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郝琳驛站
-
2 # 儒姐在北京
知其所止,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歷史的解釋雖然表達有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透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並保持人類最高的善。
-
3 # 海納百川1969
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止於至善”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當時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小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註·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對“止於至善”要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是“止於至善”本身的意義,第二要結合三綱來理解,第三要結合八目來理解。也就是說,要結合整個《大學》來理解,這才能完整反映此訓的原初意義,才能在此意義上開出時代性的新釋。
-
4 # 創業在路上ing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鄭玄 注:“止,猶自處也。” 孔穎達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
朱熹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 魯迅 《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止於至善’,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
5 # 長在地球上的火星喵
就是惡意,傷害,總要有個至善之人站出來承受了所有的傷害,讓罪惡不再延續。比如,你傷害了我,我就傷害別人解氣……然而至善之人默默地承受一切,也不忍將這傷害傳遞出去
-
6 # 隨性隨心隨緣
止於至善意思是“達到極完美的境界”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上升到人性角度,就是至誠,至信,至愛的表現,是自我到無我的一種昇華。
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性是純善無惡的,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歷史的解釋雖然表達有異,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透過道德修養而達到並保持人類最高的善。
我認為還可以這樣理解,所謂所有的東西都有正反兩面,一種東西表現到極致就到達了它的反面,人性之善也是如此,至善容易產生惡性,所謂否極泰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每個人應量力而行善,力小行小善,力足行大善,至善恐怕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吧。
聊表淺析,僅供參考。
-
7 # Hi8605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
8 # 慕容青楓
“止於至善”語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教人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止於至善”--------在止中生慧,不斷完善自我,這是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和實踐,把修身和提升自我素養當成一生的必修課!
-
9 # 古代先生
1、我認為“至善”這樣理解,所有的東西都有正反兩面,一種東西表現到極致就到達了它的反面,人性之善也是如此,至善容易產生惡性,所以我們每個人應量力而行善,力小行小善,力足行大善,至善恐怕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吧。
2、“止於至善”只能說是一種理想狀態,人在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情況下及時反思,修正,其實就是一種至善,因為至善亦是一種過程,人只有達到某種平衡或者說某種理想狀態下,亦可以稱為止於至善。
3、每個人因為成長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止於至善”適合對生活,對工作,對未來完全充滿信心和鬥志的人群,他們不怕困難,接受挑戰,堅定信心,戰勝過一切的困難。
-
10 # 鬼才秋意濃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一種完美境界,其實我們任何人都做不到止於至善,可能就是一個人給自己定的人生目標吧,用句廣告詞來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
11 # 玥玥樂園
行己有恥意思是說人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之心,以自己的行為不端正為恥辱.因此一個人行事,凡自己認為可恥的就不去做;“止於至善”是人的一種精神境界,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格調,有我們的“至善”追求;“止於至善...
-
12 # 陶然忘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簡單的說就是默默地做你以為是善的事情就好了,不用說出來。止於至善這四個字出自《大學》裡的第一句。止於至善,也可理解為謂處於最完美的境界。現代的意義是,在達到“至善”的境界之後,人就可以歇著了。應該也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在止於至善.
-
13 # 樂欹
止於至善,謂處於最完美的境界。出自《禮記·大學》
在我看來這句話在現代的意義是:在達到“至善”但是天下人有幾個人是可以達到至善的呢?
-
14 # 醉玉峰
“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我看來,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在到達“至善”的最高理想境界後,我們就可以不用再追求什麼了,但我們是不可能到達那種“至善”的境界層面的,那是我們窮極一生都無法去求證的偽命題,我們需要為我種理想奮鬥終身。
-
15 # 徐老師的日常生活
此句話有三個層面的意思
1、我認為“至善”這樣理解,所有的東西都有正反兩面,一種東西表現到極致就到達了它的反面,人性之善也是如此,至善容易產生惡性,所以我們每個人應量力而行善,力小行小善,力足行大善,至善恐怕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吧。
2、“止於至善”只能說是一種理想狀態,人在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情況下及時反思,修正,其實就是一種至善,因為至善亦是一種過程,人只有達到某種平衡或者說某種理想狀態下,亦可以稱為止於至善。
3、每個人因為成長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止於至善”適合對生活,對工作,對未來完全充滿信心和鬥志的人群,他們不怕困難,接受挑戰,堅定信心,戰勝過一切的困難。
-
16 # DebbieChow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其中對於“至”的理解,是為“極致”還是“到達”,就使得這句話有了不一樣的解釋。王陽明認為"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他認為道德修養應迴歸到人性的本善。極致的完美不易達成,能迴歸性本善已然是大善了。
-
17 # 使用者3575241533294492
我隨便一說 你僅當參考哈 記得曾經看了一本書 叫《大學微言》還是什麼的 名字記不清楚了。 講到這裡時候 說 “止於至善”是應該做倒裝句理解,順過來 應該是“至善方止” 到達善的境界才可能停下來。 而善 就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
18 # WT精彩影片
止於至善,指處於最完美的境界。
止:停止,剋制。
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善與惡都是客觀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惡,有小惡。所謂至善乃是善的極致,實則它更接近於惡,追求“至善”,可能就是滿足自己的私慾。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則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剋制,也許就是真的至善。
“止於至善”出自於《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宋代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解釋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牽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親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其意為:修身育人,都必須達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動搖。
這裡的“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小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註·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
19 # 嘎嘎嘎zxc
止於至善,指處於最完美的境界。
止:停止,剋制。
止於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於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
善與惡都是客觀存在的,有大善,有小善,也有大惡,有小惡。所謂至善乃是善的極致,實則它更接近於惡,追求“至善”,可能就是滿足自己的私慾。所以能力小者追求小善,能力大則追求大善,但不是至善。如果真的有至善,懂得停止和剋制,也許就是真的至善。
-
20 # 燃燒的小咩咩
“止於至善”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當時是針對“小學”而言的,“小學”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註·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回覆列表
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