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當年春水
-
2 # 樂此不皮
所有失敗的原因都是事後諸葛亮。中日都透過改革有了一定的提升,清贏了,把日本勝利的因素原封不動的給清也沒毛病。
-
3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北洋艦隊失敗的原因已經有很多人講了,在這裡也就不說那麼高大上了,就簡單的拿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做個對比,我想就知道敗在何處了。
有人說北洋艦隊敗在當時的落後制度上,也敗在丁如昌的瞎指揮上。但是,只要真實的瞭解過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對比,就能知道,北洋水師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
海上作戰不同於陸地,還是作戰重火力、速度、噸位等,北洋水師除了鎮遠和定遠外,其他軍艦,再大點的軍艦就是2900噸的“來遠”、“經遠”兩艦了,剩下的再大點就是2000來噸的致遠,剩下的就是2000噸以下甚至是幾百噸的小艦了。
說白了,當時的北洋水師除了鎮遠和定遠依靠噸位大、裝加厚還能硬抗以外,其他任何軍艦相比日本的聯合艦隊是沒用噸位上的優勢的。更不利的是,北洋水師成軍之後連續十年再也沒有添置新艦,而這十年又是海戰技術日新月異的時期,結果曾經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當面對戰爭的時候,艦隊平均航速只有10節,而日本聯合艦隊是14.5節!至於當時已經裝備日本聯合艦隊的速射炮差距更大,日本艦隊裝備的速射炮數量為235門!北洋艦隊則為零!
還有一點,當時日本所用的火藥主要為下瀨火藥,是以苦味酸為主的烈性火藥,而北洋艦隊還是以黑火藥為主。
即使不考慮任何因素,只是把兩支艦隊拉出來互轟,北洋艦隊也沒有勝利的可能。
-
4 # take36198228
差在軍人的素質上、日本從1872年明治維新開始普及義務教育、到1895年的甲午海戰海軍士兵都是受過現代教育的中小學生、清朝海軍士兵恐怕除了幾個管帶、有文化的頂多是識字、炮彈的拋物線、風向、海流這些恐怕都不懂、魚雷炮彈這些武器也不能數量使用。
-
5 # 白首說
我以為甲午海戰並不是只有鄧世昌英勇壯烈那一場戰役,而是完整的一場戰爭。
戰爭如同下棋,多算勝,少算不勝,何況無算。清國面對日本的虎視眈眈餓紅眼的樣子,絲毫沒有憂慮和警覺,在一系列接觸中完全沒有反思。
先是籌備上,日本搶先購買了先進戰艦,而清國戰艦不僅沒有新的採購,沒有充足彈藥,甚至沒有維修。戰士在用戰艦殘存的功能時,一定覺得多修一修該多好。
戰鬥時,清國軍艦都是頭朝向敵船。除了因為馬力速度不夠,只有船頭有炮,更是因為這樣可以迅速掉頭,不讓船的大側面受炮擊。這完全沒有佇列可說,沒有攻防戰術簡直是逃跑的本能。可以知道他們的訓練,這還是整個北洋海軍的隊形,不是一條戰艦的反應。
日本船對清國大船開炮,卻怎麼也打不沉,可見開始清朝花的錢還是值得的,可惜後來的投入,沒新船,沒彈藥,沒保養,缺訓練,留下壯懷激烈。
海戰失利後北洋海軍元氣為動,就縮回黃海,可能是渤海灣附近或黃海一帶。地面上有清國的炮臺在陸地上接應北洋艦隊,只要敵船一靠近,北洋海軍在海面與他們交火,岸上炮臺大炮齊轟,彼此可成犄角之勢。東亞第一要塞張開血盆大口正準備吞噬所有闖入者。
可是黃海渤海,旅順要塞,天津大沽口炮臺這些軍事要地守衛著京師,像幾個凜然不可侵犯的巨人,京師給這些巨人的命令是不可輕動。李鴻章為了儲存軍艦,命令他們不許出海灣。
日本人如同後世他們動漫中的主人公一樣勇敢無畏,一層層的接受更強挑戰,全力以赴。他們面對複雜的地形,因為不用懼怕敵方艦隊出擊,顛倒次序先攻佔陸地要塞,然後向海灣裡的艦隊炮擊。北洋水師像傳說中巨人泰坦不及戰鬥就被呃死在空中。
京師下令 不許輕動,命令結果是艦隊覆沒,炮臺失手後,京師重地徹底暴露在日本人眼前,日本人隨時會殺入京城。京師下令議和,於是甲午戰爭結束了。
-
6 # IT暖白
你這個問題問的有點避實擊虛。
北洋艦隊成立之後沒有新添一艘新艦。
訓練用彈藥都很少添置,以至於演戲都不捨得開炮只能派人用炸藥炸。
而日海軍在北洋水師訪問過日本之後就開始節衣縮食打造聯合艦隊先後購入了多艘快速巡洋艦等助理戰艦。聯合艦隊的噸位船速在開站前已經超越北洋水師。而且,日艦使用的炮彈中裝填的是下瀨火藥威力更強。而清軍開花彈兩艘主力戰艦合計就只有三枚。
李鴻章對朝局和艦隊情況瞭然於胸。所以,提出基於渤海灣駐地港口的堅固工事予以防守消耗日軍。這樣即可以保全北洋水師也可以擊敗日本聯合艦隊。
可惜朝廷內害怕不受中央控制的各地軍閥,不給李鴻章軍餉,有想著北洋艦隊出戰。雖然,最後沒有讓北洋艦隊主動出戰,但讓其護航。最終釀成了大東溝海戰,果不其然北洋艦隊的船隻新老艦船效能差異極大,各船裝備水平也參差不齊。再加上主力艦船年久失修速度不濟,結果戰局一直處於不利地位。
所以,北洋水師的失敗是清庭一手製造的。清庭不是沒錢,是害怕不受中央節制的地方軍閥,害怕李鴻章做大自立對抗清庭。因此,自廢武功的結果。
-
7 # 大馬哈魚12
答,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的失敗在於對日本人的情報蒐集工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我覺得這挺好的,可惜清朝上下對這個理解,只是成為了朝廷內鬥的工具,有人把光緒皇帝的變法看成他執政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好的果子,其實我覺得,他連什麼對清王朝危險最大都不知道,甚至在這方面還不如慈禧太后,北洋講艦隊的誕生,是李鴻章向慈禧太后上奏中國海岸線長,來自海上進攻的,為此才誕生了北洋艦隊。
慈禧太后對於北洋艦隊的建立,出了政策,李鴻章牽頭辦。但是還是設立了海軍衙門作為管理,表明上海軍衙門是北洋艦隊的管理者,實權在李鴻章手裡,李鴻章可以憑藉辦北洋艦隊,慈禧太后給的政策,收取政策性好處,它辦海軍的規模大了以後,海軍衙門與李鴻章以及北海艦隊之間的關係就複雜了,尤其是慈禧的垂簾聽政,光緒帝執政,這樣就導致了誰都可以管北洋艦隊,誰又不願意去管北洋艦隊。北洋艦隊為了生存,它又必須討好這些頂頭上司。這些上司為了各自利益,在北洋艦隊裡各自安插自己的人。一個管理混亂的軍隊,它不完蛋誰完蛋。
作為親政的光緒帝,他對於北洋艦隊所處時代,危如累卵,不採取措施,還頻頻的讓北洋艦隊護送軍隊去北韓戰場送死。日本的崛起必進攻北韓,清政府雖然派兵,但是我覺得沒有竭盡全力,總感覺是一種應付差事。從陸地上到北韓,逐步設防,輪番對日作戰,消耗小日本的力量。說實話,這樣做還不一定管用,光緒帝還以為自己的大清牛逼,派北洋艦隊出動,有點威懾日本的意味,同時想日本與北洋艦隊叫進行作戰,自己可以漁翁得利,日本敗了,自己指揮的,日本人勝利了,自己可以拿回李鴻章手裡被北洋艦隊佔據的權利。我覺得攤上這樣的皇帝是中華民族的悲哀,可有人還忽悠我們說慈禧太后萬惡不赦,光緒變法成功了,中華民族如何好!可能嗎?就這樣一個皇帝,是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一個主要原因。
北洋艦隊成軍以後,它的發展受限,李鴻章的心裡一直都是“師之以夷,以夷制夷”。的方略,我覺得北洋艦隊發展不了多遠,洋務運動必然的失敗。因為在鴉片戰爭,到後來八國聯軍侵華,我們的國家被打敗了,承認不如別人,那麼就該做徒弟,好好跟人家學技術。我比較覺得拜洋人為師是對的,引進技術也是對的,但是從來沒有想過,下苦工學本領,而是投機取巧的在洋人的矛盾裡存活,這對於小國,可以說是一條治理名言。但是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國在亞洲必須要成為老大,否則它以什麼面目混於這個世界。李鴻章手裡的北洋艦隊不過是它周旋於各國之間的籌碼。為此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就是沒有誰為大清的籌碼損壞自己的利益的。
-
8 # 夢想人生星辰大海
甲午戰爭是近代一切喪權辱國外來侵略的禍患之一!它是一場在中英鴉片戰爭基礎上,陷我中華於漫漫國恥"冬夜"的又一股″寒流"!
小時侯,學校組織觀看電影《甲午風雲》,那是由巳故老一代藝術家李默然老師主演的歷史劇目。
北洋水師,號稱當時亞洲最為先進的海上軍事力量,北洋艦隊更成為晚清政權賴以重用的大國銳器!可以說北洋水師及其艦隊,應該是在"洋務運動"程序中,吸取鴉片戰爭慘敗教訓,而整合發展起來的一支國防力量!但再自認強大無敵作戰力量,最終為什麼還是在新一輪侵略戰爭中功虧一簣?
比如說號稱"東北王"的張作霖,經營規模空前的東北軍武裝力量,為什麼死後竟然在小股日軍偷襲下是那麼不堪一擊?當然,話說回來,
北洋艦隊″敗"就敗在國家政權機器的治理無能上,在於整個晚清朝廷,政治腐敗不思革命化建設的無窮貽害!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世界格局已發生深刻變化歐美正處於轟轟烈烈的資本主義工業化革命浪潮,曰本在西方列強"拐帶"下開始由封建割據分裂趨向於"西化"程序!日本在"明治維新"中初見現代文明曙光。
北洋艦隊在當時條件下,僅僅只是一項維護皇家牌坊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滿足於皇權旁落前,王朝最後的回光反照而已!
即使表面上裝備再"先進"再"新穎"的北洋水師及其艦隊,在基本缺乏制海權先進軍事理論思想武裝下,在"炮艦外交"的殘酷鬥爭局勢背景下,
好比海灣戰爭中的,伊拉克與以美國為首西方多國部隊懸殊力量對比狀態一樣,僅僅一場"沙漠風暴"就把盲目自大的薩達姆苦心經營數十載的軍事能力"吹"了個一敗塗地!既無還手之力,也逃不脫隨時被列強聚殲的覆亡命運!(圖片源於網路)
-
9 # 弧度過去
北洋艦隊不想沒本事。缺少保養和彈藥缺。並且清朝政府不重視海洋意識。並且把大量的錢用於圓明園建設。並且朝廷上都是顧自己利益的。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
10 # 裝修工阿昌日常記
敗在國民意識,事不關己,從上而下都是私心上至皇帝乃至百姓,極少部份官員有認識就以攻為守,但遭到群臣打壓,形式上花式訓練,無實際訓練,有艦無彈,甚至以個人恩願以犧牲整個國家利、益實為私心。以割地部款平釋事太,末認識到世界熱兵器時代的到來,全國上下沉睡於央央大國自我安逸對世界事不關己,白白浪費三十年時間,以至日本軍事趕上整個國家意識,認識到世界強搶肉食,全面學習西方軍事,經濟,社會構造、研究體制為己用對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而整個晚清從上而下都是敗於私心,因慈禧用軍艦炮彈款項揮霍慶生和軍事大臣個人恩願的私心反對撥款,以至訓練無彈無實戰訓練,和日本的海戰時無彈可用以至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一條不剩,北洋水師的將領們英勇犧牲,因比我們對先輩們付出生命的崇高至意;牢記百年恥辱的歷史,時刻保持戰爭狀態應對霸權主義才有更好的未來。
-
11 # 止戈軍是我
甲午戰爭其實時間跨度比較長,從1894年7月開始,到1895年10月結束,將近一年多的時間;空間跨度也比較大,從北韓半島、黃海海域、遼東半島,再到山東半島;參加戰爭的軍種除了海軍外,還有大量的陸軍。所以這場戰爭對兩國的意義非常重大,特別是對日本來說,意義更大,因為它透過這場戰爭賭的是整個國家的命運。這場戰爭結束後,也徹底改變了日本人對華人的看法。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戰前,日本一直是學習中華文化的;戰後,日本不再向中國學習。戰前,日本人是尊敬華人的;戰後,日本人不再看得起華人。
下面具體分析一下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失敗的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制度落後。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曾說過,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改變三個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變; 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 第三是器物的改變。我們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也就是從1861年開始,清朝吸取兩次煙片戰爭失敗的教訓,進行洋務運動;日本在“黑船事件”以後,進行明治維新,兩國進行改革或者改良的時間相差無多,到1894年甲午戰爭時,改革都是30多年。清朝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按照福澤諭吉的觀點,是器物層面的改變;而日本進行的維新,是從人心到制度的全面改變。很顯然,日本的改革更徹底,制度更健全。這一點有“鐵血宰相”之稱的俾斯麥體會最深,他曾說,日本到歐洲來的人,討論各種學術,講究政治原理,謀回國做根本的改造;而華人到歐洲來,只問某廠的船炮造得如何,價值如何,買回去就算了。
上圖為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和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由此可見一斑,中日雙方向外國學習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華人注重的是器物,而日本人注重的思想和制度。反映在雙方海軍建設上,就是北洋水師是穿著水師服裝的淮軍,而日本海軍才是真正的脫胎於陸軍的海軍;北洋水師還不是真正懂得海軍,而日本對海軍有深刻的理解。
二是戰略失誤。從北韓半島的牙山之戰開始,就沒有扼守要地仁川,兵沒有駐到漢城;正式宣戰以後,李鴻章定下“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根本沒有發揮北洋水師亞洲第一的優勢;在黃海海戰結束後,李鴻章開始命令丁汝昌消防避戰,以保船要緊為藉口,最後龜縮在劉公島,直至被全殲。從朝廷,到李鴻章,再到丁汝昌一系列戰略指導性失誤,導致北洋水師被全部殲滅。
上圖為黃海海戰經過圖
三是信仰缺失。乾隆年間,馬戛爾尼訪華時,就認為清朝人無信仰。日本人宗方小太郎研究中國後得出一個結論:“人心腐敗已達極點。”他提出,國家是人民的集合體,人民是國家組織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敗,國家豈能獨強?“分子”腐敗,國家的元氣就喪失消亡,這比政策失誤還要可怕。當時從上到下,整個清軍沒有不腐敗的。反映在官兵的精神面貌上就特別明顯,清朝的軍隊就是拿著槍的農民,精神萎靡,而日本官兵則精神抖擻,日本倡導的武士道精神,讓他們不做俘虜,永往直前。不管是在黃海海域,還是在劉公島海域,北洋水師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避戰的避戰,真可謂是醜態百出,一副沒有靈魂和信仰的模樣。
上圖為馬戛爾尼訪華
上圖為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
上圖為中日軍人精神面貌對比
四是指揮不靈。從最高統治者帝后兩黨之爭開始,意見就不一致,有的主戰,有的主和;一會主戰,一會主和。再到李鴻章的作戰指導,也是一會陰,一會晴,讓下面的官兵無法適從;還有丁汝昌的臨戰變陣,都是問題,反映了清軍沒有統一的指揮。而日本就不一樣了,戰前就成立了統一的指揮機構——戰時大本營。在海戰現場,有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統一指揮。另外,就是日本的海軍、陸軍比清朝的水師、陸軍配合要好,能夠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推諉扯皮。
上圖為帝后兩黨之爭
上圖為日本成立戰時大本營實施統一指揮
其實儘管兩個甲子的時間過去了,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失敗的真正原因,到今天我們還沒有徹底搞清楚,還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這對今天中國海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12 # 宇澤歷史
很多人對於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慘敗這個問題,總是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陣型和作為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的指揮無能,甚至說丁汝昌一個陸軍降將出身,壓根就不懂得海戰。但實際上北洋艦隊的“鱗次橫隊”陣型對於北洋水師來說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了其主炮的優勢,而且此陣也是在麗薩海戰中奧地利艦隊使用的著名陣法。
再看日本聯合艦隊的軍艦,多為在兩舷裝備了射速較快的速射炮,且日艦普遍艦齡較短,大都吸取了當時造艦技術的精華,且日艦航速較快於北洋水師。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戰擺出的“單縱陣”,分成本隊和第一遊擊隊的“T”字陣型,也是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日本軍艦航速快、側舷速射炮的優勢,也彌補了其整個艦隊火炮射程短的弱點。
倘若也讓北洋艦隊擺出個“單縱陣型”,不僅沒能發揮整個北洋艦隊火炮射程遠的優勢,還可能由於整個北洋艦隊航速慢的弱點導致海戰結果的更加慘烈,這無疑不等於是讓北洋艦隊送死。
所以,我個人認為在整個黃海海戰中,雙方艦隊擺出的陣型都是沒有問題的,都充分發揮了己方戰艦的優勢長處。但近現代化的海戰的勝利是要靠實力的,在甲午海戰開戰之後整個北洋艦隊的實力就已經被日本海軍反超了,失敗對於北洋水師來說也只是必然的。
題目問的是對於在甲午海戰中,整個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了,下面僅從北洋水師說起,我個人有以下看法。
海守陸攻,北洋水師採取守勢戰略雖然戰前的北洋水師曾向德國購進了兩艘“定遠級”鐵甲艦,在當時的東亞各國海軍中(除列強艦隊外),也可以算的上是兩艘巨型鐵甲艦了。但北洋水師主要作戰目的並不是為了防衛海權出海作戰摧毀敵國艦隊而建成的,反倒是為了守住海口,拱衛京畿地區的安危。在這種完全以守代替攻的思想指導下,北洋水師也只是被清政府當成水師來看,嚴格意義上來說根本出海遠洋作戰的戰略軍種。
其次北洋水師的前兩次海戰打的又是海上遭遇戰,致使整個北洋水師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在面對日本海軍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下,清政府更是命令北洋水師集結於黃海北部,扼守渤海海峽,策應陸軍行動,從而拱衛京畿地區的安全,這種消極的防禦戰略,是北洋水師失敗的一個必然原因。
作戰指揮不統一眾所周知,清政府對被北洋水師出臺的“海守陸攻”的戰略方針中,帶有嚴重的盲目性與被動型,也直接造成了整個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的指揮失誤,對作戰指揮產生了直接性的影響。例如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被日軍炮火擊中,旗艦訊號旗裝置被毀,提督丁汝昌從年久失修的飛橋上跌落,身負重傷。但此時整個北洋艦隊因為失去了旗艦的訊號,也未有在戰前設定代理旗艦。在將近五個小時的中日蒸汽鐵甲艦的混戰中,整個北洋艦隊是處於群龍無首的沒有統一指揮的狀態下,各自為戰,最終打了一場慘烈的海戰。
但日本聯合艦隊在統一指揮這方面就比北洋水師要做的更好,例如在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被鎮遠一發炮彈轟癱瘓之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只能隨波漂浮。但伊東祐亨很快宣佈將“橋立”號改為整個艦隊的代理旗艦,從而繼續指揮作戰。
缺乏主動進攻意識在黃海海戰之後,北洋艦隊雖損失了包括“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五艘戰艦。但在威海衛保衛戰中,當時的北洋艦隊還剩下7艘主力戰艦、6艘炮艦、9艘魚雷艇,尤其是在黃海海戰中遭受重創但依然未沉沒的兩艘“定遠級”鐵甲艦還在,仍然還有一定的戰鬥力。
但在李鴻章的“禦敵報船”政策下,殘餘的北洋艦隊也只能堅守陣地,守住海口。在消極防禦的戰略指導下,北洋艦隊也只能縮在港口內為了儲存實力,不敢再繼續出海作戰,無形之間也限制了整個艦隊的作戰行動。當日本海陸兩軍向威海衛港內發起進攻之時,北洋艦隊也只能坐守港灣之內等著被動挨打。
最終,以提督丁汝昌為首的北洋水師高階將領紛紛自殺,以旗艦“定遠艦”為首的多艘戰艦也紛紛自沉或是被日軍擊沉在港內。
以上均為個人看法,多有疏漏,煩請糾正。
-
13 # 帝國中興
我經常看有關北洋水師的影視劇和書籍,我認為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主要敗在了低劣的炮彈上,這也是為什麼甲午一戰北洋水師沒有擊沉一艘日本軍艦的主要原因。1894年7月25日北洋海軍的濟遠艦和廣乙艦等軍艦在豐島海域與日本聯合艦隊最新式的軍艦相遇,隨後雙方相互展開炮擊,在交戰中廣乙艦受傷嚴重退出戰鬥擱淺後自焚,濟遠艦單艦和日本三艘軍艦對抗,在擊傷吉野艦後逃往威海衛軍港,方伯謙在向丁汝昌彙報戰況時說了一句:“我艦屢屢開炮擊中吉野艦,但很多炮彈沒有爆炸。”
在甲午戰爭前李鴻章曾經分別派人向美國和英國訂購大量開花榴彈,因為當時的天津機器局沒有能力生產這種威力巨大的炮彈,他們只能生產穿甲實心彈,只有向英美購買,這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以次充好,同時由於驗收炮彈的清政府官員收受英美賄賂,導致大量炮彈裡面根本就沒有裝火藥,而是裝的煤渣,還有的炮彈裝藥嚴重不足,英美商人和清政府官員把北洋水師死死的坑了一把,無論北洋水師的軍艦保養的多好在海戰中沒有質量合格的炮彈註定只有被動挨打得份。
還有就是開花彈的裝藥問題,當時北洋水師由於經費短缺買不起當時最為先進的炮彈,只有在開花彈裡填充黑火藥,黑火藥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就是鞭炮裡面火藥,這種火藥威力特別小,作為煙花觀賞一下還可以,但是拿這種火藥的炮彈去打裝甲巡洋艦,那就太可笑了,而日本當時的炮彈裡裝的是由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研製的苦味酸火藥,也叫下瀨火藥,這種火藥威力特別巨大,只要是被這種炮彈擊中鋼鐵都會被點燃,對鐵甲艦的傷害是致命的,這也是為什麼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多艘沉默的主要原因。
北洋水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可與西方列強比肩的強大的近代化艦隊,從1888年正式成軍開始就在中國的廣大海域巡邏,維護中國海上權益和安全,北邊到過海參威,南邊到達過南海,周邊每有事變北洋海軍都會派出主力軍艦對外華人進行武力威懾,特別是對日本的威懾,在日本眼裡定遠和鎮遠是對日本最大的威脅。甲午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剩餘艦隻被編入日本聯合艦隊,只有康濟艦載著北洋將領的屍體駛出威海衛軍港。無論如何在我心裡北洋水師都是一支偉大的艦隊!
-
14 # znnb12345
北洋水師整體的軍艦已經普遍老化,李鴻章多次要求更新軍艦,但是因為太平天國戰爭中和李鴻章有嫌隙的翁同龢多次阻擾這個提議,除了軍艦的老化以為,北洋水師的速射炮數量也比不上日本,從上到下的意識依然以亞洲第一自居,後期在港口,更是被日本以極小的代價在威海軍港偷襲成功,在實際開戰中,逃跑的不在少數如方伯謙,廣為人知的吉野更是以機動性給北洋帶來很大麻煩
-
15 # 五月的小湯姆
甲午戰爭之失敗,敗於體制之落後,國家之腐朽。雖戰船強於日本,但不能統籌兼顧。同時派別林立,互相推諉,都以儲存實力為自己私念。所以一個國家的強大與否,不在於火器之厲害,而在於先進的國家體制,超前的國家理念,團結一心的中央政府。
-
16 # 海鏡清
北洋海軍戰敗的原因,說簡單也簡單,就是因為比對方弱;說複雜也複雜,涉及到兩個國家方方面面的差距。
先來說簡單原因。
從硬體上來說,與日本海軍相比,北洋海軍的軍艦總數少,能夠出海作戰的軍艦少,大中型軍艦更少。排水量三千噸以上的軍艦,日本海軍有八艘,北洋海軍只有二艘。所以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的那些小軍艦在前三個小時裡,不是被擊沉,就是被重創,只剩下兩艘大艦苦撐到最後。
日本海軍艦多,炮多,人多,大艦多,艦快,炮快。北洋海軍艦少,炮少,人少,大艦少,艦慢,炮慢。黃海海戰,實際上只是日本海軍的兩支分隊和北洋海軍的全部主力遭遇,日本海軍還有兩支分隊沒出現呢
從軟體上來說,北洋海軍的技術水平停滯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而日本海軍的技術水平是與時代同步的,比北洋海軍領先了十年。這十年意味著馬力更大的動力系統,射速倍增的管退炮,有利於連續射擊的無煙發射藥,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裝填藥,還有嶄新的海軍戰術理念。這些新技術意味著日本的軍艦航速更快、射速更快、火力更猛。
複雜原因涉及到的東西就多了,我們還是隻說與海軍直接相關的。
從海軍領導體制上來說,日本海軍最高層是內閣成員海軍大臣,可以直接與天皇和首相交換意見。中國海軍名義上有海軍衙門,實際上只是個藉著海軍名目從地方收錢的機構,海軍在高層沒有代言人,高層(皇帝和軍機處)又沒有懂海軍的人,只會瞎指揮。
指揮北洋海軍的實際上是高高在上的光緒帝,他身邊沒有任何懂海軍的專業人士,所以總是把海軍當陸軍來指揮,例如讓海軍守衛渤海口,“不使一船闌入”,這是把海口當成了函谷關;還有讓海軍守住旅順口,天知道海軍怎麼對付陸地上的二萬日軍
例如北洋海軍本來在北韓北部海域巡邏,結果日本海軍派幾艘快速巡洋艦到山東登州開了幾炮溜之大吉後,皇帝就慌了神,命令北洋海軍撤回渤海,到大沽口、營口等渤海港口到處搜尋“不知去向”的日本軍艦,並威脅以後再有日本軍艦進入渤海,就要拿丁汝昌問罪。從此北洋海軍只好放棄出巡,一門心思“守衛”渤海大門,日本海軍則可以安心地把軍隊從海上運往北韓。
腐朽畏戰的南洋水師是中國近代海軍之恥,中法、甲午兩次戰爭都醜態畢露,卻因為一次被吹上天的“鎮海大捷”而名垂青史
日本海軍是一個統一在海軍省下的整體,可以如臂使指地順暢指揮。中國海軍則沒有統一領導,除了北洋海軍是屬於國家經制軍隊,受朝廷指揮外,南洋水師、廣東水師是分別隸屬於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的地方勇營水師(船政輪船已經在中法戰爭被打殘,不在其內),廣東水師靠李鴻章兄弟的私人關係,還是慷慨地派出了所有三艘能出海作戰的軍艦,南洋水師就不理這茬了,而且這支水師雖然是近代艦隊,但完全是舊式綠營水師體制,已經和綠營一樣腐朽不堪作戰。所以兩江總督張之洞在面對朝廷三番兩次的命令,只好無奈地說,如果非要南洋這些大爺去和日本人作戰,他們一定會故意在半路上把軍艦觸礁來逃避的。就這樣,不敢打仗的南洋水師靠著耍賴躲過一劫,敢打仗的北洋海軍和廣東水師在苦戰後全軍覆滅。
出身陸軍的樺山雖然不怎麼懂海軍,但是他至少知道尊重專業人士的意見,儘量不干涉艦隊司令指揮。而李鴻章對上面的瞎指揮不敢反抗,對下面卻是家長制作風,容不得海軍有與自己相背的想法,習慣按照政治需要來安排海軍行動
到海軍指揮層面,北洋海軍的直接指揮者李鴻章和日本海軍的直接指揮者樺山資紀(海軍軍令部長)都不懂海軍,但後者是個近代軍人,知道尊重專業人員,也銳意進取。而前者只是個時刻擔心政敵名槍暗箭的開明官僚,所以他拒絕了北洋海軍任何進取措施,例如戰前提督丁汝昌建議在平壤入海口建立海軍臨時基地,控制北韓沿海,李鴻章擔心引起戰爭而拒絕。以至於開戰後北洋海軍每次前往北韓沿海都要花一兩天的時間,貽誤戰機。
-
17 # 物語情歸
北洋艦隊是中國近代的一支海軍實力最強,最大的海軍艦隊。成立於1888年,由清朝大臣李鴻章創立,在山東威海衛成立,基地主要在威海衛,旅順,大沽口。是當時亞洲最強的一支海軍力量,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北洋艦隊覆滅的原因,主要是:
1,中日軍事裝置對比
在戶部尚書倡導下,清政府嚴禁新增新的裝備,李鴻章透過天津的兵工廠,給北洋艦隊生產炮彈,由於清政府軍事經費減少,使北洋艦隊寸步難行,裝置用不起優質煤,裝置老化陳舊,沒有及時更新,有些炮彈不合格,無法使用,
裝置不全,淘汰落後,戰艦不能更新。
加上技術缺陷,彈藥不足,炮彈擊中率不高。
而日本戰艦購買了大量新式戰艦,中日裝備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日本戰艦強於北洋艦隊。
2戰鬥力不強
由於清政府內部,翁同龢為首的官員和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淮軍將領遭彈劾,清政府抑制了淮軍,臨時招驀一些缺乏訓練和戰鬥力差的人加入部隊。
3.高階海軍將領缺乏,北洋艦隊內部明爭暗鬥
北洋艦隊裡面有了矛盾,劉步蟾與提督丁汝昌不融洽,戰鬥中,北洋艦隊與北洋陸軍配合得不好,最終被日軍拔掉了。
4.將領意見不合
由於將領的經驗不足,淮軍將領戴宗騫不顧丁汝昌的反對,帶軍對日軍突襲,結果失敗,面對日軍的進攻,因戴宗騫與丁汝昌意見不和,耽誤了戰機,致使守衛炮臺的將士全部戰死,讓日軍佔領了炮臺,北洋艦隊的陸軍先行全軍覆沒。
5.軍隊內部力量對比懸殊
雖然清朝軍隊人數眾多,但是大部分士兵是不能戰鬥的無用之兵,武器裝備極其落後,還保留古時射箭長矛,不能勝任當時的戰爭。清主要兵力5萬,日軍兵力12萬,力量對比懸殊。
綜上所述,北洋艦隊正因為上面種種原因,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面對日本艦隊的進攻,孤立無援,管帶鄧世昌,丁汝昌,林永升等壯烈犧牲,最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
18 # 小編虎哥
作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艦隊,為何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北洋艦隊到底敗在何處?
傳統觀點很多,將士素質、訓練不足、軍艦機動性差、內部腐敗、情報洩露等,其實北洋艦隊的失敗原因非常簡單!2018年,國家考古部門對經遠艦進行了考古,發現的事實簡單到令人不堪回首,有學者研究之後認為:別再汙衊北洋將士了,他們真的盡力了!
1887年,經遠艦(見上圖)、來遠艦、致遠艦、靖遠艦一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經遠艦是裝甲巡洋艦,由德華人制造。
當時英德在全球範圍內激烈競爭,所以德華人非常重視這一單生意,首相卑斯麥指出,“卓越地和準時地執行中國這一次訂貨具有重大的意義”,所以經遠艦質量並不差。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之後,經遠艦參加了黃海大戰。在管帶林永升的指揮下,經遠艦將士奮勇殺敵,但最終無力還天。後來,經遠艦跟隨致遠號衝擊日本艦隊,遭到重創之後毅然撞向日艦,想與日艦同歸於盡,卻被日本四艘巡洋艦集火擊沉,200多人為國獻身,只有16人倖存。
可以說,經遠艦的林永升和致遠艦的鄧世昌,都是一樣的英雄,值得後人銘記。然而,他們悲壯的行為背後,卻又隱藏著一個令人憤怒的事實:因為他們本不用這麼悲壯,而是被活生生的逼成了悲壯英雄。
2018年9月15日,考古隊員在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經遠”艦名字牌,由此正式確認經遠艦。考古發現了遺物標本500餘件,種類十分豐富,包括艦體構件、武器裝備、船載工具等。但其中有一樣東西,卻讓專家看了都熱淚盈眶。
在整個經遠號打撈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在艦首部分,打撈出來了74顆步槍彈殼。熟悉海戰的朋友很清楚,面對厚重的鋼鐵艦船,步槍子彈根本毫無用處。既然如此,為何經遠艦艦首會有74顆彈殼?
原因很簡單,當時經遠艦毅然衝擊或撞向日艦時,距離比較近,於是經遠艦官兵就用步槍殺敵,能殺一個是一個。
然而,距離近固然不利於開炮,但經遠艦為何要撞向敵艦呢?其實,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經遠艦、致遠艦等北洋水師,嚴重缺乏足夠的彈藥,尤其是開花彈,所以不得已之下才撞艦。
多年以來,影視作品中都有這麼一段場景:激戰之際,致遠艦突然啞火,鄧世昌責問為何不開炮,而炮手擰開炮彈,倒出一堆沙子,回覆說“這是剛從外國買回來的炮彈”。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列強在坑中國!
實際上,真相併非如此,因為這種裝了沙子的炮彈,叫做“實心彈”,是當時國際普遍做法。而且,北洋水師洋教習漢納根回憶,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上,一共只攜帶了開花彈55發。
所以,對於非旗艦的經遠號、致遠號來說,雖然沒有資料說明艦船上究竟有多少開花彈,但完全可以想象,肯定更少,以至於林永升、鄧世昌沒有開花彈使用(甚至實心彈都不夠),只能無奈的衝向日艦,上演海軍史上最悲壯的一幕!
這就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難道李鴻章貪汙腐敗,不給北洋艦隊購買足夠的開花彈?其實,這麼說還真冤枉李鴻章,因為甲午戰爭中的開花彈,還是當初德國造船廠附送的贈品,此後清政府徹底斷了海軍經費。翁同龢的門生王伯恭,在《蜷廬隨記》中記錄了這一件事:
翁同龢即劃撥海軍儲款2000萬修頤和園,500萬修三海,不但一分不留......(向朝廷奏定)五年北洋艦隊不得添一船一炮。
這是發生於1891年,戶部尚書翁同龢上書:海軍規模已具,國家度支艱難,嚴禁北洋水師再新增新的“艦、炮、軍火”。所以,甲午戰爭之前,北洋艦隊的很多艦船鍋爐,甚至都需要更換,也沒錢購買優質無煙煤,至於彈藥包括極具殺傷力的開花彈也是無錢購買。
說到底,北洋艦隊之敗的根源,不在於訓練、士兵素質、腐敗等方面,而在於經費不足,北洋將士真的盡力了,不該被汙衊。比如在黃海大戰中,日本吉野號發射了1200餘枚炮彈,但北洋艦隊沒什麼損傷,卻在彈藥緊缺之下,重創了“吉野”“比睿”“扶桑”等日本多艦,足以說明了北洋艦隊的官兵素質。
1891年之後,中日形勢越來越緊張,但清政府卻醉生夢死,如今正在慢慢洗白的慈禧,卻一心要過60大壽,不惜挪用海軍軍費,置軍國大事不顧,何其荒唐昏庸!至於翁同龢,如今各種稱讚其清廉之類,但甲午之敗翁同龢罪大惡極!
從經遠號艦首的74枚彈殼,和因彈藥不足撞向日艦的事實,足以證明慈禧、翁同龢之輩應該遺臭萬年,如今對他們的洗白,完全是對林永升(見上圖)、鄧世昌等北洋烈士的羞辱
回覆列表
很簡單,失敗於國運。其他都是瞎扯,什麼技術落後啦,在落後也不至於是木船打鐵艦吧!三顆魚雷為啥沒擊中敵指揮艦?擊中吉野號的炮彈為啥沒爆炸?如果硬要加上一點人為因素,那就是北洋艦隊以一域敵日本全國,什麼南洋水師啦,什麼湘軍啦,包括中樞都像看熱鬧似的,焉有不敗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