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山毛春旺
-
2 # 明貞
人之初無我而任自然故性本善,人之中性己變是有了自我各種欲求和執著故性己變,人老了自我和執著心就淡化了,也就近似於無我,所以稱老比小。老小都是無我而失控的狀態,而人的意義在於自我主宰,然後擁有愛情親情友情並永享之。
學佛修道,是人的助力,但不是人類的初衷和歸宿。人類的初衷和歸宿是家和愛情,而佛道的志向是天地之永恆永存,以人類並萬類為用。
-
3 # 使用者3485258452薛飛虎
這是談人性的問題,小孩得母乳餵養,知道母愛,家人愛,沒有爭鬥意識,故多善;人之中,經歷人世艱險爭鬥,知道社會還須競爭,保護自己我,故對人提防而變化;人到老,失去公利心,壽不長了,有轉善向。所以,人的成長過程鑄就了他的心性,遇善良則多善,遇坎坷則多防,遇爭鬥則多好猛。從世界範圍來講,還有大的戰爭,影響著人類,還遵守著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受外部原因,人性還會在較長遠時間仍要防他。人性的變化是正常的自保特徵,只是要分清敵與友就好了。
-
4 # wz蛋蛋奶奶
第一種講人之初。因為人剛剛出生,本性都是善良的,對眼前的自然世界充滿了新奇感。對父母親來說,哪怕是家裡再貧窮,給予孩子的恐怕也是手中最好的東西。父母對孩子未來都寄託了最美好的希望。沒有人希望自已的孩子長大了沒有出息,做違法亂紀的事。就拿我家小孫子蛋蛋來說,從小我就教他如何懂禮貌,尊老愛幼,有東西大家分享等等。每個星期五我都要帶蛋蛋坐地鐵去上英文課,每次在地鐵上,他只要看到有老人站在那裡,每次他都會給他們讓座,做的很好。還有就是吃東西。他會和大家分享,而不是吃獨食,他會先分給大人吃,他自己最後一個吃。還有就是乘電梯時,他會讓老人先進。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這和家長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第二種人之中性已變。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或好或不好,完全取決於所處的環境的好壞,以及所接受教育的影響。特別是教育,不僅僅是學校,也包括父母的教育。這些教育都對人的一生成長產生重大的影響。就拿蛋蛋奶奶來說,參加工作後,發現人與人的區別很大,有積極向上的人,有消極的人,有無私奉獻的人,也有好吃懶做的人。就看你怎麼去選擇,你要做什麼樣的人,蛋蛋奶奶就選擇積極向上的人,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他們傳遞給你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所以蛋蛋奶奶爭當先進,工作成績也很優秀。
第三種講人之老性還小。我的理解是人生經歷了歲月的磨礪,也經過了社會的風雨,人間的冷暖,不論事業成功與否,家庭幸福與否,其性情都開始走向平穩,希望迴歸到孩童般的世界了。人們常說老人就是老小孩,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俗話說:"隔代親"也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我帶小孫子,一天不見就想他,見到孫子後特開心。他外公外婆要是幾天不見,電話就來了,甚至有時晚上很晚也要過來看一眼。這都是老年人的特徵。當然了,人老之後把名譽地位看做是過眼煙雲,不在爭強好勝了,唯有健康是最為重要的,也是性情轉變的重要原因。總之三種性情都是人生躲不過去的重要階段,就看你怎麼把握,唯有各自把握好才是人生的贏家!
-
5 # 友恭書苑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認同的。因為,人的一生都要經過四個階段。1、從呱呱墜地至蹣跚學步階段,2、童年至少年階段,3、青年至中年階段,4、也就是老年階段。人性同樣也隨著人生的每個階段的變化而轉變。
第一階段:人生第一階段,是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時,那時,人性是最純潔的,也是最簡單的。沒有雜念,沒有奸詐,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只有餓了,尿了時就哭,飽了就笑,就睡。又或是哇哇學語,十分可愛。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來源。如圖:
第二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事物的接觸由懵懂轉向清晰。此時,人性漸漸的產生了好奇心和叛逆心,這個階段,往往說話,做事總是跟父母對著幹。這就是人生童年到少年的轉折點。也是人性的初始轉變時。
第三階段:正是成家立業之時,此時,由於生活的負擔、家庭的煩瑣、工作的壓力等等因素,更容易使人的本性發生變化。更有甚者,由於金錢,利益的誘惑常常喪失人性,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不擇手段。這時的人性已經完全轉變了。
第四階段人生已從少年、中年慢慢的轉入到老年。這個階段的人生相對平淡,穩重。沒有了生活的負擔和工作的壓力,心情也從此輕鬆了。此刻,人的本性又有了新的變化,而這次的變化,卻使人變好動,嘮叨。有的甚至變得跟少年時代一樣,精神煥發。所以才有了“鶴髮童顏”話語,以及應了“六十花甲轉少年”的諺語。因此,這也是我認同“人之初性本善,人之中性己變,人之老性還小”原因。
-
6 # 三樂散人
人之初性本善,是因為嬰幼兒幼稚清純,吃與玩之外,別無所求,對外界都是你對我笑,我就對你笑的純真;人之中性已變,是人在成長中接受不同教育,受不同工作與生活環境的薰陶,受不同親人、同事和朋友影響,逐漸形成不同的“三觀”,善惡不同,美醜各異,所以說“人之中性已變”,概括精確!而人之老已還小,是說人至老年,有如“船到碼頭車到站”的感覺,漸漸放下了爭名奪利的念頭,開始注重養生,樂己所樂,童心漸生也。故我贊同“人之初性本善,人之中性已變,人之老已還小”一說!
-
7 # 情迷山水
謝謝您的邀請!我並不贊同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說法,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一種來自內心的反感,一個只在口頭上講道德,沒有實際行動的人,我是不看重的,孔子任職魯國的宰相三天,就把法學家少正卯斬頭暴屍三日,孔子殘暴的原形暴露無遺,切底改變了我以前對孔子的敬重,一個心場怨毒,手段殘忍的當權者,無論如何也不能和善良相提並論。
七十年代的批孔運動也許是對的,如果孔子不殺少正卯,我們現在的法律系統也許會更加完善。試想孔子當年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就剩一個顏回沒跑到少正卯的學堂聽課,一個對學生有巨大吸引力的老師,沒有過人的智慧,是不會得到這麼多人擁戴的。
當時的封建社會就是缺少了法律法規的武器,導致王權氾濫,犯錯者連誅九族,“理”字是怎樣造出來的?王者,有田有土是理也!權傾天下,無法無天,一句金口,可濫殺天下無辜,一個沒有法律的天下,用道德約束人類的邪惡,沒有法律的管制是不行的。人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沒有法律,說善良只是一種欺騙。我可以推翻人之初性本善這一個說法。
人之中,性已變。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人從誕生到成長,盛極而衰,中年人經歷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心態、性情也隨之改變,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生。
人之老性還小。老人轉少兒,思想與行為上老年人是比較常見的。生命是迴圈生息不絕的,一切生物是不會有永久之說,人到了暮年,生命將回歸自然,對生命的眷戀,情感行為迴歸童年,是每一個老人對生命的最後期盼。
-
8 # 小荷盤中立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中性已變。這兩句我認可。人之老性還小,這句話可能不至我一人難以接受。特別當今社會時不時的報出公交車上因年輕人不讓座,出囗傷人是小事,甚至有些老人還以老賣老出手打人!那裡又出現老人碰瓷、訛人事件。唉!人之老性何少!
-
9 # 小劉品娛樂
額、可以認同,人在中年曆經這麼多事情,已經被歲月磨練了一番,各方面都會有變化,也許只有老了才能看透這世間種種情懷。
-
10 # 乘勢2019
人之初無所謂善惡,但可肯定人之中性已變。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的外界因素很多加之主觀的意念形成人生三觀。人之老性還小有看破的有看穿的也有沒看明白的,但上天不會再給500年!
-
11 # 火火旺燊燊
謝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乃遷。人的本性、心性,極具複雜性,有善變的,有陰謀、又有陽謀。隨著受教育程度,德行、修養的不同,存在具大差異,但我始終篤信中華文化傳統美德,修身、齊家、方能治家國,積德行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願讀者朋友們,能篤行種下善因,終得善果!
-
12 # 夏沫夕
我覺得,人始終都有善根在身體裡面,只是被一些貪慾、嗔恨、無知,矇蔽住了善良的本性;如果不斷修身養性,那麼,不管多大年齡,善良的本性也會像“有灰塵的鑽石被風吹開”一樣――重現善良的光芒。
回覆列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遷。遷這變也。
也有人說,人之初,性本惡,性相近",習相遷。
從善變惡,從惡變善,大遷世界,反覆無常,古今一律也。
先說從惡變善吧。
古之周處,大惡之人,山之虎,河中蛟,人之稱三害也。
周處上山殺虎,下河滅蛟,搏鬥了三天三夜,人認為周處己死,拍手稱慶,周處聞之,難忍也。周處除兩害,為民辦了好事,人視而不見,還盼自已死,不明所以也。當他請教了陸氏後,知道了為人之道。朝聞道,夕死可也。最後周處幡然醒悟,為國為民,戰死沙場,是變也。
大漢奸汪精衛,少時不能說不善,不能說無大志,但在強敵入侵時,為已之慾,投降了,當了大漢奸,成了民族的大罪人。
私慾,是人性變差的誘因也。私慾膨脹,人性大變,由善變惡也。
在這經濟的大潮流下,私慾使部分人變得貪婪,自私,置國家利益與人民的利益與不顧,搜刮民脂民膏,那些貧官是也。為了私慾,為了金錢,不顧人民的安康與幸福,甚至置人民的生命與不顧,造假者奸商者也,但這些僅是一小撮也。
就整體而言,人性還是積極向善,向健康的方向發展的,不然,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繁榮的社會!
人們處處有周處,人們口誅筆伐大漢奸,貪官,奸商成了過街老鼠,人人都想得而誅之的大形勢。
所以,看問題不能以偏蓋全,不能只見樹葉,不見森林,所以,人性的大超勢是健康的向善的。這一點,沒有變。
人老了,性更成熟了,洞察事物的能力更強了,生活閱歷更豐富),知識積累更多,社會現象解得更透徹了,修養性更婦了,所以人性就更加完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