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守護寶貝天使

    因為孩子不夠自信!就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下點功夫,凡是自信心❤強大的孩子,就是他個子再小再矮也不會受人欺負,甚至還能領頭呢。 在家裡,和孩子做遊戲,假如孩子打你,你就大聲呵斥:”不許打我!”然後轉換角色,讓孩子也大聲喊出來”不許打我!”這樣也能給自己壯膽,自信心❤也就更強了。另外,把學習成績提上去,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也更尊重,老師也更關注。我孩子三年級時,也遇上了同樣的問題,當時他的成績只是中上水平,我給孩子說,如果把學習成績提上去,同學就會和你尊重你,在學習上你也可幫助他們,同學關係就更融洽了。經過一輪考試後,成績提高了,效果果然就出來了,孩子回到家,很高興對我說::媽媽,你的辦法真靈啊!成績上去了,同學對我很好了!”

  • 2 # 愛物志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多媽媽非常不放心,去幼兒園接孩子的時候,常有媽媽抱著孩子問:“寶寶,你的臉怎麼有個紅印,快告訴媽媽是怎麼回事!”“你手上的抓印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有人欺負你?”

    如果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受到了不公正對待,作為父母急需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怎麼消化掉自己的情緒------孩子被欺負了,我很心疼很憤怒。另一個就是引導孩子如何看自己被欺負這件事,幫助他們在集體中更好生活,避免傷害事件的再次發生。除此之外,家長還要留意一下自家寶貝是不是“易受欺負”體質,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往往會呈現出一些共同特點,不妨來對照一下。

    01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如果你回憶一下以前上學班裡經常被欺負的那個同學,他們往往都有唯唯諾諾,敏感膽小的特點,被欺負了也只是默不作聲,根本沒有反抗的意識和勇氣。

    其實這些同學都曾是高敏寶寶,他們內心脆弱、敏感、長期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對父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無論父母怎麼教孩子反擊,可孩子總是克服不了心中的不安和恐懼,做不到保護自己。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大都是從小沒有在心中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如果家長只是將自己的心疼、憤怒甚至“恨鐵不成鋼”轉化為責罵發洩在孩子身上,“你怎麼這麼沒用”,鼓勵孩子以暴制暴,孩子原本脆弱的內心將變得更加恐慌。要知道,已經被打、被欺負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得到安撫,家長要做的就是,用共情的方式,分擔孩子此時此刻的難過和痛苦,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02

    沒朋友的孩子

    性格孤僻,沒什麼朋友的孩子,被欺負了常常只能是孤立無援,施暴者還會抓住孩子的這個弱點,變得更加有恃無恐,反覆施害。孤僻、沒朋友,大都跟孩子的成長環境和性格有關,一方面是,孩子內向靦腆,不懂如何與人交往,無法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另一方面是,父母生活不穩定,孩子跟著奔波,不停更換環境,沒有穩定的友誼圈。

    要解決這個問題,父母還是要從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開始,不斷創造孩子與其他同齡人接觸的機會,和孩子分享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03

    與眾不同的孩子

    四歲的男孩貝貝,因為兩年前的一場爆炸燬容,到了入園上學的年紀卻沒有一家幼兒園願意接受他,理由是家長反對,怕嚇到其他小朋友……我們一直和孩子說人人平等,待人處事要一視同仁,當真正要接納不同的時候,做父母的反應比孩子還要強烈,這就是為什麼殘障兒童入學權利一直得不到保障。

    生而不同的孩子,在集體生活要面對超乎平常孩子的壓力和挑戰。這些孩子或因為身體缺陷,或舉止異於常人,容易成為其他小朋友攻擊嘲諷的目標。當然並不是所有被攻擊嘲諷的孩子都變成了任人揉捏的“軟柿子”,一些內心強大,自信開朗的孩子很快撕掉了被群嘲攻擊的標籤,擺脫被攻擊的困擾,反而一次又一次被捉弄哭了的孩子會反覆遭到傷害。

    想要孩子的不同被大家所接納,父母要教會孩子正視自己的不同,就像孩子有口吃,父母不妨儘可能地和孩子解釋,以後他會因為這個毛病被大家嘲笑,但這並不是你的錯,不要因為別人給你貼標籤,你就完全地否定自己。孩子自己內心始終保持對自己的認同,施害者的攻擊嘲笑便顯得微不足道。

    04

    體質偏弱的孩子

    體格弱小的孩子,在社交中沒有天然的優勢。被欺負了,想打也打不過,反抗也反抗不了,屬於典型的“心有餘而力不足”。而面對一個健康、壯實的孩子,施害者會有所忌憚,不敢胡來,畢竟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強身健體才是硬道理,父母可以多多和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鍛鍊身體,讓孩子扮演英雄人物,塑造孩子的陽剛之氣。

    05

    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

    有的父母對孩子保護溺愛過度,事事替孩子操勞,不讓孩子有獨立處理自己事情的機會。孩子自理能力差,長期依賴成年人,一旦離開了大人提供的真空環境,一個人面對危險,孩子便毫無抵抗能力,因而很容易被欺負。然後事情又陷入惡性迴圈,孩子越容易被欺負,父母越是緊張,就越容易過度保護,孩子就越缺乏自保能力。

    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他們要走出家門、走向社會,幾乎都會碰到被推、被搶、被“欺負”的情況。人生路漫漫,父母總不能一直陪著孩子,不公平的對待和那些友善的幫助和鼓勵一樣,都是孩子成長所需要的養料。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被欺負”的反應未必像大人想的那麼強烈。往往家長還在咬牙切齒,卻發現孩子已經“很沒出息”地又和同伴玩到一起去了。因此,除非出現暴力威脅、惡意攻擊,或者孩子跑來求助,否則家長還是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強行干預,甚至代替孩子出頭,激化矛盾。

  • 3 # 積木育兒

    小朋友們在一起玩耍,常常會發生一些糾紛,明明是一件平常看都不看一眼的東西,一旦兩個孩子在一起,這個東西就變成搶手貨,進而就開始爭搶,家長們如果不出面,孩子們就會打起來,但是家長們往往等不到最後,一旦有一個孩子動手,家長馬上就衝上去干預這場糾紛了。如果兩個孩子你打我我打你,家長可能不會覺得被欺負,更多的情況是,別的孩子來搶,就把玩具讓出去,被別的孩子推了一下,就在原地大哭等等,家長們看到這種情況確實很難不激動,自己在家精心呵護的寶寶,在外面接受到這樣的對待,怎麼會不心疼呢?但是心疼歸心疼,還是要回到解決問題、幫助孩子的出發點上。

    首先孩子在這樣的情境中吃了虧,家長比較好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安慰孩子,孩子被搶了玩具、被打了肯定也不舒服,家長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大傷,然後給講解一下剛剛的情況,讓孩子知道對方小朋友是怎麼想的,他的行為好不好,現在自己是什麼樣的情緒,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了,那麼家長可以給孩子解釋一下那個小朋友的行為,然後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比如我們拿一個別的玩具去和他換一下,或者我們先玩別的等一會再玩,如果是自己的玩具要教孩子怎麼把玩具要回來。引導孩子以更成熟的方式解決問題,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教孩子怎樣既能解決和別的小朋友的矛盾,也不委屈自己的意願。

    在完成了一次小小的“社交” 以後,家長要及時給予肯定,分析寶寶的行為和其他小朋友的行為,讓孩子能從更高層次的角度理解這件事情,培養孩子更好的共情能力,這樣才能讓孩子在下次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如何處理。家長一定不要去強化孩子被欺負的概念,孩子在遵守規則方面的能力弱,內心的需求直接表現在行動中,所以孩子會直接去搶東西,有些時候被搶玩具,被推打的孩子甚至覺得沒什麼,而家長的反應讓孩子覺得這是一件大事,但是孩子又不知道如何處理,只知道這件事情爸媽很重視,下次再遇到的時候容易緊張、有壓力,而這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家長又會擔心孩子怎麼總是被打的那一個。

    所以家長不要總是糾結於幾次孩子被欺負的情境,也去發現孩子做得好的社交情境,然後進行表揚與肯定,幫助孩子建立對於社交的自信心與興趣,而不要因為幾次情況而憂心忡忡,反而錯過了幫助孩子良好發展的機會。

  • 4 # 青青寶貝

    孩子總是被別人欺負,那麼家長是要認真對待。孩子經常性的受欺負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阻礙孩子社交熱情。

    作為家長,要怎樣處理好這件事情呢?

    首先,搞清楚為什麼別的孩子會總是欺負自己的孩子

    一般來講,孩子在成長過程被人欺負是避免不了的。可是當孩子總是被人欺負,那就要引起重視。我們首先從自家孩子身上找原因:孩子是不是不懂得表達,不懂得與他人相處;是不是喜歡多管閒事;是不是一點小事就愛哭鼻子;是不是太調皮搗蛋,總是去主動挑釁別人……先從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再對症找到可行的解決辦法。

    其次,給孩子普及這類知識點,讓孩子遠離危險,學會有效保護自己

    可以與孩子一起閱讀關於欺負他人、被欺負的童書繪本、故事等,讓孩子學會如何有效保護自己。比如《請不要隨便欺負我》、《請不要隨便摸我》、《不要隨便嘲笑我》、《不要隨便排擠別人》等等。這些繪本故事形象生動,透過故事情節引導孩子去思考,什麼是欺負人,什麼樣的事件算被欺負,以後自己碰到此類事件要怎樣有效保護自己呢。

    再次,父母可以在家與孩子一起玩欺負與被欺負的遊戲,教會孩子敢於有效反擊,敢於說“不”

    父母可以透過遊戲的形式讓孩子能更好的懂得如何正確有效的面對別人的欺負。在家多玩這類遊戲,那麼孩子出去碰到這種情況,就會懂得有效反擊。有時候別人經常欺負你,是因為你不懂得及時反擊而讓人家覺得你好欺負。所以,父母要教會孩子敢於說“不”。

    最後,父母要做孩子堅強的後盾

    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負,父母不要嘲笑挖苦孩子。得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有時也要敢於為孩子出面解決問題,做孩子堅強的後盾,讓孩子擁有一顆堅強勇敢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UFC249這場比賽夜魔輸給了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