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嘟嘟媽媽27

    養娃負擔大,二胎生不起。生孩子以後,孩子的奶粉、尿不溼、衣服、早教這些佔據了家庭收入的好大一部分。以致現在二孩政策放開了,很多人卻不願意生了。避免生活品質直線下降的辦法一:開源,想辦法增加收入,比如我們現在參加的寫作班,不僅僅是因為參加後,鍛鍊我們的寫作能力,梳理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變得更加美好,還有一個特別特別重要的功能是有可能增加我們的收入。辦法二:節流,無法增加收入就只能減少支出了,沒有人喜歡這種辦法,我也是。辦法三:或者說辦法二的加強版,列出支出計劃,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出計劃後,嚴格執行,不該花的堅決杜絕,想想就好痛苦啊。還是執行辦法一吧。練好寫作,增加收入,fighting!

  • 2 # 帥帥156857007

    看到這個話題就想到幾張當媽媽錢和媽媽後的圖片,的確,當了媽媽後生活重心都會轉向孩子。

    以前逛商場就逛自己喜歡的衣服、包包、鞋子,前段時間一到商場就看有沒有寶寶穿著好看的衣服,舒服的鞋子,才出的玩具。有一天,把給寶貝的東西買回了家就在想,我還是以前的我嗎?以前喜歡的衣服、包包、鞋子現在都不喜歡了嗎?不,我對孩子負責的同時也要對自己負責,我對自己負責才能更好的為孩子負責。晚上就給老公溝通了一下最近自己的想法,老公也覺得多了一個寶貝我們就變了很多。於是就是老公商量,每個週末我們自己帶孩子去親子活動,一個星期兩天時間老公安頓好孩子等我下班回家他就可以打籃球、踢足球,同樣我也會一個星期有兩天時間可以出去逛街和閨蜜聯絡感情,當然會早點回家照顧寶貝。

    在愛寶貝的同時也要愛自己!❤️

  • 3 # 甜蜜蜜156958714

    人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有負面,有正面,這都是相對的。如果想保持自己的獨立生活空間,可以每天固定時間給自己一個特殊時光,可以在孩子睡著後看一場恐怖電影,可以在早上6點起床給自己一個寫作時間。

    如果你說,我沒有時間,從早到晚就我一個,我就恨不得有點時間過自己的生活。如果自己不能照顧好自己,誰又能來照顧你呢?

    照顧好自己,你的特殊時光是什麼?

  • 4 # 右耳的風景

    每天幾乎圍繞孩子轉的寶媽肯定特別多,孩子是不是餓了,孩子是不是渴了,孩子想吃什麼?孩子尿溼了,孩子該洗澡換衣服,孩子該剪怎麼樣的髮型,孩子穿什麼合適這個天氣,明天的溫度是下降還是升高,出門必須考慮多帶套衣服,馬甲最好了,冷了可以加,熱了可以脫……好多好多……跟朋友聊八卦最多的就是我們家孩子長几顆牙了,我們家寶貝好搞笑的動作,全家人都笑了……自己的生活呢?朋友圈呢?我也是這樣的一位寶媽,可是,我堅決要生活質量,要閨蜜,要散心……於是我計劃著每週帶孩子出去玩,踏青,去接觸大自然,放鬆自己的心情……

    當然,離不開孩子他爸的幫忙。女人,是水,要柔情似水,撒嬌啊,男人就易接受。讓他多和孩子接觸,讓他看孩子可愛的一面……

  • 5 # 茉莉8023

    有孩子前和有孩子後肯定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有孩子前是兩個人,只要照顧好老公,自己,家裡老人。有孩子後家裡多了一個小成員,似乎所有的事都是這個小傢伙來,去哪都要考慮到他,那相應的生活的重心就會轉移到孩子身上,在自己身上的注意力肯定就會有所下降。那怎樣避免生活品質直線下降這種思想?

    第一個思想上的轉變。自己好,家人才會更好,這種好不是指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自己積極向上,就會把這種正能量帶給孩子,帶給身邊的人。要是想給孩子更好的,就要學習,學習育兒知識等等,而不是一天到晚圍著孩子瞎忙。

    第二個是行為上的轉變。我見過不少人,生了孩子後就更與世隔絕了一樣,這是不可取的。多健身,保持身材,多與外界走動,擴大自己眼界,當你的生活因為有了孩子更加充實的時候,注意這個地方是充實,不是單調無聊,我想你的品質是不會下降的。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動。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 6 # 崔馨樂媽

    大部分痛苦,來自於未知。也就是,當你對於將要發生的事情,沒有做充分的預估和準備,必然會被現實“撞你一下腰”,這些事情,包括“有了孩子”。

    首先,在孕育小生命之前,不單單在身體上要調節,而且要在思想上,給自己暗示“我要做爸爸媽媽了”。這樣的提前預警有什麼好處?這是告訴潛意識的自己:你將有一個新的使命。調動潛意識與你的身體並肩作戰,用最好的狀態應對即將而來的“鋪面驚喜”和“生活如麻”。

    其次,思想上準備好了,是遠遠不夠,要做物質準備。不是俗哦,物質基礎往往決定了幸福指數。很多生完孩子之後的雞飛狗跳,真的就是被物質惹了禍。媽媽是工作還是全職,家庭是準備維持小康還是“小而美”,這些考慮清楚,就可以讓新手爸爸媽媽,有更充分的精力,信心篤定的奮鬥,迎接新生活!

    最後,家庭會議,統一思想。安內的工作做好了,也就是小兩口思想物質都有了充分的戰備,剩下的,就是“攘外”。中國家庭很多界限不清,新生家庭與原生家庭參雜在一起,也是造就新生兒來臨後幸福感直線下降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那麼,先來個君子協定,分工界限明確,就可以大大避免日後的“說不清理還亂!。

    作為過來人,頗有些碎碎唸了,但是幾句肺腑之言,唯祝新家庭幸福永遠!

  • 7 # YDF5156690098

    我認為,生活品質的提高或下降不是取決於有沒有孩子,而是自己怎麼理解生活品質以及是否有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沒孩子的時候夫婦倆可以去聽音樂會,享用燭光晚餐。

    有了孩子以後跟孩子一起聽兒歌,全家享用的家常晚餐,品味家人最拿手的好菜。

    這算生活品質下降嗎?不是啊,生活只是卸了妝,恢復它本來的素顏模樣。

    追求品質,不用做作到專門去星巴克喝咖啡,你也可以買咖啡機和咖啡豆自己做,不用去甜品店喝下午茶,自己就可以做烘焙。

    生活品質是生活帶給你的內心的富足,而不是浮於物質表面的光鮮亮麗。

  • 8 # 與寶貝一起成長

    我從來沒有過這種思想,哈哈 只是當有了孩子之後,確實發現全家人的注意力全到孩子身上了,那會是有點失落的。再加上那會的婆媳關係,當時的精神狀態很差,整天埋怨,找茬,先生都躲著我。

    這樣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重複,直到有一天先生的一句,你自己反省反省,孩子為什麼喜歡我,不喜歡你。我腦袋懵了。當時的感覺就是很氣憤。那段時間我確實是失去了自我,如果照鏡子,應該就是一個怨婦的嘴臉吧。孩子怎麼可能喜歡我。那件事後猛然醒悟,去上了正面管教的家長班,考了品酒師,買了很多心靈成長方面的書,有了一幫上進,優秀的寶媽朋友。到現在一年多,我的變化很大,自己知道愉悅自己,家裡鮮花不缺,週末先生忙碌,我帶孩子游玩,有空一家三口一起。孩子更加喜歡信賴我,先生也是很自豪啊。同學朋友都說我的變化很多,是他朋友圈活的最小資的。 其實很多80後都是取悅型,她們希望讓更多人喜歡她們,唯獨忘記讓自己開心。如果避免生孩子後生活品質下降這個負面思想,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任何時候首先記得愛自己,你的內心豐盈,能量滿滿,身邊的人也會有所感覺。

  • 9 # 萌萌媽157332454

    首先我覺得應該對“生活品質”有一個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可以概括為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只有兩方面的水平都達到一定的層次,生活才具有品質。先從物質上說,如果覺得生完孩子後,在孩子身上花銷很大,導致不得不壓縮其他的生活開銷(這裡指的是純物質上的,比如吃的、穿的、用的等等,而不包括休閒、娛樂、玩耍等),那確實會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但細想這其實跟要不要孩子沒有多大關係,沒得說抓緊掙錢就是,否則一旦出現需要較大花銷的地方都會導致這個問題。通俗一點講就是經濟上還不具備撫養孩子的條件。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想要孩子,說明其實你已經做好了“有了孩子後生活品質下降”的思想準備,也就不會糾結這個問題了。

    而從精神層面上講就稍微複雜些。因為精神層面的生活跟時間是緊密結合的,比如旅遊、娛樂、玩耍、看電影等等都需要時間,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個人獨處的時間,而其餘的則是同他人共享的時間。先說結論,有了孩子後一定會擠掉部分個人獨處的時間,但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被擠掉的這部分個人獨處時間卻轉化為與他人的共享時間。所以這並不會導致精神生活的下降,相反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是又長又快樂又幸福。請仔細想想在你的生命中“時間長、快樂、幸福”這三個在一起是非常非常少的,更多的時候是短暫的快樂幸福,這裡就不舉例子了,生活中隨便一想就有很多。當然,有了孩子後更應該對時間進行合理的分配,這不但不會降低生活品質,還會讓你的生活更加充實,充滿幸福和快樂。做為媽媽是非常容幸的,小寶貝讓我們更完整。一步步見證她的成長,不斷更新自己。如果一年是一級,我現在已升級到第7級了。

    孩子是天賜的禮物!

  • 10 # 南山和梧桐

    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生孩子之前要有充足的錢,掌握正確育兒知識以及適當地獲得家人的幫助。

    生活質量最重要的保障是物質和心境,我有個朋友,雖然生產前夫妻倆還沒有到“財務自由”,但她個人資產,也足夠她產後請高薪月嫂、育兒嫂、小時工以及全職在家了。

    產前,她本身也是個喜歡寫作、讀書、養花、旅遊的人;做了媽媽,育兒嫂、小時工及時分擔了孩子出生後的瑣碎工作,讓她有大把時間維持原來的愛好,還能有良好的心情高質量陪伴寶寶。

    一開始,還存在孩子小產生頻繁夜醒讓她睡眠質量下滑的問題,現在,隨著她對育兒知識的瞭解,這方面的困擾也沒有了。偶爾她還和丈夫一起出去看看電影、短期旅旅遊,經常聽聽講座和歌劇,原來的愜意生活慢慢地恢復了。

  • 11 # 浪明哥

    在美好一天很榮幸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我認為精神層面上講就稍微複雜些。因為精神層面的生活跟時間是緊密結合的,比如旅遊、娛樂、玩耍、看電影等等都需要時間,這其中有一部分是個人獨處的時間,而其餘的則是同他人共享的時間。

    我認為在孕育小生命之前,不單單在身體上要調節,而且要在思想上,給自己暗示“我要做爸爸媽媽了”。這樣的提前預警有什麼好處?這是告訴潛意識的自己:你將有一個新的使命。

    我認為任何關係都是個人和其他人的一個關係,想要關係的發生,首先要做好自己,照顧好自己,才能發生與任何人的一個關係的發生連結。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孩子。

    我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的女人都是用什麼化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