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區建設
-
2 # 許家那個人
我認為是正確的,這句詩出自劉禹錫《竹枝詞》,全詩如下: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段詩的意思是江邊楊柳,樹葉青青,江水平緩地流動,一葉輕舟在江上行駛。岸上少女忽然聽到青年男子一邊走一邊對她唱歌。她從歌聲獲得的印象是,對方雖沒有更明確的表示,卻似乎有些情意。東邊Sunny燦爛西邊雨綿綿,原以為是無情實則還有情。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踏”字其實是和後面的“歌”字合在一起組成了新的詞語“踏歌”。說到“踏歌”其實它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拉手而歌,以腳踏地為節拍。比如唐 儲光羲 《薔薇篇》:“連袂蹋歌從此去,風吹香去逐人歸。”
而第二種意思就是上述詩文中的意思,指行吟,即一邊走一邊唱歌。說到這個意思也許我們會想到另外一首詩,那就是著名詩人李白的《贈汪倫》,全詩如下: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這段詩的意思是詩人李白乘船將要遠行離去的時候,忽然聽岸上傳來友人汪倫的一邊走一邊唱歌的聲音。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那麼深,但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
結語:綜上所述,所以說這個“踏”字用在這裡是正確的,因為它是和後面的“歌”組成了新的詞語“踏歌”。不過,在現在已知很多的詩集裡,出現了兩種版本,一個就是“唱歌聲”,一個就是文中所提的“踏歌聲”,其實二者是通用的。 -
3 # 陳永金
用踏字正確,歌需要舞邊歌邊舞,古詩中大多唱字前面都有一個踏字,行路來送朋有也踏歌聲(李白丿,船上也踏歌聲(劉禹錫),踏是一個慣用字。
-
4 # 使用者18878230839
作詩者,一般在定稿時以經把字意及字韻環景都是通無數次的著量過濾後才定稿的,歷史以過去了,很難想象當時的環景,我想是對的。
-
5 # 金道論國學
正確。踏歌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又名跳歌、打歌等。從漢唐及至宋代,都廣泛流傳。它是一種群舞,舞者成群結隊,手拉手,以腳踏地,跺出鼓點,邊歌邊舞。唐人踏歌的型別有:踏地為節、連袂而舞;頓足踏歌、拍手相合;擇場跳月以擇偶等。所以,“踏歌”是又歌又舞,而且以舞為主。
-
6 # 一枝一葉總關情
還有"李白行舟正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劉禹錫的與杜甫的兩句詩就好在這個踏字的味道。踏歌聲,意思是一邊唱還一邊跳舞的意思。想象力極豐富。如果把這個踏字換成一個唱字,那這首詩的意境全無,也談不上名作了。
-
7 # 高樓避愁
劉禹錫《竹枝詞》有一句"聞郎江上踏歌聲”的"踏"字正確嗎?
《竹枝詞》是古時四川巴渝即現今重慶一帶民歌的一種,是歌唱當地風光以及男女愛情的一種曲調。演唱時用短笛和鼓伴奏,同時跳舞,曲調宛轉動人。其時,作者任夔州刺史,深愛此曲,於是依原調填詞,創作了《竹枝詞》十餘首,在唐詩中別具一格。
在作者的十餘首《竹枝詞》中,"聞郎岸上踏歌聲”便是其中的一首,原文是: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還有睛。
把她試譯出則是:
江岸上青青的楊柳倒映在,
平靜江水的碧波中,
在這如畫的景色之中,
忽然傳來江岸上他
踏著節拍唱著歌兒的聲音。
那動聽的歌聲,
猶是西邊下雨東邊升起太陽,
你如果說西邊無晴,
東邊卻有晴。
詩中這個"睛”字,一字雙關,這個晴字,其實是個"情"字,諧音雙關。
諧音雙關是民歌常見的一種表達方法,作者在詩中加以運用,更顯得活潑有趣,引發讀者想象,抒發作者胸臆,增強作品美感。用眼前景色無晴卻有睛的變幻,諧喻"郎"無情卻有情的含蓄深愛。少女聽到岸上"郎"踏著節奏的唱歌聲,迷茫的情絲乍驚乍喜,忐忑不安而又眷戀期盼的心裡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郎"的黠慧和少女的真誠活靈活現。
諸如以上原因,作者"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句寫得太奇妙了,把少女從失望突變到驚喜的心情真實地表現出來。
故而這個"踏”字怎麼能說不正確呢!
古人唱歌用腳"踏"出聲音而唱,是合著歌的節奏,相當於現而今唱歌打節拍。同樣的例子還有李白《增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與李白《贈汪倫》這首詩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比太白這首詩無論意境還是含蓄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此,這個"踏”字用得正確。
-
8 # 夢曦27288
這個踏字用在這裡,從語法上看似乎不當,但這也正是這首詩的精妙之處。正象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二者有異曲同功之妙。
-
9 # 一梅君
從原詞來看,這個“踏”子不正確。
《竹枝詞》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剛剛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中曾出到這個題,要求劃去錯誤項,就是辨別“唱”還是“踏”。
竹枝詞是古代巴蜀一帶的民歌小調,是延續了唐代教坊的曲調名,由於曲調清新、含蓄、婉轉、又通俗易懂,被民間廣為傳唱,很快成為當時的通俗歌曲。這首詞的語言很通俗,意思也挺好理解。詞中形容的楊柳青青、江水上漲的春天,正是民間開始新的一年勞作的季節,同時也是青年男女情竇初開的季節,一句“道是無晴卻有晴”以“晴”諧音“情”正是這首詞的含蓄之處。它的通俗就在,不用“踏”而用“唱”。
-
10 # 戴訓德退休教師
詩歌的語言在於形象生動,這個"踏"字栩栩如生的描寫了青年男女在春暖花開之際,踏步歌舞的形態,用"唱"意境蕩然無存。
-
11 # 竹樓怡人
劉禹錫《竹枝詞》裡聞郎江上踏歌聲,踏字是正確的。
贈汪倫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
12 # 俚言雜談
千萬不要小瞧古人,他們也很熟悉“撩妹兒”的技巧。試想一下,如果哥兒幾個偶遇一位佳人兒,怎麼也得做做怪樣子,甚至嗷嗷兩嗓子吧。
這首《竹枝詞》的作者劉禹錫是大詩人,因此,其品味,肯定是爾等青蔥少年無法比肩的。人家在詩情畫意之間,就把事兒辦了。原詩如下: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兩岸楊柳青青,江水舒緩平靜,是寫景。此時,江上飄來一葉扁舟,打破了這難得的寂靜。因為,從那兒傳來了駕船兒郎的歌聲。不但歌聲悠揚,一個“踏”字還襯托出了他的按奈不住的喜悅的心情。古人有云:
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舞,是由於興奮;足蹈,是情不自禁地踏節奏呀。這個小夥子,一定是發現了在岸上踏青的黃花大閨女啦。
接著,詩人又拉出了一個遠景。手搭涼棚,極目遠眺,竟然發覺,原來卻是東邊日出西邊雨。不會是晴雨無常吧?想到這裡,真為岸上和船上的兩位年輕人捏一把汗吶。
不過,轉念一想,也就釋然了。這不正是暗喻著,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嗎?至此,從景到聲到踏到情,一氣呵成,在不經意間,已然情景交融啦。
高手就是高手。此時,還在摩拳擦掌的小夥子們,不妨多學著點兒!
-
13 # 默金cc
劉禹錫《竹枝詞》(其一)中詩句:聞郎江上“唱歌”聲,正確!
眾所周知,一首經典唐詩流傳至今,往往會出現幾種版本。但其詩中詞句的正誤,要以權威版本為準。比如李白的《靜夜思》和《將敬酒》也都是如此。《將敬酒》還發現了敦煌版本的原稿。詩中個別詞句也與廣為流傳的版本(疑似後人修改)有差異,但當今的教學考題,還是採用了一直流傳的《將敬酒》版本。而《竹枝詞》“聞郎江上唱歌聲”之版本,已為多家權威版本的《唐詩辭典》收錄,當然要以其為標準。
我們再拿劉禹錫的《踏歌詞》(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唱盡新詞歡不見,紅霞映樹鷓鴣鳴作對比,《竹枝詞》詩中描寫的卻是“唱歌”而非踏歌,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詩人對不同環境的不同敘述罷了。踏歌是在堤岸上,唱歌卻是在江水中。再比如“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中的“踏歌”,其實也是汪倫帶領鄉親們趕到岸上聚集,以腳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為李白送行。
在《竹枝詞》詩中,歌聲是從江上傳來的,可見歌者是站在江中的小船上邊搖擼邊唱。所以劉禹錫就用了“唱歌”一詞來描述。權威版本的《唐詩辭書》我收藏有四五種,全是採用“聞郎江上唱歌聲”的詩句。須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恭喜選手答對了!
·
-
14 # sddz以書潤心
《竹枝詞》是被稱為"詩豪"的唐代劉禹錫的作品。
有的資料上是寫的,"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個"唱"字和"踏"字哪個字更好些呢?
誦讀起來,感覺"踏"字比"唱"字更有內涵和深意,歌聲傳的更加深遠些。
唐代人用毛筆寫詩,作者當初用得哪個字,已無從考證,如果考試,這兩個字都應算正確的。
-
15 # 冷杉yon
“踏”歌是一種民族舞蹈,踏青時節,青年男女手持柳枝,踏地為節,載歌載舞,你唱我合,有時也常在節假日踏歌慶祝。
回覆列表
劉禹錫《竹枝詞》裡的“踏”,我認為用的非常妙。
先把全詩譯過來看看:楊柳青翠,江水平靜清澈。在這美好的環境裡,少女忽然聽到自己心上人的歌聲,從江邊傳來。他一邊朝著江邊走來,一邊唱著歌,他是不是對自己也有點意思呢?少女並不清楚。因此她想到:這個人有點像黃梅時節晴雨不定的天氣,說它是晴天,西邊還下著雨;說它是雨天,東邊又還出著太陽。是晴是雨,真令人難以捉摸。
從中使人感覺到,少女不是靜止地唱歌,而是隨著節奏唱著歌走來,因此用“踏歌”十分生動形象,一幅動態畫卷立刻展現在讀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