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文史
-
2 # 打虎拍蚊
晉人著《三國志》中並未曾記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而《三國演義》則是明代小說家羅貫中根據後來幾個朝說書藝人及民間傳說甚至帶有神化色形的藝術,精心創作而成其中諸如"桃園結義","空城計″,"祭東風″,"草船借箭″,″關公顯聖″,"木牛流馬″,"諸葛妝神"等等都屬虛構成份。但劉關張雖未異姓結拜成親兄1弟,卻情同一家人,三人同甘共苦,休息與共,生死相依,榮辱一體,不求同生,義求同死,兄弟情深意重貫串《三國演義》始末,這種忠義當先的兄弟關係既使同胞三胞胎兄弟也未必如此。故雖非正史典故卻因忠義化身的劉關張之間的真情實感深得華夏民族千古傳頌,經久不衰。本故事堪稱經典中的精品,華人若能視劉關張為做人典範,則國家長治久安,國民榮享太平之福!
|
丨
-
3 # 說歷史的女人
首先確定:三國志中並沒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歷史事實。但是在民間傳說中有。依據見下文:
揭秘:“桃園三結義”的廣為流傳離不開兩個戲
爛作家 2017-04-27 15:35http://www.toutiao.com/i6413581623802987009/讀過史書的,都知道,在史書中並未記載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而且也都知道,桃園三結義,是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虛構的。那麼羅貫中到底是根據那些主要的民間傳說虛構的呢?根據目前的材料來看,最有代表性的出處主要是兩個戲本:
一是元雜劇《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中對該故事是這樣描述的: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謀自立,請關羽為帥。關羽殺死此人,隨後逃往涿州范陽。此時張飛正在當地開肉店。這天,張飛外出,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壓住一把刀,告訴夥計,如果有人能從巨石下取出刀,就將肉送給他,分文不取,並讓夥計記住他的住處。不久,關羽路過此店,聽說此事,輕鬆地搬開巨石,從石下取出刀,卻拒絕要肉。張飛回店後得知訊息,專門去到關羽入住的客店相訪,並拜關羽為兄長。二人後來又遇到劉備,二人見劉備長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劉備大醉而臥,只見有赤鏈蛇鑽進劉備七竅之中,關羽覺得“此人之福,將來必貴”,於是又共拜劉備為兄長。三人在城外桃園殺牛宰馬,祭告天地,並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二是元代《三國志平話》中的“桃園三結義”描寫得更為真實:關羽是平陽蒲州解良人,生得神眉鳳目,虯髯,面如紫玉,身長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傳》,每每看到亂臣賊子,就心生怒氣。後來,因本縣官員貪財好賄,殘害黎民,關羽一氣之下將縣令殺了,而後亡命逃遁,跑到涿郡。
涿郡有一本地人,姓張名飛,身長九尺餘,聲若巨鍾,是當地大富人家。這天,他正站在自家門前,恰逢關公走過。張飛見這個漢子生得狀貌非俗,於是向前施禮問候。關公便把自己的事告訴了張飛,聽了關公一席話,張飛覺得關公有大丈夫之志,於是邀其到酒店共敘。二人把盞相歡,言語相投,好像老朋友一樣。
這時,恰逢劉備在街上賣草鞋,賣完後也來酒店中買酒吃。關、張二人見劉備生得狀貌非俗,有說不盡的福氣。於是,關公向劉備敬一杯酒,這劉備也不客氣,一飲而盡。聊了幾句之後,三人乾脆坐在一個桌子上了。喝了一會兒,張飛說此處說話不方便,請劉、關二人去他家中一敘。在張飛家的後桃園內,三人在亭內擺酒暢飲。席間,三人各序年甲:劉備最長,關公為次,張飛最小。於是,三人結為兄弟,大者為兄,小者為弟,又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不求同日生,只願同日死,三人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
因為戲本是傳說,演義是虛構,但是桃園三結義的義薄雲天的情懷卻永遠活在華人的血液裡。
-
4 # Leo斌209216225
《三國志》關羽傳中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裡寫的是恩若兄弟,並不是結拜為兄弟,還有“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這句話抓住的是劉將軍這個稱呼,關羽稱劉備為劉將軍,所以是對主子的尊稱,並未稱兄長;另外張飛傳中說:“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裡說的是張飛稱關羽為兄長,而並未稱劉備為兄長。所以從這些記載中,認為其三人並未結拜為兄弟。從這個觀點來看,很多人贊同他們的關係很好,但是結拜不存在。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觀點還都只是臆測,第一句劉備和關張寢則同床,恩若兄弟,我們可以體會一下這種關係,這裡說的不僅僅是關係好,而是劉備和關張親近,以當時劉備的地位身家,和關張這種豪氣干雲的人在一起應該是志氣相投,以兄弟相稱,一起飲酒共論天下大事,喝醉了自然倒頭就睡,所以在那個摸爬滾打的時代,這三人的確是患難兄弟,如果說沒有過磕頭結拜,那也肯定有鏗鏘的誓言;後面那句“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人們都看到了前面的劉將軍,但是沒有看到後面的“誓以共死”,這句話很關鍵,怎麼能忽略呢,這裡不是說關羽願意給劉備效犬馬之勞,而是說發誓共存亡,這個“共”字,就說明了劉備是和關羽一起發誓的,並不是關羽單方面的,而關羽稱劉備為劉將軍,這則是在曹營的特殊環境下所說的,關羽身在曹營,他在張遼面前稱劉備為劉將軍一方面是一種尊敬,另一方面也是宣告一下劉備的地位,劉備是左將軍,關羽在敵營之時稱呼劉備為劉將軍並沒有什麼不妥。至於第三點,說張飛以兄事關羽,我們看一下《三國志》的全文再來分析,“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張飛和關羽是一起投的劉備,也就是說張飛與關羽還是先認識的,那麼張飛先稱關羽為兄長,這是符合邏輯的,並不是說劉關張三人,張飛只稱關羽為大哥,不稱劉備。
所以透過以上兩個論據來證明劉關張沒有結義,是站不住腳的。一個是不可考的,一個是斷章取義,自成其說,都是為了證明結果而匆忙找到的。但是為什麼大家要懷疑結義這件事情?因為《三國志》沒有明確說明!也就是說結義這件事情,在歷史上是不被承認的。
但是我們也知道,像結義這種兄弟情義的事情,歷史又怎麼會去關注呢!歷史關注的是政治,是權力,而不是所謂的情感!考證結義這種事情,從歷史的角度去考證本身就不太合理,而《三國演義》透過對史實的生動加工,對人物性格情感描寫的填補,創造出一個千古傳誦的事件,也不能一定就說是錯誤的。
上面的幾個記載不僅不能說明劉關張三人沒有結義,反而更說明了,其三人曾經誓同生死,情如手足。《三國志》費詩傳中:“今漢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為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這裡費詩也提到,關羽和劉備是手足兄弟,甚至於說劉備打的天下等於就是關羽打的天下,沒必要去計較官職的高低上下。這個不也是說明劉備和關羽之間的兄弟關係嗎?還有一個重要的事情,張飛在劉備打袁術的時候,鎮守徐州,當時劉備是將妻子也留在徐州由張飛照看,關羽在徐州為曹操所擒之時也是和劉備的妻子一起,所以關羽和張飛二人,與劉備內室之間也應該是非常的熟悉,所以,劉備並沒有避諱這些,這方面也可以看出關張二人,並不只是一般的君臣,也不只是恩若兄弟,而就是兄弟。
我們無法從史書中找到三人結拜的事實,但是從這些細節上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關張與劉備的關係是發過誓的兄弟,而且很鐵很鐵,像關羽這樣傲慢,張飛這樣率性的人,劉備若不是拿出真感情(至少是裝出真感情),關張二人又如何會這般死心塌地,心悅臣服地為劉備所驅使?所以,我們根本找不到理由來否定三結義這個事情,結拜這種事情依照關羽的表現和性格,完全是有可能存在的,至於《三國演義》的桃園,在這裡結拜又有什麼不妥呢?
-
5 # 邏輯文史游
這個問題要怎麼說呢,首先這哥仨的關係確實是好的不要不要的,而且在《三國志》中,關羽和張飛的傳記裡都有相關的文字記載。但是細摳字眼,三人關係是不錯,卻並沒有任何歷史資料顯示三人結拜過。
所以直接看史料吧,《三國志·關羽傳》有這麼一段文字:
一般來說我們瞭解桃園三結義這件事情都是從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裡得知的,三人按照年齡大小結為異姓兄弟,之後解決了人生中第一個大BOSS張角(可憐的角哥,總是充當三國遊戲裡的第一個BOSS)。而歷史上,按年齡來講關羽最大,張飛最小。
所以說這事兒也不能怪羅貫中,畢竟人家寫的是小說,只是參考了部分歷史人物和事件罷了。早在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之前,民間早就流傳著各種各樣關於三華人物的故事
了,比如元代的《三國志平話》,裡面就記載了不少三華人物的故事,其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就被記載其中。之後,各類元雜劇更是把這些經典的橋段搬上了舞臺,使得三兄弟結義的概念逐漸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到了羅貫中生活的年代,必然要順應大家的固有思維,繼續安排三人結義的橋段,誓共生死,同扶漢室。
不過無論怎樣,關羽和張飛確實是能算得上是劉備的忠臣良將了,只是最後三家都被晉吞併,也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了吧~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寧學三結義不學瓦崗寨什麼的?
-
6 # 孫博士侃歷史
“桃園結義”是《三國演義》中最為經典的橋段之一,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之間的深厚情誼也一直為世人所稱頌。然而,在史籍記載中,並沒有提到三人結拜的情況,那麼歷史上,劉關張三人到是什麼關係呢?他們到底有沒有結拜呢?透過分析《三國志》等史書中的一些側面描寫,或許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一、義結金蘭在東漢末年很普遍!
義結金蘭這種事情在東漢末年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而並非只是小說家的杜撰。比如《後漢書》就曾提到,董卓策反呂布後,就與呂布“誓為父子”,呂布也就做了董卓的乾兒子。馬騰與韓遂也曾結為異性兄弟,這件事記載在《典略》一書中。後來,馬騰的兒子馬超為了拉攏韓遂反叛曹操,還提出過要當韓遂的兒子,也就是要給韓遂當乾兒子了。此外,劉備和曹操就都以愛收乾兒子而出名了。劉備收養了劉封,而曹操則有曹真、秦朗、何晏三個乾兒子。
這種風俗並不只流行於北方,在江南,人們也同樣熱衷於此。在東吳方面,孫策周瑜、魯肅呂蒙、呂蒙甘寧都曾經行過“升堂拜母”之禮,這在情感上就與義結金蘭相差無幾了。
二、《三國志》中怎樣描寫劉關張三人的關係?
《三國志·關羽傳》曾提到“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顯然劉備與關羽、張飛二人的關係確實很好,已經超過了一般朋友的程度了。而《張飛傳》中又提到“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雖然不代表關羽與張飛曾經義結金蘭,但是至少可以肯定兩人的關係也是很親密的。
三、三國時期的其他人怎麼看待三人之間的關係?
劉備入漢中後,封了四大將軍,關羽因為與黃忠同列,心中很不高興。劉備的使者費詩勸解關羽,就提到:“且王(劉備)與君侯(關羽)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費詩的這段話充分這反映出了關羽在劉備心中的重要地位,就算是親父子恐怕也難做到“譬猶一體”、“禍福共之”吧。
關羽死後,曹丕的謀士劉曄也曾經評價過劉備與關羽的關係。在他看來“劉備與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有些人認為,古人有君臣如父子的說法,所以,劉曄才說劉備關羽二人“恩猶父子”。但這種解釋,與“義為君臣”重複了。在古時候,也有另一種說法,叫“長兄如父”。如果按照這種理解,也可以說明劉備與關羽的兄弟情誼之深。
四、關羽曾說過四個字,或許可以解開謎題!
關於早年委身於曹操時,曾經受過曹操的恩惠。曹操很欣賞關羽,便派關羽的好友張遼勸其歸順自己,還囑咐張遼發動感情攻勢。結果,關羽卻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這短短的一句話,讓張遼明白了劉備關羽之間的深厚感情是不能動搖的,也就放棄了招募關羽的想法。而關羽這句話中,最為關鍵的四個字就是“誓以共死”,這顯然不是一般朋友之間的許諾,這與我們常常聽到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正是人們義結金蘭時常說的話。
透過以上這些證據,我們可以看出,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拜過把子的可能性是極高的。事實上,劉備當初招募鄉勇抵抗黃巾軍之時,不但沒有名望、沒有地位,甚至也沒有什麼錢,這樣一個人怎麼吸引別人為自己死心塌地的工作呢?除了劉備自身的魅力,拜拜把子、拉拉關係,這顯然是最低成本的做法了。而當時的劉備甚至有可能還與其他很多人都拜過把子,只是這些人慢慢都消失於歷史的長河之中,沒有激起一絲漣漪。
那麼為什麼史書之中從未提及三人結拜之事呢?這或許是因為劉關張三人結拜的年代比較久遠,劉備佔據成都之時,結義之事就已經過了大約30年了。在那個戰火紛飛、顛沛流離的年代,見證過這件事的人大多都沒能跟著劉備走到最後的成功之時。另一方面,隨著劉備身份地位的逐步變化,劉備與關羽張飛之間的君臣分別也漸漸開始明顯。關羽張飛二人自然也要淡化曾經的“結義”之事。因此,如果當事人不提曾經的“結義”,旁人除了知道三人之間關係親密,自然也就無從知曉是否有過“桃園”之事了。
-
7 # 古今注
桃園三結義
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梟雄都想爭奪漢室江山,他們互相爭鬥,弱肉強食。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這一亂便引出三位英雄,成就了一段佳話。漢室後裔劉備,雖然以賣鞋為生,但有匡扶漢室,扶危救困之志。他與河北張飛,河東關羽意氣相投。三人決定同心協力,上報國家,下安黎民,於是來到桃園之中,殺牛宰羊,祭告天地,結為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如忘恩負義,天人共戮。
民間傳說桃園三結義只出現在《三國演義》和一些野史之中,《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等併為提及,此等重要之事,若真實發生,史書應該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桃園三結義應該併為發生,只是民間傳說。若根據《三國演義》的橋段,三人按照年紀進行排序,劉備最長,關羽次之,張飛最小。但其實,劉關張不應該是劉關張,而應該是關劉張。
《三國志》對劉備的出生沒有記載,但劉備死於章武三年,即223年,享年63歲。以年齡虛歲進行逆推,劉備應該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即161年。
關羽的年齡,《三國志》完全沒有記載,但根據清朝年間關羽家鄉出土的關侯祖墓碑記知,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即160年。
張飛的年齡,我們可以參考《三國志》,羽年長(張飛)數歲,以及《關公年譜》之說,張飛小劉備四歲之說。年齡排序:關羽>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只是民間傳說,為什麼會有劉備大哥的說法呢?
情同手足首先,劉備是君,關張是臣,所以劉備穩壓兩人一頭,而且舉大事者,名正則言順,劉備漢室後裔的身份剛好在壓兩人一頭。
其實歷史上,劉備起事之時,“劉備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飛之禦侮”。可見關張更像劉備侍衛,並非結義兄弟。劉關張雖未結義,但三人轉戰各地休慼與共,患難相攜,不是兄弟,勝似兄弟。《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三人寢則同床,那麼三人的妻子睡在哪裡?
-
8 # 葦說歷史
刀叔導讀:正史中,‘桃園’似乎連跑龍套的資格都沒有。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文中描寫到:
次日,(劉關張)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 念劉備、關羽、 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桃園結義”的故事情節對中國民間社會的人際交往和禮儀習俗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明代學者李贄在《過桃園謁三義祠》詩中寫道:“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誰識桃園三結義,黃金不解結同心?”
不過,天下大亂,人人自危,他們三個能管好自己,安穩活過小說第一回就算不錯了。天下再亂,和他們這幾個混在社會底層的草根能有多大關係。如果是出身名門、掌握實權的袁紹、袁術、劉表之流振臂一呼,玩一把結拜,大家倒是覺得要靠譜很多。
迴歸到正史,“桃園結義”其實是虛構的。《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在鄉里聚合徒眾時,關羽、張飛就已投其門下。劉備後為平原相,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關羽還說了一句話:“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
從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關係密切,休慼與共,患難相攜。關羽、張飛二人對劉備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終日侍立在劉備左右,保駕護航,不避艱險。但此句只說三人“恩若兄弟”,未見得是結拜兄弟的關係。關羽那句話進一步確定,三人未結拜,因為他稱劉備為“劉將軍”。
那麼,“桃園結義”這事怎麼來的呢?
它是元人根據民間傳說把故事寫進了《三國志平話》和雜劇。其中就有“桃園結義”一節,先是關羽殺了貪財好賄、酷害黎民的本縣縣令,逃往涿郡,張飛見他狀貌非俗,談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飲。恰好劉備賣履後也進了酒店,幾杯酒共飲之後,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張飛莊後桃園。各序年甲,宰白馬祭天,殺烏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為兄弟。這個和三國演義的描述其實就已經比較像了!
歷史上雖無結義之名,不過劉關張三人關係也是不一般。關羽和張飛都以驍勇善戰著稱,劉備特別寵信關張,視他倆為心腹之臣,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也有史學家認為,劉備待關張之情,勝過諸葛亮之說。
-
9 # 阿斗不傻
《三國演義》開篇第就是桃園三結義,這是三國演義故事開始。
後來很多橋段由此而來,作為小說而言,這無疑是個激動的開場,焚香告天地,在一個滿園桃花地方,共舉事,說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詞。多麼讓人壯懷激烈!因這份浪漫傳奇故事廣為傳播,無數人開始效仿,中國社會流行結拜異姓兄弟風俗,磕頭換帖“義結金蘭”絕對少不了桃園結義功勞。
可見,劉、關、張生死與共深情,已深深植人華人心中,那麼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先看原版故事: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梟雄都在爭奪漢室江山,他們互相爭鬥,弱肉強食。漢室後裔劉備,雖以賣草鞋為生,但有振興漢室,救閒扶危之志,他與河北涿縣同鄉張飛,山西解良賣棗出生的關羽,意氣相投。決定同心協力,救難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在張飛家桃園裡,殺牛宰羊,祭告天地。對天盟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如忘恩 負義,天人共戮。”就此三人結拜為異姓兄弟。
以上是《三國演義》杜撰的,並不是真實情況,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先看看史書的說法。遍觀歷史《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未提及此事,這就讓我們知道這事情不靠譜了。
不僅如此,三人年齡大小也有問題,最大的其實是關羽而不是劉備,他們年齡順序應該是關劉張,而不是劉關張。
劉備年齡-《三國志-先主傳》中劉備生年並沒記錄,僅說他死於公元223年,時年63歲。古人計算年齡都算虛歲,那麼劉備應生於漢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所以劉備生卒年應是161年-223年。
關羽年齡-《三國志》無記載。在《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中,關羽比張飛長几歲,飛兄事之。清康熙年間關羽家鄉出土關侯祖墓碑,上面記錄,關羽生於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六月二十四。所以關羽比劉備大一歲。
關羽生卒年代應是160年-219年。
張飛生卒年,根據《關公年譜》所說“張飛小劉備四歲”,那麼應該是公元165年-210年。
《三國演義》說法經考證後看,劉關張三人桃園三結義年齡應是劉備24,關羽25,張飛20。
但《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三國演義》為編造三結義合理性,於是說劉備是大哥,其實是對史書《三國志》中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的想象與附會,不足為信。為什麼民間傳說和《三國演義》中要稱劉備是桃園結義的大哥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劉備是君,而關羽張飛是臣,從行政級別看劉備始終大於關、張。
《三國志-先主傳》記:劉備”少孤,與母織蓆販履為業,不甚樂讀書,好交結豪俠,身長七尺五,垂手下膝。”一副英偉形象。還說他謙和待人,胸有城府,因此,“年少爭附之”。
後來,劉備得到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資助,有了錢,就興兵舉事。那麼劉備起事時,關羽張飛在幹嘛?《三國志-關羽傳》記,劉備“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飛為之禦侮。”可見,關張是劉備侍衛和下屬,而不是劉備結義兄弟。
劉備從鎮壓黃巾軍起,做過無數官職,有過無數地盤,逃跑無數次,隨劉備勢力擴大和職位提高。關羽張飛地位才逐漸顯耀,劉關張雖未結義兄弟,但在轉戰各地中卻是休慼與共,患難相攜的。共事時,他們是上下級,在私交上,他們確實親如手足。
《三國志-張飛傳》:張飛“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他們兩人則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劉備特別寵信關張,不僅因他倆是心腹,更因為關張都是以勇略著稱。東吳周瑜贊關張為“熊虎之將”,魏國程顯贊關張為“萬人敵”。
而《三國演義》不過是將這份君臣情意放大,最後做藝術化加工,終於成就一段桃園三結義傳奇故事。 -
10 # 上將噯福斯
有沒有結義不重要,劉關張感情好是真的。
關羽曾經親口對張遼說過,他與劉備“誓以共死。”也就是兩個人發誓同生共死!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曹操很欣賞關羽的為人,但是感覺關羽不會長久停留,就讓張遼以私人感情問問關羽。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是我與劉將軍發誓同生共死,不能背叛他。
誓以共死,不就是桃園結義的那句話嗎?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關羽與張飛的關係也很好。
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張飛與關羽一起追隨劉備,張飛像對待哥哥一樣對待關羽。
對於劉關張的關係,當時魏國、吳國的評價都是“恩若兄弟”或者“情同父子”。
劉關張三人,也踐行了他們同生共死的誓言。關羽張飛終其一生對劉備忠心耿耿,關羽張飛被害。劉備舉國之兵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雖然失敗了,但成全了義氣。
所以說有沒有搞個儀式桃園結義不重要,重要的是劉關張是真義氣。
-
11 # 浪兄筆記
他們的關係好於一般人是確定的,但三國志等歷史記載中,沒有聽說有這種結拜。
三國志成書於晉朝,離三國時代很近,應該可以相信的。至於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何要創造出桃園三結義這段故事?
1 是增添小說的生動趣味性本身小說電影等文化藝術創作,都需要適當的誇大,甚至聯想演義,這樣才更有可讀性,戲曲人物越豐富飽滿,越有個性或代表性,就越能有矛盾衝突感,容易有各自大起大落和起承轉合。
2 是作者所處的時代性每個人所處的各自環境都離不開時代這個大勢。羅貫中和施耐庵都是元末明初的人,雖然水滸傳寫的是北宋的事,三國演義寫的是魏晉的事,但都離不開那個年代的人偏好結拜。正如現在我們在怎麼看和寫歷史,都是用今人的眼光和風格,在論述前人的事。
-
12 # 文姬企吾
桃源結義不過是個形式,正史沒有記載也抹殺不了劉關張恩若兄弟的實質。 尤其備備醬數次困厄橫逆之際而不餒,奮起以梟雄之姿,轉戰千里而鼎足天下,登天子之位稱孤亦不忘兄弟昔日之情義,毅然決然起兵伐吳。尤其那句:“朕不為二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令人感慨系之不禁潸然。 可笑某些酸腐說什麼不該伐吳,取義成仁乃季漢社稷之根基,若備備醬在利益與情義取捨之間會選擇前者,那麼備備醬永遠只會是那個織蓆販履的孑然匹夫,又怎會有羽醬、飛醬、雲妹、臥龍桑、鳳雛桑這些海內人傑報之以死志,成就後世千古敬仰的大業!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只有那些能放下切身利益殺人取義之人,才會有其他同志誓死相隨,這也許是劉關張3兄弟桃園結義對後人最大的啟示,今之人寧不誡哉!
-
13 # 史海浮沉一月明
《三國演義》中第一回的標題“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永雄首立功”。得益於《三國演義》巨大的文學成就,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家喻戶曉。然《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裡面的情節三分真七分假,不可盡信。
在正史的記載中,從未有記載劉關張三人義結金蘭的記載。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劉備初起時,與關,張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終日侍立。這裡陳壽用了恩若兄弟四個字,從這四個字我們推測,劉關張三人關係非常密切,是否義結金蘭,不是特別好判斷。但是從終日侍立可以看出,劉備同關張二人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差。
《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少與關羽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就很直白了,關羽和張飛都是劉備的下屬,關羽比張飛年紀大一點,張飛把關羽當做哥哥一樣看待。非常明顯,劉關張三人並未義結金蘭。
《三國志·劉曄傳》記載:劉備與關羽義為君臣,恩尤父子。這是魏國劉曄評價關羽和劉備的關係,實為君臣,關係如同父子一般。請注意,這裡用的父子而不是兄弟,說明劉關張之間並未有義結金蘭的舉動。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三國時期蜀華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比較真實可信的,劉關張三人應該是沒有結拜成兄弟的。但這份感情,不是兄弟,勝似兄弟。
回覆列表
“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中,位置特別突出。再加上華人心目中一直有崇尚“義氣”的心理情結,對劉關張“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情心嚮往之,所以這個故事特別能引起中國男人的情感共鳴。以至於後世的文學作品裡,大多有結拜的故事情節,如說唐、說岳全傳、楊家將演義、水滸傳、明英烈等。
不過,也許令大家失望了,劉關張歷史上並沒有結拜。理由如下:
1、《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都沒有記述,沒有提及此事。
2、歷史上三人的真實年齡,最大的是關羽,中間是劉備,老三是張飛。如果真結拜的話,大哥應該是關羽而不是劉備。也許有人說,關羽可能會覺得劉備身份高貴,甘願讓劉備當大哥。我認為這不大可能,既然是兄弟,就只有年齒之別,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結拜時就存有功名勢利的心思,那就目的不純了。
3、《三國志·關羽傳》說,劉備和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三國志·劉曄傳》說:“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這說明,按照正史的說法,劉關張三人的關係的確很親密,親密得就像兄弟、父子一樣。像兄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不是兄弟。
既然三人不是兄弟,那為什麼羅貫中要虛構這麼一個感人的故事呢。其實,中國古代有殺白馬為盟的習俗。建安七年(202),袁熙的部將焦觸、張南背袁向曹,他們起事時就是殺白馬盟誓。後來,很多農民起義的頭領在起事時就用這種形式。比如元代紅巾起義,也是“殺白馬烏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為亂”。不過,他們是盟誓,並不是結拜。
以此推斷,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應該是跟大多數人一樣,由於意氣相投,在一起發過盟誓。《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棲身曹營時,曹操讓張遼去試探關羽到底有無心意留在曹營,關羽十分感嘆地告訴張遼“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這也佐證了說明劉關張三人的確發過誓言,相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
也許作者從三人曾經盟過誓這件事上得到靈感,才虛構出了“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為男人們描繪了一幅最美好、最感人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