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總探長

    蒙古在進攻西夏的時候,其實西夏的軍事實力已經大不如前,或者說僅僅是在求得生存而已,並不具有強悍的軍事實力。

    西夏軍事實力經過蒙古的三次南侵,已經納女稱臣,失去曾經西北強國的軍事地位。

    這三次南侵分別是:

    1205年,第一次南侵戰役。

    1207年,第二次南侵戰役。

    1209年,第三次南侵戰役。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後,以追殺乃蠻太子屈出律為藉口,開始了第一次南侵。

    蒙古大軍先行沿著額爾齊斯河進軍,順利抵達力吉思城。成吉思汗雖然此時已經統一了蒙古草原,可對於這些蒙古大軍而言,他們並沒有攻打城池的機會,城池攻堅戰成為了他們首先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習慣了橫刀躍馬的他們果然遇到了阻礙。

    力吉思城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久攻不下,成吉思汗只能下令分兵一邊劫掠補充軍資,一邊南下攻打乞鄰古撒城。

    兩座城池共耗時兩個多月,才順利攻克,可兩座城池攻下之後,成吉思汗所統領的大軍依舊要面臨軍資補給的問題,他再度下令在瓜州、沙州、龍州一帶瘋狂劫掠,隨後北上返回了大草原。

    這次南侵試探,也讓成吉思汗意識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攻城問題。

    很明顯,攻城戰並非是他們的優勢,反而成為了他們最大的劣勢。

    1207年,成吉思汗再度揮軍南侵西夏。

    只不過,這一次的南侵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味。因為成吉思汗將南侵的目標選定為斡羅孩城,所有人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斡羅孩城位於西夏和金國的交界地帶,成吉思汗此次不僅僅是想要進攻西夏國土,更為重要的是他想要趁此機會對金國進行軍事上的試探。值得幸運的是,面對蒙古國的第二次南侵,金國並沒有放在心中,也沒有主動馳援西夏。

    斡羅孩城城中百姓眾多,是西夏邊境上的重要城鎮,成吉思汗在行軍路上擄獲了不少的西夏子女,提前讓他們進城放狠話:

    敢有抵抗者,必定屠城。

    成吉思汗不明白,他的這番話不僅僅沒有瓦解守城軍民的信心,反而激化了他們的鬥志。橫豎都是一死,與其死於蒙古大軍的屠刀下,不如拼死反抗,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這一次,蒙古大軍再度開始攻城,耗時40多天,終於攻破此城,城中軍民被全部屠殺,財物被劫掠一空,隨後成吉思汗撤兵北還。

    1209年,成吉思汗再度帶領大軍攻打斡羅孩城,西夏太子李承禎親自帶領五大大軍駐守此地,可斡羅孩城經過蒙古軍上一次的進攻,早已經破敗不堪,幾乎被蒙古大軍攻之即破,西夏五萬大軍覆滅。

    成吉思汗帶領大軍直撲克夷門。

    克夷門此地是西夏北翼最後的屏藩,西夏共計二十多萬大軍屯集於此,可謂兵力雄厚。更何況,克夷門因為地處兩座山谷之間,右翼黃河水貫通而過,可謂是一座天險城池。

    沒想到,克夷門守將不幸被俘,克夷門的二十萬大軍群龍無首,蒙古大軍狂飆奔襲,進抵西夏國都中興府(原名興慶府)。

    面對西夏國都,成吉思汗下令在黃河上游築壩截流,同時修築河堤防止黃河水反噬蒙古軍營。可是,事情還是出乎意料,黃河決堤三個多月,西夏國都雖然慘遭水災,蒙古大營也同樣被黃河水衝擊了一遍。

    成吉思汗派遣使者勸降西夏國主李平安,李平安眼看大勢已去,納女稱臣。

    蒙古三次南侵,徹底打垮了西夏。

    此次之後,兩國和平十餘年,並無兵戈。

  • 2 # 歷史深度揭秘

    党項人尊儒重佛,也是念四書五經長大的(雖然是翻譯成西夏文版本)。同樣面對蒙古入侵,被忠孝節義洗腦的党項人拼死抵抗,最終被滅族。他們的兄弟民族吐蕃因為印度化了,老老實實投降,不僅儲存了自己,還參股成了元朝的統治民族呢。

    1、党項人的崛起,是因為安史之亂,恆羅斯戰敗,大唐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隨後藩鎮割據,少數民族軍閥趁勢而起。這在兩晉之後的歷史上,太多了。党項人抓住了機會而已。2、西夏立國,是因為澶淵之戰後,宋遼對峙,誰也奈何不了誰,有點像美蘇冷戰。西夏這一點,就成了可以博弈的爆發點。宋太宗趙光義甚至立下“以党項牽制遼國”(用角廝囉牽制党項)的國策,因此在屢戰未果之後百般籠絡。遼國亦是如此。從李繼遷到李元昊,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大做文章。

    淳化二年(991)七月,歸附於宋,授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旋又附遼,聯結遼軍多次襲宋。北宋至道二年(996)三月,伏擊宋軍輜重,獲糧40萬石。至道三年(997)十二月,覆上表歸宋,授夏州刺史、定難軍節度使。未幾,再次攻宋邊地。北宋鹹平五年(1002),破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改名西平府,定為都城。鹹平六年(1003)初,宋遣使議和,割銀、夏(今陝西橫山西北)等五州與之。十二月,攻吐蕃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吐蕃軍偽降突襲,李繼遷中箭逃歸,不久亡。看看吧,宋遼如此好說話,是軟?算是,但也是無奈。好水川一戰,未來的韓相公一敗塗地,丟掉了北宋最後一支精銳騎兵;而回頭,韓相公就當著北宋唯一的軍神狄武襄公的面,毫無理由殺了一員猛將。

    3、遼人醉心於漢人的文化,醉心於詩詞歌賦和孔孟之道。但是西夏,雖有反覆,但是堅持自己的傳統,抵制漢文化,決心之強,冠絕歷史。所以党項人能夠以頑強的精神+武力,力抗宋遼的威脅。可以說,党項人,就是古代版以色列。直到遇到更加自立、更加強大到不講道理的成吉思汗。

    所以成吉思汗的所謂霸氣,就是你讓我艱難,我讓你滅族,怎樣一個粗暴野蠻啊,可是這樣就有很多人崇拜。是的,歷史人物應該放到歷史中來看待,他能夠領導遊牧民族建立那麼大帝國也是個梟雄。但是,要這樣崇拜他的“輝煌、偉大”我不如去拜山頂洞人,不如去拜我們基因意義上的“人類始祖”。其實他的成功某種意義上不如說是野蠻摧毀文明。

    初考察的時候被推斷為李繼遷和李德明的遷葬陵。當然這只是推斷。西夏皇帝后三位沒有陵墓記載,最後一位被蒙古人把血放乾淨了,另外兩位由於去世的時候正直蒙古軍隊圍城,有說法稱他們的陵墓隱藏在陪葬墓裡,而陪葬墓裡面也確實有幾座規格大得離譜。

    應該是1902年時候吧,世道那麼亂,比這更重要東西的都沒法管,誰還顧得了這些東西。俄羅斯探險家深知在中國幹事就要打點,然後就給當地的類似於土司還是什麼人送禮,投其所好,然後那人就同意了,派了一個嚮導帶俄華人去了黑水城,好像第一次沒什麼重大發現,第二次偶然間找到了這麼個類似於圖書館的佛塔,裡面全是藏書,還有一具骷髏,推測是最後的皇后。俄華人快馬加鞭把這些發現全部都打包帶走,然後就轟動世界。党項人在元代稱為唐兀人,一部分隨元軍遷往內地(如元末名臣餘闕),一部分返回甘孜草原故地,大部分留居河西。留居河西的唐兀人,在明代逐漸融入漢族、回族、藏族之中。

  • 3 # 薩沙

    主要還是實力問題。

    西夏不具備和蒙古抗衡的實力!

    嚴格來說,西夏同大宋、金國都有實力上的差距。

    這是一個大話題,就不鋪開說了。

    西夏的鼎盛時期,主要是依靠3點:

    第一,党項族人驍勇善戰的武力。

    第二,宋遼戰爭、宋金戰爭的有利時機。

    第三,初期君主李繼遷、李德明、李元昊的卓越政治、軍事能力。

    客觀來說,西夏盤踞的西北地區是非常貧窮的,人口也不多,經濟實力非常差。

    無論是大宋還是遼國、金國,就綜合國力上都比西夏要強的多。

    西夏能夠建國和生存下來,其實並不算容易。

    然而,這三點很快都不具備了。

    首先,党項族人由於長達近百年的建國時間,逐步開始腐敗、弱化。

    尤其党項貴族腐敗程度很驚人,貪圖安逸享樂,到了最後幾十年年戰鬥力已經很弱了。

    西夏軍隊的戰鬥力下降很快。

    他們成軍初期非常厲害,基本是西夏軍隊進攻,北宋軍隊防禦都防不住。

    但到了北宋滅亡前,就變為北宋進攻,西夏防禦,北宋還佔領了戰略要地橫山地區,處於戰略優勢。

    可見,那個時候西夏軍隊戰鬥力就已經不行了。

    如果不是宋朝重文輕武,早就可以把西夏消滅了,根本輪不到蒙古人來打。

    到了西夏末年,面對蒙古大軍的進攻,連更強大的金軍都撐不住,西夏如何能夠擋得住。

    其次,戰略形式的變化。

    西夏其實是在南北朝的遼金和宋之間,獲取了一個戰略平衡的地位。

    西夏成為南北都要籠絡的棋子,這樣才在夾縫中生存下來。

    如果當時中國南北是統一的,西夏根本就不可能生存下來,早就被消滅了。

    然而,蒙古崛起以後,由於軍事實力太強,金國首先被打的奄奄一息,南北戰略 平衡被打破。

    西夏被迫受到蒙古操縱,卻同金國為敵,兩敗俱傷,蒙古則漁翁得利。

    最後,西夏末代君主才能不足,內鬥嚴重。

    以王朝最關鍵時候的夏襄宗為例,在國家生死關頭,夏襄宗還沉湎於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持續了十多年時間,無異於自我毀滅。

    話雖如此,蒙古也花費了四次武力進攻,才消滅了西夏,後者堅持了22年之久。

    成吉思汗也是攻打西夏時候戰死,蒙古歷史說是年老墜馬受傷而死,野史說他是被西夏公主咬斷陽根導致失血過多而死。

    不管是怎麼死的,成吉思汗都是死於和西夏作戰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40多歲的單身女人沒結婚,還有必要收養一個孩子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