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閃電少女

    魏碑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鍾致帥稱魏碑“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魏碑風格多樣,樸拙險峻,舒暢流麗。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誌》及《張玄墓誌》,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

    而扇面的創作則有一定的規則:

    一、尺寸。扇面書法或供人把玩於指掌之間,或懸掛於壁上,或單幅或連綴成冊,多要滿足於人們近距離欣賞,常見的尺寸在一至二尺左右,字數可多可少,可以橫寫也可豎寫。如果尺寸過大,就與它柔美的特徵相矛盾,而難於處理,給作者的創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也正是考驗作者對書法及章法的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二、書體。在一幅作品中,可以同時使用自己擅長的兩種書體。比如,正文大面積寫篆書或草書,同時以小面積書寫小楷或行書做輔助,快面之間拉開距離。這樣有書體的不同,有動靜的對比,有多少的變化,既展現了作者的創作實力又豐富了畫面,耐人尋味。切忌真草隸篆一起上,主次不分。所以,魏碑作為楷書的一種,應用的並不廣泛。在扇面的書體中,比較受青睞的是草書或者行書。這也就涉及到了書體與形式的和諧。篆、隸書多厚重古樸,大草多昂揚暢達,此三種書體寫得字徑稍大,更能表現字型自身特性和書寫者的創作水平。小楷、小草和小字行書,如果要寫成較大的扇面,章法上要隨形就勢、靈活多變。

    三、留白。扇面書法不論尺寸大小,都要考慮留白。尤其寫較大尺寸,更不能頂天立地一氣灌到底,行要有長短,字要有疏密。尺幅較大,可以分塊書寫,人為造出一些“空白”來,“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增加畫面虛實的對比。根據人的視覺習慣,畫面左右應該大致平衡,重心居中或者偏上,切不可偏下,造成下墜感。

    四、鈐印。印章雖小卻有畫龍點睛的功效,在扇面中有補空白、調平衡、豐富色彩等作用。扇面尺幅一般較小,所以用印不宜過大過多,少用陰文,以防喧賓奪主。選擇與書法風格和諧的印章。用多方印時,要注意印的方、圓、大、小、隨形等形制的變化。寧少勿多。

    五、用紙。顏色宜淡雅,不宜大紅大綠,有的作者喜歡用幾種顏色的紙搭配在一起,合成一個扇面,要注意色彩的和諧和對比。用近似色搭配出來的效果比較容易協調;用對比色搭配,對比效果更強烈,但要分清主次,一種或兩種色為主佔大面積,另一色為輔,做成小的窄條。顏色不宜多,多了容易“花”、“亂”。

    六、雅。扇子、扇面書法多是文人雅士互相饋贈,託物寄情以及雅玩的小品,因此,扇面書法的創作,從形式到內容要給人以雅、靜、淡的感覺,而不能粗糙、俗氣、霸悍。以上所述都要圍繞這一“雅”字展開,書寫時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發揮水墨的韻味,講究技法的精妙以及章法的生動自然,使之暢達不漂浮,質樸不笨拙,昂揚不張揚,耐人品味。

    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有許多摩崖石刻,並不是先行書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鑿的,臨寫時要注意不使刀痕誇張,免生習氣。

  • 2 # 加菲愛歐迪

    扇子的使用功能在以前的文化人中使用型不強,用現在的話說多用來裝13用,而魏碑太硬了,厚重有餘風流不足,所以扇面用的很少也就情有可原啦!

  • 3 # 濃淡任由冰雪中

    天津孫伯翔的魏碑寫得好,扇面也寫得不錯,他的字從前後左右上中下看,都是如鐡塔般的穩,非常耐看。

    扇面本是難寫,魏碑字寫大字才顯特質,如果是功力欠佳,在扇面上顯出,必俗而無昧。

    另,無論什麼字型,特別是隸書,功力夠不上又無變化,達不到山崖千年風雨打成的金石味,給人感覺特俗而無美感。所以,欣賞也是一門高深學問,欣賞到位了,你才知怎麼寫才美,怎麼寫才耐看。完

  • 4 # 素里布衣楊半

    首先說,唐宋元明四朝就幾乎沒有了魏碑的蹤影,

    為什麼,原因很多,但魏碑比較難寫可能是一

    個大的原因,在我看來,寫真正的魏碑楷書實際

    上是比唐代的楷書難很多,尤其是魏碑的墓誌書法

    把書法的難度寫到極致,這種極致所表現出來的

    難度讓人望而卻步,即便是在古代要以書法混社會的

    才子佳人們也不敢拿自己的青春賭明天,把墓誌

    書法寫好不知要投入多大的精力,聰明人當然不會

    下太大的賭注,所以我上述所言為什麼唐宋元明沒

    見到魏碑作品,大家應該知道其中的緣由了,當然,

    那時墓誌書法可提供的碑帖拓片也相當有限,這可能

    也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到了清代的包世臣開始大力提倡學習魏碑,為什麼?

    原因很多,但其想法無非就是想在書法上實現一些突破,

    搞些創新,所以我們看到了包世臣的一些魏碑作品

    和趙之謙以及鄧石如的一些魏碑作品。

    包世臣在魏碑上也算下了一番功夫,

    但只能說成績一般,離大師級別還差兩步。

    趙之謙和鄧石如在魏碑的造詣上比包世臣的功力和天賦

    方面要強一些,並且也寫出了影響力,

    但趙之謙寫的更聰明一些,他並沒有在魏碑的雄強及

    規整中找出路,而是將魏碑融進了一些行書的技法,這樣,

    實際上是降低了書寫難度,即便是這樣,在一個魏碑

    書寫者競爭對手很少的情況下,他可以脫穎而出,

    勝算的機率也就大很多。

    說來說去,還是寫魏碑的人少,就是在近現代的書壇上

    又有幾人寫魏碑呢?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流行了一下

    新魏碑,到如今也已經消聲滅跡了,大家可以看看,

    現在還有寫新魏碑的嗎?沒有。為什麼?太難了!

    寫魏碑作品的已經少見,而如果再想以小楷的規格

    寫在扇面上,那就難上加難了,用小楷筆寫出方筆的

    魏碑效果,應該是難於上青天了吧!

    所以,你現在在扇面上看不到魏碑作品就太正常不過了。

    附圖照片:清代陳奕禧【行書七言詩軸】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清代卷)

  • 5 # 書法有云

    這個提問會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是書法字型的內容;第二個是一種生活方面的內容。

    先說第一個方面的內容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楷書它應該包含著唐楷和魏碑這兩種書體。唐楷和魏碑,這兩種書體也可以算是在中國的書法發展史中楷書達到巔峰狀態的表現。

    而楷書的特點是筆畫獨立,結字嚴謹,筆畫起伏較小,轉折處多用方筆,墨色統一等等。而這些特點決定了它所實用的場合是有一定的限制。

    再講第2個方面的內容

    扇子從出現到現在它基本上有兩種功用。

    第一種就是乘涼,是它的實用性的體現;第二種是作為一種裝飾,我們可以稱它為一種時尚。另外在扇面創作書法作品,由於受到扇面格式的影響,並不是所有的字型都能適合的。

    由於扇面格式呈現上大下小的一種特點,因此其創作的字型應該具備著:筆畫起伏較大,結體自由瀟散等。這樣看來行書和草書更是比其它的字型更適合在扇面上進行創作。

    另外,上面有說過扇子的第二種作用是一種時尚。而時尚的東西往往是個體的一種情懷的表達方式。而行書和草書字型正是具備了最佳的一種個人情感表達載體。

    因此,

    我們在現實中基本上看不到在扇面從事書法創作的時候採用楷書或者其它的正體字進情創作的作品,更何況是魏碑這一種帶有強烈的特點的書體了,更多的是行書和草書的創作扇面作品。

  • 6 # 中州耕牛堂主

    謝謝邀請!扇面形式的書法作品中,魏碑書法的確是少了點,但並不是沒有。造成魏碑書法在扇面形式的書法作品中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學習魏碑書法者少,而且成功者更少。還有一個原因是扇面形式的書法作品都是小品,不適合魏碑書法在扇面形式的書法作品中表現。

  • 7 # 雲隱

    扇面上很少看到魏碑字型是由於兩個事物的流行時間正好錯過,這是最直接的原因。扇面的流行時間

    中國古代扇面以團扇為主,摺扇是從東瀛流傳過來的新鮮事物。而在扇面上繪畫則是到宋代才流行,特別是摺扇扇面的繪畫也是從北宋開始的,而扇面上的文字留書則到明朝才流行,到明末清初扇面文化達到頂峰。之後隨時科舉的廢除和西洋審美的大舉入侵而沒落,變成小眾文化。

    魏碑的流行時間

    魏碑的再次興起是從清朝中期開始的,特別是隨著帖學禁錮的突破以及大量魏碑的出土,造成魏碑在士大夫中的發端。魏碑到清末才真正流行,特別是如趙之謙,何紹基、康有為等魏碑大家的出現,使得從清末一直到民國,魏碑成為楷書的主流。

    扇面與魏碑就這麼戲劇性的錯開了。

    我們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扇面都是以明朝或清初時期的為主,這個時期不會出現魏碑的字型,所以你就很少看到魏碑的扇面。當然,如果你有心尋找清末的扇面,特別是趙之謙和康有為的扇面,魏碑字型的扇面還是有不少的。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碑的書風與扇面的氣質不符,金石味道放到扇面裡面顯得格格不入,與士大夫的風流氣質略有不符,所以也造成魏碑扇面的稀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1234代誰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