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2
回覆列表
  • 1 # 十八子三個木自媒體

    古代皇帝的保鏢,在各朝皆稱呼為皇家衛隊

    大內侍衛,御林軍,錦衣衛?古代皇帝位高權重,一人之性命足以改變歷史。因此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都不敢對自己的安危掉以輕心,往往會組織、設定禁軍力量,保護他們一個人的安全。明朝的神機營、錦衣衛街知巷聞,其實早在周朝,禁軍形式的武裝力量已經出現。電影《錦衣衛》中的造型周朝的貴族已經有私人保鏢。《國語·魯語下》記載:「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御災害也。」天子的衛隊叫「虎賁」,而諸侯的家族侍衛叫「旅賁」,這種制度一直沿用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春秋戰國諸國的文化不同,各自保鏢、守衛的名稱也不一樣,如楚國叫「乘廣」,晉國叫「公介」、「公徒」,吳國有「君子」。秦一統六國之後,出現了刺客橫行的時代,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便是其中一例。獨攬大權的嬴政對自身安危自然倍加小心,於是設定了一個位列九卿的「郎中令」官職,並沿用到漢初。這個郎中令相當於後來清朝大名鼎鼎的「期門軍」、「羽林軍」,即皇帝的私人衛隊。當年趙高所任,正是「郎中令」一職。秦朝的九卿中還有一個叫「衛尉」的官職,屬宮門警衛。網上圖片秦朝的「郎中令」在公元前104年被「光祿勳」所代替。《漢書》記載:「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騎,屬光祿勳。又取從軍死事之子孫,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羽林孤兒。」南朝時「光祿勳」改稱為「光祿卿」,西漢末年還有「執金吾」(中尉)官職,地位身份都相當於御林鐵衛中的鐵衛長。隋唐時期,北周武帝和隋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禁兵和府兵結合,設計了一個衛府制的兵種,低階版稱為「隋唐十二衛」,高階版稱為「隋唐十六衛」(南衙十六衛)。唐朝開始更創新設定了南北衙兩大警衛系統。中唐之後戰亂頻發,均田制和府兵制都瓦解,南北衙(北衙禁軍)最後徹底代替了「十六衛」。大名鼎鼎的神策軍就屬於北衙禁軍系統。《新唐書·兵志》中說:「夫所謂天子禁軍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諸衛兵是也;北衙者,禁軍也。」柳公權《神策軍碑》由於宋太祖趙匡胤自己就是靠後周禁軍統領兵變(陳橋兵變)起家,因此他建立「大宋朝」之後,直接將自己的衛隊稱為「禁軍」,分馬軍、兵軍、弓軍三科,最高長官叫「教頭」。《宋史·兵志》載:「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小說《水滸傳》中林沖就號稱「八十萬禁軍教頭」,雖然八十萬有誇張的成分,但也說明了宋朝禁軍的數量龐大。而元朝中央禁軍則叫做宿衛軍,明朝皇帝身邊大部分都是錦衣衛,清朝皇帝,那就是大內侍衛。這些大內侍衛隨時隨地的保衛皇家的安全。清朝晚年,整個皇宮裡面的大內侍衛一共有1000多人,這些人全部都是武林高手,身懷絕世武功。

  • 2 # 歷史名人物

    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比較好奇,古代皇帝不可能一整年都呆在皇宮,如果皇帝出行那排場究竟會有多壯觀呢?據說光是抬一個轎子的人就高達36位,而且帶上的隨從更是超過了千人。當然如果皇帝是要是要微服私訪那肯定不一樣,但也不會少帶人,畢竟還是要保護皇帝安全的,只是出門肯定不能抬轎子而是靠皇帝用腳走了。就拿清朝的皇帝來說,康熙和乾隆就比較喜歡下江南,乾隆就是因為下江南把國庫的錢都要花完了。

    古代皇帝都被稱為九五之尊,皇帝們也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不論吃穿用度,都要講究。在出行上面,也是要擺足了架勢,必須豪華、氣派,才能彰顯皇家威儀。說到皇帝們的出行,就一定要談一下皇帝的龍車。

    皇帝們出門不比百姓,不論是在宮中還是外面,都是鞋不沾地,一定不能走著。不僅要坐著,還得坐出陣勢,一定是被眾多衛士和下人簇擁著。那皇帝們出門都是坐什麼呢?在古時,皇帝的坐騎被稱為龍輦,是用馬匹拉著前進。後來為了表現出皇權的尊貴,秦朝以後就用人力來代替馬匹。

    人力雖然不及馬匹力量大、速度快,但是勝在穩妥,不容易出事。這時候的車被稱為步輦。要說皇帝們對步輦的喜愛,真是一直從未放下過。唐朝時的《步輦圖》中,唐太宗端坐在步輦上,由四個宮女抬著前進,旁邊還有宮女給舉著扇子和打著傘蓋的,這樣的出行既有排場又有美色可看,實在是會享受。不過真有些替抬輦的宮女擔心,這體力活她們扛得住嗎?

    到了清朝時期,皇帝們不再用女人抬輦,宮裡有那麼多太監,自然要比宮女更有力氣。清朝《萬壽圖》中的步輦,是二十八人抬,相信裡面坐著的康熙皇帝一定是舒心無比,如騰雲駕霧一般。皇帝的龍輦不僅講究多人抬,更注重舒適。皇帝們平時日理萬機,休息的時間並不充裕,乘輦的時候忽忽悠悠的,正好能夠打個盹,養養精神。龍輦都有非常精美的裝飾,上面點綴最多的就是龍的圖案,周邊還會用上等布料裝飾。

    皇帝的龍輦,就像現代富豪的名車一樣,不僅名貴異常,而且還有多個型號。乾隆年間,皇帝把原來的五輦改為五輅。去不同的場合,走不同的路,甚至不同的天氣和季節,都有完全不一樣的出行方式。在紫禁城內,皇帝出行就選擇輕便的步輿;去郊區巡遊就乘坐玉輦;去祭祀和太廟祭拜,就要乘坐金輦。

    圖為乾隆皇帝乘坐的十六人抬的輕步龍頭輦。在文武百官的簇擁中,皇帝端坐輦上身後還有奴才舉著傘蓋,這樣的出行實在是氣派。在皇帝們乘坐的工具中,最豪華奢侈的就是玉輦,將近四米高,蓋高兩尺,整個裝飾的色彩以青色為主,要有36個人抬,出行時候是十足的土豪範。

    清朝皇帝們祭拜祖先時候乘坐的金輦,整體大小比玉輦稍小一些,蓋高一尺九,車身主要色調是黃色,由28人抬行。最樸素的就屬步輿了,周圍沒有帷幔,木椅是由金漆塗色,雕刻鏤空花紋,由16人抬行。

    想象一下,皇帝出行時候,端坐在太監們肩頭的高度。前前後後被多人簇擁著,身邊還有打著扇子和傘蓋的,真是把皇室的威儀展現到最大最宏偉了。看到康熙出行的派頭,真是讓人羨慕。怪不得古人都想做皇帝,光看這出行的架勢就夠讓人吃驚的,那平時享受的富貴生活更是讓人無法想象了。

    其實古代皇帝的很多生活條件都比不上現代,就算龍輦再好也不如現在的飛機快。皇帝們勝就勝在了那份隆重和派頭上。

  • 3 # 東方評史

    古代的皇帝看似雄踞萬人之上威風的不行,但其實也有脆弱的一面。

    這個脆弱的一面就是他比平常人更為怕死,所以他們對於自身安全更為重視。

    古代皇帝的保鏢隊伍是不是真得很強大到令人震撼的程度呢?

    其實不然,應該說影視劇把我們的腿都忽悠瘸了!

    皇家衛隊看起來很龐大,其實真的沒有什麼戰鬥力。

    荊軻刺秦王

    錦衣衛、東廠、西廠和血滴子,這都是出現在電影裡面的東西,武藝可能有一點,但都被神化了。

    說白了,武藝練得再好,不經過那麼幾場生死的拼殺就好像是花瓶一般中看不中用。

    也許平時動作練得乾淨麻利快,但到臨陣之時很有可能就舉手無措了。

    別的不說,我在此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大家想必都知道。

    在荊軻拿了地圖送到秦王跟前的時候,突然從地圖之中抽出匕首刺向秦王。

    嬴政在事件突發之間急忙扯斷衣袖跑開,由於秦王的佩劍太長一時之間拔不出來,而荊軻追的又緊,沒奈何只得繞柱狂奔。

    荊軻刺秦王

    那麼此時此刻那些殿上的大臣和眾多的侍衛在幹什麼呢?

    那些全副武裝的帶劍侍衛都在殿外的臺階上站隊聽候命令,如果沒有皇帝的召喚是不能帶劍進入的,而大殿上的那些眾臣都沒有佩劍。

    即便如此,如此大的動靜不可能不驚動外面的侍衛,結果是一個大國的國君沒有一個人能夠上前幫他解危,到最後還是靠著自己的敏捷脫困的,真是莫大的笑話。

    大秦帝國的侍衛也太訓練有素了!

    除了大秦帝國鬧出笑話之外,大清帝國的侍衛比起大秦帝國的侍衛來也是毫不遜色。

    荊軻刺秦王一是事發突然,二是眾多的侍衛都在大殿之外,來不及上前。

    但是嘉慶皇帝遇到的行刺事件,就足以顯現出大清帝國的侍衛有多麼的訓練有素了。

    也就是在1803年的早晨,嘉慶皇帝一行眾人正準備進入順貞門時,突然從神武門的山牆後面躥出一名大漢,披頭散髮的手執利刃直撲嘉慶皇帝。

    這可是滅門九族的行為,那麼此時的皇帝身邊有這種多的貼身侍衛,他們的反應又是如何呢?

    此時此刻他們全部都驚呆了,百餘名平時看似訓練有素的眾多侍衛都被眼前突然出現的情境嚇得手足無措。

    還好嘉慶皇帝反應算是敏捷,丟了御攆慌忙逃走。

    在眾侍衛驚呆了半天反應過來之後,上前擒住了刺客。

    這身手、這反應也真是夠好的了。

    那麼此刻是一個什麼樣的水平呢?

    對不起,他可不是刺殺雍正皇帝的呂四娘,僅僅是一個已經45歲,沒有絲毫政治目的和接受過任何刺殺訓練的一名普通廚子。

    由於身在社會的下層,貧困交加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感覺活的實在沒意思。

    要想自殺吧,又怕沒人知道,豈不是枉來一世。

    於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刺殺行為讓皇帝引起注意,藉機混個一官半職的。

    刺客陳德最終也沒能得到嘉慶皇帝的任用,而此次刺殺行動也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看似威風八面訓練有素的侍衛隊真的是形同虛設。

    可能平時在武術教頭的指點之下,每個人的武藝都練得虎虎生風,但是皇家宮苑一般不會有什麼大事發生,所以這些看似武藝高強的侍衛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驚心動魄的事件,而突發事件一旦來臨,大多情況之下都會顯得手足無措。

    這些養尊處優的宮中保鏢,既不同於臨陣殺敵的大將,也不同於行走江湖的鏢師,那都是一些久經沙場、遭遇險象環生的人,就是睡覺也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哪裡是這些在宮中養尊處優的拍皇帝馬屁的侍衛所能相比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紅一心為了公益事業,為什麼還有人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