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野一夫

    我來說一個我老家的人吧,唐朝著名將領,張士貴,張士貴的祖籍是 山西 盂縣 上文村。其曾祖 張俊,官北魏銀青光祿大夫、 橫野將軍;祖父張和,官北齊開府 車騎將軍;父 張國,仕隋朝歷任陝縣主簿, 硤州錄事和參軍,以軍功授大都督,定居 虢州盧氏縣,張士貴就出生在這裡。張士貴及其子孫為李唐王朝南征北戰,戍守邊防的經歷在山西盂縣上文村祖墳的墓碑中,均有記載。從九世孫 張崇嗣至二十一世孫張書,生前居官在外,死後均葬上文祖墳,且有墓碑記載其業績。盂縣上文遂以張士貴及其裔孫而聞名。亂世中揭竿而起,先後追隨李建成東征,跟李淵屢建奇功,為李唐江山立下汗馬功勞,後官至秦王府驃騎將軍,玄武門事變 誅太子保秦王,秦王即位,官拜禁衛軍首領,蘭州都督,幽州都督,高麗亂唐,士貴出征,安市會戰,氣蓋三軍,此時山西河津薛仁貴由於家境貧寒,妻子勸其參軍建功立業,正好投入張士貴帳下“據史料記載安市會戰前,張士貴曾命其援救一位被困的部將,薛仁貴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受到張士貴的青睞和信任。安市會戰中,薛仁貴的表現被山上擂鼓助陣的太宗看到了,戰後問張士貴白衣先鋒何許人也?張士貴據實相告,太宗大喜,遂賜薛仁貴“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由此,薛仁貴脫穎而出,踏上了仕途。” 唐太宗徵遼班師時,以張士貴“勳賞居多”,拜為冠軍大將軍,行右屯衛將軍實權又令其率軍殿後至幷州時,轉為右屯衛大將軍。墓誌中對張士貴徵遼時的記述是“超海之力,氣蓋三軍;橫野之功,膽雄百戰”。而不是影視作品中陷害忠良的奸臣,

    正確看待歷史,現在影視為了收視率,誤導性太強了。

  • 2 # 小婷談歷史

    我覺得最冤枉的一位名人就是有著扶不起的阿斗之稱的蜀國後主劉禪。

    阿斗是劉備的兒子,蜀漢政權的第二任也是最後一任皇帝,在世人眼中一直都是一個昏庸無能,親小人遠君子的形象,扶不起的阿斗更是作為一個不好的詞流傳千古。

    後世對於劉禪昏庸萬能的認知主要是源於不戰而降,並且還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這兩件事。可是劉禪真的是昏庸無能麼?從歷史上來看並不是,恰恰劉禪是一個很聰明的皇帝。

    首先劉禪繼位後,蜀中的大權都在諸葛亮手中,劉禪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皇帝,可是劉禪並沒有對諸葛亮有絲毫的懷疑和忌憚,他對諸葛亮可謂是言聽計從,本來不同意北伐的他,在諸葛亮作出決定後不僅沒有阻撓諸葛亮的北伐,反而傾盡全國之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後,他還安慰諸葛亮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要太放在心上。而幾次北伐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而劉禪卻沒有表露出一絲一毫的不滿。諸葛亮死後,劉禪傷心的哭倒於龍床之上,出城二十里迎回諸葛亮的靈柩,並且重用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禕、和董允。而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依然在為三十年,在那個年代,如果沒有能力,怎麼會統治國家如此之久。可見劉禪的用人能力並不遜於其他皇帝。

    第二,在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停止了北伐戰爭,開始休養生息,因為他知道北伐是勞民傷財的行為,而且諸葛亮不在了,以蜀漢的實力,當時也沒有人有能力可以繼續北伐。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國內因為連年戰爭導致的空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緩解。他繼續鞏固孫劉聯盟,和吳國重修舊好,一起抵抗魏國。諸葛亮死後劉禪立刻廢除了丞相制度,設立了大將軍和大司馬,把軍政分家,兩個職務互有重疊交叉,互相牽制,避免了一人獨大,重蹈東漢末年奸臣專權的再次發生。在蔣琬也去世後,他更是回收了所有的權利,由自己親手處理國事。可能他認為,在諸葛亮和蔣琬之後,再也沒有人值得他信任去託付國家大事了。可見劉禪對於大局的把控和帝王之術是很精通的,絕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人可以做到的。

    第三劉禪不戰而降也是有原因的,在曹魏進攻蜀國前一年左右,姜維就發現了曹魏可能要進攻蜀國了,他上書劉禪,要在險要位置派重兵防守,可惜這個奏章被黃皓攔了下來,劉禪並沒有看到。而當朝廷發現魏兵的時候,魏軍已經打到了蜀國都城成都的門口了。而這個時候劉禪根本沒有想投降的事情,他的第一想法是投奔孫吳,第二個想法是向南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而這個時候出了一個重要的人導致了劉禪放棄撤退的念頭轉而投降,這個人就是譙周。譙周勸說劉禪,南方是當年諸葛丞相靠武力收服的,如果我們強盛,他們會服我們,如今我們是逃亡,他們根本不會接納我們的。而吳國早晚也會被曹魏滅掉,我們現在去時寄人籬下,而吳國被滅時,我們又該如何自處。不如現在投降曹魏還可以被曹魏優待,更可使蜀中百姓免於戰火。在譙周的勸說下,劉禪眼看大勢已去,只能投降。

    第四作為亡國之君,名義上是優待,實際上和被軟禁的犯人沒啥區別,在人家的底盤上也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了。司馬昭宴請劉禪,席間故意表演蜀國的節目,旁人都悲傷難掩,唯有他嬉笑如常,後來更是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千古名言。這是劉禪昏庸無能的最主要的證據,可是劉禪並不是真的不思念故國吧,他的一舉一動不僅僅關係著他自己的性命,還有他的家人,跟他一起投降的大臣,只要他表現出一點點的不滿,這些人都會被殺死,為了保全這些人,也只能裝的昏庸無能些。參照後世南唐後主李煜因為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的詞就被宋太宗賜死的下場,劉禪的表現是相當不錯了,就是劉備不也有煮酒論英雄時裝慫的表現麼。劉禪因為這句話徹底消除了司馬昭的戒心,成為了唯數不多亡國後還能善終的皇帝。

    而歷史上最有參考價值的評價在《三國志·後主傳》中是這麼說的,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可見陳壽對於劉禪的評價還是比較好的。可是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導致這樣一位皇帝留下了千古罵名。劉禪雖然是亡國之君,可是並不昏庸無能,而在蜀中無能臣干將的時候,依然能守住國土幾十年,足以證明阿斗是可以扶起來的,而且很直溜。

  • 3 # 初級歷史愛好者

    我覺得應該是楊廣。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隋朝第二任皇帝,隋文帝次子,母獨孤皇后。581年封晉王,589年任行軍元帥統兵伐陳,600年立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號大業,在位14年。《隋書·世祖本紀》中有記載隋煬帝:“上美姿儀,少敏慧。”即位之後,對於國政有恢宏的抱負,並且戮力付諸實現。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大興城和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三徵高句麗等。大運河和科舉影響後世千年。

    楊廣的功業可以和秦始皇媲美,但是他也犯了和秦始皇一樣的錯誤,不恤民力,特別是三徵高句麗的失敗,使他失去了關隴門閥貴族的支援,導致隋二代而亡。

  • 4 # 平陽狐狸說水滸

    這個問題很好。為什麼很多歷史人物在後世中會出現如此巨大的認知反差,不妨先來分析一下原因。

    一個是個人確實存在一些汙點,落人口實。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嘛,這些汙點被無限放大,而其歷史功績逐漸被人遺忘,甚至刻意抹殺,畢竟史書的編纂無法後人的好惡和需求。

    二是人們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和嚮往,忘記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這句古話。

    三是民間傳說和演義小說的推波助瀾,加重了這種認知偏差。

    我來說幾位這樣的歷史人物,供大家參考。

    一 潘仁美

    這個人大家都很熟悉。「楊家將」裡的頭號大反派,完全是壞到骨子裡的那種,槍斃五分鐘都沒人叫停的。

    潘仁美原型是大宋名將「潘美」。潘美參加趙匡胤「陳橋兵變」,是大宋的開國功臣。

    其具有非常高的軍事才能,徵南漢南唐,戰功赫赫。征討大遼時任主將,楊業為副將。順便說一句,楊業此戰殉國,與潘美並無關係。

    二 李斯

    此人確有「遺臭萬年」之事,後人罵他並不冤枉。「焚書坑儒」和「沙丘政變」就足以定罪了。

    李斯無疑是大秦帝國建立的重要參與者,政治家,文學家。早年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

    後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皇帝制度。反對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這些影響中國兩千年的歷史大功績,還有什麼好說的。

    當然,別忘了那篇千古傳誦的「諫逐客書」。

    三 高俅

    這位水滸中的頭號大反派,怎麼定義呢?流芳千古,太抬舉他了。遺臭萬年,也有失偏頗。

    高俅,確實在宋徽宗時期擔任太尉。早年是蘇東坡的秘書,寫的一手好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功底,還有一些武功在身,並不是文武不通只會踢球的主。

    算是不太出眾的文武兼修的節奏。不然和喜歡吟詩作對的蘇東坡宋徽宗也玩不到一起。

    徇私舞弊,貪汙受賄是免不了的。史書上高俅著墨不多,這也給文學創作創造了空間。

    一個人一定是多元且複雜的,隨意標籤化臉譜化歷史人物,是理解歷史的簡單方法,但並不是正確方法,是捷徑,但不是正路。

  • 5 # 文史趣評

    其實有挺多,原因也簡單,就是有些作品流傳度太廣,正史的記載反而沒人去看了。

    因為《楊家將》《呼家將》《包青天》這些廣為流傳的故事,而被痛罵的潘仁美,龐籍龐太師,陳世美,這三人大家都很熟悉了。

    因為《三國演義》而被罵的曹操、周瑜大家更不會陌生。

    因為《隋唐演義》而蒙受冤屈的大唐名將蘇定方;因為《薛家將》而被黑慘的大唐開國功臣李道宗。這兩人流傳度稍微低一些。

    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得罪誰也別得罪能說會道甚至能寫名作的文人墨客,因為得罪小人而被醜化,真的是比竇娥還冤。當今社會,更是如此,儘量遠離小人,不然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得罪了他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信子開敗了適合剪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