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其環形敘事和《低俗小說》比孰高孰低?
10
回覆列表
  • 1 # 小陳愛看電影

    《暴雨將至》的經典程度讓它在影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導演米爾科·曼徹夫斯基的長片處女座,他憑藉這部電影贏得了國際性的聲譽,與蔡明亮的《愛情萬歲》瓜分了當年的金獅獎。

    在某一時期,《暴雨將至》一度被拿來與《低俗小說》相比較,然而多年以後知道《低俗小說》的人顯然比《暴雨將至》要多得多,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低俗小說》比《暴雨將至》優秀多少,而是這部電影敗給了大眾流行文化。

    拿《肖申克的救贖》來舉例,這部電影的確很棒,但是它之所以成為了主流電影排行榜上的不落前三的《肖申克的救贖》,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是一部美國電影。如果《肖申克的救贖》來自菲律賓、阿根廷或者中國,對白是非英語之外的任何語言,顯然不至於有如此地位。這一切同樣適用於《低俗小說》。

    《暴雨將至》是一個首尾呼應的環形敘事結構,雖不及《低俗小說》一般巧奪天工,但與其本身想要表達的深層次的內容無比契合。

    一、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種族紛爭與民族衝突

    《暴雨將至》是一部主要發生在馬其頓這個國家的故事,而其中的種種衝突也與當地的時局、文化息息相關。

    古馬其頓屬於希臘文化圈內,大名鼎鼎的亞歷山大大帝就是古馬其頓人,但是後來古馬其頓人在漫長的歷史中漸漸被同化直至消失,現如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則是斯拉夫人。

    馬其頓在上世界第二次巴爾幹戰爭時期被塞爾維亞與希臘一分為二,後來北邊屬於塞爾維亞的馬其頓加入蘭斯拉夫,並與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而獨立,成了了馬其頓這個國家,現在這個國家因為希臘的干預而被改名為北馬其頓。

    《暴雨將至》這部電影誕生於北馬其頓獨立的三年之後,在當時,政治時局仍舊十分的不穩定,因為南斯拉夫的解體爆發了波黑戰爭。電影中的亞歷山大就是因為在波黑親身經歷了戰爭,只是因為自己找不到合適的素材,一名囚徒就無端被爆頭。

    波黑戰爭中的主因則是穆斯林、塞爾維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個民族之間的分歧,戰爭只要一涉及到種族往往都會變得慘無人道。比如在電影上映後的次年,所爆發的舉世震驚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波黑塞爾維亞族在11天之內,屠殺了8000多名波黑穆斯林男子。

    《暴雨將至》的故事就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慢慢展開。

    二、時間不逝,圓圈不圓——營造了悲天憫人的宿命感

    “time never dies.the circle is never round”是作為一個隱藏線索,多次出現在這部電影中的。

    這句話解開這部電影環形敘事的鑰匙,而導演有心將它藏於神父絮絮叨叨的陳述中,藏於倫敦建築的塗鴉上。

    對比其他環形敘事的電影,我們第一時間便會發現這部電影的“bug”。因為在某些程度上,這個環在邏輯上是解釋不通的。按照對於故事粗淺的理解,整合後應該是這樣的:

    故事二發生在最開始,遠在倫敦的安妮見到了從波黑回來的亞歷山大,拒絕和他一起回馬斯頓,之後安妮與丈夫收到餐廳暴徒的襲擊;

    接著是故事三,回到馬其頓的亞歷山大見到老情人,隨後又拯救了她的女兒桑米拉,然後自己死去;

    最後才是故事一,逃離後的桑米拉躲進了修道院,亞歷山大與堂兄的葬禮上,安妮遠遠看著不敢上前。

    當米拉最後與基里爾一起私奔,基里爾對她說在倫敦的叔叔亞歷山大可以幫助他們,結果二人未能逃走,桑米拉被哥哥打死。

    電影中所謂的“bug”便是當安妮拒絕與亞歷山大一起前往馬其頓,二人分別之後,她早已看到了桑米拉之死的照片,導演為了避免讓觀眾產生誤解,甚至透過安妮之口交代了當晚要與丈夫Nike共進晚餐,於是當她翻看照片的時候就是她與亞歷山大告別之後,晚餐之前。

    如果按照線性敘事,當時的亞歷山大還未離開英國,當時的桑米拉甚至沒有殺死亞歷山大的堂兄,而為何桑米拉之死的照片會出現在安妮的辦公桌上呢?

    緊接著,一通來自馬其頓的電話,更突顯了導演的用意,顯然這通電話是來自亞歷山大的侄子基里爾的,在那個時候的基里爾甚至在禁言修行,又如何做到給安妮打電話呢?

    “時間不逝,圓圈不圓”就能完美的解釋這些看似bug的安排,電影中導演努力去營造了一個敘事結構上的環形,然後他又十分精妙的在關鍵的地方摧毀時間線上的合理性,讓觀眾所理解的故事與失控徹底脫節。

    三個故事情節上整合到一起,可以完成所謂的閉環,但時間卻似乎在每個故事上定格,致使它們獨立成章,彷彿發生在三個時空之中,卻彼此相互關聯的故事。

    這樣的處理使得每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著一種神奇般的處境,同時活著也同時死去。

    ●在故事二中,安妮看見了桑米拉死去的照片,在這則故事中沒有任何多於情節提起遠在馬其頓發生的一切,照片上的女孩的確是死了。但是隻有在我們看過故事一之後才會有所理解,這個女孩是桑米拉,她此時還活著。

    ●故事三也一樣,安妮試圖聯絡亞歷山大,在這則故事中,關於安妮沒有任何多於交代。然而如果我們情節上結合故事二來看,則是安妮接到了基里爾尋找亞歷山大的電話,而嘗試聯絡亞歷山大,那時桑米拉已死。而這邊,桑米拉卻完好無損的活著。

    ●故事一中,逃出修道院的基里爾對桑米拉說,他會投奔遠在倫敦的叔叔,在這裡亞歷山大是活著的。而如果我們看到故事三便會得知,亞歷山大早在桑米拉躲進修道院之前,便已經死掉了。

    正是這種撕裂了時空與敘事之間的關聯性,看似多個時空卻共用一條敘事脈絡的獨特手法,讓這部電影整體呈現了一種悲天憫人的宿命感。在無休止的迴圈之中,相關角色不可逃避的被捲入這場永不停休的悲劇之中。

    三、電影中“暴雨”的隱喻

    1、隱喻了對凌駕於個人情感智商的、無休止的戰爭以及極端暴力的控訴。

    電影分為三個章節,言語、面孔以及畫面。

    ●言語篇

    言語中的基里爾禁言修行卻愛上桑米拉,併為此破解,而將死之時的桑米拉對他擺出禁言的手勢。

    言語是人類在面臨不公時最直接的申訴手段,而在喪失理智的暴力面前,失去了原本的力量。

    ●面孔篇

    面孔中的安妮看著照片的人物,有難民,也有明星,後來她對亞歷山大說,他從波黑回來之後,樣子看上去不一樣了,而安妮的丈夫Nike,最終在餐廳中死於無端的襲擊,面孔盡毀。

    面孔是我們接觸各色人的第一印象,或是難民的哀傷,或是麥當娜的氣場,而相對於暴力,似乎永遠都是血淋淋的。

    ●畫面篇

    畫面中的亞歷山大最後放棄了攝影,因為他透過相機,簡介殺死了一位囚徒。作為一名攝影師,照片的畫面失去了真實性,使他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他同安妮反覆提及所謂的“選擇立場”,而最後亞歷山大也以生命付出代價選擇了真相與正義

    三段故事中,導演有意安排了大量雷同的劇情出現,比如都會出現嘔吐、死亡、雷聲等,在強調了宿命般無法逃離中速暴力的惡性迴圈之下,也毫無遮掩的將這暴力露骨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仔細思考電影中的三場死亡,桑米拉死於自己的親哥哥之手,壓力山大死於自己族人兄弟之手,安妮丈夫死於暴徒之手,

    在無休止的種族矛盾之中,在無休止的暴力怪圈之中,最終反噬自我,人們喪失愛情,喪失了親情,喪失了友情,暴力似乎成為唯一的對話工具,在這戰火連綿的土地之上,在這無法融合的族群之中,世代隔閡,萬劫不復。

    2、“暴雨”代表著洗刷以往的罪惡,也暗示了“暴雨之後”重換新生。

    不過導演也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電影中有一個大明白人,就是村中的醫生,他看得最透徹。他親手接生了小羊,創造了生命,他認為全世界就像看熱鬧不嫌事大一樣看待他們,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雙手不用再沾滿鮮血。

    而電影的名字《暴雨將至》中的那場“暴雨”,也是導演在這仇恨與暴力的迴圈劇情之中,設立的一個突破口。

    三個故事,每個故事在暴力空降、死亡來臨之時,都會雷聲滾滾。劇中人物也都會反覆說:“暴雨要來了。”但是,直到整個電影的最後,在壓力山大死去,桑米拉逃離的時刻,這場暴雨才最終來臨。暴雨在這迴圈的悲劇之中串聯起了打亂了的時間線,從而有始有終。

    壓抑的空氣凝聚著暴力的恐懼,而最終降臨的暴雨好像洗刷了整片土地上的仇恨與罪惡。

    導演希望這場暴雨或許是某種程度上的結束以及開始。桑米拉在電影的剛開始就死去了,而最後的暴雨中她逃離了,奔向修道院的桑米拉即將遇見基里爾,或許雨停之後,是另一番開始,或許他倆會一起離開,前往倫敦。

    怎麼說呢,《暴雨將至》攝影優美,配樂好聽,敘事多樣,內涵深刻,是一部難得難得再難得的電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長安有多少街坊?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