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韓老哥HanKeQln
-
2 # 無眠的鬼
我認為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觀眾的要求,二是對於藝術的追求。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因為人總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看到別人的冒失或是滑稽就會感到快樂,比如小丑。
我喜歡的一位喜劇家,卓別林。他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很小就要做事幫助家裡減輕負擔,被發現有表演天賦就做了演員。在淘金者裡他表演吃皮鞋,還吃得津津有味,我看的時候笑得很開心,但回過頭來想,人都餓到吃皮鞋了,這是個悲劇。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才會引人思考。如果喜劇只是喜劇的話,只會讓人哈哈大笑。
-
3 # 南山水影視
題主你是想看純粹的喜劇吧,就是單純的讓人笑,開心,畢竟生活已經這麼難了,我看個喜劇就是為了圖個開心,結果你還給我來個煽情,你要真演得好就算了,關鍵還強行煽情,讓觀眾真的是哭笑不得。
之前的喜劇不是這樣的,感覺從歡樂喜劇人出來以後就有了這種模式。估計是發現這種模式比單純的讓人笑簡單,成本低,而且還政治正確,隨便收穫一大片讚揚。
看喜劇還得被教育一頓,人生已經如此艱難,看個喜劇還不忘提醒你人生真的很難,你要振作,希望這類的喜劇以後少點,真的不喜歡。
-
4 # you有尤憂
大家可能發現了這麼一個問題,好多喜劇我們笑著笑著就哭了,現在更多的喜劇都夾雜著一絲絲或者是更多的悲劇。為什麼現在的有些喜劇都要強調悲劇呢?以完美結尾不好嗎?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 理念已經開始改變了以前的喜劇純粹只是為了搞笑。影視劇發明出來不就是為了供人娛樂的嗎?後來慢慢的發展,出現了更多方面的意義,人們不單單滿足於單一方面的追求,而嚮往多元化的趨勢。就像以前一樣,人們生活困難,只是滿足於物質上的充足,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滿足大部分都能達到了,開始追往精神上的富裕。這勢必會造成電影的多元化發展。因為以前單純的喜劇已經無法進入現代人的精神世界了,換句話說人們希望觀看多元的影視作品。而且現在的影視作品都往立意深刻方面靠攏,悲劇更能博得人的同情,能夠使人產生共鳴,能夠諷刺社會中一些不良現象,揭露社會中的一些黑暗,能夠引發人的思考啟迪。這樣社會才能變得越來越美好。
2. 為什麼現在沒有以前的那種純搞笑作品了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長大了,我們成熟了。總有那麼一句話,小時候我們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我們笑著笑著就哭了。以前的我們太單純了,有一個天真的童年是多麼美妙的事啊。所以以前的我們看這些影視作品總會忽略很多悲劇色彩,單單記住了令我們捧腹大笑的劇情。而且我們的思想還不夠成熟,對於影視作品中的那些悲劇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現在我們長大了,看影視作品的角度也變了。我們變得越來越成熟,漸漸的明白了生活的艱難,慢慢感悟到人生的不易。所以對於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悲劇色彩更加的敏感。就像聽一首悲傷的歌一樣,很多人都說初聞不識曲中意,再聞卻成曲中人。
3. 喜和悲交相呼應,互不分離趙薇曾經說過喜劇的核心就是悲劇。悲和喜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它們卻互不分離。怎麼理解這句話呢?比如說喜劇大師卓別林。他的喜劇作品中往往都是對那個時代的人、事或者制度的諷刺。他的滑稽動作往往會讓我們捧腹大笑,他在工廠中擰螺絲雙手擰到條件反射,他在馬戲團中的滑稽表演都能夠讓我們開懷大笑。我們笑他滑稽的同時他不就是正在經歷著悲劇嗎。
可以這樣理解,當一個陌生人在大街上對著你哈哈大笑,你是不是會很生氣呢?憑什麼笑我呢?這當中是不是存在著某些嘲諷的意味呢?而嘲諷不就是自認為的一個高姿態的人對一個低姿態的人的神情呢?而這當中的高低差不就是現實當中處處存在著的嗎,雖然我們處處宣傳著人人平等,雖然相較於以前改善了好多,但是人人平等的道路建設還是很漫長的。喜劇中的哈哈大笑其實就是我們以高姿態的方式嘲笑那些低姿態的人,那這裡面的核心不就是悲劇嗎?如果我們和他一樣的境遇我們估計不會自己笑話自己吧。
所以對於一部有深度的影視作品,往往其中都會夾雜著些許的悲劇。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人生。
-
5 # 鄭捕頭
“喜劇的核心是悲劇”,這句話在近些年來非常有市場。觀眾這樣認可,喜劇演員們也就更加如此去創作,造成結果是喜劇為了悲劇而悲劇,最後成了讓人笑也笑不出來,哭又哭不出來,只能算是哭笑不得。
君不見,不管是春晚小品還是《歡樂喜劇人》等舞臺上的作品,前面總是鬧鬧哄哄的表演,到最後兩三分鐘突然畫風突變,角色們說出實情,鉚足力氣想讓觀眾們再哭一把。但觀眾哭得出來嗎?因為笑和哭之間根本沒有合理的過渡,最後純粹是為了煽情而煽情。
也因為此,《歡樂喜劇人》常常被調侃為《煽情悲劇人》。試想一下,陳佩斯和朱時茂當年的小品《胡椒麵》如果放在《歡樂喜劇人》的舞臺上,最終得一個什麼名次?
陳佩斯朱時茂早期小品不追求意義《胡椒麵》是1989年春晚上陳佩斯和朱時茂二人表演的作品。
兩人當時的小品演藝事業如日中天,在春晚舞臺上演出過不少小品,這個作品在其中並不算十分顯眼,但特點也比較突出,沒有幾句臺詞,基本是一出啞劇。
兩個人在那之前已經演過《吃麵條》、《羊肉串》、《警察與小偷》等幾個大受歡迎的作品,這些作品大多以語言取勝。大概也是想尋求突破,這一次倆人在1989年的春晚上出演了《胡椒麵》。除了開頭和結尾,中間基本上沒什麼對話,但觀眾仍然看得津津有味,該笑的地方還是會大笑。
陳佩斯形體動作上誇張又精彩的表演,在這個小品中表現得非常充分。多年之後再看,還是會被他脫光膀子向朱時茂示威那一段的表演發出讚歎。對於當時的觀眾來說,這個片段是爆笑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小品表現了一些什麼呢?它諷刺了陳佩斯的素質低下?諷刺了朱時茂的吝嗇小氣?還是諷刺了飯店服務不到位?
顯然都不是。這是一個典型的沒有太多意義的喜劇小品,它不教給你任何道理,不給你什麼啟迪,就是想單純地逗你發笑,發出一些沒有意義的笑來。
小品越來越煽情八十年代春晚上的很多相聲、小品都是沒有太多意義的,比如前面所說的《吃麵條》。據說,當時春晚導演黃一鶴是下了很大決心才決定讓這個小品亮相,有問題準備自己承擔。事實證明,現場觀眾發出了當晚最為開心的笑聲,這種笑顯然也沒有意義。
再如王景愚的啞劇小品《吃雞》,演的是一個人歷經困難將一隻雞吃掉,完全沒有任何諷刺或歌頌在裡面。人們看到表演者在臺上笨拙而執著的樣子,發出了最直接的笑。
再後來,盯著春晚的人越來越多,小品和相聲等語言類作品逐漸就被賦予更多意義,創作也戴上更多枷鎖,一個作品不能只是讓大家傻樂,還要讓人們悟出一些什麼,學到一些什麼。
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就是這幾年的春晚,幾乎每個喜劇演員都像是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觀眾笑也不是哭也不是,看坐在現場的他們真是難受。
如果說此前春晚的作品只是把意義作為創作主旨之一的話,這幾年的小品幾乎就把意義當成了唯一目標。而老百姓看春晚,是來找意義的嗎?
《歡樂喜劇人》變了味道相比之下,最開始幾季的《歡樂喜劇人》上的小品要受歡迎得多。大部分創作者並不把意義放在第一位,相對寬鬆的氛圍讓他們放得夠開。創作的出發點首先是讓人發笑,如果最後能產生一些意義,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非一味的主題先行。
但這幾年的《歡樂喜劇人》作品也變得越來越索然無味,編劇脫離生活是一方面,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前面鬧劇,後面拔高,使得作品都是兩張皮,從讓觀眾笑到讓他們哭缺少有效的銜接,看上去非常不自然。
郭德綱的相聲尤其早期的相聲為什麼大受歡迎?他那時在劇場表演沒有那麼多顧慮,也不用承載什麼意義,把人逗笑觀眾就歡迎,下次他還買票來聽。當時的春晚相聲已經大勢已去,人們以為相聲就是那麼說的,沒想到半路殺出個郭德綱,讓人們感嘆原來相聲還可以這麼說。
退一步說,主題先行的命題作文是不是就出不了好作品?也不盡然。同樣是所謂反腐題材,有一年春晚麻花團隊的《投其所好》也非常精彩。侯寶林先生的相聲《夜行記》也是命題作文,主要是為宣傳交通安全而作,立意是臨時決定的,但仍舊成了經典。
不是所有喜劇都適合追求悲劇核心重現再來看“喜劇的核心是悲劇”這句話。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如果是大喜劇,比如一部大電影,是可以這樣做一些追求的,但也不是每個都使用。而對於舞臺上十分鐘的小品來說,如果這個題材適合最後放一些情懷類的內容進去,那當然可以這樣昇華,但如果這就是一個完全搞笑的內容,最後就沒有必要硬加入煽情的部分。
或者可以這改一下,喜劇的核心可以是悲劇,但不是所有的喜劇都適合追求悲劇效應。
回覆列表
過去是憑表演功底真情投入的舞臺、影視效果!現在是把觀眾捂在畫面裡搧你的情、撓你液下肉生生讓你笑、不笑不行!不哭不行,不哭裝哭要效果!不笑不哭不換畫面,或和你急、或和演職人員急、現在影視曲藝都一樣少了真功夫、多了小動作!編,導,演一塊上手和觀眾生生逗你玩!!!和小紙包裡二字袍祔,撓撓!(和馬三立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