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逸人李旭東
-
2 # 木魚兒叮咚
愛讀書不如會讀書,消化吸收才是王道
讀書這件事在從前是少數人才能擁有的權利,對普通大眾而言讀書可以算是一種奢侈的行為。
而如今讀書這件事基本已經普及全民,甚至貫穿一個人的生命始終,從咿呀學語到耄耋之年。
然而同樣是讀書,每個人從書中收穫的可未必相同。
有些人看過就是看過了,你若是問起,他大概只會說,哦,那本書挺好看的。具體怎麼好看,好看在哪裡,大概會一臉懵懂說不出一二三。
而有些人讀過一本書以後,不僅能把書裡的內容說得頭頭是道還可以學以致用。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在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裡我們完全可以找到答案。
說起奧野宣之,人們常常會冠之為“筆記本作家”,可見其對讀書筆記研究之深和熱愛程度。
在這本書裡作者將整個讀書過程細分成為五個部分,即: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和活用。
.如何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如何購書:怎樣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
·如何讀書:怎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在記筆記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對書的記憶程度。當我們看一本書的時候常常會有這種感覺,看到一半的時候前面的一些細節已經記不太清了。等你把這本書全部看完以後,合上書再想一遍,能記住的更是有限。
那是因為人的記憶力是有時限的,大體上來說人的記憶有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種。讀書的過程也可以說是邊看邊忘的過程。看過一本書幾天以後,重新回顧起來,可記住的只有一個,就是這本書大概講了個什麼意思。
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記筆記的話,就會發現很長時間都不會忘記。那是因為我們在記錄的同時已經加深了對這部分內容的記憶,把短時的記憶變成長時記憶。
儲存好讀書時的思考。人的觀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閱歷的增加而不斷地改變,對於相同的一件事,你今天和明天的看法可能都會不一樣。
在讀書的時候,記錄下自己當時真實的想法,等待以後回顧的時候對比當前和曾經的不同,你會看到自己的改變和成長的歷程。
可以作為知識儲備,方便日後檢視取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避免有書寫的需要,比如你讀完一本書以後可能想寫一篇書評,工作中同樣也要做匯告和總結。但凡書寫都需要素材的積累,那麼素材從哪裡來呢?
既然做讀書筆記這麼有用,該用什麼方法來做筆記呢?奧野宣之在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中給了我們幾個有效的方法。
一元筆記法。首先你要有一本什麼都可以記的本子。
所謂的一元筆記法就是說不管你想到什麼看到什麼,但凡是你想記的東西都記在這一個本子裡,不用分類只需要標記好日期最後做個索引就OK。
用我的理解來說,一元筆記法就相當於是東北的大鍋燉,別管是白菜,土豆,五花肉還是還是粉條,直接都扔到一個鍋裡面燉。最後你想吃的時候,只要在鍋裡找,總是能找到你想吃的東西。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想必奧野宣之先生在現實生活中也一定是個美食家,你看他連給讀書筆記起個名字都這麼有誘惑感。
如果說一元筆記法東北大鍋燉的話,那麼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就是一個很精緻的小火鍋。蔥鮪火鍋是日本特有的一種火鍋,它的主料是鮪魚和洋蔥,對應到讀書筆記來說就是 摘抄+感想。
記錄的過程中用不同的符號來區別原文(摘抄)和自己的想法(感想)。在書中,作者是用圓圈和五角星來區分的,當然大家也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符號或者方式。
一本書很長,動輒十幾萬字甚至幾十萬字,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去進行摘抄,那樣做筆記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那麼我們該記錄些什麼呢?我知道很多人都反對帶著目的去讀書,覺得這樣讀書的話功利性太強。但是不可否認,當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就已經帶上目的性了。哪怕只是為了休閒娛樂,但休閒娛樂本身就是一種目的。
所以我覺得要想做讀書筆記,首先你要明確自己看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你看這本書是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感動,還是為了尋求新知以補充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明確自己的目的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知道自己該記錄些什麼,是要點,感觸還是新知?
現在我們就為什麼要做和怎麼樣做讀書筆記已經達成了共識,是不是已經有人開始躍躍欲試拿起筆準備開始了?先不急,我們還差一步,就是
應該在什麼時候做讀書筆記讀書是一項講究流暢感的活動,任誰讀書讀到興高采烈的時候被打斷都不會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包括記筆記。
所以彆著急,書到手以後我們先翻翻目錄,看看序言瞭解一下這本書的大概內容,然後通讀一遍。
在通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你喜歡的地方就折個角,接著往下讀。
通讀一遍後再通讀,遇到喜歡的就再折個角,如果第一遍折角的地方你還是覺得有必要保留那就重複折一下。(或者在紙張的上下不同位置折角,總之知道這是第二遍就可以)
兩遍通讀下來就可以把其他部分省略,只去細讀折角的部分。這時候如果你覺得有必要摘抄到本子上,就可以按照蔥鮪火鍋式做讀書筆記了。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這本書中,奧野宣之就如何選書,購書以及活用都有非常精彩的論述。但介於篇幅有限在這裡不能把作者所著的精華全部羅列出來,本文僅僅對做讀書筆記(讀書,記錄)這一點進行了簡單的探討,有興趣的可以找到這本書仔細研讀。
亞瑟·叔本華說過,讀書最重要的是“不讀死書”。讀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透過讀書提高和累積個人知識、整理思考脈絡,將學過的知識連結起來形成個人的知識體系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讀書筆記再好也只是一種工具,只要是工具只有利用起來才能顯示它的價值。如果不加以利用,即便給你個如意金箍棒也不如一根燒火棍實用。所以在讀書過程中,記筆記只是個開始而非終點。
-
3 # 紀實股份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因為如果不讀書或許只會高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而如果你曾經讀過《詩經•秦風》;如果你曾經看過1300多年以前日本貴族長屋寫給譴唐使增禮袈裟的偈子;如果你曾經被史書中鑑真東渡的故事所打動;你也一定會寫下此次疫情日方援助所寫下的16個字: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完美詮釋了最佳答案。
-
4 # 年少耽紅顏
讀書與讀書是有很大區別的。有的人讀了很多書卻沒什麼實際收穫;有的人卻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回顧我的讀書歷程,確實感慨萬千。
我的第一本書是一年級語文課本,但我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並沒有太多印象,好像只記得“木禾米竹,刀工車舟,鳥獸蟲魚……”和“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況且這些都是一年級時記住的。
但我確實是很愛看書的,我記住了太多太多的內容,潛移默化地學習了太多太多的東西。那一本接一本的“小人書”,如:“四大名著”系列、“聊齋”系列、“戰國”系列、“英雄故事”系列……看得我眼花繚亂、愛不釋手,連走路、上廁所都不忍放下。
童年的我曾發瘋似的迷戀一種叫“扇片子”的遊戲:用兩張一般大的書紙摺疊、穿編成一種四四方方的所謂“片子”的東西。一方先將“片子”平放在地面上,另一方用自己的“片子”扇,如此輪流,如果將對方的片子扇翻過來,這“片子”便歸你所有了。
我千方百計地贏“片子”,不為別的,只是想把贏來的“片子”拆開來看紙上的內容;有時看到有人撕紙疊“片子”,我都預先瀏覽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便定好要贏的目標。
那時的農民喜好用報紙裱糊室內的牆壁,我就伸長了脖子一張接一張地看,那種勁頭,真可以用“上癮”來形容。
後來我迷上了期刊和大部頭著作,期刊類如《課堂內外》《兒童文學》《故事大王》……大部頭著作有《皮皮魯和魯西西》《楊家將》《封神榜》《魯迅全集》,甚至《七俠五義》《白眉大俠》……讀起來真真的如飲甘霖,如沐春風。
我把看到的寫進作文裡,有時也模仿人家的寫法,用人家用過的詞語……因此,我的作文經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在班內宣讀,把別人豔羨得不行,乖乖地稱我為“小作家”“小才子”……
所以我提倡將課外的書籍拿到課上來讀,壓縮教師講課時間。你看吧:學生們在課堂上安靜地讀著,讀書的樂趣浸潤著他們,他們時而埋頭批註,時而托腮凝視,時而皺眉苦思,時而掩卷微笑……每每這個時候,我的心底都會蒸騰起幸福的霧靄。他們如同幼小的禾苗在品嚐甜美的甘露。
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很多時候昏昏然、茫茫然地跟隨著學校或者上級部門的“政令”東轉西趕,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學生。不是有學校沒有語文老師上課,學生自己讀課文、讀課外書反而取得好成績的事例嗎?不是有語文教學“誤盡蒼生”之慨嘆嗎?可見,語文不是教出來的,是學生體味出來的,是教師引領出來的,當我們把學生引入他們的“樂園”之後,我們最好安靜地走開;到需要我們出現的時候我們再回來。
我強烈呼籲:學校要設立專門的閱讀課,讓學生有專門的讀書時間,有和書本單獨的、親密接觸的時間,摒棄喧囂,摒棄聒噪,不要浮華,不要表面文章,不要只有幾個學生展示才華的噱頭,不要轟轟烈烈的“假”“大”“空”!
回覆列表
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故黃山谷雲: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讀可脫俗,故醜人應多讀書,讀書可養氣,一個人,靈氣不足,唯讀書補之。
人生,第一樂事乃讀書。明人李漁有妙語:讀書,最樂之事,而懶人常以為苦,清閒,最樂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樂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閒,莫若高士盤恆,文人講論。
讀書和清閒都是最快樂的事,但有人卻覺得讀書太苦,而清閒無事便寂寞。可以快樂?唯有於高人談藝,雅士品茗,方得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