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裸猿的故事

      鑑於在日常語言表達中,高智商通常是和天才聯絡在一起,不如讓我們把問題轉換成,一個普通人努力學習物理一萬小時,他她能不能變成天才?

      我認為不能。因為天才只需要在一個正常的人類文化環境中成長就行,不需要特別的學習什麼或者不學習什麼。同時,天才還可以是不同領域的。而如果從僅僅智商測試題的角度來說,那不應該去學什麼一萬小時物理,而應該做一萬小時的智商測試題,大概我們就將知道,一個普通人在智商測試題這事情上能到達的極限。但這樣的極限有啥價值?做智商測試題獲得高分的能力,是一種通用的能力嗎,能簡單的移植到做別的工作上去嗎?如果不能,那這樣的高智商測試分數,就毫無價值,除非分數可以直覺兌換某種生存資源,或者可以透過教授如何得到高分來生存,就像各種考試輔導的名師一樣。

      一萬小時練習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誤導的,甚至是因果顛倒的。不是因為練習了一萬小時就成為了某個領域的大師或專家,而是因為他們有成為專家或大師的潛質,然後有一個能夠讓他們練習的正常環境,如此而已。

      如果一個人並無相關領域的潛質,那麼用槍頂住他她的頭練習一萬小時,你大概只能得到一個熟練工。因為,專注於某一個領域的問題或者練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而這是練習或者努力的起點。

      實際上自從那本一萬小時天才練習論橫空出世以後,就引發了研究人類行為的專家們的研究興趣。在2014年,綜合88個研究,共計1萬餘名調查物件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刻意練習在5個不同領域中,起作用的可能性如下圖中的淺灰色部分。

    Games(遊戲):

      成功的職業選手,都付出了大量練習時間,但這最多能解釋他們為何成功的26%,剩下的部分簡單的說就是天賦佔據了74%,如果你沒有這74%,去拼練習時間那是很困難的。就像我這樣的手殘黨,透過練習能戰勝另一個手殘黨沒有問題,但要戰勝職業選手,大概永不可能。

    Music(音樂演奏):

      與遊戲類似,音樂演奏也同樣需要大量練習時間,但只有21%左右的影響,可以用練習時間來進行解釋。

    Sports (運動):

      運動成績的不同,刻意練習只能解釋大約18%的效果。越是優秀運動員,越是運動天賦出眾,這本身就是教練的責任,尋找到合適的人,然後才是刻意的練習。

    Education(教育&考試):

      考試成績的差異大約只有4%的部分可以用刻意練習進行解釋。這個多解釋兩句,從零分到六十分是容易的也是需要練習的,但大家並不關心這個。我們關心的是如何獲得高分?研究發現,這很難用刻意練習來進行解釋。畢竟前10%成績的獲得者的平均學習時間,不會比總體平均學習時間長許多,考慮到所有人都在學習的大環境中,除非你一天有28小時可用,你是很難在學習時間上大幅度超過平均數的。既然大家的學習時間相差並不懸殊,那麼成績的絕對差異(非誤差性質的分數差異),本就意味著難以用學習時間長短來簡單解釋。我們最多隻能說,對同一個個人而言,學了肯定比不學要強,但當我們的目的不是和自己做對比,而是要和人群中的其它人競賽成為大師或專家的時候,則刻意練習的時間長短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Professions(這個指特定的行業,比如:賣保險,程式設計等等):

      而在特定行業中的成功,更是和刻意練習的時間數的關係寥寥,只有微不足道的1%,雖然你當然需要進行適當的練習,但進入這個行業的人誰沒有練習過呢?更長的練習時間,甚至超過一萬小時的練習時間,在讓你成為專家方面看起來毫無幫助。

      而在2016年的研究中,Hambrick 繼續論證道,許多因素如性格、領域相關的經歷、經驗,以及早被人說過許多遍的基因,以及成長環境差異所導致的基礎能力差異(如基礎記憶能力等等)等等,影響著一個人是否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只著眼於一萬小時的訓練是非常偏頗的。

    最後讓我用兩句話來結尾:

    1、Talent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hit; genius hits a target no one else can see.(專家/人才擊中常人難擊中的目標,天才則擊中常人看不見的目標—— 叔本華)

    2、I have no what special ability, but the problem is the pursuit of love to search. (我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不過是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 愛因斯坦。)

  • 2 # 使用者164723496

    智商是先天的,和努力沒有任何關係,後天學習獲得的是知識和學位。舉個簡單例子就明白了,你讓一條狗學習10000小時數學,它的智商有多高?可以明確的說,狗還是原來那個狗,它也學不會,因為被智商鎖死了。

  • 3 # 嶽詩瘋吟

    不論智商多少,條件多差,只要一直不斷的學下去,不斷的克服一道道難題,就會攻克難關.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在難度上有明顯的界線.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高了許多.你要學會花時間來記,理解性的記,總結性的記.總不比你學的英語的字詞那麼難記吧.你可以去看教科書(以後的).這樣對克服畏難情緒有很大幫助.例:我初二時,不滿足於課內的物理,在上期開始看高中物理.一直到下學期開學才把高中物理大體看完.初三看始看大學物理,數學.每次上課時,我都不怎麼聽,自己去做奧賽題.有時甚至可以在初中奧賽中看到高考題(當然是高考題中比較容易的),到了初三,甚至為找不到一個奧賽題可以難倒我而煩惱.由此可知,只要看完大學物理,數學甚至研究生的,高中物理就肯定沒問題了.要一級一級,一層一層的看,而且要快速的看,不要求很熟練的運用,但要求全部理解.(我看的時候也是被難到過無數次)我也和你一樣熱愛科學,從小想當一個科學家.不要被老師,家長,同學“現實的”話所影響,科學是一種精神,是宇宙萬物的規律,不是用來賺錢,顯耀的.而且就算考大學考不好也沒關係,不要管暫時的悲痛,繼續向前,考上個好的研究生,一樣的.不要認為高考就是人生的分界線.世界上有許多自學成才的科學家(如焦耳),他們並不比那些什麼高考狀元差.多數的科學家之所以成為了科學家,不是因為他們的智商,不是因為他們的條件,而是因為對科學的熱愛.例:愛因斯坦:在思考同一場論問題中溘然長逝,牛頓:終生未婚,以貓為伴,哥白尼:為堅持真理而慘遭教會迫害.智商不是會做幾個難題,有過人的天賦;而是對科學的熱愛,就是不怕困難的心.

  • 4 # 卡索大叔

    物理只是個學科,與文學,音樂,法律並沒有什麼不同(雖然我一直堅持物理是唯二的基礎學科,另一個是哲學)。普朗克思考了六年的黑體輻射問題,最後做出了完美解答,創造了普朗克常量,但自己卻被自己的解釋嚇住了,能量是不是連續的,而是一份一份的,並沒有更深的研究。所以物理只是地位特殊,但並不可怕,不用高山仰止,畏之虎狼。正所謂行行出狀元,世間最美的還是人類的萬物之靈的智慧,和創造奇蹟的我們每個人。

  • 5 # dasiy009

    毫無意義。初級的物理不需要如此刻苦,頂級的物理只依靠絕對天賦。如果僅僅考慮智商升級,那應該選擇音樂陶冶。然其實,人的智商70%源自遺傳、20%源自宮內發育、10%源於後天五歲前的智力開發。其餘基本上都是天方夜譚,該幹啥幹啥哈!

  • 6 # 快遞小哥愛吐槽

    不像數學是一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特點就是要應用到基礎學科中學到的內容然後再去解決問題,因此它的難度自然也就比一般的基礎學科要難。特別是物理,如果你數學不好,你物理很難學好,說實話幾乎沒有一種數學知識是物理中用不到的,特別是大學物理,那些高等數學好象就是為了解決物理而存在的一樣。其實,就是語文學不好,你的物理也照樣學不好,這個在初中就很明顯了,許多學生做不對物理題就是因為把題理解錯了。英語好了對物理有一些幫助,比如磁鐵的南(S)北(N)兩極就是英文縮寫,好多英語不好的學生甚至到了高中還經常把二者搞反。

      第三,學物理也跟個人的學習習慣有很大的關係。物理研究的內容很廣泛,其中很多知識需要你思辨,怎樣才能完成從感性到理性、從經驗到科學的躍遷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有一點,想靠死記硬背來記住是不行的。可當前的教育環境下,許多老師提高學生成績的方法是重複、重複、再重複,這樣學生的創造力在小學就被扼殺了,甚至連思考都不會了。這樣想學好物理就難了。

      因此,我覺得想學好物理靠的不是智商,大家都知道多元智慧理論吧,也就是說人的智商可以分成九類,比如喬丹就是運動方面的智商很高,難道學物理跟人運動的智商也有關係?

      那麼,要學習好物理怎麼辦呢?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起碼學習不能等於記憶,學習是求知、探索的過程。其次,要打好基礎,也就說基礎學科不能差太多,畢竟物理要讀題,要計算,如果你專職研究物理,還得寫論文,甚至寫英文論文。最後,保持一顆探索之心,能將各種各樣的物理現象都研究一番,包括親手實驗、自己設計實驗與論證結論、為物理現象建立數學模型並解決它等等,甚至自己去設計並製作一些實驗的器材,那麼你的物理想不學好都難了。

      最後總結一句:學好物理靠的是綜合素質和科學素養而不是智商,因為很多物理學家比如牛頓、愛因斯坦等小時候都被人當成弱智過。

  • 7 # 科壇春秋精選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都會鼓勵我們要努力學習,記得六年級時,我的小學數學老師經常會告訴我們,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一直很深信這樣的話,但是到了高中時代,就覺得很多問題不是努力能解決的。

    人真的需要天賦,特別是數理化,記得班級裡有幾個特別努力的同學,最後的高考成績卻不甚理想,有個高一高二並不努力的同學,高三一發力卻考上了北京大學。我有一個初中的同學,後來考在縣重點中學,她特別是努力上進,高考卻連連受挫,第一次考試是大專,她不服氣,繼續復讀,第二年依然是大專,繼續不服氣,第三年還是大專,最後她屈服了命運,去了大專學習。在高中階段,智商的差異殘酷地在我們面前開始顯現。

    一個在物理學領域沒有天賦的人,在物理上努力了1萬小時,如果按照每天學習10小時計算的話,大約是學習了3年時間。結果會如何呢?答案就是智商沒有變化,學習很難有突破。

    努力能改變命運的教條式口號已經成為了很多培訓機構招攬生意的手段,很多的家長覺得只要逼著孩子不斷學習,就能讓孩子的未來一片光明,清華、北大、復旦等名校的大門就會向他們敞開,成名成家是必然的事情。但是這樣的思維是不對的,每個孩子的個體都是不同的,他們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特長,家長能做的就是順勢而為,發現他們的特長和優勢所在,讓孩子們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去努力,而不是南轅北轍,一條道走到黑,讓孩子一定要去做自己能力無法企及的嘗試。

  • 8 # 悟空讀書

    這個問題不成立的核心在於:一萬小時理論本身就是假的。

    關於這個概念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73年,當時諾貝爾獎得主西蒙與蔡斯透過研究國際象棋大師與新手,發現國際象棋大師的長時記憶中有5萬-10萬個棋局組塊,並且推測新手學習這些需要花上10年。他們也便由此合作發表論文,提出了棋手的專業技能習得的“10年定律”。

    那這個1萬小時理論究竟是被誰炒火起來的呢?這還源於《異類》這本書的作者格拉德威爾。他在書中說道:“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一時之間,風靡全球。我們現在再來看這句話,天才靠著持續不斷努力取得成績,自然沒錯。但是隻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這個理論就有些站不住腳了。

  • 9 # 八斗文媒

    我們先問一個問題,如果普通人練習短跑一萬個小時,百米短跑能否跑進10秒以內呢?

    相信大多數人聽到這個假設都會擺手,覺得自己夠嗆。

    對於一個人來說,體育運動尚且有極限,需要靠天賦去實現,不是單純鍛鍊就可以實現的,那麼一項用腦的活動,鍛鍊一萬個小時,顯然也是有極限的。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從事物理學方面的工作,根本做不到一萬個小時的努力,要麼是放棄,要麼是做完全重複地勞動。

    我們簡單做個計算吧。初中到高中,一名普通的學生會花多久學物理呢?即使一個星期算十個小時,滿打滿算,一年也才五百個小時,練習了五六年,不過兩三千小時。

    然後我們再看,到了高中的時候,已經有多少人學不下去物理,不得不放棄的?

    僅僅是四分之一的路程,就已經有一大半人學不下去了,那後面的努力有什麼意義?所以,簡單來說,普通人根本堅持不了一萬個小時,在物理方面不會有顯著的建樹。

    那麼一萬個小時的理論,它實際指的是什麼?真的是鍛鍊一萬個小時就能成天才?

    其實我們忽略了所謂“一萬小時定律”的讀者群了,也忽略了這個世界上主要的工作型別了。

    至今為止,機器人也還沒有完全取代人類,所以這個世界上主要的工作還都是人力密集型的,各種流水線作業,講究的就是熟能生巧。

    相信有不少人還記得這個影片,在此展示一下截圖:

    這位售貨員差不多每秒可以往塑膠袋裡夾進將近10個蛋糕,是不是特別牛?你可以稱她為這個領域的天才。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果真的練上一萬個小時,做到這一點還是非常有可能的,至少不會差太遠。但是,很不幸的是,我們必須要承認,這樣的工作很有可能要被機械化所取代,因為機器只需要編好程式,就可以既準又快地完成任務。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們只需要回憶一番,過去銀行的點鈔員也是一項很專業的工作,只要聯絡得足夠多,大多數人也都能點得又快又準。可是,人能準得過點鈔機嗎?由於點鈔這份工作,如果有差錯,影響自然會比較大,所以點鈔機很快成了財務性工作的標配,再沒有多少人以點鈔為自己的專業性工作了。

    再比如,十多年前,每分鐘打字200字這種速度,可以說是非常專業了,普通人練五筆,練上一萬個小時,大概也能實現,可現在呢?直接掃描,機器識別,一分鐘別說200字了,兩萬字也可以。

    換言之,我們能夠試用一萬小時定律的,其實多數是重複性勞動,透過不斷地強化,而讓自己看起來像個“天才”,對於天賦的要求並不高,然而一旦機械化有了革新,這些天才的技能就沒有太多用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想跟婆家有交集,但是因為孩子又不得不有來往,如何平衡心態,接受現實。可以面對此類問題不這麼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