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別帶情緒,特別歡迎中小實體業主參加討論!
3
回覆列表
  • 1 # 暗能量達人

    跟電商沒啥關係,為了促銷壓價或者補貼壓價不公平競爭才是,唯價格論英雄不管仿冒和品質是對正品和優質的傷害,長此下去只能偽劣氾濫惡意競爭使得正常廠家和商鋪無以為繼,是不可持續的,壟斷性的流量收割先放在一邊,公平競爭和差異競爭才應該是核心,現在線上線下企業都難做,尤其中小企業,做為平臺應該考慮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爆品不能均衡發展,更適合積壓促銷,因為貨押不起,仿製更是很快,短期暴漲不適合工業可持續

  • 2 # 褝571

    首先要認清楚,電商只是一個靠傳謀做生意的商業模式總稱,電視,網路傳媒都在做。做生意就要開店,只是它的店鋪是開在了傳媒體,它與門面商店的不同,在於靠傳媒打破了原有傳統門店的消售區域界限,靠傳媒體能集中各種商品,讓顧客對網路店鋪的商品認知度大幅提高。這二優勢在網路店最為明鮮是傳統門店達不到的指標,經商者都知道商品的質量及顧客的流量是決定成敗關健,所以講門店應採取二加一的經營模式。它可以透過網店來為你的門店做商品的宣傳,又增加了門店的知名度。

  • 3 # 白山松水109544996

    雖然存在即合理。但包括電商在內,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存在“度”的問題,即“勿過勿不及。電商的出現,反應了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使人們足不出戶,坐在家裡就可以買想所買,即方便又快捷。同時還衍生出了“快遞”這個行業,促進了就業等。這就是電商可“及”的有利之處。然而,物極必反。隨著電商的不斷髮展壯大,逐漸形成了壟斷。如果這種壟斷僅僅只是行業行為,尚屬正常,興衰成敗自有市場進行調節,重新洗牌,迴歸平衡。問題在於,電商的的壟斷已經不是行業行為,它已經嚴重影響,甚至制約、危害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乃至生存,到了不得引起高度重視和治理的程度。主要表現在:電商行業在擁有了雄厚經濟實力的基礎上,不是更上一層樓,更多地關注、報資於有助於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大計的專案,漠視外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肆意打壓,滿心的只想賺取更高的收益,心裡只有錢,毫無愛國主義情懷。並憑藉其掌握的海量客戶資料和擁有的雄厚資本,處處抑制打壓實體企業的發展,只要有利可圖,甚至連菜巿場這樣的實體小店也不放過,先以“資金為王”高價買斷、使平民百姓先短時享受網上低價,壟斷然後再漲價外賣。而我們每個人在購物時都事實成了為其打工者、被其“綁架”了卻尚且不知。長此以往,其“綁架”的就不僅僅是我們個人,而是整個行業、整個社會,甚至是國家。“螞蟻金服”被暫停上市說明了什麼,有害無害?細思恐極!

  • 4 # 茉莉39839

    過去實體店虛價太高,電商使價格透明瞭,實體店的價格才基本回歸合理區間。實體店只要價格合理(合理的利潤空間。過去有加價100---300%)人們也願意在實體店購買。所以電商也促進了實體的發展。

  • 5 # 老西兒1967

    電商對實體經濟肯定是危害很大,如果全華人民人均收入需要10萬,總共需要140萬億,所有產品的各級差價就需要增加140萬億,如果電商把本來需要的合理差價降低一半,就會導致產品需要增加一倍的量來滿足所有人取得10萬元收入,實際所有產品不可能都擴大一倍的產量,也沒有地點去消化這個產量,以農民的收入來測算,一個農民需要獲得10萬的收入本來產10萬斤糧食就可以滿足,現在把糧價降低一半就需要產20萬斤糧食才能滿足農民所需要的收入來源,顯然農民的土地不會增加,產量也不會長倍增加,所以就必須維持在一個合理價格,這就是現在大家都覺得生意難做的原因,因為沒有了合理差價,來維持公司正常運轉,網際網路導致個別區域為了擴大銷售量,把自己的觸角伸到別人的區域,尤其是不發達地區,透過低價傾銷,把不發達區域的資金吸引走了,北方這十年明顯發展落後於南方,南方把北方的資金吸引走了!使得北方發展無力,本來各個區域有各個區域的區位優勢,因為資金的聚集效應,使得很多地方現在生意難做,進而導致地方稅收嚴重下滑!

  • 6 # 鉷流

    問題的關鍵是線上和線下活動價格要保持一致性,這樣,使用者自然會在質量、服務等方面有所要求,權衡利弊得失,自然選擇。電商如規範經營,公平交易競爭,應該是一種補充方式,還是有利的。否則,百害而無一益,禍害了市場經濟,擾亂秩序。

  • 7 # 老面饅頭6

    只要在電商平臺上註冊一個商號,你就擁有14億潛在的顧客;而實體店只能盯著那一畝三分地。光憑這一點,實體店就望塵莫及、甘拜下風。電商生存的基礎,無非流量。為了流量,電商可以不顧一切,於是,刷單、以次充好的不正當手段便層出不窮。拼價格就是拼成本,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這就是電商所謂的價格透明。無序的競爭,就註定電商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網上購物,消費者往往只看到了價格,卻忽略了質量。電商精準地掌握著華人貪便宜的心理。長此以往,國貨將是廉價的代名詞。電商自帶壟斷基因,惡性競爭的必然結果,就是寡頭的產生。消費者在實體店消費,當地還能保留一些現金流;一旦電商模式成為主流,全國的零售份額將被幾個發達地區和極小部分的人佔有,因而形成區域性壟斷和寡頭式壟斷,這對欠發達地區而言,無疑是毀滅性的打擊。商品流通的最佳方式是什麼?廠家直銷,也許是唯一答案。如果廠家每天要直銷一千件商品,那麼他就要打一千個包;如果廠家把這份業務外包出去,他只需發一批貨,這層業務,就是代理。所以,廠家直銷,對於一些小作坊而言,則更為合適。然而廣大小微企業,要在平臺上露一露臉,亮一個相,又談何容易?燒不起錢,也就只能守株待兔。看來,網路平臺扶持小微企業創業,也就一個偽命題而已。因為電商可以跨境競爭,廣大欠發達地區將永無出頭之日。電商的弱肉強食,不利於經濟的內迴圈,更不符合構建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就如南水北調,如果水只是從丹江口直達北京,沿線得不到絲毫份額,那麼,這項偉大的工程,又意義何在?

  • 8 # 功成誠就

    實體經濟一層一層到買家手裡一塊變成百塊!實體經濟一層一層的卡農民的水果爛地裡!它們存貨本一塊可以買的它賣一百!

  • 9 # 大土狼123456

    呵呵,別以和稀泥攪渾水的方式來轉移矛盾點,轉移目標!

    不論是實體店還是網店,凡是參與了國民經濟執行的所以參與者。合理合法合規的市場經營活動都是對經濟建設的有力補充和有力支撐,都是有益的!有利的!不合規不合法不合理的市場經營活動都是對經濟建設的破壞,都是有害的!都是要規範的,都是要限制的,都是要消除的!

  • 10 # 什夫

    電商對實體經濟發展有害,是禿子頭上的蝨明擺著的。電商和實體經濟,所售商品都需面對購戶。實體經濟的廠房租賃和門店經營,雖有固定和距近的優勢,可各種開支附加商品後的價位顯然無法和電商相比。常言說買家沒有賣家精,但憑心而論,誰也不肯虧本出售。在價位低達極限下,仍高於網購,自然就沒競爭力。在這種狀況下,等待觀望看不到盡頭,唯有停業倒閉關門。這已成為目前實體經濟者,苦不堪言與忍痛操作的有代表性現象。而電商雖有同樣的生意難做現象,但其價位低廉、購物方便、物流快捷、物可退換、送貨到門的便利,著實順應了購物者的心理。在今年疫情特殊情況人們消費意識再有縮意,但日常生活必需和恢復生產所需,必然該買的還是要買。電商的便利便捷,正適應了購者的這種如願潮流。

  • 11 # 打算買房車

    題目本身就是錯誤的,所以說沒法得出正確答案,電商和實體店完全兩個概念,就相當於國企私企這麼回事,到底是國企影響了私企還是私企影響了國企,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沒可比性。再比如小吃店和國營食堂關係,表面看起來小飯店搞垮了大食堂,反過來,你大食堂有本事完全可以搞垮小吃店啊!詳細怎麼搞,自己想去吧,價格 質量 態度 你都達到要求了 誰也搞不垮你啊!私人醫院和公立醫院,誰也不搞垮誰,要是垮你自己作死的,什麼原因,不要說都知道,醫療水平 價格 態度決定的。現在好了。我回答你問題。電商實體店都是銷售環節中的合理存在的模式,誰好誰壞完全是廣大消費者選擇的,決定因素是消費者。根本不是馬雲,不怨天不尤人。廣大消費者自願選擇誰 誰就生存下去了,電商便宜,商品豐富,送貨上門,還能隨時更換,你實體店根本做不到,想當年實體店賺的盆滿缽滿,渾身富的流油,一鋪旺三代時期,消費者只有挨宰份了。東西貴幾倍幾十倍,你們躺在床上錢就掉下來了。試想 一個高階職稱也就掙兩三千工資,你一個小鋪一月輕輕鬆鬆兩三萬塊錢,家裡有個門面房 吃租金養活幾輩子。那全是廣大消費者血汗錢養你們,現在電商平臺價格便宜,豐富,隨便挑換,老百姓為什麼選你們啊!為什麼養這些實體白眼狼啊!根本不是馬雲怎麼了,就是市場經濟選擇的結果。難道廣大消費者把錢大把大把給你們實體店就行,給電商就不行?現在完全可以和電商競爭啊!誰也沒有命令消費者不買你們的東西啊!至於假貨 實體店遠遠超過電商平臺,不了那這個說事,你可以買真的,擊垮買假貨電商平臺啊!明白了嗎?完完全全是市場調節的結果,完完全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行為。電商把實惠讓給了衣食父母!實體店剝奪了消費者選擇權,如果想生存 肯定在價格 服務。質量上找原因,和電商平臺沒有半毛錢關係。

  • 12 # 碧溪好人家

    因為之前沒有嚴管電商產品的質量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問題及低價競爭銷售補貼違法問題,如果早點嚴管,電商平臺也牛B不到現在。

  • 13 # 楊哥之翩翩舞

    我愛說實話: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是先進的,有利的。電商方便、實惠、快捷!惠及了大多數人。對一部分人沒利,如高房價開實體店的老闆、炒店面的開發商。

  • 14 # 地球是平的1960

    電商的發展極大的刺激了實體經濟,物美價廉的商品,包括農產品都迅速透過電商平臺流通,倒是部分的斷了以往實體店那種一鋪養三代的高價商品時代,有利有弊,利大於弊。

  • 15 # 癸丑春人

    電商對國家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它帶動了整個國家進步,讓人們消費理念提升了,增加了新的行業和大量就業率。但是它也是把雙刃劍,是必淘汰了一些傳統商業模式,也增加些失業。我們國家這麼大的人口基數,沒有電商奉獻,經濟發展不會那麼快。對電商管理應該當作一門學科來研究。不能一棒子打死。需要對國家管理要求更加高了,就要對政府職能管理部門提出更加高管理要求和水平。

  • 16 # 陳思進

    正好前兩天,和中企資本聯盟主席杜猛教授在百度平臺上做了一場《超級對線》直播,討論了“電商的不斷壯大,對經濟到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我持反方:至少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弊大於利。除了電商,還談及最近幾個熱門話題,如螞蟻上市、之前的網際網路大佬那個引發爭議的發言(兩種金融理念的碰撞,以及巴塞爾協議是“老人俱樂部”嗎),以及社交App會毀掉年輕人嗎? 演算法的本質是什麼?等問題。聊得非常不錯,百度反饋,是一場最有乾貨的直播。

    在直播之中,杜猛教授主要談電商對整體經濟是利大於弊的,而我主要談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電商的壯大,至少有以下弊端:

    1、電商容易形成壟斷;

    2、破壞商業地產、城市的街道體系被破壞;

    3、衝擊了社保機制;

    4、財政稅收大受影響;

    5、政策秩序被打亂;

    6、造成就業壓力;

    7、低劣產品、甚至假貨橫行;

    8、拉高物流成本;

    9、金融秩序受挑戰。

    這兒是《電商的不斷壯大,對經濟是利是弊?》直播回放連結:http://mbd.baidu.com/webpage?type=live&action=liveshow&room_id=4128451868 ,正好作為對此問題的迴應,謝謝關注!

  • 17 # 網際網路人柏林

    電商很大程度上做的還是零售的生意,所謂的傳統零售,其實就是賺的差價,傳統的零售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渠道,渠道就會有所謂的代理商,他們都會在出廠價的基礎上進行加價,一般20%-30%不等,最終到達零售終端,就是所謂的消費者的手裡,這些最終都是由消費者來承擔的,而渠道代理商賺的也正是這一部分錢。

    現在電商來了,我們假設其產品是和實體店的一致,這樣就取消了中間很多的代理商渠道,整合了效率,也就是說,價格應該是降下來了,因為中間的環節變少了,消費者也可以比較便捷的獲取商品,由於電商用大資料,也可以反向進行CTM定製,以此來影響生產商,進一步指導了生產商,其實是對實體經濟有利的,但是這樣確實擠壓了這些線下渠道商的利潤空間,所以中間的渠道商要進行轉型,但是電商業應該被進一步規範。

  • 18 # 驛動星期六

    現實三大坑;電商、網路遊戲、菸草,彆著急,慢慢品;

    說起電商這事,我前前後後經歷了14年,也一直沒做起來,這得從頭說起;

    2006年,我剛接觸電腦1年,我是在小商品批發市場做化妝品批發代理的,那時很少人都是在做免費網店,都在淘寶網,而不是今天的淘寶商城,免費店最多可以貼10個單品,而且還不提供圖片資料網盤,必須自己另找連結網盤,要想多展出商品,就得花錢買什麼來著,我都忘了。

    那時我就註冊了自己的網店,也註冊了支付寶,那時支付寶只支援2個銀行卡,好像是建行和農行怎麼來著,也忘了,一個身份證只允許註冊一個。就那樣我想運作自己的網店,基本都是找的免費的,網盤好像免費用半年,以後續費的(後來絕大部分都倒閉了),也不貴,一年20-30-60元。我試著拍了幾個商品,也上傳了,也算是開張了,但一件也沒有成交,也沒人詢價。

    那時我也忙,沒工夫打理這個,記得半年還是1年後,淘寶商城就上線了,要想開店最低交3.6萬,最高的是8萬和16萬,沒人交,後來還鬧得店主們罷工關店,後來馬雲還是出面取消還是延期還是降費,我也忘了,總之算是平息了,再後來就是淘寶商城的黃金大潮了。

    雖然我的那個小網店沒幹成,但是我知道開網店面對的是更多的人群,更大的客戶群,至於價格,另當別論。

    那時都把網店包裝成電子商務高大上的名匯,真正火起來是2012年以後的事,在整個時期,我一直心心念唸的想搞電商,希望把自己的業務放到網上去,那時我有500平米的化妝品倉庫,有30多個員工,無奈自己懂得太少,實體店還算過得去,也天天忙得不可開交,我的網店只搭理了不到2個月,就再也不管了。

    直到2014年我的麻煩來了,我代理的一個焗油膏(品牌省略),生產商開了旗艦店(早就開了,沒注意),僅僅一個小麥蛋白焗油膏一個單品,廠家就年銷售額4065萬,還有一個染髮劑單品(銷售最好的),月銷售額1249萬,我傻了,看了廠家的價格,和我的批發價是一樣的(廠家統一定價),而且還增加了贈送品,我們這些代理商拿到的再想去市場鋪貨,會上網的客戶都不要了,原因很簡單,他們網購還多得贈品回來多賣錢,而我們的沒贈品還比網購貴,再後來很多廠家都是如出一轍,我們這些代理商就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在後來的幾年裡,我們的生意越做越小,原來大部分客戶都去了電商旗艦店拿貨,我們只能改做那些無法網購的代理品。

    在這個過程中,開網店的成本也一路飆升,在這十幾年裡我從沒放下過網店這個念頭,單也從沒有再去嘗試過。

    到了去年,直播帶貨又大行其道,我更是一臉懵逼,給網際網路搞傻了。

    電商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還是有害的?

    從我的經歷可以斷定,對那些實體代理商是徹底的基本消滅了個大半數的資金流。

    對於廠家來說,恐怕他們的收費推廣,也會使很多廠家不堪重負,最後活下來的基本都是那些頭部大企業。特別是那些小百貨實體店,本來那些小百貨就正品率不高,電商更是助長了這些小商品的泛濫,透過推廣收費,又把那些不入流的小廠家徹底打垮了,他們的小商品走實體代理沒有質量優勢,走電商沒有價格優勢,就這樣慢慢的把那些沿街的小百貨零售店擠壓的要嗎關門,要嗎改行。

    最嚴重的時間發上在2016-2017年,大批實體店房租大漲(房價大漲造成的),成本再次升高,他們也大都開了網店,線上線下一起賣,結果是線上一敗塗地,線下舉步維艱,到了今年疫情封城時期,絕大部分關門後再也無力重開門,就這樣超過一半以上的與電商有關的實體店徹底消失了。

    雖然表面看起來,電商有利於老百姓的購物和省錢,但在我這個一直做代理批發的實體商戶來說,我看的清清楚楚,電商的價格並沒有降低多少,很多東西老百姓拿到手要比實體店還要貴(加運費),但看到的標價和實際的支出是有一個思維錯覺差的。

    大統起來看,老百姓沒多花錢,但也沒省錢,但實體店減少了一大半,開網店的因為推廣費用和其他各種優惠策略的存在,絕大多數人並沒有賺錢,只有那些頭部的有資金實力的賺到了錢。那些網路平臺的宣傳影片絕大多數都是為搶奪流量,不惜撒謊騙人,真正賺到錢的很少,問題在於所有這些,從來沒有大資料公佈出來,現在的網際網路資料這麼發達,為什麼就唯獨看不到具體電商的盈利資料和電商賺錢比例,網際網路泡沫達到一點就炸的地步。

    看起來欣欣向榮,而線下實體在慢慢萎縮,資本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還不是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這些網際網路平臺賺到的錢去了哪裡,他們的股權有多少是華人,複雜到什麼程度,電商平臺收割了中國14億人的消費市場,賺到的錢卻都被英美日的控股股東分走了,他們拿走了高達57%的利潤,在這些電商平臺後面跟著的是超前消費,借貸消費,奢侈消費,而這些人群恰恰就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甚至拖累到父母家庭,這可是一代半人的生存問題,以後幾年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但實體萎靡不振就實實在在的發生在眼前。

    隱形的危害在於,這些年輕人的負債和失業就業和收入的問題,電商是僅次於網路遊戲的又一個害人的大坑。只不過面子上要比網路遊戲好看的多。

  • 19 # 南村暖陽裡的花

    什麼事情都要樂觀分析,才有利於發展。電商也有有利經濟發展的方面。

    電商的特點就是減少了流通環節,削弱了中間商的利潤,但相應地,催生了快遞行業發展,也加速了企業產品競爭,激勵企業提高產品質量。

    就像電商中的直播行業,銷售是同時面對很多消費者的,產品如果出現質量問題,很可能就會產生群體事件。

    之前辛巴銷售的燕窩事件,產品的問題會對銷售者本人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

    為了防止負面輿情必須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做保證。

    電商更加趨向以薄利多銷,產品的利潤空間下降了,就要想辦法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這有利於企業加強產品研發,加速企業產品更新換代。

    一個致力於不斷髮展的實體企業,應該是不懼銷售模式改變的企業,企業生產經營的目的是獲取更大利潤。

    以前的銷售模式是利潤被分散到各環節銷售商手中,現在從出廠到消費者手中,有可能銷售價會是原來的出廠價,也有可能低於出廠價,所以,唯有科技生產力才是企業生存之道。

    電商對促進企業加速研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統餐飲軟體與智慧餐飲軟體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