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菡萏香殘
-
2 # 老頭156934080
答:我不知道你說的現代詩體,指的是哪一個現代時期,是指五四運動後到改革開放前四年,的現代詩體?還是改革開放後到現在的現代詩體?
我認為五四運動後到改革開放前四十年的現代詩體,是可以成為詩歌文化主流的,而改革開放後形成的那些詩歌體材,哪種詩歌格式,它根本就不叫詩歌,它就是把文章拆成單句,堆積起來的文字遊戲,你想想看民族文化,怎麼可以讓這些東西,成為主流呢?
我看到國家為了建設文化強國,已開始從青少年抓起,小學生語文語課,都要學習唐詩三百首,來泥補我們國家,傳統文化缺失的問題。
總之,我認為所謂的現代詩人,所形成的那些,詩歌體材是不可能,成為將來文化的主流的,它就象我們平日,唱的流行歌曲一樣,那唱那了,不會象我們的民族經典歌曲哪樣,經久不衰,有很強的生命力。
-
3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現代詩”名稱,開始使用於1953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時確立。 現代詩的含義: 1、形式是自由的 2、內涵是開放的 3、意象經營重於修辭。 “古典詩”與“現代詩”的比較:“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是心靈的映現。“古典詩”以“思無邪”的詩觀,表達溫柔敦厚、哀而不怨,強調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一、詩歌的起源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詩歌是有節奏、有韻律並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中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中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現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派、九葉派、朦朧詩、新生代詩歌。
1、“五四”詩歌 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誌的新詩.最早試驗並倡導新詩的雜誌是《新青年》,1917年2月2卷6號上刊出胡適的白話詩8首,1920年胡適《嘗試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話新詩集.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1926年圍繞北京《晨報》的《詩鐫》,集合了一批立志要為新詩創格律的詩人,其中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等人,他們隨後還創辦了《新月》和《詩刊》,"新月派"由此得名.新月派詩人中聞一多的理論最為完整明確,他主張詩應當有音樂的美(主要指平仄,音韻),繪畫的美(主要指詞藻,色彩與意境等),建築的美(主要指詩節句式的勻稱整飭),總之要"理性節制情感",帶著"鐐銬"來"跳舞",這是對詩人更高的審美要求。
2、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
3、現代派 "現代派"詩歌流派,是指1932年之後圍繞《現代》雜誌的一批詩人,包括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廢名,林庚,等等.何其芳的《預言》等詩華麗,精緻.卞之琳的《數行集》,《魚目集》裡的作品善於將日常生活的觀察轉為哲理性的感悟,其圓熟,冷靜的表達常常出奇制勝。
4、九葉派 "九葉派"則是40年代以《中國新詩》等刊物為中心的另一風格趨向的詩人群(又稱"中國新詩派"),代表詩人是辛笛,穆旦(另有專門介紹),鄭敏,杜運燮,陳敬容,杭約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們9人的詩歌合集《九葉集》,"九葉派"由此得名.文學史通常認為"九葉詩派"的藝術探求很有價值,擁有一批藝術水準較高的詩人詩作,對新詩的表達方式以及詩學觀念都有大的突破。 五,六十年代的詩歌帶有非常鮮明的時代特色,政治抒情詩是這一時期最受歡迎的文體之一。1976年天安門詩歌運動,是群眾自發的詩歌集體創作運動。 新時期首先出現的是現實主義詩歌潮流,稍後出現了有關"朦朧詩"的討論,說明一種新生代的詩歌正在文壇崛起。
5、朦朧詩 "朦朧詩"不僅僅是某個詩人群,或者某類詩作,而是一種帶有叛逆性,先鋒性的創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藝術上多用總體象徵,具有表達的多義性和不確定性,而被稱為"朦朧詩".如北島,舒婷,顧城,江河,楊煉,等等,是"朦朧詩"的代表作者。
6、新生代 幾乎和"朦朧詩"群體同出於80年代初期,而在90年代終於成為主潮的"新生代",是比較龐雜的詩人群.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海子,王家新等為代表的所謂"後朦朧"詩人,此外,還有韓東,于堅等為代表的"第三代"詩人.他們的特點表現為注重日常生活的審美,價值觀念上的反崇高,反英雄,藝術上則反優雅,反意象,有意用原生態的口語入詩。
擴充套件資料: 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為格律、自由、散文和韻腳詩。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年)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
中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4)韻腳詩:屬於文學體裁的一種,顧名思義,泛指每一行詩的結尾均須押韻,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這裡的韻腳詩指現代韻腳詩,屬於一種新型詩體,類似流行於網路的方道文山流素顏韻腳詩。出道於2000年之後。
比起詩歌、散文、劇本,小說的優點: 准入門檻低,老少咸宜——你可以聽不懂詩歌的音步、沒錢去現場看劇,但你至少能看看小說。 文體可能性最多——小說可以輕鬆突破詩歌和小說的文體限制,形式上最為自由,而且是所有語言作品裡,最接近“重塑一個世界”的體裁。 世界上精神食糧的大趨勢,總是從貴族玩物向大眾讀物推廣開去的。文學亦是如此。
-
4 # 小遠2020
詩體小說這個模式很別緻,文學性很強,但是我感覺這種文體成為主流應該很難。
目前通俗小說乃至網路小說佔據了讀書榜前列,這類小說的特點是容易上手,語言平實,情節吸引人,很輕鬆的就會讀完。這部分小說是各種人群閱讀的物件,很大程度上把讀書從學習的範疇延伸至休閒娛樂範疇,使人們在感受動人情節的時候充分完成了精神上的滿足。所以這部分小說已經成為當代閱讀主流,這無論會不會令人感到悲哀,已經成為現實。
另外,有深度的小說,名著,這在所有閱讀人群中也是佔據了很大的比重,如果說網路小說通俗小說是一份美味快餐,那麼這些小說絕對是精緻的營養美食,但是這些小說文字精緻,寓意深刻,如果不是精讀很難品味到小說的真實味道,但小說本身的質量和深度絕對不會影響這些小說成為一種主流。
詩歌體這種模式首先限制了小說的篇幅,因為詩歌形式篇幅太長的話很難會讓人有持續的閱讀慾望。其次,這種文體寓意太淺會顯得不倫不類,有深度的話又增加了文學性,同時就降低了情節的動人之處。從大部分讀者的角度來講,詩歌體小說偶然可以入手,卻很難也感覺沒有必要持續閱讀類似的小說。
所以詩歌體小說可以偶然嘗試,可能個別人群也特別喜好,但無論如何很難也不太可能成為閱讀的主流。
回覆列表
提到這個,我想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文學創作,想要成為主流,與時代特環境密不可分,同時必須符合大眾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大眾文化”,而如果文化創作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便不可能成為主流。
目前來看,現代詩體小說並不是很流行,甚至知道有這種小說的人都微乎甚微,所以短時間內這種小說是無法暢行的。而且現在社會節奏太快,大多數人太過浮躁,根本無法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更別說詩體小說了。現在的碎片化資訊非常多,所以在我看來,目前現代詩體小說是不能成為主流的了,但是不能保證以後人們的文學需求會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