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海沉思
-
2 # 淮城之外
什麼事都想做,說明你有上進心,有愛好,有想法,有目標。
但卻什麼事都不做,說明你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害怕做了會失敗。
這種矛盾、迷茫、焦慮的心情,如果不及時調整,會引發更多的自責、後悔、自悲。讓生活陷入一團糟。
所以,從現在起,開始行動,把自己想做的事全部羅列出來,進行篩選,選出20%特別想做的,然後一點點去行動,只要行動,就一定有收穫,哪怕失敗,也是經驗。
行動出真知,行動了就能找到樂趣找到自己的特長。你會如圖中的新葉充滿旺盛的生命力✊✊✊
-
3 # 莫若森淼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其實就是缺乏計劃性,想和做沒有很好的結合,產生了選擇上的焦慮、執行上的拖延、行動上的懶惰。建議和我一樣有此苦惱的朋友們,試著從以下方面注意:
1、按照輕重緩急計劃每件事情的落實時間。比如,早上起來練習半小時瑜伽;帶著老媽去公園散步;回來買菜給老媽做頓好吃的;午睡前後不玩兒手機;午睡後清洗打理過季衣服;晚飯後去修剪頭髮…這樣基本上就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
2、杜絕胡思亂想和浪費時間。有事情未完成的時候不要看電視、玩手機,這兩件事情消耗時間於無形。
3、計劃和完成落實到紙上。準備一個小本,寫上每天計劃完成的事情,完成一件後面打一個√。實在沒有完成的,註明下次計劃完成時間,直至完成。
-
4 # 破產再創業的小強
可怕……人一旦️各種患得患失的情緒存在,無論什麼事都不可能做好,也不會去做,每天腦袋都在想各種要做的事情,可是一到關鍵時刻,全部都否斷了,東也怕,西也怕,天冷了怕出門,天熱了又怕熱!又怕所做的事情被熟人知道,看到,又怕別人笑話,等等,都會導致一個人不會努力認真的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所以這種感覺太可怕了也怕跟這種人打交道
-
5 # 零凝
這是一種健康,正常,卻不良的心理!感覺焦慮卻無處著手。
一,這種心理是健康而正常的這種什麼事都想做,但卻什麼事都不做的慵懶或強迫的心態,每個人一輩子當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過這種狀態。從心理學對心理問題評判的共識標準來看,只有當心理髮生變形衝突的時候,這種心理才屬於異常。所謂變形衝突,也就是說出現不符合常理的變態行為。
二,這種心理是不良心理雖然心理健康,但卻免不了波動。而且有時候波動特別激烈,特別極端,也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比如激情犯罪。事實上健康的心理問題主要受到性格的因素影響。
所以什麼事都想做,卻什麼事都做不了,這種狀況通俗來分析是什麼呢?
A情況,是有強迫思維的完美主義者。什麼都想要,而且什麼都想做好,無法接受不完美,卻又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最終只能不知所措,焦慮而無處著手。
B情況,是懶散的行動障礙者。什麼都很想幹,但是就是懶散,怕吃苦怕累,不想動,或許身體也不好,喜歡拖拉,人生沒有目標和計劃,沒有動力,渾渾噩噩。
事實上,以上這兩種情況是完全不同而彼此沒有關聯的。
三,破解的方法針對A情況,採用脫敏的方法或許有效。也就是強迫給自己一個時間表,嚴格執行,不論事情做的好壞。透過時間,逼迫放棄完美主義強迫思維和行為。
針對B情況,同樣可以透過時間計劃表,逼迫去執行,去克服懶散的。
顯然,以上兩種情況都需要他人來協助督促,僅僅依靠自己,是很難解決問題的!
-
6 # 治癒不染
說明你有抱負,但同時你有畏難心理。
想太多做太少,最根本的原因是你沒有決心,當看到許多想做的事,太過龐雜,即使原本喜歡,後來也會被動牴觸,然後拖延。
有的人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事情,遊刃有餘,但大部分人同時處理多項事情還是會手忙腳亂,因為太多事情會分散人的注意力。
不如就專注一件事,先樹立一個目標,一個一個完成,慢慢來,走慢一點,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
7 # 李竹絲
這是懶惰的人,老是想不工作又有錢花最好,天下那有無緣無故掉下餅來,做人還是要勤勞致富才享受得安心實在,不要想入非非。
-
8 # 牛劉不牛
有幸回答這個問題。對於每個人來說,應該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那就是什麼都想做,但又什麼都不做。那對於這種情形,又將是什麼樣的感覺呢?
首先,就對於我自己來說,在出現這種情形時,大部分是自己感到無聊空虛的時候,自己很想去找點事情做,但是很多都是頭腦裡閃現了一下,而最後又控制住了自己的大腦,躺在床上或坐在凳子上,無所事事的就保持著發呆的狀態;
其次,當自己有點心累的時候,也可能會出現這種情形。當自己因為某一件事受到打擊時,自己會變得有點沉淪或者消極,明明知道自己還有很多的事,但是就是停留在意識層面,不去行動,也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事要去處理,但是又什麼都不想做,因為覺得自己做的沒有意義,沒有興趣的感覺,自己的內心沒有很強的動力;
最後,關於什麼事都想做,又什麼事都不做,更多的可能是我們的目標不夠清晰,我們的方向不夠明確,我們的動力不夠充足。只有當我們心中的目標變得清晰,我們前行的方向變得明確,我們內在是動力變得充足時,那上述的這些情形也將很少出現。
-
9 # 敘事島
拖延症晚期的我深有體會,可以這樣說,現在造成這種糟糕的狀態都是因為自己的懶導致的。
如果說能夠知足的話其實現在的生活已經很滿足了,有點零花錢雖然不多但是還是能夠偶爾出去玩一玩,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家庭雖不富裕但是溫飽還是能夠解決;偶爾曬曬太陽發發呆或許也會很快樂。
但是在我這種年紀,沒有能力又渴望著一切,當實力撐不起自己的慾望時就會陷入苦惱中:每天想著要怎麼改變,立志決心要當一個自律的人,羨慕別人那麼厲害,自己也要學好多東西,想好好讀書,讓自己有知識;想學ps、ppt等技能,讓自己有一技之長;想把自己那糟糕的英語學好等等,太多太多自己想學的了,結果是什麼呢?
ppt教程第一章還沒看完就已經懶得去看了,覺得時間太久了沒效果;為了讀書特地去買部kindle,最後就是放在抽屜裡躺著;英語還是隻會簡單的幾個單詞,週而復始陷入深深的痛苦裡面
後來我慢慢發現,其實為什麼自己總是想著做好多事,卻又一件也做不成,很大原因在於自己什麼都想要,太多的目標太多的渴望讓自己的精力不知道去哪裡放,所以我開始嘗試在一段時間內專注於一件事,給自己設立目標,讓自己感到做這件事有興奮感,像打遊戲一樣讓人慾罷不能。
-
10 # 濃縮的都是精華餘尚文
哲學家布里丹曾提出過這麼個有趣的現象:一隻毛驢飢腸轆轆,走著走著突然發現面前有一片嫩草和一垛乾草料,它走到嫩草的前面,想著乾草料會不會被別的驢吃掉呀?於是又走到乾草料面前,這時候它又想嫩草平時可吃的機會少,於是又走到嫩草面前,可這時候它又想嫩草太少了,還是乾草料多啊,於是這隻可憐的毛驢就在兩頭走來走去,最後還是不知道選擇哪邊,活活給餓死了。後來呢,人們就把決策中的這種猶豫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之驢"現象。
很多時候,我們什麼事都想做,但卻都沒做,就像這頭"布里丹之驢"一樣,兩邊的草料都想吃,最後一邊也沒吃上。
但我們要區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類似於布里丹之驢這樣,是因為選擇多而帶來的猶豫不決。以前我們總以為選擇是越多越好的,但其實不是的,有時候過多的選擇反而會給人帶來決策的困難。如果毛驢面前就一垛草料,它肯定會毫不猶豫把它吃掉。而有了兩堆,就增加了它的決策成本。如果我們再深究,這種決策困難的背後,是人們"魚和熊掌想要兼得"的貪婪慾望,過度擔心做了一個而錯失另外一個(沒做的那個可能更好)的"完美心理"而共同造成的。尤其是後一種心理,人們內心中,確定的痛苦是優於不確定的痛苦的,所以都不做的痛苦我已經感知了,但萬一做錯了這種後悔的痛苦就是未知的了,所以寧願不做。
這也給我們如下啟示:對於商家來說,要給消費者一定的選擇,但不能過多,像有些食品商家生產過多口味的商品,反而會讓消費者不知所措;對於我們自己,應該明確一兩個標準,迅速做出決策,如果實在面臨兩難選擇,不如隨機做出個決策,人們還有個習慣就是做出選擇後就會為自己的選擇找各種解釋的藉口。
第二種,不管選擇是不是多,就是停留於想法,而不付諸於行動,也即所謂想的多做得少。如果再深究,這往往一方面比較懶惰,"懶"的動,另一方面還是害怕行動了之後有更壞的情況發生。最好的辦法還是我們關注於行為本身,而不是行動的結果,這樣我們會有動力的多。
不論選擇多少,選擇一個就好;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現在就幹!
回覆列表
第一,這可能是一種能量耗竭的狀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沒有頭緒,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從哪裡入手,把所有的事情當成一個整體,啟動需要的能量過大,身體沒有囤積到足夠的啟動能量,就好像是一個耗電極大的遙控器,手上的電池已經發出不足警告,勉強啟動,也很快關停。具體參照電量紅燈下的手機。感覺焦慮,煩躁,無力,迴避,憤怒,急需攝取能量,尋找身體容易達成快樂、平和的方式。
第二,這可能是一種醞釀狀態的階段。在這過程中,頭腦風暴,處於靈感想法爆炸期,這時候注意積累,記錄想法,等條件成熟了心理身體準備好了自然開始著手完成了。當時的感覺參照高峰體驗,慢跑結束後的感覺,洗了熱水澡,曬了溫暖的太陽後的感覺。
第三,這可能是一個判斷的時期。判斷事情是否有價值,是否值得做,是否到了非做不可的時刻,如果沒有外力干預和內驅力推動,有些事不想做,不會做。可能有些想做的事情是不得不做,別人要求做的,是到時限非做不可的,會抗拒,煩躁。拖延症發作的時候,對自己會更多的指責、憤怒、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