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鶴涼
-
2 # healer-O
“厚積薄發”
厚積薄發:厚積:指大量地、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多多積蓄,慢慢放出。形容只有準備充分才能辦好事情。此句源於“君子厚積而薄發”一句。意思是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稼說——送張琥
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餘。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其食足而有餘,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鋤耰銍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三十而後仕,五十而後爵,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流於既溢之餘,而發於持滿之末,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吾少也有志於學,不幸而早得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且妄推之矣。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左思發憤創作《三都賦》
中國古代西晉時期,文壇成就最高的詩人左思,是晉朝時臨淄人(今山東臨淄)。他創作的《三都賦》名噪一時,至今仍被人傳誦。
然而,左思小時候智商很低,口齒遲鈍,學習成績平平常常,沒有一點過人之處。他稍大之後,便志存高遠,決心寫一篇讚頌魏、蜀、吳三國都城的文章《三都賦》。這個訊息傳出之後,一片大譁,他受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嘲弄,當時的著名文學家陸機就不懷好意地譏諷他說:"你這樣一個斗大的字不識一升的老粗先生,還想作一篇《三都賦》?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等你寫成了,也只配給我蓋酒罈子罷了!"
左思聽了之後,什麼話也沒有說,只是淡淡地一笑,可是在心裡卻暗暗下了決心:你說我寫不成,我偏要寫出來,並且寫得讓你們心裡羨慕!左思有了這樣的決心,在別人的嘲笑和譏諷裡,進行了廣泛的閱讀,深入的調查,大量收集有關三國都城繁榮昌盛的相關資料。
一切準備工作完成之後,他便關上房門,深居簡出,專心致志地構思,創作。他簡直有些痴迷入魔,在室內、院中,甚至茅廁內都放上了紙,不管在什麼時間,不論走到哪裡,只要想到一個好詞、一個好句,便立即用筆記下來,從不放過任何一次。就這樣,他向隅面壁,熬過了整整十年的酷暑嚴冬,不懈努力,專心著書,終於寫成了轟動一時的《三都賦》。
左思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中,沒有低下羞澀的頭,喪失自己堅強的意志,而是在逆境中奮起,"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終於不負眾望,完成了自己的驚世之作,這就是對那些嘲諷者的最好反擊。
●演講家萊斯 布朗左耳上的厚繭
美國當代最著名的作家、演講家萊斯 布朗先生,如今的演講酬金是每小時2萬美元。
當有人問起他成功的秘訣時,他指了指左耳上的一個厚繭,語重心長地說:"我初涉演講界時,一沒名氣,二沒資歷,更缺乏個人魅力和經驗。可我決心要在這個行業裡幹出點兒名堂來,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於是,我一天到晚給人打電話,求教演講技能,聯絡演講業務。成名初期,我每天至少打100多個電話,請求別人給我機會到他們那裡去演講 這個老繭是我獲得成功的見證和記錄,值幾百萬美元啊。"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嶽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於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為國施展才華。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越王勾踐(約前520-前465),是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卒,勾踐繼位。前494年,吳伐越,大敗越。勾踐夫婦入臣於吳,為吳王夫差養馬三年,臥薪嚐膽。前491年(句踐七年)返國,誓復吳仇。建都大越(今紹興),任用范蠡、文種、計倪等一批能臣謀士,勵精圖治,發展經濟,生聚教訓,國力大增,終於在勾踐24年(前473年),一舉吞併吳國。進而遷都琅琊,窺視中原,會齊、晉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周室,成為春秋霸主之一。
勾踐,春秋末越國國君,又名菼執。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越系古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
這些故事都在告訴我們一個深刻而耐人尋味的道理:成功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靜下心來日積月累的積蓄力量,才能夠“繩鋸木斷,滴水穿石”。
這也正是我喜歡這個詞的原因。
-
3 # 言勸
我很喜歡“開卷有益"這個成語。“開卷“就是翻開書,表示讀書。"有益”是有好處的意思。常用於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有得益。
“開卷有益"出自: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賢》三卷,因事有閥,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時候,各地還存在著一些割據政權。後來宋太祖將皇位傳其弟弟。在其弟弟趙光義即位後,才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任。趙光義當皇帝后改名趙光靈,在史上稱為宋太宗。宋太宗統一全國後,立志弘揚傳統文化,下令整理各種古籍。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百科全書叫《太平總類》。因為宋太宗對此書很重視,規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後全部看完;因而改名《太平御覽》,意思是太平興國年間皇帝親自閱讀的書。宋太宗政事非常繁忙,經常因處理其他事情而沒能按計劃閱讀這部書,於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補讀。侍臣怕其讀得時間長了,影響身體健康,太宗說:“只要翻開書卷閱讀,就會有收益,所以我不覺得疲勞"。由於其每天堅持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這就是"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的典故。
在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讀起書來如飢似渴,博覽群書。
唐代詩聖杜甫有句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所閱博群書不可記數,翻爛了很多書,書翻爛了,但書中的知識卻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腦子裡,一篇篇的佳作名詩便流傳千古,被人傳誦。
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說過:"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撲在書籍上就象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正因為其是個"書痴",才留下很多名著,如《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海燕》、《母親》……
開國領袖毛澤東一生特別喜歡讀書,在長達七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幾乎天天離不開書,行軍在馬背上看,坐火車上看,吃飯端著碗看。直到他去世前,眼睛看不見了,還讓別人讀書給其聽。正因為其博覽群書,才成為受全中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愛戴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的語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激勵了中國幾代青少年,為中華的崛起和振興而勤奮學習!
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仁裕《開元大寶遺事下》中的名句:“多讀心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一直作為本人的座右銘。我這半輩子以書為友、讀書為樂,使我受益一生。從上小學一直到高中,辦學校裡的黑板報、壁報非我莫屬,搞得有生有色,受到全校師生的稱讚。走進社會後教過書,搞過企業書記廠長,當過行政幹部,有點小小文采,寫出一手好字,很受領導的器重。
多讀書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4 # 高調的低音譜
我最喜歡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道酬勤這四個字!
天道酬勤:意思是說,上天會按照每個人付出的勤奮,給予相應的酬勞,多分耕耘多分收穫,只要你付出足夠的努力,將來也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收穫
在高中的時候,老師一直都在給我們說天道酬勤天道酬勤。所以後來這四個字就一直印在我的腦子裡,也成為自己努力學習的一個動力。有句話說的好“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雖說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報或者是得到的和付出的不能成為正比。但這也不能阻止自己努力向前的腳步,因為肯定的是不努力就不會有任何回報。
所以我覺得“天道酬勤”這幾個字,還是很受用的
-
5 # 手機使用者敢愛敢恨
一我最喜歡的成語是"海納百川",一個人的胸懷要象大海一樣寬闊,寬容大度。原諒是一種風度,體諒是一種風範,寬容則是一種風格。大海能容百川,每個人要學會象大海一樣的胸懷,社會更加和諧文明進步。
(大壩屯吳忌)
回覆列表
正大仙容
這個詞沒有那麼多文人風骨的色彩情懷 嚴格來說可能都不算是個正二八百的成語吧 是水滸傳中形容女媧娘娘仙姿的詞語 胡蘭成看到張愛玲的照片時 說了一句 正大仙容 且不說張愛玲的悽美結局 單是這亂世烽火中的一紙承諾來看 也算是段奇緣吧
胡蝶的長相在現在來看並不是多好看 畢竟臉盤子太大了麼 可是她臉如銀盆 柳葉彎眉 當時的人民群眾畢竟都愛這討喜的長相 可胡蝶的長相 也就是正大仙容了吧 一路破繭成蝶 路過了幾段感情 最後在溫哥華逝世 胡蝶飛走了 這一出正大仙容的戲 也算落幕。
提起這個詞 我首先想到的是故事 但是我感覺這個詞的意義便是妖冶豔麗的背後的一抹端莊 或是有些輕佻 但卻更像是八面玲瓏的背後堅貞不屈的風骨
有首歌叫《石楠小札》 張愛玲的故事吧 很好聽。
嗯。我是個潛伏在理科班的文科生,邏輯有些混亂吧,以上是我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