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磁縣董海龍

    先介紹一下莫高窟吧:

    在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沿古絲綢之路往敦煌市東南方向走25公里,會看見一座盛名赫赫的鳴沙山。轉到山的東麓,遠遠望見南北長約1600米崖壁上佈滿了洞窟。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很多人說莫高窟就是中國的盧浮宮,其實它距今已有1600餘年遠比盧浮宮歷史悠久。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隨後歷經北魏、隋、唐、北宋、西夏不斷擴大修建,元代以後莫高窟漸漸衰敗而被廢棄。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蹟、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瑰麗華豔,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如果仔細品味這些壁畫,就彷彿進入一個時空的隧道,每個朝代的生活習俗、藝術造詣都歷歷在目。隨著朝代的更迭,工匠們不同的畫風都在這裡留下了歷史的見證。

    莫高窟從公元366年開鑿以來,直到元代才停工,歷經那麼多朝代,而可開鑿洞窟的地方就只有這些,以至於後人會在前人的洞窟內覆蓋或者剷掉原先的壁畫,重新繪製。我們現在看到的壁畫其實就是一本藝術的編年史,不同的畫風,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文化都匯聚一堂。有人說參觀壁畫很枯燥看不懂,那是因為走馬觀花沒用心去看,耐心去欣賞和比對之後會發現雷同者其實很少,毫不誇張的說:在這個舞臺上,時隔千年的藝人竟然可以同臺競技,如此神奇的事情只有在莫高窟才會發生。

    我們現在看到的莫高窟是經過搶救修復的,事實上經過元明兩朝的廢棄,到清朝末年20世紀初被發現的時候莫高窟已呈現荒蕪淒涼的景象,窟前的木棧道大都毀壞,崖面坍塌,洞窟殘破,堆積如山的流沙因長期無人清理,把最下層的許多洞窟都掩埋了。

      民國莫高窟經過了幾大劫難,英國Explorer斯坦,美華人華爾納,沙俄白匪,國畫大師張大千,搶,騙,毀壞了大量藏經,壁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莫高窟地處中國西北,氣候乾燥,利用洞窟的生存,沒有開裂的問題,好好珍惜現在留下的國寶吧!!!

  • 2 # 那個誰誰誰89

    莫高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以洞窟內精美的壁畫和彩塑聞名於世,吸引眾多遊客遊覽,窟區遊客的安全應受到高度重視。莫高窟棧道混凝土結構因材料自身和使用環境的特點,不可避免地存在老化及耐久性的問題。從學術的角度,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問題一直是混凝土工程研究中的熱點。目前,國內外關於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沿海或沿湖地區,對乾旱區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甚少。基於此情況,本文開展了以莫高窟地區為典型代表的西北乾旱區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1)透過對莫高窟混凝土棧道的服役現狀調查及資料分析,得出了影響莫高窟混凝土結構劣化的主要原因。 (2)根據莫高窟的氣候條件進行了室內模擬實驗,並透過控制不同變數得出凍融迴圈對莫高窟混凝土耐久效能的影響。 (3)重點分析了莫高窟混凝土的碳化模式,透過X衍射試驗分析了窟區碳化混凝土的物質成分,證實了乾旱區碳化混凝土中存在著不完全碳化區,並結合現有的研究成果優選了碳化模型來預測以莫高窟為典型代表的乾旱區混凝土的碳化耐久性。 本文的研究以莫高窟地區的氣候條件為核心,緊緊圍繞氣候環境對混凝土耐久性的影響並開展室內模擬實驗及檢測試驗,對進行乾旱區混凝土耐久性設計具有重要意義,並對莫高窟加固改造工程具有指導意義。

  • 3 # 飛哥說史

    7月17日,由於莫高窟窟區雨勢加大,洞窟崖體有零星碎石掉落,為了確保窟區文物和遊客的安全,莫高窟暫停開放。隨著降雨過程的結束,洞窟安全排查工作的完成,經敦煌研究院莫高窟開放管理委員會決定,自7月18日7:30起莫高窟恢復對遊客開放。

    這場降雨雖然未對文物安全造成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降雨對石窟保護沒有好處。而石窟保護到底有多難,也許看了下面的內容你會了解一二。

    莫高窟地區屬於遠古的海底,崖面為海底沉積的礫岩層,遠沒有岩石堅硬,天長日久就對石窟構成巨大的威脅,這些威脅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地震。敦煌頻有地震發生,屬於6度震區。據有關地震記錄,1927—1960年間敦煌發生有感地震7次,震級雖然不高,但頻率較高,對於莫高窟密集的洞窟和礫岩層崖面是個不利因素。275窟以南和449窟以北都是早期洞窟,之間為宋代洞窟,這一段崖面向內凹陷,可能是宋代以前一次地震造成的崩坍,到宋代重新開窟造像。

    崖體負坡。由於雨水、日曝、嚴寒、地震等自然原因,一些崖面下面發生坍塌,造成上面突出、下面凹陷的負坡,這樣的崖面很容易坍塌。

    | 加固前的崖面(1965年)

    構造裂縫。由於礫岩層的不穩定,在地震和其他自然因素的影響下產生的裂縫,包括垂直裂縫和水平裂縫,透過觀察發現有的舊有裂縫會發展擴大,也會產生新的裂縫,嚴重的將會導致崖面坍毀。

    洞窟與洞窟的互相影響。莫高窟的崖面一共1680米,由於累年開鑿,到唐代後期已經基本飽和,到後來只好見縫插針般地開窟,甚至將舊窟破壞開新窟。100窟是五代曹議金夫人的功德窟,開鑿時將上層218窟直接鑿穿,只好用木頭鋪成 218 窟地面,現在進入此窟時令人膽戰心驚。五代晚期開鑿的61窟就是將隋代幾個小窟破壞後建造的,使這些隋窟毀壞過半,殘存的隋代壁畫十分精美亮麗。崖頂的壓力問題,上層窟對下層窟的壓力問題,左右窟互動影響問題,都是現代保護工作面臨的問題。

    | 加固後的莫高窟

    PS(高模數矽酸鉀)加固材料的研究成功是80年代文物保護事業的一項重要成果。礫岩層存在黏土屬於膠結泥質,將PS滲透到風化和開始風化的礫岩內部後,使離散狀態、晶態的黏土礦物變成網狀、膠凝狀的非晶態矽鋁酸鹽。PS與膠結泥質發生作用後,大大提高膠結泥質的耐水效能,使原來遇水極易崩解的黏土變成水硬性膠凝體。膠凝體改變了黏土礦物的力學效能和工程效能,明顯提高了黏土的力學強度。將PS注入礫岩體後,可以明顯改變礫岩層的膠結狀態,使其具有較強的耐風蝕、雨蝕的特點,起到了抗風化的作用,這就為以敦煌石窟為代表的礫岩石窟的加固找到一個新的途徑。

    壁畫和塑像的保護

    千百年來,敦煌石窟壁畫(敦煌塑像都是彩塑,治理方法相同)由於受各種環境因素、壁畫的製作材料及工藝、壁畫所依附巖體的礦物組成、周圍水及空氣環境等等因素的影響,產生了許多型別的病害,如壁畫顏料的變色、褪色;顏料層的龜裂、起甲、黴變、汙染;地仗層的酥鹼、粉化、空鼓、脫落等等。

    敦煌壁畫顏料為礦物顏料,敦煌壁畫顏料的變色是一種物理變化過程,其褪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由於礦物顏料本身的風化或失去結晶水,使其彩度和亮度降低;二是摻加在礦物顏料中的有機膠結材料老化,失去膠結作用,使畫面粉化,顏料微粒掉落,色彩密度降低,色彩變淺。

    | 起甲壁畫(莫高窟第126窟)

    壁畫酥鹼、起甲是指由於地仗酥鹼,壁畫粉層或顏料層與地仗失去粘連作用,起甲剝離,對壁畫危害最大,也最難治理,被稱為“壁畫癌症”,兩種病害往往同時發生。

    壁畫起甲原因主要與地仗酥鹼有關,另外還與摻加在顏料層中的有機膠結材料有關,所以有的地仗沒有酥鹼也有起甲現象。

    沒有酥鹼的起甲治理起來相對容易。顏料層本身因時間和氣候的原因產生收縮、龜裂、起甲,或者因顏料層中有機膠結劑老化而與地仗失去膠結作用產生的起甲,在上世紀 60 年就進行治理,現在仍然穩定。

    酥鹼壁畫主要受地仗、巖體中可溶鹽和水的作用而產生,由於有水分,已修復的壁畫往往數年之後又開始酥鹼,而頻繁修復對壁畫破壞很大。所以首先要對酥鹼的機理進行研究,找出治理的有效措施、修復材料和工藝方法。

    | 莫高窟第85窟壁畫修復現場(2005年)

    壁畫酥鹼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洞窟巖體和地仗中的可溶鹽在溼度增大或遇水後溶解,並向外運移,在地仗內部富積,隨著洞窟小環境溫溼度的頻繁變化而使可溶鹽反覆溶解膨脹—結晶收縮—再溶解—再結晶。這樣頻繁的迴圈破壞了壁面的結構,導致酥鹼病害的發生、發展。

    壁畫酥鹼機理研究表明,含鹽的水是壁畫產生酥鹼病害的主要因素,防治酥鹼病害必須採取多種措施來控制洞窟的溼度,然後篩選出安全有效的加固材料,採用適宜的工藝方法進行修復加固。目前使用的加固材料有聚酯酸乙烯乳液、丙烯酸乳液、矽丙乳液、Panaloid (一種甲基丙烯酸和乙基丙烯酸共聚物)等,適用不同狀況,各有利弊。

    幾十年來,敦煌研究院修復了脫落、空鼓、起甲和酥鹼壁畫約3000平方米,搶救了大量瀕危壁畫,使用的材料也不斷進行改進。

    為了將敦煌石窟保護好,多層面多方位的保護研究正在進行,如莫高窟文物保護區地震安全性評估、敦煌莫高窟區域環境演變調查研究、莫高窟區域水環境調查研究、莫高窟環境檢測與環境質量評估、壁畫數字化儲存技術研究、洞窟保護檔案建立等等。在具體措施上,以技術分析為例,從以前的簡單分析到單一的x射線衍射分析,再到現在使用掃描電子顯微鏡分析、14 C測年分析、多光譜分析等。從有損分析、微損分析到無損分析。與國內外合作進行許多專案的研究,完成國家專案30多項,2005年在敦煌研究院成立古遺址及壁畫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敦煌石窟的保護工作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肖戰為何炅發聲,為什麼被質疑雙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