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向東周易算命
-
2 # 浮生若夢天下
生日和慶生,沒什麼不同吧,只是意思不一樣吧!
生日,記錄了母難日的一天,慶生只不過是在祝賀你又成長了一歲!
-
3 # 人生預測風水調理
慶生也叫生日,現在的小孩,尤其十幾二十幾歲的小孩子,聽說要生日了,都開心了不得了,因為生日別人要送他們禮物,而且有很多好吃的,喜顏悅色,殊不知,他們的生日也就是她們母親的難日,兒奔生娘奔死,為了孩子他們的母親命都可以不要,懷胎十月,生產,然後從貓那麼大,到養大成人,無時無刻不在艱辛的付出,之所以說母愛之偉大,確實很不容易的,所以我覺得毫無疑問,慶生應該是為母親過的
國家有各類大型節慶日,民間有端午等“八小節”、立春等“24個毛毛節”,每個人也有屬於自己的節日,那就是出生的日子,簡稱生日。
在古代社會,皇帝自認為可以千秋萬歲,所以皇帝的生日那叫萬壽,太后的生日叫聖壽,皇后、親王、郡王的生日叫千秋,其他的嬪妃等大約同級別的就只能稱之為生辰。在一些豪門大族的家庭裡,對於那些身份尊貴的人,也會把生日稱作為千秋。當然,對於那些佛、菩薩、各路神仙的生日,一般都應該叫做“壽誕”、“誕辰”。
例如在《紅樓夢》裡,平兒就很尊敬地稱王熙鳳的生日為千秋。但哪怕是親王、郡王,是絕對不敢稱作萬壽的,否則就是僭越,這在禮法一體的古代社會可是大罪,估計沒有人會為了討好長輩或者主子而冒如此大的風險。
以上這些對於生日的叫法都是上層社會、富貴人家的,或者說是官家的。眾所周知,古代社會把人奉為三六九等,是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的,上下層之間不但社會地位有有著天壤之別,就連日常時候裡的物品使用,乃至詞語的使用都是有著嚴格界限的,一點都不容亂套。
但根本地講,人生來是平等的,皇親國戚、豪門望族有生日,那麼平民百姓也是有生日的。平民百姓自然是不能千秋、萬壽地叫自己的生日的,那麼在民間的老百姓又該如何稱呼那個屬於自己的節日呢?這裡頭學問大了去了。
今天的普通話裡的通行用語,都習慣直接叫過生日,很是直白簡練。但在普通話沒有成為通行語言之前,不同地方的人都是使用方言來交流的。從更大範圍的社會交往的需要來看,推廣普通話,消滅地方語是很有必要的。但方言使用的時間比起普通話更加悠久,所以方言裡也就潛藏、殘存著更多關於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的資訊。從這個意義上說,方言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民俗記錄儀”功能的。
南方的很多地方的方言,比如廣東話,把過生日叫做“慶生”,就是慶祝出生日的意思,僅僅叫法就很是熱鬧喜慶。而在北方的一些地區,例如隴東地區、陝甘兩省交界的部分割槽域,一些方言就把過生日叫做“過最”。“最”和“罪”在這些地方的方言裡發音大體一致,所以對過生日的這個叫法就顯得比較淒涼,甚至有一些肅殺之氣。
從民俗和地方文化的特點看,其實北方這些地區所說的“過最”就是“過罪”。就這個生日的名稱,北方這些方言區是很講究的,並不是“一詞通”。12歲以下的孩子,被認為是人生還沒有走完一圈(屬相見了屬相,也就是經歷了一次本命年),所以過生日就叫“過罪罪”或“做罪罪”。“過罪罪”的叫法,疊加了一個詞,顯得可愛了一些,也更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
年滿十二歲,不滿六十歲的人過生日,才能叫做“過罪”。而六十歲以上的人,過生日才能叫“過生”,七十歲以上古稀之年的老年人過生日,才能叫做“過壽”。
南方的“慶生”與北方的“過罪”,從文化生態學的觀點看,反映著兩種不同的人文特色,這與兩個地域的生存環境有著密切關係。南方氣候溫溼,土地平坦,水源充沛,物產相對豐饒,所以生活在這個區域的人很容易獲取生存物資,屬於易於滿足的地方,所以這個區域的人就相對而言形成了一種樂觀派的文化趨勢,凡事容易看到好處,看到希望。所以,即便是一個生日,也會用“慶生”一詞來表達那種熱鬧、歡快、喜慶的內心體驗。
而北方的大部分割槽域氣候嚴寒乾燥,土地瘠薄,環境嚴酷,災害頻繁,人們要填飽肚子、養家餬口,就必須時時刻刻和嚴苛的生存環境做鬥爭。所以,從很久遠之前就體驗到生活之苦的北方人,逐漸就把這種苦的感覺融入到了區域情感和地域文化之中,代代相傳,形成了一種趨向於悲觀情緒的人文風格。
活著就是受苦受累、辛苦勞碌,每經歷一年就好像是多受了一年的罪一樣,所以北方人的方言才會把過生日叫做“過罪”,就是這種人文風格的折射。這種叫法也似乎隱含著某些宗教裡的“原罪”思想,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是帶著罪孽的,每過完一年,就意味著自身的罪孽消除了一些。一個人將自己所有的罪孽消除完了,苦盡甘來,好日子也就到來了。或者這輩子沒有機會享福,也能在下輩子託生一個好出身。
即便是“過罪”這麼一個蘊藏著悲觀意味的詞語,也不能亂用,人們深深地認為這些叫法事關當事人的禍福休慼。比如,六十歲以下的人,是絕不能稱生日為“過生”的;長輩對於小輩,哪怕這個小輩年紀有多大、頭髮有多白,長輩提起小輩的生日,只能叫做“過罪”。如果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對家人說:“某天我過壽呢”,那麼長輩則會立即訓斥他:“活了狗大的年齡,過什麼壽”。小孩、年輕人,包括一些六十歲以下的人,人們認為這些人的年歲距離“壽”是有著相當遠的距離的,貿然使用就有可能折福折壽。這些禁忌或者忌諱也與民間流傳的一些宗教思想有關。
在北方的民間很多老年人流傳下來的思想裡,每個人生來的壽數和福分,都是一個額定的數字,享用完了就意味著當告別陽世了。雖說人生苦楚,但是好死不如賴活著,螻蟻尚且偷生,生的慾望也是一種生物本能,所以人們會想方設法珍惜生的希望、節約壽命和享用的餘額。
如果一個人把堂而皇之地自己的生日叫做“過生”或“過壽”,據說會被身邊看不見的神明或者鬼怪聽到,如果是神明,就會記住這個人的年齡和生日,更有可能從此而對這個人特別關注,倘若這個人有浪費物用、作奸犯科乃至一點點口舌之錯,都會被神明當作削減壽數、福分的依據。如果被鬼怪聽到,則很容易激發他們的妒恨之心,要麼給人制造麻煩障礙,讓人遭災生病,要麼就從中作梗、多方搗亂,讓這個人的人生平添許多波折和磨難。
所以,使用“過罪”這樣一個近乎卑微甚至悽慘的詞彙,就不容易引起神明和鬼怪的關注,叫法雖然“苟且”一些,但卻是有利於“偷生”的。至於六十歲以上和七十歲以上的人,敢於把“過生”、“過壽”大膽地叫出來,則是因為“人過六十,不算夭折”,活到這個歲數,對於人生百態也就坦然處之了,不會擔心什麼神明怪罪、鬼怪搗亂了。而且活到六十、七十歲以上,歲數也堪配一個“壽”字了。
李向東,浙江省台州市人。生性倨傲剛正,不善趨迎交際,上不能從仕途以成名,下不能守田園以創業。夫六尺之軀,豈無遠圖之志,奈何命運不濟,困於地,限於時,無益於事!正所謂‘明月清風誰與共,高山流水少知音’。今,順受天命,以易會友,何其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