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刀筆傳神
-
2 # 玉滿華夏
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真就守不住的。第一,司馬懿率大軍十五萬,馬謖只有二萬五千兵力(蜀軍主力在前線)。中原、關中鐵騎戰鬥力勝過蜀漢軍隊,東吳更非對手,唯有長江為屏,得以對抗曹魏。第二,馬謖的專長是出謀畫策,當好主將的參謀,而非獨當一面的統帥。好比工程師未必能當好企業主管,教授未必能勝任院校領導。諸葛亮派馬謖率軍打仗,鎮守要道,本身就用人不當。第三,馬謖末按諸葛亮的要求駐兵大道而登山紮營,卻忽視水源供應,造成蜀軍慘敗,固然有恃才自傲之意,那麼也有注意現實之情。以二萬五千人在平地防守,如何能頂住十幾萬敵軍進攻,反倒不如憑山川之險迎敵穩妥一些。馬謖的錯誤在於進山之前,當準備充足飲水(其實不是難事,古代軍隊常常帶水在沙漠中行軍多日,並沒有渴死在半道上),營寨遠離密林,防敵火攻。只要堅守數日,蜀軍從前線調回,退敵不難。可惜街亭一失,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新佔領的隴西三郡被迫放棄,大好形勢喪失,蜀軍倉皇退回漢中。
-
3 # 從頭越58139384382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定三分天下,跟隨劉備後更是顯示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逢戰必勝,以少勝多,逆境反敗為勝,論智謀在當時無人能及。但在識人用人方面比劉備還是稍遜一籌。
劉備入主荊州後收了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為人謙和,也有能力,劉備很賞識,但馬謖劉備對他的印象卻和馬良正好相反,劉備覺得馬謖言過其實,紙上談兵,而且相當剛愎自用,所以在劉備臨終時對諸葛亮說 馬謖為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當時也是一愣,心裡就納了悶了,主公怎麼這樣評價馬謖,在諸葛亮眼裡馬謖很有能力,而且諸葛亮想全力培養馬謖,匡扶漢室,雖然心中不解但主公發話了就得聽啊。
公元228年,諸葛亮兵出岐山,北伐曹魏,因為聽了劉備的臨終遺言,一開始並不打算帶馬謖,但馬謖毛遂自薦,強烈要求去,一哭二鬧三上吊,諸葛亮心軟就讓馬謖為先鋒鎮守街亭,怕馬謖缺少歷練有閃失,讓穩重的王平為副將輔助,而且一再強調讓馬謖依水源安營紮寨,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如果有失,全軍必敗。馬謖當著諸葛亮面滿口應允,心早飛了,離開諸葛亮就不是他了,小腚飄輕,咋咋呼呼的,生搬硬套兵法,很執著的就把軍營安在了山上,遠離水源糧道,而且誰勸都不聽,王平勸他聽丞相諸葛亮的,在水源處安營,怕被斷了水源糧道。馬謖發揮了他剛愎自用的特長,腦袋晃的跟撥楞鼓似的,說天下誰不知道我馬謖擅長兵法,丞相有時也得和我商量,一臉嫌棄的說王平,你一個武將,懂什麼兵法,聽命就是了。王平勸不動,便請命帶一部分人去諸葛亮指定地方安營紮寨,這還留保留了一部分蜀軍。魏將張郃進兵街亭,看到馬謖在山上安營,樂壞了,都懷疑馬謖是不是魏軍在蜀軍的臥底,這相當於把街亭送給魏軍一樣,於是張郃斷了馬謖軍營的水源,糧道,沒吃沒喝還打什麼,最終馬謖丟失街亭,諸葛亮悔不停劉備所言,無奈敗局已定只能撤兵。三國演義裡馬謖請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但實際上馬謖並沒請罪,而且尥蹶子跑了,後來被抓到,病死獄中。
所以馬謖失街亭不是因為人少,而且決策錯誤,不聽諸葛亮的命令,剛愎自用把營寨的位置扎錯了,安在了自絕水源糧道的山上,導致被人切斷水源糧道,沒吃沒喝的失去戰鬥力,人越多,失去戰鬥力的速度越快,即使再給馬謖一萬胸甲騎兵,也不能扭轉街亭失手的敗局,別說一萬人,再有五萬人,也得被馬謖禍禍沒了。
-
4 # 不沉的經遠
1萬胸甲騎兵街亭之戰結果絕對可以改寫,北伐結果也可能大不相同。
如果光說街亭之戰的結果,因為張郃的兵力有限,不要說1萬胸甲騎兵,就是1萬普通的騎兵張郃都未必扛的住。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因為馬謖違背部署丟失街亭而不得不倉促撤軍,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不過街亭之戰雖然重要,實際雙方兵力都不會太多。
蜀漢滅國時舉國兵力不過10.2萬,其中姜維統帥的機動部隊不過4、5萬人。當然諸葛亮時期蜀漢國力比後期要強一些,軍隊也多一些。但是此時鎮守永安的李嚴手下有2萬兵馬,兵力比蜀漢後期強得多。再扣除留守南中、成都、漢中的部隊和各地的州郡兵以後,諸葛亮能用來北伐的兵力最多也不過5萬人。
而這5萬人還需要扣除趙雲出箕谷的一路偏師,剩下的才在隴右。即使在隴右的部隊也不是全在街亭。諸葛亮出祁山以後雖然天水等郡降服,但是隴西郡、廣魏郡都有魏軍據守,雍州刺史郭淮也率軍佔據上邽,加上涼州軍由北殺來,蜀軍在隴右地區還有很多敵人。所以諸葛亮能用於街亭的部隊不會太多。
而魏軍此次投入的兵力包括兩塊,一是原來駐守雍涼的部隊,二是曹叡帶來的5萬援兵。
由於對蜀漢北伐預計不足,此時雍涼駐軍並不太多,主要是應對當地的胡人叛亂,順便警戒蜀漢。這部分部隊在隴右和涼州的部隊正和蜀軍主力交戰,而街亭以東,特別是長安一帶的魏軍則和曹叡帶來的5萬援兵在一起。
由於趙雲率軍出箕谷可以威脅長安,因此曹叡命張郃去攻打街亭的同時,命曹真率魏軍主力去迎戰趙雲,自己則留守長安。因此張郃一路是魏軍的偏師,同樣不會太多。
所以馬謖如果多出1萬騎兵,那麼在兵力上會佔據很大優勢。即使馬謖能力有所不足,張郃也難以對抗。
更重要的是題主給的是胸甲騎兵。所謂胸甲騎兵,是裝備了胸甲,以馬刀和火器為武器的騎兵。和三國時期的騎兵相比,不僅有了完備的馬鐙,而且還有超越時代上千年的火槍。其作戰威力遠遠大於當時任何一支騎兵。
而且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他不僅可以在蜀軍中推廣馬鐙,讓蜀軍騎兵的戰鬥力上升一個臺階。而且諸葛亮還可能根據火槍推匯出火炮的製造技術。這麼一來蜀軍的攻城技術將得到飛躍發展。
這樣魏軍野戰打不過蜀軍的騎兵,守城會被大炮轟成渣,諸葛亮有很大可能擊敗魏國復興漢室。
-
5 # 呲牙哼
不能。蜀漢軍隊真正的精銳早就和關羽一同被東吳滅了,就是真正給了馬謖一萬胸甲兵,實力也遠不是魏軍對手。況且馬謖敗的不是兵力。韓信能背水一戰,靠的是趙軍後營被襲,這增加了士兵戰勝的心。馬謖哪裡有援軍,上去就是等死。魏軍把水源一斷,軍隊一圍,別說一萬,在來一萬也無濟於事。更何況對方領軍是張郃魏國元老級將領,而馬謖並非行武出身,威信與統帥力更比不上。從一開始,馬謖決定上山就錯了。來的人再多也沒用!
-
6 # 初心如舊
如果給馬謖一萬胸甲騎兵,能不能逆轉街亭之戰,乃至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胸甲騎兵指裝備胸甲、馬刀、火器的騎兵,在三國時代,根本不存在。最早出現在歐洲,如果按提問,給馬謖一萬這新兵種,由於具有突然性,張郃、以至整個魏國,包括司馬懿那樣的,都沒見過。所以,不說守街亭,那直接反攻,打退、打殘、甚至殺掉張郃,打進、佔據關中,假以時日,以諸葛亮的聰明、善於巧思,大批裝備部隊後,攻破潼關,以至奪取洛陽,都有可能。
當然,馬謖雖然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但對當時軍隊的一般戰術,還是懂一些的。一個突然加入的、完全陌生的新兵種,馬謖可能也是兩眼一抹黑,作為戰地最高首長,這很成問題。至少需要兩條件 : 一是馬謖這一萬胸甲兵,具備一定作戰能力,聽從指揮,遵守紀律。能熟練運用手中武器,發揮新式武器效能。二是最重要的,馬謖要懂得胸甲兵戰術,合理部署,正確指揮,要是自以為是,不懂裝懂,兵器誤傷自己一方,就可能適得其反。要知道,馬謖守街亭失敗,根本原因不是士兵素質不行,而是馬謖部署失當。
還有,在一、兩次初戰獲勝,不算真贏。即就是普通部隊,也常有輸贏勝敗,以至“勝敗乃兵家常事”,成了將領們自嘲、推脫的一句名言。所以,以上打進關中,攻克潼關,只是一廂情願,既然諸葛亮軍,能裝備這麼先進的兵器,同時代的人,比如,魏明帝曹睿、復職啟用的司馬懿,都不是平庸之輩,魏華人的智商、製造水平,不會差距太多。敵軍的優勢,看明白後,也會仿製,儘快改變戰場的窘迫態勢。魏軍在敗過幾陣之後,也會總結,設法彌補短板,不會一直被動挨打。所以,增配胸甲兵,能解決一時,不會就此高枕無憂,以後的鬥智鬥勇,還需要不懈努力。
涉及軍事制勝,因素很多,難以展開盡述 以下只說蜀國最重要的兩點 : 一是地形,按照《孫子兵法》,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六種型別。蜀國的地形,大體屬於支形。即“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這種地形雖利於防守,但不利進攻,這是基本國情之一。其致勝要領是,“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諸葛亮數次北伐,大體遵循這一指導思想,最終沒有成功,原因很多很複雜。
二是人口,蜀國滅亡時,人口只有九十四萬,不及現在一個大的縣。在所有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只有有了人,才能談及軍事、經濟等其他方面。一萬胸甲騎兵,既增戰鬥力,也需要補給、供養、訓練,也就是還增加負擔,這些後續必須跟上,否則,再厲害的胸甲兵,也會像當年的藤甲兵一樣,曇花一現,難以持久。
說到底,裝備只是軍事實力的一個方面,打仗作戰,需要總體軍事實力提高,不能靠單項,如果強行推進,那就是跛腳鴨,一走一顛,前步強邁、後腳拖回,一時嘚瑟,最終受累是必然的。也就是說,經濟、人口、戰略戰術,以及編制編成、後勤補給、軍事理論、國家政體、兵員訓練、總體素質等等,都需要配套跟進,而這需要長期堅持不懈,不是一朝一夕,短期能見效的。
回覆列表
馬謖失街亭其過有三:
一說街亭偏僻,魏兵不敢來,孔明多事派他守街亭。
二是不聽王平勸阻,非要屯兵山上。
三是指望司馬懿不會圍山。
此三點導致街亭失守,孔明揮淚斬馬謖。馬謖該死,其實罪在孔明把他用錯了地方。馬謖只能當做謀士,不能當做將領,就是給他一萬胸甲騎兵,也不會帶來很大的變化,更不用說給北伐帶來什麼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