦文化的所有經典是相通相連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篡改只能給人造成更多的閱讀障礙、質疑和探尋,卻不能達到篡改者的目的。
-
4 # 龍門天成
如果要評價老子以及《道德經》,首先我們要對老子和《道德經》要有一定的理解和認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老子本人,在史書記載,老子是公元前571年。確有其人,不是神話,也不是傳說,這個是有史書記載依據。
司馬遷在史書記載中提到老子,他曾這樣說“老子二百餘歲,不知所蹤”。那這句話呢,就證明了老子是真有其人,我們再從司馬遷這個人身上來解讀老子真實的準確性。
司馬遷,他是大概生於公元前145年。西漢史學家,接其父之職任太史令。
太史令就是史官,在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候的史官都是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那麼我們再看老子和司馬遷相差四百多年也就是幾代人。那麼司馬遷他這個記錄也就是隔了幾代人,從他爺爺的爺爺,或是他爺爺的爸爸記錄下來的。再加上司馬遷本人做事的嚴謹,所以老子確定是真有其人,並非傳說。
但所有的史書記載都沒有記錄過老子的死亡資訊,所以司馬遷史書記錄“老子二百餘歲不知所蹤”,證明老子的二百餘歲,這個真實性是非常非常高的。
老子有著滿腹學問和智慧,當時被委以守藏室之官,主管國家儲存的竹簡,後來又負責記錄朝廷朝政的議論。當時等級森嚴,朝臣們只能無依無靠地席地而坐,但老子卻被特封“柱下史”,就是可以依柱而坐記錄政事。由於老子學識淵博,令人欽佩,所以各國的君主朝臣都曾稱為他為“古先生”。
後來老子料知將要干戈四起,再也看不下去這種爾虞我詐的爭鬥。於是便辭去官職,騎了頭青牛西出函谷關,當時記載說是老子想去崑崙山隱居修行。在經過函谷關時,當時函谷關的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隱去。關尹深知老子的才學智慧,想將老子的博學流傳下來,便肯請老子著書。於是老子在函谷關寫下了世界文明的五千言,這也是老子一生唯一的著作,就是現在的《道德經》內容。雖只有短短的五千餘言,但內容文風優雅,意義博大,理念精深。裡面涵蓋了軍事、政治、治國、育民、治家、修身、養性。這五千餘字可以說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也是人類文明的核心。與世界上留存的偉大經典相比,相對較難解讀一點。
比如西方的《聖經》,儒家的《論語》、佛家的《金剛經》包括大藏經三萬六千卷,這些經典著作都不是耶穌、孔子、釋迦牟尼本人所著。唯獨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本人所著。相對其它經典來講比較難理解一點。全球都在研讀。能理解並運用者其人生必定有所不同。
綜上所描述,足以可見老子本人以及其著作《道德經》的偉大。如此智慧的聖人和如此偉大的經典,後人只可學習,怎可評判!更何談負面之評判!
若真要談一點負面,那我認為就是這部偉大的經典需要多花點時間解讀而已。
-
5 # 何處是家鄉
想要評價,首先需要讀懂。
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想要讀懂思想鉅著,進而對其一番有見地的評價,第一不能以比它思想高度低的思維方式,第二不能以與它同高度的思維方式,第三不能以它專門批評的思維方式,否則你肯定讀不懂它。
第一、第二好理解,主要是第三點,需要講述。
老子是反對進步與發展的,老子也不關注行為的有效性,這兩點恰恰今天我們最看重的地方。那麼能夠以此兩點作為駁斥老子思想的論據嗎?比如,能夠說因為老子說的做不到,所以他說的是錯的嗎?能夠因為老子反對進步,就說他說錯了嗎?這樣的評價,不是在評價,是在吵架,完全沒有意義。
老子說的是邏輯推理,那麼評價就應該從他的邏輯論證過程裡去找漏洞,只有找到他的邏輯矛盾之所在,才算是真正有價值的負面評價。
比如,老子的邏輯思路是:因為天之道自然所以人之德無為。在老子看來,天之道,是自然而然地行為,那麼人之德也應追隨天之道,不發展、不進取、不主動施為。人因為沒有無為,反而積極有為,所以失去了人之德。仁比德要差,義比仁更不好,最差的是禮,禮就是制度,繼續縱深發展就是法律。只不過老子的時代還沒有法律,所以老子認為最糟糕的是禮。
這完全就是邏輯推理運用,老子沒有就“失去的原因”進行闡述,也就是說,老子認為是人類主動放棄了德、仁、義。可為什麼呢?為什麼人把很好的東西拋棄不用,轉而使用不好的東西呢?這就是老子的邏輯漏洞,他沒有說清!當然了,他也不可能說的清。
要想全面評價老子思想,就必須以高於老子的思想審視老子,從老子的邏輯漏洞去論證老子的錯誤。
-
6 # 閆顯惠
道不求人,德不沾邊,道德是正對的互合,逆道德是萬事的遍轉,正對是斜對是萬物的合德,反對便要物質互根才能歸一統,正面負面也是相形互根的真理。
回覆列表
《道德經》本身沒有負面正面。負面正面只存在於後人領悟。所以,東漢末年隨張角造反起家的道家,就一直在有秩序的社會環境中隱退,而當天下一亂就有軍師之類人出山,想弄個扶正主以光宗耀祖,早把修行成仙的事忘了。和平時,愛搞天下何時亂何時正的遊戲,弄出種種預言。正面的裡,有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