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天都要做出無數決策,正確的決策讓生活更高效,錯誤的決策可能貽害無窮,那究竟怎樣才能提高正確決策的能力?
2
回覆列表
  • 1 # 茹錦花開

    一、做決策的兩個基本理念

    1. 做決策的依據,應該不是理由而是結果。

    理由往往是為自己的行動找的合理化藉口。我們一般會為自己的行動找理由,並不是有了理由才行動。

    所以,要預測你當前這個決策可能造成的結果,然後評估這個結果是不是你想要的。

    2. 將可以選擇的選項進行量化計算

    對不同的決策進行對比判斷時,可以換算成價值來進行投入與收益的比較。

    比如說,為你面臨的每一個選項進行多維度的評分,然後計算總分數。

    二、兩個做決策時的注意事項

    1. 忘了考慮“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大多數人在計算成本的時候往往考慮不全面,忽略了機會成本。在做決策的時候計算機會成本,能幫助我們對決策質量進行更好的思考和判斷。

    2. 多計算了“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指過去的決策所產生的、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所改變的成本。

    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花388元去吃自助餐,但還沒有吃回100元就已經飽了。

    可一看見新端上來的菜餚和點心,你還是不由自主地拿了又拿。

    結果因為貪吃,第二天早上胃部不適。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在第一個情境當中,你應該立刻走出電影院。

    但事實上,你可能會為了不辜負看電影的心情,不辜負已經購買的電影票和爆米花,而強迫自己在電影院裡面繼續待下去。

    這個時候,你就陷入了沉沒成本的陷阱。

    沉沒成本說的是,在投資一個專案時,即使中途退出也不能收回的成本。

    投資包括金錢上的投資、時間上的投資、精神上的投資……等等。

    然而,你所不知道的是,接下來的1個半小時裡面,你在電影院裡面,看著自己不喜歡的電影的那種煎熬,所付出的情緒成本,遠遠大於你為購買電影票所支付的費用。

    而這1個半小時的時間裡面,如果你走出電影院,還可以做一些其他的更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要像經濟學家一樣,不去考慮已經不能改變的沉沒成本,而是面向未來思考,看清楚什麼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三、做出高質量決策的思考方法

    1. 尋找第三個選擇

    指除了現有選擇之外,主動積極地創造其他更好的選擇方案。

    任何事情都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

    問問自己:除了我當前面臨的選擇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拓寬思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機會。

    2. 用臨界值法

    比較不同選擇方案,可以透過計算臨界值來分析,即假設不同的選擇實現同樣的效果時,各自的代價是多少。

    也就是說,對比不同選項的投資回報率,然後做出最佳選擇。

  • 2 # 酷炫腦科學

    一般來說,對自己情緒理解能力比較低的人,會無意識地被自己焦慮的情緒影響自己正在做的決策,而其實這個決策本身是和情緒的來源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這時候,那些情商比較高的人,就不容易受到這些無關情緒的影響。為什麼呢?因為情商的人,會準確地分辨自己的情緒來源,知道自己的焦慮是因為早上堵車,而不是因為當下正在做的決定。所以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就不會被不相干的焦慮影響。

    另外,當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其實並不是把所有的情緒都全部去除才是好的。

    自古以來,理性和情感就被看作是相反的東西。大家可能以為,成功的決策有賴於理性的前額葉控制動物性情緒本能(大腦的邊緣系統)。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沒有情感帶來的動機和意義感,我們是不可能作出有效的決策的。因為情感幫助我們判斷喜歡和厭惡,這恰恰提供了人類推理的基礎。在臨床上,一些大腦情緒區域損傷的病人因為失去了情感能力,他們對於最簡單的決策也會變得很糾結,因為任何決定對他們來說都沒有情感上的偏好,沒有差別。

    實際上,和決策有關的情緒,是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決策的。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做的,是關注那些和當下決策有關的情緒,排除和當下決策無關的情緒。一個高情商的人,非常善於分辨自己不同的情緒和情緒的來源。所以當他們在做決定的時候,並不會把所有的情緒都給忽略,而只是忽略那些和當下決定無關的情緒,從而作出最合適的決定。

  • 3 # 懷疑探索者

    普通人如何透過訓練大幅提高自己的決策能力?下面,我來從科學的角度解答一下這個提問。

    首先要明確目標,結果導向。你做決定的目的,是希望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避免自己不想要的結果。所以你自己的價值觀,決定了這個決策的好壞對錯。對於如何提高你的決策技能,我們提供如下建議:

    一、使用資料,做出合理的判斷。要想做出正確的決策,首先得做出正確的判斷,因為判斷是決策的原料。壞的決策往往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從自己舊有的經驗出發,而實際情況往往超出了自己過去的經驗,我們需要有新的認知。擁有一些統計學知識,學會應用貝葉斯定理做出機率判斷,而不是憑著簡單的直覺,直覺往往是靠不住的。

    二、使用利弊分析法。列一張利弊分析表,把各種決策的利弊寫出來,這樣就能一目瞭然地對所有的備選方案進行評估,從而選出收益最大、成本最低的方案。企業管理工具裡有一個SWOT分析法,用來確定自身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普通人也可以參考這個工具。

    四、做好預期管理。我們常常受到完美主義的困擾,從而無法做出決定。完美主義要求任何一個決策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並且有很高的標準,期望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堅持不懈地追求完美必定會導致失敗。合理的方式不是追求理想的解決方案,而是追求現實的解決方案;不是追求最優的決策,

  • 4 # 寰宇生涯說

    無論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做出一個好的決定,這個問題其實小到一個生活的小事件,大到可以影響整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跟選擇有關,如何做出一個好的決定,跟每個人的發展息息相關。

    “如何做好決定”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在我們之前受到的教育範圍內,也沒有哪個科目教過我們該如何做決定,所以很多面對選擇的時候,會迷茫,會排斥,不敢做決定,或者喜歡別人幫我們做好決定,包括我們很多人的專業、學校、工作型別甚至是未來的另一半,都是父母幫著決定的。

    其實作為一個成年人,沒有人能一直陪你到最後,自己的人生始終要自己掌握,所以你是否能安排自己的人生,是否敢於做決定,是否能承擔決策後的責任,尤其是進入職場後,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尤其你如果是一個企業管理者,那做決策的能力更是一個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所以今天就整理了一篇乾貨,來幫助大家瞭解應該如何做好決策,提高做決策的能力。

    一、決策發生的三個條件

    決策為什麼會發生,其實它有三個條件:

    1、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為達到特定目標

    也就是說因為決策是要解決我們生活或者工作中的某個問題,或者要看到某個成果發生,所以才需要做決策。

    所以在做決策的第一步,我們就是要選定明確的目標,要知道怎樣做的決策才可以達到想要的結果。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那決策肯定是盲目的。

    2、決策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備選方案

    因為決策是選擇行動方案的過程,所以如果只有一個方案的話,就不存在決策的問題,要至少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案才有辦法進行選擇的一個過程。

    3、決策後必須要實際付諸實施才有意義

    決策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它更是一個行動過程。如果不實施行動,那決策就完全沒有意義。

    為什麼很多人往往做了選擇,卻遲遲不願意行動,這跟動機有很大的關聯,會引發行動不外乎有兩個因素,第一種是追求快樂,第二種是逃避痛苦。

    如果一個人天天喊著想要瘦,但是每天吃夜宵,這時候代表什麼?他只是說說而已,在認知上他還可以接受自己目前的狀態,所以實際上並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但是如果有一天醫生跟他說,再胖下去會有生命危險,這時候這個人多半就會採取行動了,因為不得不去解決了,行動力就會集成了。

    所以當一個人決策完了之後不願意行動,通常是動機出了問題。為什麼我們會拖延,為什麼我們總是在daylight的最後一刻,行動力倍增並且很有效率,因為我們能夠感受到daylight的壓力,感受到痛苦,才會去行動。

    二、不良的決策模式

    1、防禦式迴避

    防禦式迴避指的是什麼?是指會不自覺拖延或是逃避做決策這件事情,遇到這種狀況通常都會去了解背後的利害關係,因為他害怕決策後的失敗,害怕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2、過度的警戒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遇到這樣的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去收集各種資料,把資料分析得頭頭是道,把很多的精力都放在收集資料上面,但是就是害怕做最後那一步選擇。通常這種人會有所謂的完美主義傾向,希望把事情做到天衣無縫,面面俱到,沒有任何萬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做收集資料分析這件事情可以讓他帶來虛偽的安全感,他一直收集資料,一直分析,就可以短暫地逃避做決策這件事情,是感到安全的,但是資訊量一旦龐大,你就越會不敢做決定,我們稱之為資訊癱瘓症。當一個人有資訊癱瘓症的時候,其實他做什麼決定已經耽誤了黃金時間。

    3、過度的反應

    這種情況跟當下的情境還有你所擁有的選項是有關的,過度的反應就是想要擺脫焦慮而衝動的決策。

    大家要記住一句話:如果對方能夠操縱你的情緒,他就能操縱你這個人。當一個人刻意讓你高興或是憤怒,背後肯定有目的,所以不要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做出決策,因為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做的決策你會後悔莫及。比如最典型的當你去買衣服,售貨員一直誇讚你穿著這件衣服多麼多麼好看,你高興了就會衝動性消費。

    所以當遇到這種狀況的時候,你要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回想下自己的目的和初衷是什麼,然後再去考慮自己該做什麼決定,千萬不要被別人的思維給帶偏了。

    三、做決策的具體步驟

    1、確認最終目標

    決策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或者是達到某個特定成果,所以做決策千萬不要忘記你的目標是什麼。

    建議大家可以用“5W”和“2H”這樣的形式,來描述你最後想要看到什麼成果。

    “5W”和“2H”

    首先“5W”:

    1、what(你要看到什麼)

    2、why(為什麼)

    3、who(對誰?你希望看到這個成果裡面有哪些人?)

    4、when(你現在發生的時間點在什麼時候?)

    5、where(在什麼地點);

    然後是“2H”:

    1、how(你希望這個結果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出來?)

    2、how much(需要花費多少資源來呈現成果?)。

    當你以這樣的形式寫下來之後,它就變成了具體的存在,你就可以不斷根據這樣的成果來考量自己所做的決策是否合理。很多人決策會失敗,都通常沒有想好最後的成果,沒有想好成果的決策都是無效的。

    2、列出選項方案

    列出選項方案就是我們要開始去想,能夠達到最終目標,可以採取的選項有哪些?建議大家選項不要超過5個,超過就太多了。

    不管你是個人或是集體都可以去發散思考去想選項,鼓勵大家先發散思考可能性,再收斂思考可行性。在發散思考的時候,大家想到什麼就講什麼,不要有任何的忌諱,提出的選項方案,建議都保留下來,當所有選項都列完了之後,再從中進行排除和挑選。

    3、決策標準條件

    這個是在決策步驟中很關鍵的一項。當你發散出選項之後,就要去設定標準,所謂的決策標準條件就是幫助我們如何去判斷每一個選項的好壞,然後根據這個標準值去進行選擇。大多數人沒有辦法做好決策,是因為缺少了這個步驟。

    決策標準條件通常分為兩個部分,一個叫做必要條件,另外一個叫做理想條件。

    必要條件指的是必須得符合。以找工作為例,有人會設定薪資條件,如果不符合這個條件,那這份工作就完全不會考慮,這就叫必要條件。必要條件的設定是幫助你去篩選,快速地去篩選出,剔除出不適合自己的方案。

    理想條件就是除了必要條件以外,如果還能符合一些理想條件,符合越多就代表這個選項越是理想。還拿找工作來說,除了薪資這個必要條件,你找工作理想條件還有什麼?比如說,辦公室環境高大上、地理位置好、晉升空間、雙休等等,那這些條件符合得越多,就代表這份工作越理想。

    當你學會列必要條件跟理想條件之後,你再做決策就會更加合理。

    那必要條件和理想條件要大概分別設定多少數量呢?

    一般來說,必要條件建議設1~2個,必要條件設太多的話,那做決策的難度就會很大;理想條件建議設3~5個,最多不要超過5個,這樣你在做決策的時候會比較方便。大家可以做一個表格,對相應條件進行打勾,來綜合考評條件是否符合。當你現在都懂得運用決策的標準條件,你未來做決策就會更有品質。

    4、評選確認方案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針對決策標準,選出最適的方案,並且持續採取行動。

    先把不符合必要條件的一些選項剔除,然後剩下的透過必要條件的方案,再根據各方案的理想條件來評分,算出總分或平均值。這樣就可以更量化去評估一個方案,而不是憑感覺,是用科學的方法去做出決策。

    最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決策,只有當下最適合的決策,任何人都可能會做錯決策,當你決策的數量越多,練習的程度越多,自然而然決策的精準度就越高,所以千萬不要想說準備好再做決策,做了就趕快去執行!

  • 5 # Azul佐

    最近在讀一本《做出好決定——理性掌控工作與生活》

    書摘可以簡單回答這個問題。有些點是老生常談,可以一掃而過,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工作經驗,將其作為一個check list,挑重點多加註意。知易行難,關鍵還在多思考強執行~

    P1 克服大多數人都有的傾向和錯誤過度自信:大多數災難性錯誤的根源

    造成麻煩的,並不是我們不知道的事,而是我們所知道的事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 ——J.比靈斯

    在判斷和決策中,沒有任何問題會比過度自信更為普遍和更具災難性。

    認識到你有過度自信的傾向。在考慮超出你專業範圍的事情時,注意你有可能會出現過度自信。尋找你的預測或是答案有可能出錯的原因。惰性:能拖到明天的決不今天做

    即使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如果只是坐在那裡,你也會被超越。 ——W.羅傑斯

    當你面對多個相似的方案時,就會傾向於避免做決定,繼續收集更多的資訊。

    拖延症的得分顯示了你的總體傾向。對於一些瑣事,做決定不要太糾結。對於重要的決策,可以試試給自己強加限制、建立自動的“行動”策略和預先的承諾。即時滿足偏差:“活在當下”的騙局

    耐心不會一直都有用,但不耐煩永遠不會有用。 ——佚名

    為什麼我們會很不想減肥、戒菸以及償還信用卡賬單呢?因為不這麼做的話會帶來即時的快樂,卻把代價延遲到不可知的未來。

    瞭解你對待立即享樂的方式。設立一個長遠目標並經常檢查這個目標。充分考慮未來會產生的代價。錨定效應:你的終點取決於你的起點

    要求的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 ——佚名

    一旦談判開始,錨定效應也就開始了。

    錨定效應是指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資訊過多重視的傾向旦沉錨後,我們很少再去考慮隨後出現的資訊。最初獲得的印象、觀點、價格和估值與之後的相比,分量會更重。

    注意最初的資訊會影響你後來資訊的獲取。警惕那些看起來特別高或特別低的最初價格以及最好和最壞的情形。如果是買家,不要太看重最初的價格。如果是賣家,試著透過制定最初價格來獲取主動權。選擇性知覺偏差:你所有的認知都帶有偏見

    人們並不是看不到解決的途徑,他們是看不到問題的所在。 ——G.K.切斯特頓

    基於帶有偏見的認知,我們選擇性地認識和詮釋事件,並把這種詮釋稱之為現實。

    請注意,你的所有認知都存在偏見。評估在特定情況下你的期望如何影響你的認知。換位思考,考慮一個局外人是如何看待這一情形的。證實偏差:我聽到的是我想聽的話

    我們很多所謂的推論都包括尋找論據來使自己相信我們已經確信的東西。 ——J.H.魯濱遜

    證實偏差會影響我們去何處尋找資訊,因為我們往往會去那些可能會說一些我們想聽的話的地方尋找資訊。

    持有懷疑態度。積極尋找與你觀點背道而馳的資訊。思考為什麼你的觀點可能是錯的,然後試著證明它們確實不對。框定偏差:杯子是半滿還是半空

    框定是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建立的一種心理結構。因為我們用語言溝通,而語言塑造了框定。透過改變措辭,我們改變了看待和理解事物的方式。

    注意你使用的框定。確保你的框定能夠合適地看待問題。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重新框定問題。透過證偽的方法來不停地挑戰你的框定。易得性偏差:你最近為我做了什麼

    理解這一偏差的關鍵是認識到自己是經驗的產物。你的所見所聞經歷的事件塑造了你對風險和機率的感知。因為你的經歷存在偏差因此你對風險和機率的感知不一定準確。

    我們容易扭曲對風險和機率的感知,會避免一些實際上並不那麼大的風險,而忽視那些不應被忽視的風險。

    不要過分依賴你的記憶。問問自己是否過分受到一些已經存在的、最近的或者生動的資訊的影響。擴充套件你的經歷見識。代表性偏差:沒有什麼成功可以複製

    代表性偏差:人們評估一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傾向於基於這個事件與其他事件或其他一系列事件的相似程度。

    機率事件不會自動調整。以前發生的事情對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沒有任何影響,然而很多人卻認為機率會平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在不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比較要謹慎。極端的表現之後往往會出現趨於平衡的表現。小樣本會扭曲結果。發現隱藏的模式:不要為隨機事件賦予意義

    我們必須相信運氣。不然怎麼解釋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的成功呢? ——E.薩蒂

    由隨機事件催生的最嚴重的扭曲是我們把假想出來的模式轉化成迷信。

    承認有些事情會在你的控制之外。不要試圖為隨機事件賦予任何意義。承認你的迷信,並挑戰它的有效性。熟悉度偏見:不要被熟悉的事物矇住了眼睛

    最古老和最強烈的情感是恐懼,而最古老和最強烈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 ——H.P.洛夫克拉夫特

    當做決定時的情況與以前出現過的情況類似時,我們傾向於把之前做過的決定照搬過來。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尋找那些看似遙遠或陌生的決策方案。不斷審查自己的財務投資,確保它們滿足多元化目標。理解沉沒成本:承認錯誤,及時止損

    如果一年前你無知,那麼一致性要求你今天也無知。 ——B.貝倫森

    今天做的決定隻影響未來,而不是過去。所以做決定時,不要注重過去的虧損和成本。

    一致性並不總是美好的品質,靈活性也可以是一種資產。如果你能客觀地證明堅持下去是一種錯誤,那麼完全可以與以前不致。過去的決定是在過去特定的條件下做出的,它可能已經不再適應現在發生了改變的情形。以前的決定並不一定是錯誤的,只不過做出這一決定的先決條件已經發生變化。

    忽略沉沒成本。承認錯誤沒關係。你並不需要總是保持一致。有限搜尋錯誤:不要縮減你的選擇範圍

    一切都應該儘可能地簡單,但不要太簡單。 ——A.愛因斯坦

    有限理性:在面對複雜的問題時,人們傾向於會構建一個簡化的模型,提取問題的本質特徵,忽略問題的其他特性。

    我們透過降低標準和減少方案的數量來簡化複雜的決策過程,一旦找到一個滿足標準的方案,我們會盡快終止決策過程。此外,我們不太可能研究與現狀有差別的方案,這是因為我們會按照順序看待解決方案。首先我們從那些與現狀最接近的方案開始,在拿出真正的創新性方案前,我們可能就已經找到一個令人滿意的選擇了。

    不要過早地判斷備選方案。擴大你的選擇範圍。看看超出常規、不顯而易見的方案。情感捲入錯誤:當時忍住就好了

    不要因為一時心煩意亂就做出永久性的愚蠢行為。 ——佚名

    負面情緒會限制我們的注意力、加快決策程序並導致衝動行為。這最終會導致做出決定後的遺憾。

    認識到情緒會影響你的決定。做重大決定時,如果壓力過大或者過於激動,就要推遲做決定的時間。向沒有情感捲入的人徵詢建議。擴大你的選擇範圍。專注於你的長期目標。自利性偏差:自己總是對的,錯誤都是別人的

    做錯事情時,一個人還能笑得出來是因為他覺得可以怪罪別人。 ——佚名

    我們很容易把成功歸功於內部因素,把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

    注意自利性偏差。挑戰錯誤歸因的固有傾向。適應性偏差: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痛苦都是短暫的

    “勝利的快感”是短暫的,“失敗的痛苦感”同樣如此。

    認識到新奇感會消退。不斷地嘗試新鮮的和暫時的樂趣。慢慢享受令你愉快的活動。加快完成不愉快的活動。中斷一個愉快的經歷能令你更快樂後視偏差:人人都是事後諸葛亮

    當事情發生,我們有了對結果的準確反饋後,似乎很善於總結性地認為出現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後視偏差會削弱我們向過去學習的能力。它讓我們認為自己很善於預測,還會讓我們過度確信未來決策的準確度,而事情可能並非如此。

    僅僅認識到後視偏差不足以減輕這一偏見的影響。讓自己考慮使某一特定事件產生不同結果的其他原因。P2 高效決策的12條建議沒有目標就沒有有效決策

    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每條路都將是死衚衕。 ——H.基辛格

    無法事先計劃是有效決策的最大絆腳石。

    瞭解你的價值觀和優先項。認識你的目標。檢查你的選擇是否與目標一致。有時,什麼都不做是最好的選擇

    平靜的時候回過頭來看,壓力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產生相當多的遺憾。

    選擇維持現狀可以是一個有效的行動。情緒高漲、危機時刻、缺乏資訊或者受到壓力時,什麼都不做可能是最好的選擇。選擇不做決定也是一種決定

    沒有什麼問題重大和複雜到無法逃避。 ——C.舒爾茨

    歷史上充滿了很多失敗的決定,這些決定失敗的根源就是消極無為。

    什麼都不做是一個維持現狀的決定。經常問問自己為什麼不拋棄當前的道路,追求另一條途徑。考慮無所作為的成本。當下的決定將嚴重限制未來的決定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你的所有知識都是關於過去的,你的所有決定都是針對未來的。 ——I.E.威爾森

    現實世界中的決定是環環相扣、互相連線的。

    在上下文中考慮決定。展望今天的行動帶來的未來後果。把現在的決定與未來的目標聯絡起來。人生很長,可關鍵的決定就那麼幾個

    人生道路上會有成千上萬條分岔,其中幾條分岔非常大——這就是那些值得你深思的時刻,領悟真諦的時刻。 ——L.艾柯卡

    如果不區分關鍵決定和其他決定的話,反而會忽視真正重要的決定。

    把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重要的決定中去。重要的決定是那些改變生活,對你的長遠發展有直接影響的決定。改變生活的決定往往會隨年齡而變化。要知道什麼時候適可而止

    資訊超載導致資訊封鎖。它並不會讓你富有,反而會讓你貧瘠。 ——P.德魯克

    資訊的數量並不等同於資訊的質量。當你害怕做決定的時候,很容易會宣稱自己需要更多的資訊來做出明智的決定,從而把延遲合理化。

    專注於你的目標。接受你幾乎永遠不可能得到所有資訊的事實。花點時間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當繼續努力不再可能產生任何有價值的選項時,做出你的最終決定。給自己的選項,不要超過六個

    誰需要31種不同口味的冰激凌呢? ——S.羅賓斯

    事實上,有一些選擇是好的,並不代表更多選擇就會更好。

    選擇越多,出現遺憾的可能性也越大。限制選擇項可以增加幸福感。降低期望值同樣也可以增加幸福感糾結於過去的決定只會浪費時間

    每當我做出一個糟糕的決定,我只是出去走走再重做一個新的。 ——H.杜魯門

    沉迷於過去的決定常常與惰性和拖延症有關,因為我們害怕犯錯誤。

    不是所有的決定都需要後續跟進。投入更多的時間到重要的決策中去,特別是那些存在好幾個相似備選方案的決定。在不可逆的決定上多花點時間。適當冒險

    如果不放棄一些穩定的東西,承擔風險,就很難取得巨大的成就。

    擁抱變化。瞭解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承擔適當的風險。是人就會犯錯

    生活中你能犯下的最大錯誤是擔心自己還會犯錯誤。 ——E.G.哈伯德

    把錯誤當成失敗還是當成可以借鑑的新資訊都取決於你。

    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如果你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要特別警惕拖延傾向。尋求小的成功或小的改進。經驗可以改進策略,也可以阻礙策略

    經驗是每個人給自己的錯誤起的名字。 ——O.王爾德

    經驗可以是一種資產,也可以是一種負擔。

    經驗可能會導致傲慢和自負。面對新的情況,需要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時,要淡化經驗。處理常規問題可以依賴經驗。你所屬的文化決定了你的決策風格

    在羅馬,就做羅馬人做的事情。 ——聖安波羅修

    在任何一個國家,占主導地位的決策風格和實踐反映了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

    不要以為來自其他國家的人做決定的方式與你一樣。儘管決策理論推崇理性,但它是存在文化偏見的。在良好的決策不是透過理性來做出的地方,你就應該根據當地的文化調整做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海賊王是一所學校,那麼司法島事件怎麼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