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茹錦花開
-
2 # 馬維
我覺得,讀一本書,帶著問題去讀,是很好的一種做法,它能讓讀者在閱讀時有意識地尋找答案,讓整個的閱讀過程,更富於意義,而且更能加深記憶,不會出現讀後就忘記的情形。
個人的看法是,讀一本書之前,不妨問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希望透過讀這本書得到些什麼?
讀一本書之前,首先要有一種預期:我希望透過讀這本書,獲得些什麼?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就能不斷地重新對這本書作出評估,一旦發現這本書始終沒有滿足自己的預期,就可以考慮,是否果斷放棄,省下時間去讀別的書,或者做別的事。
而且,透過提出這種預期,還可以幫助我們不斷地在閱讀中搜尋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對於我們瞭解書裡那些有營養的知識點,也是很重要的一種方法。
而讀完這本書,我們從中收穫到了哪些對我們有用的資訊,最好能用簡潔的表達,來概括出這部書所包含的有用資訊。這些資訊包括但不限於:這部書裡有哪些資訊,是我過去所不瞭解或瞭解不夠深入的?讀了這部書之後,我掌握了哪些新的有價值資訊?從這些資訊中,我能提煉出哪些新的知識點,或者是做事的技巧和方法?針對這本書中所提出的問題,為了解決它們,除了書中所提出的方法,我還能想到哪些解決問題的特殊方法?這些方法使用後,預計效果如何?
此外,針對一些人文類書籍,我們還可以在閱讀之後提出某種設想,比如,某段歷史如何不這樣發生,將會如何等等,這些,雖然無法改變那些已經發生的事情,卻對拓展我們自己的思路,培養個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創造力極為有效。
-
3 # 陳章魚
在我看來,讀一本書如果能帶著自己最實際的問題,其實是最好的方式。
帶著問題的讀書,看似是「缺哪補哪」,有些功利而且片面,但是實踐證明,這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連蘇軾都說:
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讀之。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讀,但得其所求者耳。故願學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此雖愚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即使是讀史書,也不必讀一次就試圖瞭解書的全貌,而是應該每次從一個專題入手,多次來進入一本書,這樣讀書的效果,是遠超過過於求全的讀書方法的。
不過在一開始,面對著一本我們不熟悉的書,可能沒法帶著具體問題來讀書,那麼這個時候,其實我們也有一個模板,這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給出的方法。透過四個基本問題,來了解一本書,掌握書中的核心。
這四個基本問題是:
第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第二,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第三,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第四,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當你帶著這四個問題來讀一本書的時候,你就更容易主動思考,並且更容易走進一本書。而當你有信心回答這四個問題時,你也就真正讀懂了一本書。
用讀書解決一切問題,解決一切讀書的問題。
-
4 # 猛鬼街藝術紋身社昱
讀書也是針對現實問題的建議,對於問題有幾種方式我以軍師謀略考慮建議,1就是以自己思考或其他方面找答案,或以形式環境思考看問題,2透過討論在人才中找到問題答案,當然回答的各有千秋,有利有弊看怎麼篩選分析中國古代大多都是此法。第三就是書中的問題形式對比也和找答案差不多但是記載大多都是透過實踐的來的經驗記錄下來的,但是這未必就完全符合實踐問題所以最後問題怎麼解決還得看自己能力是不是具備完善這些事情,畢竟進步就要改進但是也不能亂套看到什麼就瞎整。純屬個人理解有紕漏不足請指正補充。
-
5 # 熠天75491138
讀之前首先你要明白你要了解什麼?讀書想明白或知道啥?這樣你才會有意識的去記憶還有理解,那麼你就讀懂了這本書!也就是說沒白讀,不會出現讀完書一閉上,腦子一片空白!!當然做讀書筆記是最好的方法,我就是這麼做的!!!古語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
6 # 秋醬喜歡悅讀
為什麼拿起一本書讀之前要帶著問題去讀?
——提高閱讀效率。
要積極有效地閱讀,必須時時就閱讀內容進行思考,換句話說,就是專心。其中一個讓自己專心並思考閱讀的方法就是對閱讀內容提出問題。
那麼,要帶著哪些問題去讀?
《溝通聖經》給了很好的建議。
《溝通聖經》在提高閱讀效率那一章提出了一個非常有用的讀書技巧“SQ3R”閱讀法。
對書本內容主要提及的問題有以下2個:
這本書內容的主題到底是什麼?——論點
知識點在哪?作者希望透過這本書表達什麼主題/想讓我們知道什麼知識點?
有什麼方法?就這個知識點,作者提出了四個理由,我找到三個,還有一個是什麼?
有沒有用?這四個理由/方法,與我而言,是不是有用?我是不是也認同?
能不能理解?對於作者概述的結論,感覺比較牽強,或者很難理解,他有沒有提出什麼依據或者例子讓我能夠明白具體含義。
作者有沒有拿出證據支援他的論點?
多維度思考:這句話真的是作者的立場嗎?還是作者諷刺那個時代的一些封建思想/行為?
怎樣才能從各個不同角度出發來讀?
小說題材的:
隨著事情的進展書中主人翁的思想變化;
時代背景的變遷,人們的行為、思想觀念的轉變;
非虛構類書籍的:
作者的角度:它主要想傳遞的資訊;
讀者的角度:我想透過這本書讀到對自己有幫助的什麼資訊;
個人角度:我能不能夠深入淺出表達出作者的想法給讀者聽?圍繞“為什麼”“是什麼”“怎樣做”的黃金思維圈來思考閱讀。
怎樣才能把這本書吃透,有哪些記憶方法?
——思維導圖。
它的優點理清主幹、直觀、邏輯明確。
第二種方法就是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及的——以教為學!當你能夠像一名老師那樣把書本的主要內容深入簡出告訴大家,並且對方是理解、覺得有用的,你也能夠回答對方所提出的的疑問,那麼,證明你已經讀懂那本書了。
最後總結:透過《溝通聖經》提及的提問技巧去閱讀一本書?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書籍有不同角度來挖掘書籍背後的價值?透過“以教為學”的方法能把這本書吃透,思維導圖側能加深記憶。
-
7 # 大明錦衣衛士
讀書是進步的階梯,思考是智慧的源泉,讀一本書時,要帶著問題去閱讀,有了問題就有了思考,這樣就會從書中悟出道理來。
閱讀書籍先提出問題,無疑是優秀讀者的必做之舉,作者為什麼這樣寫,文章的意義是什麼,從這本書裡可以收穫多少益處,表達的是什麼涵義,敘述的是什麼思想……,有了這些提問,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從閱讀中知道這本書的價值,從思考中回答問題,在學習之中擁有智慧,獲得美好思想。
-
8 # 伍鋅
如果是閱讀非虛構類書籍,比如經管、社科類,可以帶著這幾個問題:
1.整本書的框架、脈絡是什麼?很多人提倡讀書不要讀完整本書,只挑自己需要的章節看就好了。
但是,經過我的實踐檢驗,這樣做必須要有個前提,就是你已經瞭解了整本書的寫作邏輯、內容框架。
不然,這是斷章取義的讀書,是吸收散落的資訊,這是沒有多少效果的。
一本書的寫作目的,是要闡明某個問題或者表達作者某個思想。作者要把問題解釋清楚、把思想說明白,就需要遵循一定的邏輯來進行表達。作者這個邏輯,才是我們理解書本內容的核心。
我們可以透過目錄、序言來總結整本書的寫作邏輯和框架。2.作者的論點是什麼?他是如何論證自己的論點的?除了初步瞭解整本書的框架後,還需要明確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什麼觀點,每個觀點是用什麼證據支撐的,這些證據有說服力嗎?
還有,觀點之間存在聯絡嗎?觀點之間有矛盾嗎?
這些觀點和你的常識、認知有衝突嗎?
這一系列的問題,可以讓你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閱讀。
3.作者和這本書在該領域處在什麼位置?知識是網狀的,是有聯絡的。一個觀點、一些問題不可能憑空冒出,一般我們現在讀的書,也不可能是石破天驚的第一個創新,它總是基於前人研究、已有成果之上的發展。
所以,瞭解這本書的寫作背景,瞭解該領域主流的觀點、派別有哪些,作者是屬於哪一派的,作者一向支援什麼觀點,這些對理解這本書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是比較有深度的書。通過了解這些背景資訊,有助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建立一個宏觀視角,就像手裡拿著一張地圖,不容易迷失方向。
-
9 # 幽夢無痕水悠悠
讀書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情,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到一個觀點: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如何做到主動呢?就是帶著問題去讀,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主動閱讀的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現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和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然而,等你瞭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帶著這四個問題開始閱讀,我開始讀書的時候是把這四個問題列印了出來,貼在了書桌前,從開始嘗試回答這四個問題到現在慢慢形成習慣。這個方法就是要動手嘗試,不管自己開始寫的怎麼樣,得有這個意識存在。
我現在除了回答這四個問題,我在嘗試提取關鍵詞,理解關鍵詞,將關鍵詞形成關聯,再用來理解書中的內容,再以書中的內容(或者一部分內容)來看看可以用於我做什麼?以前有什麼相關的?以後遇到類似的可以怎麼做等等。這種方法我現在還讀得很慢,但是比起以前看完一本書,回答完問題就扔在一邊效果好的多,就是累,有時候看了一個小時,筆記寫了三四頁,而書才讀了兩三頁。
-
10 # Kim記筆記
我們都知道讀一本書都應該帶著目的去讀,這樣的學習才會更加高效和專注。在書中找答案,有著通關打遊戲的興奮感。因此,讀書的第一步就應該是學會提問。
那麼,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提問題呢?1. 在展開新閱讀前,我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點?
2. 在新閱讀時,我可以學到哪些新知識點?新知識點與舊知識點如何關聯?
3. 針對新閱讀中,延伸了哪些未詳細說明的新知識點,需要去擴充套件閱讀?
其實,提問題就是對自己的知識框架重新梳理和思考的過程。
下面,舉個例項來看看如何在閱讀前提問題。如:想透過閱讀《王者速讀法》來提升閱讀速度,那麼如何在閱讀前提問呢?
在快速閱讀之前,我已經知道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基本流程包括:選書、購書、讀書、筆記和應用。但我想知道更多快速閱讀的技巧,快速提升閱讀速度。同時,我也想利用這本書知道如何在短時間內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那麼,提問的內容是:
”我希望從這本書中得知什麼是王者速讀法”
“王者速讀法的具體做法是什麼樣”
“如何應用王者速讀法快速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快速閱讀時如何做筆記幫助學習”等等
提問的內容要因應自己的情況而定,這個知識構建的過程只能由自己來造。
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也一定是出色的提問者。他能從平時的閱讀、學習和思考中產生問題,透過不斷的探索,讓自身的知識邊界越來越寬。
-
11 # 速讀G先生
對於大部分書籍,重要的內容只佔全書的20%左右,所以學會高效閱讀很重要。閱讀中,最好能練成一邊閱讀一邊在腦海中簡單構架思維導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樣可以大大的提升閱讀效率。現在,我已經養成了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這樣可以使我在閱讀中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這樣既有助於提升閱讀速度,同時也能提升閱讀理解和記憶效率。當然了,這需要自己在平時的閱讀中有意識的培養。
如果閱讀效率低的話,可以學習一下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眼腦直映式的高效閱讀學習方法,掌握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和分析,提高理解和記憶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遊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掌握不是一句兩句話就可以做到的,想學習的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主要就是訓練快速閱讀的,裡面也有“思維導圖”的訓練,如果你的閱讀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練習提高一下。
讀書的過程中以及讀完一本書後,要學會做讀書筆記。讀書過程中: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問的等的內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②做好讀書批註。也就是記錄閱讀過程中的閱讀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對某一句話、某一觀點的理解、聯想、靈感等方面,都要及時的記錄下來。讀完之後:①以知識框架或思維導圖的形式來來整理書籍,主要是書本的重要內容提煉,也包括自己在讀的過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識框架,特備是思維導圖形式的筆記,有一個好處就是方便新增新內容,當我在後期的學習或閱讀中有相關的新知識點、新體會,都可以加進去,促進知識的銜接,方便掌握和運用。②針對一部分書,比如看了之後很有感觸的那種,我也會寫一寫讀書感悟。
回覆列表
你在看書的過程中,如果想要深入挖掘裡面的內容核心,想要把這本書真正的讀懂並且瞭解作者的思維方式,那麼,在你看書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一邊讀一邊思考這7個問題:
• 1、我閱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網站上、微信上經常會有一些文章,標題很誘惑,比如“你掙不到錢,是因為你不知道機會在哪兒”“你的口頭禪,正在偷偷洩露你的秘密”“你經歷過哪些神奇的巧合,有他們的神奇嗎”“每一次成功的勾搭,背後都有故事”,像這樣的一些文章,有時候我也會忍不住點選進去看。
但是在點進去之後,我會問自己說:我閱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我的目的是為了休閒放鬆或增加談資,那無可厚非,如果我的目的是為了學習,那就沒必要繼續看下去了,因為它只是在消耗你寶貴的時間和注意力。玩遊戲、看小說、看電影的時候,不是自己主動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而是他人設計的套路在控制你的注意力。
• 2、看完一篇文章之後想一想,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最好能夠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經過自己複述的內容才會在你的大腦裡面形成神經觸突之間的連結。
3、“問題和解決方案”是什麼?一篇有價值的文章,一定會涉及到問題和解決方案,或者至少,有問題以及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
• 4、針對這些資訊,我能提煉出什麼方法/技巧?
有些書、有些文章中會直接給出方法和技巧,有些文章不會直接給出,需要你從中去進行提煉,如何提煉呢?
你得先問問自己:這個章節、這篇文章究竟想解決什麼問題?作者希望讀者接受的資訊是什麼?作者希望證明的觀點是什麼?
然後帶著這些問題去文中找方法,文中提到的方法可能是零零散散的、碎片化的、沒有條理的,這個時候,需要你用火眼精金,從文中把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全部找出來,篩選分類和重新組織,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方法呈現出來。
• 5、這些資訊有沒有可以質疑的點?如何驗證它們?不一定書中的話都是對的,要有質疑精神並且設法去驗證。
上世紀二十年代,有經濟學家提出觀點說:“女人裙子越短,經濟越繁榮;裙子越長,經濟越蕭條”,也被人們稱之為“裙邊理論”。
你認可這個理論嗎?
經濟是怎麼和女人的裙子產生關聯的呢?
有人說,經濟增長時,女人會穿短裙,因為她們要炫耀裡面的長絲襪;當經濟不景氣時,女人買不起絲襪,只好把裙邊放長,來掩飾沒有穿長絲襪的窘迫。這一說法,倒也符合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代背景,那時候,絲襪的價格顯得相對比較昂貴。
也有人說,經濟狀況不好的時候,男人收入不多,女人不再需要用短裙來吸引男性,同時,女人收入也不好,情緒不好,則會用長裙來把身體更多地遮掩起來。
還有人說,當經濟不景氣時,女人的衣服都趨於保守,所以穿長裙;而經濟繁榮時,女人們的穿著更為大膽和靚麗,所以裙子會變短。
那麼,我們能不能反駁一下這個觀點?
土著部落女性穿草裙子,草裙子就很短,說明他們那裡經濟狀況很好嗎?
在經濟發達的地方,也有女孩子喜歡穿長裙,這幾年比較流行的波西米亞風的裙子都是長裙。
這就是質疑。
怎麼樣訓練自己的這種質疑能力呢?
當你在書中看到作者的一個觀點的時候,問問你自己,如果你的觀點和作者相似,你會如何來描述這個觀點或者陳述這個事情?如果你的觀點和作者相反,你又會如何來描述這個事情。
• 6、我可以把這些知識點應用在哪些地方?如何應用?
• 7、這些知識點在所有條件下都可以使用嗎?還是有一定的限制條件?
這樣看文章也許會很慢很慢,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需要刻意的提醒自己這樣去想這樣思考,但是以這樣的思維看一篇文章,可能比你連看10篇文章收穫更大。而且,經過這樣的一輪思考,你思考出來的成果,就會自然而然的成為你知識體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