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中居士

    孟子對孔子學說只是豐富和拓展,談不上"完善和創新",這種提法是對孔孟之道內涵理解不深所致,語文用詞一定要準確恰當!

  • 2 # 跨文化

    孟子沒有在總體上超越孔子,僅僅是結合時代發展,在人性論、養氣說、大丈夫氣概等領域昇華了孔子的思想。

    先說孟子的人性論。大家都知道,孟子道性善,首次明確提出“性善論”,成為中國教育、倫理和文化的基礎性理論。明代《三字經》開頭“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講孟子道性善。

    再說養氣說。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浩:盛大、剛直的樣子;氣:指精神。哲學上指的是一種浩大剛正的精神。這個詞的近義詞:光明正大、光明磊落、剛正不阿。從醫學角度看,浩然之氣是孟子的呼吸養生方法。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然後,孟子的“大丈夫氣概”就出來了。孟子曰: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就不是生理學和社會學意義上的成年人了,而是一種昇華了的“成人”精神。這種令人敬仰的追求理想、不與世俗為友的精神,影響了後世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且看《孟子》極具批判性的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4)!"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3 # 山堅海闊

    應該是說孟子沒有完全理解孔子,孔子的主要目的就是有子在論語第二句中說的,我沒見孝悌者犯上作亂的。孔子的教育就是圍繞這點展開的,而孟子要糾正孔子的有兩點,第一全信書不如無書,這點儒生要是做到了孔子的春秋筆法教育就失敗了。第二點就是對於不好的王侯,孟子主張可以殺。可以說孔子用可以公開講的話教育弟子的這兩點都叫孟子給糾正了。然而孟子並沒看透孔子的真實目的。你要信了孟子那麼還會信詩經的美好“信而好古,好古非今”嗎?

  • 4 # 袁聰

    孟子對孔子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完善和創新,並不能代表孟子超越孔子。

    孔子是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如果沒有孔子,就沒有後來的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學生、門生和弟子,只是繼承、傳承、弘揚光大了孔子的哲學思想(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收集、整理、編輯、記錄了孔子的經典、聖言語錄。

    ‘’儒‘’最初泛指一切‘’術士‘’。據《說文解字》:‘’儒,柔也。術士之稱。‘’大概是因為‘’術士‘’不像武士那樣威武有力,表現出一種文弱迂緩的神氣,故被人統稱為‘’儒‘’。

    在孔子時代,‘’儒‘’並非尊稱,恰恰相反,‘’儒‘’是墨家對孔門的鄙稱,後來相沿成俗,就成了孔門的學名。

    也有人認為:‘’儒‘’在孔子時代,指一種以宗教為生的職業,因孔子熟悉治喪、祭祀等各種宗教禮儀,故被人稱為‘’儒‘’。

    ‘’儒‘’或‘’儒家‘’最初並不是孔門的自稱,而是別人(墨家)強加的名號、名稱。

    ‘’仁‘’是儒家倫理道德的總綱,即中心思想。要想實踐仁德,就離不開‘’忠‘’和‘’恕‘’。‘’忠‘’就是儘自己的本分;‘’恕‘’就是推己及人。

  • 5 # 養生男人699

    中國的傳統就在於傳承,承傳,即承前啟後,承上啟下,法於往古,驗於來今,師父領門,修行在自身,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學生是求知,啟智明理的,學生能達到老師的高度就是好學生,師父是傳一手留一手,要想開宗立派必須要學會百家之長,且融會貫通,推陳創新才能做到,這樣的人才是萬里有一,能完全的繼承老師的絕學就是第二代掌門人,但未必就比第一代掌門強,中國的傳統學問是自高而下的傳,而西學是自下而上的承,起點不同,一高一低,發展方向不同,一順一逆,孟子學於孔子,孔子學於老子,是學生不如老師呀!老子是老大,孔子是老二,孟子是老三,三生眾生,老子的學問無人能及,能十得其九即算是高人了,

  • 6 # 節度使95

    沒有什麼超越,只有曲解。

    夫子是至聖先師,心懷人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前,少者懷之”。天道之下,人人平等,《論語》述夫子價值觀與取捨,是識人也是自修還是決策道術之用。“仁”字以人旁立兩橫,上下兩橫意味著神智與思維能力的差異,這個差異成就個人社會職責分配與當擔。我們承認天賦差距,《論語》告訴我們提升的路徑,聖人之道視人平等、因材施教。

    《孟子》仁義禮智信的概念都能前後顛倒混亂地描述,這意味著孟子價值觀混亂,心行不一。最有盛名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民就是社稷,天道之下人人平等,哪有誰輕誰重?這不是在人為製造階級矛盾麼?何況決策思維的漸次連結你得承認吧?思維層次的差異承認麼?決策思維的差異確實存在吧?那麼,君怎麼能輕了?這不胡說八道嗎?

    夫子說“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資源配置均衡以天賦成長程度考量;臣事君以敬,君使臣以禮,這才是正常的情況吧?人生有度,管理以決策思維為核心展開戰略實施方案,“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哪能君輕?

    孟子說“有恆產者有恆心”,從周朝以來的朝代更迭不都是因為恆產太集中麼?決策思維解決社會責任擔負與分配,這可不是私行私財能處理的層次,所以這句也是胡說八道。

    再說說魚與熊掌吧!義與利一定是對立的麼?夫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勞動創造社會,創造價值,為什麼不能說利?如果說談情懷不談報酬的老闆是耍流氓,那麼孟子就是流氓的幫兇,搖旗吶喊的小人。

    為什麼孟子要搖旗吶喊?邀名買利啊!這種自私自利的口舌詭辯之徒,早在荀子的書裡就被罵得狗血淋頭了!這會還拿來與聖人相提並論?自私自利的小人和聖人有啥可比性?孔子開平民預政的先河,開民智、有教無類――“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話沒有深厚的文史知識論斷是寫不出來的,別以為古人是傻子。

    咱們這都2020了,不能說腦子連荀子都比不過吧?不行就看看各人的原書,思考一下先。這會教育怎麼的都比古代普及了,自讀自思不難吧?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 7 # 竹主平安

    不存在超越。完善是在前輩的基礎上的。孔子也說過復古而說。真理是不變的,只不過聖賢發現悟到了真理的存在,而說。

  • 8 # 使用者王者孝

    孔子(前551一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曲阜人。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張“泛愛眾,而親仁”。這種“仁”的觀點,體現在政治上,反對以暴力殘害人民,提倡仁政。孔子又是中國的第一個大教育家,他提倡“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貴族和平民,都可以受教育。這些主張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對人民是有利的,因此它是具有一定的進行意義的。但是必須看到孔子的“泛愛眾”是有具體階級內容的,這明顯地表現在他把“仁”的“禮”具體化到君臣、人倫的關係上,確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的原則。後來的統治階級,都把這些東西捧為“聖經”,作為統治人民、壓迫人民的工具,來維護反動的封建等級制度。

    孟子(約公元前39O年一一前305年)。名軻,字子興,戰國時鄒(山東鄒縣)人,儒家思想(孔伋字子思)孟(孟子)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學說記錄在《孟子》一書中。他和孔子同是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發揮了孔子關於“仁”是一種超階級的人性,並提出了“誠”作為其核心,把它著為主宰萬物的最高原則,這就形成了他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孟子繼承了孔子“法先王”的復古思想,極力美化啇周奴隸制度,和反對復古、主張“法后王”的法家思想形成尖銳對立。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之間的鬥爭在思想領域中的具體反映。孟子反對兼併戰爭,要求實現統一;但是他從超階級的“性善論”出發,幻想統治階級能夠大發善心,透過他主張行“仁政”,勸說貴族們少用殘酷刑法,反對虐政害民;主張使人民有一定的產業。提出“民為貴,社稷(國家)次之,君為輕”的本民思想。透過施行“仁政"來達到這個目標。這種超階級的人性論,後來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用來掩飾階級壓迫的思想工具。

    孟子提倡“性善論”,認為一切人生下來都是“牲善”的,這完全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它摸糊了階級社會中人的階級性。

    歷來孔孟一家。孟子的思想繼承了孔子的一切思想精神。他的“仁政”是孔子的“仁”的精神的繼承。戰國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的是新興地主階級與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新興地主階級是新的生產關係一一封建社會制度的代表,奴隸主貴族是屬於落後的舊的生產關係奴隸社會制度的代表。孟子所要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的利益。

    他的“性善論”是孔子“天命”論的繼承。人生來就是善良的,先天的,悪是後天的。“善”是什麼,善是舍已為人,是幫助他人救人於危難;善是讓普天勞動人民過上好日子。然而善的思想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晶,是善與悪鬥爭的結果,善是人民尤其勞苦人民所需要的。它可消除人民之間的矛盾,增強人民之間理解和友誼。這需要人進入社會生活時,在與人民的交往中,學習中,工作中,逐漸理解和覺悟。這種善,我想在原始部落中,氐族部落中就已存在。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在同自然界的鬥爭中需要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否則走不到今天。

    在階級存在社會里,善是具體的,受階級的制約,沒有超階級的善。在奴隸主與奴隸、地主與農民、資本家與工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階級鬥爭中,互相之間你死我活,沒有善可言。孔子殺死少正卯、董仲書同夥殺死桑私羊,李摯之死等。所以孟子的思想沒有超超孔子。

  • 9 # 讀書指南

    不算。

    孟子是對孔子的學說、思想、理論等加以完善與創新,這並不意味著孟子超越了孔子,而且完全無法證明。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看的比巨人更遠的問題。

    但難道能反過來說你比巨人更高嗎?

    這就好像,有人寫出一部鉅著來,你閱讀完也能找到其中一兩處瑕疵,因為內容太多繁多就會出現問題,所謂“言多必失”就是這個道理,可你能找出並改進問題不代表你比原作者還厲害。

    所以,孔子為聖,孟子為亞聖,是註定的,而非因為先後。

  • 10 # 計冠光海老KK匹茲堡賓州

    只說一點:

    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超越了孔子的。這裡的“民”是相對於“君”的一個群體,已經模糊了孔子的君、臣、父、子、君子、小人、女子等等級森嚴的社會關係,而體現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 11 # 許月破寒

    個人觀點認為不能,孔子與孟子的關係就像是開路者與拓路者的關係,孔子是新路的開闢者,一條新路的開啟,往往需要極大的勇氣以及決心,也需要面對更大的阻力,新路的開啟往往更難,而開拓者無論將這條路開得有多寬、有多長,永遠都是以這條路為基礎所進行的拓展。

  • 12 # 悟學十八子

    孔子之儒道是建立在人性之上的大道,反而是孟子及朱子把儒家帶偏了。孟子崇善(人之初性本善)過度,朱子尊理(存天理滅人慾)太甚。

  • 13 # 曾憲英

    從孔子謝世到孟子誕生,相差107年,孔子生在曲阜,孟子出生在鄒城。在孟子末生前,孔子己是名人,己奠定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孟子是學儒家思想,研究儒家思想的。孔子的最終想法是建設成,人人互愛的理想社會,孔子也相信,人人尊儒,按儒家思想說話,辦事,目標會實現的。孟子從當時的社會出發,發現有些人不從仁愛出發,而是害人,孟子就提出了,仁政,即他們不仁,咱就與其鬥爭的觀念。鬥爭的目的是什麼,還是為了實現仁愛社會。孔孟的目的一致,孟子是後人,隨著時代發展,孟子對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思想體系,結合實際進行解釋,補充,豐富了儒家思想,對儒家思想的完善是立了功的,但是也不能說孟子的思想超過了孔子。古人把孔子比做聖人,把孟子比做亞聖,這也是經過全面對比,得出的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條不油膩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