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一起做陽光的人

    整個教育出問題了 教的就是為了個工作 為了衣食住行 做人的根本老師自己都不知道了 已經變成了教學生打工的老師傅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傳的什麼道解的什麼惑 也只剩下授業了 怎麼了得 要改變 要從幼兒園到初中從做人培養 培養出真正計程車大夫 以安天下 人的信念和世界觀是決定人的一切思想和言行的 當唯物主義思想深入人心 形成了信念和世界觀時 那麼 他的潛意識就會告訴他自己:人只不過是一種高度複雜卻不神秘的電化學機器而已 人死後什麼都沒有了 那麼 活著的時候就應該盡情享樂 不能虧待了自己 這種個人主義 現世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思想必然會滋長蔓延 形成社會風氣 從而使人們逐漸變得貪圖物慾 急功近利 目光短淺 不擇手段 精神空虛 缺乏責任心 道德觀念逐漸淡薄 只是普通人不一定能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潛意識和潛移默化而已 為什麼道德教育收不到效果 因為道德教育缺乏理論依據 只是空喊口號 中國所有的有識之士都應該發揚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和作風 站出來評判唯物主義 挽救人的道德 否則 一個民族 如果沒有讓多數人能夠接受 信奉的信仰 那麼 這個民族就是一個沒有靈魂的民族 一個沒有凝聚力的民族 一個不可能真正富強的民族 蓋世出世法 均不出乎因果 中華為世界文明古國 屹立數千年 道德文明遠超他邦 皆導源 受慧於明因果 重倫常 若拔無因果 則中下之士 罔所忌憚 將無所不為 氾濫而不可收拾 故知倡導因果即推行社會教育 亦建設精神文明要務也 換用習主席的話來說 人民有信仰 國家有希望

  • 2 # 豫章記憶

    傳統家規家訓,大多是對封建禮教思想的反應,是統治者對臣民要求的基層體現,其中不乏有現在仍然有益的要求。如《弟子規》開篇“入則孝”的內容,便是晚輩對待長輩的要求。全書現在在中小學教育中仍在推廣。

    但是,傳統家規家訓中,存在許多與現代道德要求不適應的內容,我們現在早已不再推崇。例如,媳婦不能上餐桌,女兒不能遠嫁,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等等,這些傳統家規家訓中對女性地位的不認可,理應被時代所摒棄。另外,家規家訓中對子女教育中包含一些極端體罰措施,同樣不利於子女的成長。

    如同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一樣,對待家規家訓,仍然要秉持“揚棄”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發揮其教化的作用,使家庭、社會更加和諧。

  • 3 # 侯爵文泉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是明末清初理學家、教育家提出的著名家規之一,這與我們小時讀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古詩訓導如出一轍。

    正是這些千古家訓,傳承了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創業的傳統美德,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革命導師和社會精英,使得華夏民族屹立世界五千年而不倒,新中國得以重歸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家規家訓對現代家庭教育仍然適用。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一生儉樸、勤奮好學、大公無私、心繫百姓、嚴以律己、淡泊名利,這與他從小受生母萬氏、嗣母陳氏、乳母蔣氏三位母親的性格濡染、品德薰陶是分不開的。當前,許多家庭父母經過老一輩的傳家授業,過上了相對穩定富裕的生活,沒有過去吃糠咽菜、勒緊褲帶過日子的經歷,對家訓家規的重要作用感受不深;加之,新生的90後、2000後多為獨生子女,多數順境成長,多數生活條件優越;父母對子女過於溺愛,不忍心讓孩子吃苦過苦行僧的日子;熊孩子們習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性格又十分脆弱和叛逆,對父母的諄諄教誨容易厭倦違背,導致很多家庭出於和睦和安全考量,思想上認為現代環境下再搞憶苦思甜教育已沒事必要,行動上逐漸淡化傳統家訓家規對孩子成長成才的重要影響,出現了傳統家風的忽視和青少年性格品德的缺失。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家風,“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而且告誡親朋好友“不能打我的旗號辦任何事”。這裡所講的家風就是家訓家規。這個鮮明的導向啟示我們:良好家風傳承責無旁貸,傳統家訓家規仍是時尚。新的歷史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理直氣壯地講好家風故事,一板一眼地守好家訓家規!

  • 4 # 史海聽雷

    傳統家訓家規其精華部分,對現代家庭教育仍然適用。

    家訓家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家庭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對每個家庭成員個人的教養、原則都有著重要的約束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場所,家規家訓是中華文化價值觀傳承的重要方面。中國家規家訓文化歷史悠久,它起源於西周,興盛於魏晉南北朝。從古至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周怡《勉諭兒輩》、朱子《治家格言》、《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等都在民間廣為流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

    中國家規家訓的內容豐富,傳承久遠,有的家庭甚至在自家嚴格的家規家訓的規範下,成為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族。錢氏一族,自五代十國開始立家訓,歷代人才輩出,如宋末畫家錢選,明代學者錢德洪、畫家錢穀、詩人錢謙益,清代藏書家錢曾、學者錢塘、訓詁學家錢大昭、畫家錢杜、篆刻家錢松,近現代錢崇澍、錢穆、錢玄同、錢鍾書、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永健、錢其琛、錢正英、錢復、錢基博、錢文鍾等均系錢門。僅近現代,錢氏家族一名諾貝爾獎獲得者、二名外交家、三名科學家、四名國學大師、五名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名兩院院士。當代國內外僅科學院院士以上錢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佈於世界五十多個國家。

    自古以來,有識之士認為只留下物質財產是徒勞的,只有留下優秀的文化教養,才能讓自己的後代一代更比一代強。如民族英雄林則徐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在傳統的家規家訓中,主要強調了以下家庭教育的經驗。

    第一,品行端正,忠義傳家。在大量的家規家訓中,首先強調的都是要教育好族人及子孫,要重品行,做好人。比如,福建莆田的《周氏家訓》就強調要像周敦頤一樣,淡泊名利,為官剛正清廉。

    第二,耕讀結合,以勤治家,以學興家,以儉持家,弘揚好門風。《朱子家訓》中說:“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即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強調的是以勤治家;諸葛亮的《誡子書》中的“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強調的是以學興家,倡導好學家風;司馬光的《訓儉示康》中談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強調的是以儉持家,傳承節儉本色。

    第三,明禮知恥,禮讓做人。《溫氏母訓》就告誡子孫後輩,一定要不近娼妓、賭棍、酒鬼等有不良嗜好之人。“江南第一家”的“鄭氏義門”的《鄭氏規範》的“和待鄉曲,寧我容人,毋使人容我”,指的是要和善對待相鄰,寧願容忍別人,也不要讓別人容忍我。它強調一定要善待他人,不論貴賤。

    當今,我們可以借鑑傳統家規家訓的有益內容,營造幸福和諧的家庭,讓後世子孫一代更比一代強,讓中華民族永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伴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進步,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變化顯然使具有幾千年歷史的家訓文化失去了生長的基礎。

    家訓在現代人主張個人、更看重自身價值的時代,已經搖搖欲墜。現代社會價值觀多樣化,模糊了好惡的界限,而且傳統家庭觀念也被摧殘的厲害,家訓就逐漸減少,甚至有的家訓成了擺設。

    家訓減少的另一個原因是現在的家庭傳統模式過於小規模。因為家風家訓的傳承需要一定數量的人作為基礎,過去華人傳統上都是一個親族一個親族以聚居的方式相處,一個村落,一個家族幾百口人的規模形成了一個個小社會。

    到了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細,獨立的小家庭、個人都能生存,因此這種大家族、大社群的生活方式已經很少了,因此家訓也沒有了用武之地。由於社會家庭結構的變化,中國家訓傳統文化的傳承遇到了挑戰,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多元、價值觀多元也是家訓淡化的重要因素。如何應對這些挑戰,弘揚與傳承優秀的家訓文化,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家庭成員之間的工作、職業變更,使得"家訓"變得越來越淡薄了!但是為人處事方式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

  • 5 # 思語世界

    傳統家訓家規,對現代家庭教育還適用嗎?為何許多家庭不在講究了

    /張柒虹

    傳統家訓家規,對現代家庭教育還適用嗎?

    相關這個問題,吾之觀點:傳統家訓家規,從其人文教化功效價值來論,對現代家庭教育,仍然可用,仍然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可用率。民族傳統文化,家訓家規,其中不存所謂的糟粕,只存在時變教變便其靈活而運化的教化舉措。

    傳統家訓家規,對現代家庭教育還適用麼?提出這個問題,如同沒有民族自信的幼童問:從伏羲時代到今天之共和國,數千年了,先聖先賢,先祖先烈,無數的先輩,他們都是吃小麥,玉米,水稻的;現在,先祖先輩們,都已仙逝,而他們發現,培養,播種,留傳下來的這些:小麥,玉米,水稻……現代共和國了,我們還能吃嗎?

    我們應該承認,雖然先祖先列,其所處的家國時代,或許在現代高科方面,原始生態,發展緩慢,落伍遜色於今天。但他們在開創人文人倫道德教育文化方面,其智慧,遠見卓識,遠遠超越了我們,達到了穿越橫跨古今的巔峰。

    到了近當代,我們自謂為“現代家庭”“現代家庭教育”,在此教化普孕下的許多家庭,我們的父母,棄用傳統,許多傳統的家訓家規,被拋棄,置之毀廢,棄之不用,不在講究。許多傳統家訓家規,不能,沒有以之教育我們的子孫後代。這其中的原因內質,是我國國民,人文人倫道德品質,學知修養,其整體素質在日逐衰弱衰落,混同於美文飾非的禽獸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賽季的皇馬是否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