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古九州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漢朝是中國歷史第一個黃金時期,中國歷史上位居全球第一最長時期。奠定了漢族、漢語、漢字、漢學、漢服……的基礎。

  • 2 # 天道的痕跡

    大家好,如果想看胡說八道,請看別人,如果想看大量歷史文獻,請跟我來。

    最有骨氣的朝代………只有明朝。

    強漢,盛唐,都沒某人說有骨氣,金國戰鬥到最後一個蔡洲,金哀宗自縊於幽蘭軒,自盡,完顏承麟巷戰而亡,宰相完顏忽斜虎,上至參政、總師、元師,下至兵丁,五百多人皆一時跳入汝水殉國。也沒人說有骨氣,只有明朝被稱為最有骨氣。

    天子守國門

    這句話來自朱棣的遷都藉口,“天子戎邊”現在網上天子守國門,國門不是在北京八達嶺長城,國門在貝加爾湖,東邊國門也不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東邊國門在庫頁島。這國門守護的稍微有點遠啊………

    努爾哈赤的七大恨中提到的,明邊,邊陲,疆土,越界,疆場,邊境,越境,柴河三岔撫安三路,還其國,夫列國之相爭,中國,這些指的是北冰洋?

    大金國主臣努爾哈赤詔告於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覆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裡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中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徵之。

    貝加爾湖在哪裡?今天外蒙古國邊界之外,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北方,

    庫頁島在哪裡?今天日本北海道北方,薩哈林島。如果庫頁島是我們的,日本想登入,本根不用借道北韓。1952年豐臣秀吉根本不用打北韓。

    君王死社稷。

    土木堡之變,被抓走的英宗朱祁鎮,生了一個孩子,最後被贖回,被囚禁又生了9個孩子。

    就說崇禎

    換了50個宰相(大學士)17個兵部尚書。暗中讓楊嗣昌跟滿族人議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洩漏議和之事被處死。李自成打進北京了,才想來命人分送太子、永王、定王到勳戚周奎、田弘遇家避難。回宮後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烺。

    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組織抵抗,而讓周皇后自盡,袁貴妃賜死,殺掉六歲的昭仁公主,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15歲長平公主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長平公主昏死了過去。又砍死了妃嬪數人,並命令左右去催懿安張皇后自盡, 好吧,不信任李自成。也行。都死了,你倒是死啊。

    手執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出東華門,被亂箭所阻,再跑到齊化門(朝陽門),成國公朱純臣閉門不納,後轉向安定門,此地守軍已經星散,大門深鎖,太監以利斧亦無法劈開。最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跑丟一隻鞋)右腳穿著一隻紅鞋。

    不和親。

    只有上位者,才可以將女兒嫁給你,讓你叫爸爸。漢武帝嫁女匈奴。李世民嫁女,文成公主給吐蕃王松贊干布。松贊干布見到李世民得跪下叫爹。康熙嫁女給蒙古汗葛爾丹。葛爾丹見到康熙,按禮儀得叫皇阿瑪。也先抓走英宗朱祁鎮,想將妹妹嫁給英宗,英宗不從,取了也先的妹妹,見到也先,英宗需要尊稱也先大哥。下位者送女,那只是玩物,侍女不得正位,隨時送人。

    不納貢。

    明朝沒有歲幣,但是多了幾個名詞。貢賞,市賞,歲賞。

    早在永樂年間時,韃靼太師阿魯臺便於明朝建立了“朝貢貿易”,當時的韃靼是“歲或一貢,或再貢,以為常”(《明史·韃靼傳》)。這種朝貢貿易,主要是以韃靼朝貢、明朝賞賜的方式進行,明朝文人所謂“天朝上國”的明朝,在賞賜方面往往是極為豐厚的。

    每次朝貢結束後,都有一個勘合手冊,下來來朝貢家按照這個手冊上的來, 東西不準送的多,因為你送的多明朝政府就要回贈更多,所以勘合手冊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憑證,但是朝貢人員一般都是透過賄賂太監等手段來達到朝貢更多貨物的目的。

    明嘉靖二年(1523年)

    日本大內氏跟細川氏因為得到勘合資格,還打了起來。

    公元1619年,明朝給了林丹汗白銀四千兩,一年後,加賞至四萬兩。林丹汗遂聲言幫助明朝抗擊後金。

    公元1628年,林丹汗西進,佔據土默特、河套等地,並攻擊了明朝的大同、宣府。明朝仍舊給予林丹汗“歲賜”白銀八萬一千兩。翌年,林丹汗率大軍到了延綏紅水灘,要求增賞未遂,隨即就縱掠了明朝邊境。

    《明世宗實錄》),當“貢賞”往來得不到滿足之後,蒙古統治者只能透過戰爭,意圖開啟貿易的大門,“庚戌之變”“土木堡之變”便是這類戰爭的典型表現。

    嘉慶該時期,蒙古俺答汗發動了入侵北京的“庚戌之變”,掠懷柔﹑明軍一觸即潰,紮營於潞河東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東北)、汝口等處,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十九日至東直門。二十一日德勝門﹑安定門北民居皆被毀。當時俺答放回了在通州俘虜的宦官楊增,手持俺答的書信回覆明廷,稱“予我幣,通我貢,即解圍,不者歲一虔爾郭!”嘉靖皇帝最終透過大量的錢財饋贈才讓其回到草原。同時答應增加貢賞,跟市賞。

    大臣嚴嵩說: 蒙古人搶夠了自己會走的。

    “敗於邊可隱, 敗於郊不可隱, 虜飽將自去” 。

    隆慶時期,俺答汗又逼迫明朝簽訂了城下之盟,(京師城下)要求開放邊市,並且明朝每年給與大量的“市賞。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最開始朝貢使團只有50人規模,貢品有羔羊,小牛,一年比一年多,最後增加到3000人,王振按2000人給回的歲賜,結果也先不滿,才有土木堡之變。其目的也只是要求增加歲賜,跟貢賞,市賞。明五十萬對也先兩萬。

    在土木之戰中,明軍的參戰人數,基本都沿襲自劉定之《否泰錄》中的數字:“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而到後人引用時,更徑直略去了“私屬”,只作“官軍五十萬”或“五十餘萬”,我們按《明英宗實錄》中記載:“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估計二十五萬。而也先文獻記載二萬人。而被虜走的英宗是被贖回來的。

    《禹貢·疏》載:“貢者,謂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異物,獻其所有,謂之厥貢。

    割地賞賜。

    北方部落之間不合,你們部落幫我打服別的部落,不光有貢賞,還有地賞,

    為了酬答“朵顏三衛”的戰功,把塞外的大寧都司、營州衛等地區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須知大寧都司、營州衛等,都是洪武年間朱元璋設立的防範北方蒙古騎兵入侵的重鎮,卻被朱棣一股腦割讓給“朵顏三衛”。

    參考資料:《明史》《靖難之役與兀良哈南遷》《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

    “靖難初,首劫大寧兵,及召兀良哈諸酋率部落從行,有功,遂以大寧畀三衛”,“文帝從燕起靖難,使使以賂請,而兀良哈以騎來從戰,有功。先是,即古會州地設大寧都司營州等衛為外邊,使寧王鎮焉。文帝乃移王與其軍內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市賞。

    根據《條覆收胡馬疏》記載:“虜中上等扇馬一匹。擬價十二兩,搭配段布官貨一分,實值銀八兩餘;中扇馬一匹,定價十兩,貨實植銀七兩餘;下扇馬一匹,定價八兩,實植銀六兩餘。其在商民,既以故衣貨,每值銀七、八兩,即買兒馬一匹,可賣銀十餘兩。最高五倍價格收購。

    根據《簡牘》記載:“承示會保任卒疏領悉,虜中所索敖剌,氣者予之為當,而門下又默運機宜,絕將來之患,塞夷人之口,尤為遠慮。市賞太濫,惟上谷為然,蓋緣始事之初,急於招來,於節制,其流遂至於此。

    明初,從洪武到永樂的57年間,倭患次數共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樂以後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間的倭患記錄次數僅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間,倭患次數猛增到628次,佔明時期倭患次數的80%;進入隆慶後,又驟減為48次。

    據史料《明實錄》記載,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

    一股僅有六十七人的倭寇,(有文獻說54人或者72人)洗劫浙、皖、蘇三省,攻掠杭、嚴、徽、寧、太平等州縣二十餘處,直逼留都南京城下。這股倭寇暴走數千裡,殺死殺傷四五千官兵,歷時八十餘日,才被佔絕對優勢數量的明軍圍殲。

    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6月7日從浙江紹興上虞縣登岸的。他們上岸後一路暴走,遇小縣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殺。在《明史·日本傳》裡,我們可以看到,它利用用了大量的動詞記載這段經歷:“突犯會稽縣,流劫杭州,突徽州歙縣,至績溪、旌德,屠掠過涇縣,趨南陵,至蕪湖。燒南岸,趨太平府,犯江寧鎮,直趨南京。

    明末名滿江南的文壇領袖、東林黨人,時為南明小政權兵部尚書的錢謙益,本想自盡,奈何,水太涼了。

    最有骨氣的朝代,越瞭解歷史,每次聽到什麼不和親,不納貢。很尷尬知道不?

  • 3 # 三牲

    縱觀歷史每朝每代都有外族入侵,面對國土喪失,百姓蹂躪,當時的政權會基本上進行緩兵之計。如和親更有甚者割地賠款,其中大漢王朝和大明王朝最有骨氣因為他們喊出來當時整個時代的最強音:大漢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明有“不稱臣 不納供 不割地 不和親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它們一個是用實際行動打出的骨氣,一個是從面對強大的對手不逃閉敢於亮劍的骨氣,沒有孰強孰弱它們都是當時最有骨氣的

  • 4 # 123東風

    什麼是骨氣?自強不屈!

    漢朝初立,國力弱小,匈奴為中原大患,劉邦起傾國之兵30萬伐之,敗!和親納貢,經數代積累實力,至漢武時,重創匈奴,控制西域,吞併北韓,南越等,至宣帝,再敗匈奴,匈奴臣服,並西域入華夏,奠定中華版圖!自此,漢民揚眉吐氣,華夏族以漢族自謂!

    明朝建立,朱元璋追擊殘元,並無剿滅,後分裂為韃靼,瓦剌二國,明朝版圖在成祖時為最,自此不斷喪失國土,先後有西域,越南等,而且自洪武至崇禎,日本不斷騷擾侵略中國沿海,明朝只是防守卻無主動攻擊,英宗為瓦剌俘虜,可謂奇恥大辱,也終未復仇!明雖無稱臣納貢和親之舉,但國土喪失,君王被俘,邊境之民屢被殘殺,明朝始終未有積累實力鐵血報復之舉!做為一個王朝來說,我實在不知道明朝的骨氣到底在哪裡 ?又有多少?

  • 5 # 內蒙人不知道

    這是大漢王朝被侮辱的最慘的一次。

    漢朝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千里出擊匈奴!

    明朝是犯我大明者一路向南逃跑!

    題主黑我大漢!

  • 6 # kenny70192362

    大漢 大漢最有骨氣 最有血性 大明雖然也不錯 但比起大漢簡直弱爆了 來 就看讀書人的樣 東林黨人的無恥操性瞭解一下

  • 7 # 又名羅遠揚

    要說強大要數大漢王朝,要說講骨氣我認為要數大名王朝,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尊守祖制,那怕自殺也不逃離京城,精神可貴。

  • 8 # 曉楓紙zhi

    客觀上說,漢朝與明朝是各自所屬時代的輝煌,它們都有自己最有骨氣的一面,而且兩者存在的時代不同,很難進行比較。但是我們可以從兩個朝代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兩者各自的戰爭史中窺見一斑。

    漢朝

    漢朝(前202年——220年)由劉邦建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大漢帝國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漢朝文化統一、科技發達,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圈正式成立,華夏族從此以後逐漸被稱為漢族。

    漢朝也是一個武力強盛的時期。在此之間,漢朝歷任統治者攘夷拓土,漢朝的領土從傳統的中原地區延伸至西域,漢朝威名遠揚,為世人所知。現在我們來梳理一下漢朝歷次對外戰爭的情況:

    1.西漢與匈奴戰爭: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西漢與匈奴在中國北部和西北部廣大沙漠和山地進行了一系列的大規模的騎兵作戰,持續了近一百三十多年。

    第一階段:白登之圍後,劉邦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和防禦政策。漢文帝時,"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前198年,漢高祖接受漢匈雙方以長城為界並同意每年向匈奴朝貢絲綢、米酒和糧食,直至前138年漢武帝時期。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結束。前127年,衛青、李息取得河南之戰的勝利,奪取了河套地區;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時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前119年,霍去病率軍攻打匈奴,漠北大戰爆發,漢軍殲敵七萬人,並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一直打到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前90年,李廣利出擊匈奴失敗,此時漢武帝在經濟困難、人民疲憊的情況下,中止了與匈奴的戰爭。第三階段:漢宣帝劉洵時,西漢國力逐漸恢復,又開始對犯邊的匈奴進行大反擊。前72年,田廣明等五將軍和常惠監烏孫兵,六路攻擊匈奴,尤其常惠烏孫兵殲敵四萬餘;前60年,西漢設定西域都護府,匈奴內部鬥爭劇烈;前53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附漢,北匈奴西遷至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東部築城而居;前36年,陳湯發西域諸國兵以及屯田吏士四萬人分兩路殲滅北匈奴,從而結束了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就出於陳湯。

    2.漢平南越之戰:西漢初期,秦軍將領趙佗建立南越國(今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北中部地區),以番禺(今廣州)為都,給漢朝的統治帶來了打擊。此戰擴張了西漢的疆域,促進了南越地區的發展。

    3.漢平東越之戰:漢軍南征南越、閩越的過程中,東越請求率軍隨從南征,途中藉口停止前進,並暗中與南越聯合。漢朝遂於元封元年(前110年)發兵擊滅東越。

    4.漢攻北韓之戰:燕人衛滿奪取箕子北韓,建立衛氏北韓,並不斷侵擾漢朝邊界。元封二年(前109年),武帝發兵兩路攻滅衛氏北韓,設立北韓四郡。

    5.漢攻大宛之戰: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時,曾收大宛的款待。漢武帝聽張騫說大宛出良馬,便派使者用黃金鑄成的金馬去換汗血馬。大宛王甚愛其寶馬,不願給漢,於是殺死漢朝使節。漢武帝遂下令攻打大宛。前102年,李廣利擊敗大宛。漢軍威震西域,西域諸國紛紛歸附漢朝。

    6.馬援徵嶺南之戰:秦漢時期,越南三郡仍處在氏族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東漢初年,越人叛亂,企圖稱雄嶺南。建武十八年(42年)至十九年春,馬援將軍平定越南征側、徵貳起兵。

    7.東漢與匈奴戰爭:兩漢交際,部分匈奴部族叛離漢朝,繼續侵擾漢朝邊界。此時又掀起了漢匈百年戰爭的序幕。

    第一階段: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大將軍率三路大軍北伐,大敗北匈奴軍,斬殺匈奴兩萬多,單于表示降服。第二階段:漢朝認為北匈奴不是真心降服,竇憲遂於永元二年(公元90年)第二次征討北匈奴。期間南匈奴上書請求出擊北匈奴,南匈奴軍遂主動攻打北匈奴。此時南匈奴已相當強盛,擁有人口23萬多人,軍隊五萬多人。第三階段:永元三年(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想徹底擊滅北匈奴,率軍西征。這是自漢代出兵以來最遠的一次進軍。此戰徹底解決了漢與匈奴近三百多年的戰爭。竇憲北擊匈奴,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鮮卑進入大漠成為草原的新主人;南匈奴內遷漢朝境內成為五胡之亂的主力;而北匈奴的西遷引起了一連串連鎖反應,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滅亡。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朱元璋建立,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可以與漢、唐相比。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傳統的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以及達到頂峰的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政治經濟文化向近代轉型的開端時期。此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政治上的民主思想、文化上的個性解放的思想,經濟上重視工商業和對外貿易的思想,這些對傳統形成了強烈的衝擊。

    明朝也是一個武力彪悍的時期。在此之間,明朝幾乎與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打過交道,使強大的中國形象,植入世界各國的印象中,這種情況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解除。現在來悉數明朝的對外戰爭:

    1.明滅北元戰爭:明朝北伐奪取大都,元朝殘餘勢力退守大漠,史稱北元。元朝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控制,但仍然統治著廣闊的北方草原地區,全國地區如山西、陝西、四川、雲南等地區仍歸元朝統治。明太祖決定打擊蒙古殘餘勢力,先後八次北伐蒙元勢力。

    第一次北伐: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兵分兩路出擊蒙元,徐達率主力攻到定西,李文忠率軍北伐奪取北元首都,第一次北伐兩路皆獲大勝。元朝在長城附近一帶的殘餘勢力遭到沉重打擊。第二次北伐:洪武五年(1372年),明軍兵分三路對北元進行第二次討伐。此戰結果,徐達主力中路軍大敗,李文忠的東路軍得失相當,馮勝的西路軍獲勝。第二次北伐失敗。第三次北伐: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命沐英率陝西明軍北伐,明軍夜襲蒙元獲勝。第四次北伐:洪武十四年(1381年),北元南侵明邊境,朱元璋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湯和為左副將軍,傅友德為右副將軍,分兩路北伐。此戰明軍勝利班師。第五次北伐:洪武二十年朱元璋發動第五次北伐,此戰明軍把遼東納入明朝勢力。第六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任命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領二十萬明軍北伐。明軍攻至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極大地動搖了北元的行政根基。第七次北伐: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北元殘餘勢力多次騷擾明邊境,朱元璋遂詔命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北伐。燕王軍乘雪遠道突襲,大敗元軍;而晉王沒碰到北元人馬而還。第八次北伐: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獲悉燕山一帶有北元軍隊活動,遂命令駐守北京的朱棣北伐殲滅之。此戰再次大敗北元軍凱旋班師。此後北元內部分裂,逐步形成韃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2.明攻安南戰爭:1406年,明成祖派遣明軍南征自五代十國時期獨立出去的交趾地區。1407年,明朝消滅安南,設立交趾三司。

    3.明成祖五次北伐:北元分裂後,三部蒙古勢力仍對中原構成威脅,從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北伐。

    第一次親征:永樂七年,韃靼殺明朝使者。明成祖派丘福率十萬大軍征討韃靼,全軍覆沒。為消除邊患,明成祖與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調集五十萬大軍重創韃靼,韃靼於是臣服於明朝。第二次親征:韃靼部被重創後,瓦剌部趁機迅速發展壯大。明成祖遂再次親征,攻打至勿蘭忽失溫(今烏蘭巴托)。此戰瓦剌遭到重創,此後多年不敢侵犯明邊境,同時明軍也傷亡慘重。第三次親征:瓦剌被擊敗後,韃靼再次強盛起來,改變對明朝的依附政策,時常騷擾明邊境。明成祖於永樂十九年(1421年)第三次親征漠北,韃靼避而不戰。此戰除擊敗兀良哈部外,並沒有徹底解決蒙古三個部落對明邊境的滋擾。第四次親征:公元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韃靼再次滋擾明邊境,明成祖遂開啟第四次親征。而瓦剌部亦對韃靼部進行攻擊。此戰勝利班師。第五次親征:公元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韃靼進犯山西,明成祖開啟最後一次親征。此徵未尋到韃靼主力,於是班師。明成祖病死在歸途。至此蒙古勢力暫時削弱,明朝也筋疲力竭,無力再發動大規模遠征。

    4.土木之變:經明成祖多次北伐打擊後,韃靼勢力被削弱,瓦剌部歸附明朝的過程中亦不斷壯大自己,逐漸強大。而後瓦剌開始對明朝新的進攻。明英宗親征瓦剌,由於組織不當,於1449年在土木堡被俘虜,二十萬明軍損失慘重,史稱土木之變。此戰過後,明朝的邊防政策由積極進攻轉變為被動防守,最終形成了著名的長城九邊防禦體系。

    5.明葡海戰:15世紀末,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和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一些西方國家便開始了開闢海外市場的海盜式殖民擴張。1493年(弘治六年),一批番夷侵擾東莞,東莞守禦千所千戶袁光率兵圍剿,袁光在戰鬥中中彈身亡。此後,中國沿海及船隻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擾越來越多。隨著明朝對葡萄牙認識的加深,明朝開始下令地方官員驅逐葡萄牙人。

    屯門海戰:1521年,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奉命驅逐佛朗機人。此戰明朝三千軍民勝利,擊敗葡萄牙千餘人及其艦隊,收回了被葡萄牙人侵佔多年的屯門海島。西草灣之戰:1523年,葡萄牙的一支千人艦隊得知屯門艦隊遭明軍重創之後,仍然冒險前進,結果在西草灣一帶遭受柯榮所統明軍的強烈打擊。此戰明軍獲勝。此後葡萄牙人放棄了官方接觸的可能,轉而與明朝民間做生意,並將注意力投至日本,開啟了日本織田信長的火槍時代。

    6.明荷海戰:繼葡萄牙、西班牙之後,荷蘭殖民者也來到了明朝的統治範圍中。萬曆三十年(1602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爭奪東方殖民地。

    澎湖海戰:1622年,荷蘭七八艘軍艦及千人部隊佔領澎湖。1624年,福建巡撫派遣明軍一萬人收復澎湖,荷蘭首領高文律被送往北京斬首示眾。料羅灣海戰:又叫金門海戰,是中國古代規模比較大的海戰之一。此戰是即將滅亡的明王朝與國力蒸蒸日上的荷蘭進行的一場大海戰,這場海戰的規模不亞於鴉片戰爭,最終荷蘭戰敗,並且服從鄭芝龍的海上霸權秩序。料羅灣戰爭與鴉片戰爭形成強烈的對比,具有極其深遠的諷刺意味。

    7.明英海戰:1635年,英國六艘戰艦開入虎門,意圖暴力登陸,遭受40多名明軍以及5艘自殺火船的猛攻。此戰打退了英國殖民者,影響著英國對中國的直接認知,甚至在一百五十多年後英國議會投票決定發動鴉片戰爭之時,仍有大部分議員反對用兵,贊成方僅以幾票的微弱優勢透過對清朝的戰爭計劃。

    8.萬曆援朝戰爭: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決定對外發兵。1592年,日軍16萬軍隊迅速攻佔北韓京城,明朝政府遂調集遼東及三千戚家軍4萬兵力入朝。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撤退,而明朝因兵力過少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議和。

    1597年,日軍14萬大軍再次入侵北韓。明朝初次調集四萬兵力,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七萬。第二次戰爭中,明、朝聯軍獲勝,日軍撤退。兩次戰役明軍傷亡五萬多人,日軍傷亡過十萬。這次援朝戰爭是繼唐朝白江口重創日軍後中國政府第二次挫敗日軍,粉碎了日本人的稱霸陰謀。

    9.明與後金戰爭:明朝後期用兵頻繁,自萬曆三大徵後,明朝國庫空虛,後金趁機崛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後金為奪取遼東、入主中原,與明朝爆發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戰爭。繼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對女真的戰略由攻轉守,同時內部農民起義不斷,明軍兩面作戰,疲憊不堪。此後相繼爆發寧遠之戰、松山之戰、錦州之戰,明軍遼東精銳損失殆盡,寧錦防線徹底崩潰,清朝入主中原已成必然之勢。

    小結

    綜上所述,在兩者各自的時代背景以及戰爭史來看,我認為與漢朝相比,明朝是中國最有骨氣的王朝。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一個值得所有漢人銘記的最有骨氣的王朝。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覺得呢?

  • 9 # 曹老師xixi

    漢朝

    漢朝自劉邦建立以來,兩漢國乍共計407年,漢朝雖然在建國之初,對北方一直卑躬屈膝,再在經歷了50年的臥薪嚐膽,修生養息之後,漢武帝銳意進取,開始實施反擊戰略,南方先後吞併南越、閩越、夜郎、滇國、衛滿北韓等國,西方又遠征大宛降服西域諸國,北方是漢朝威脅最大的匈奴,漢武帝宣誓“寇可往,吾亦可往。”,先後派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徹底擊潰匈奴,收復包括河內在內的廣大北方土地。

    往後霍光輔政、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雖然個別皇帝比較無能,也有多次權利之爭,但國家卻異常強大,讓外族無任何機會,就是到了漢末天下大亂,國家和漢人尊嚴也沒有絲毫受損,外族依然被強大的各地軍閥所壓制。

    不僅成就了中國的強大,也成就了漢民族的榮光。

    明朝

    再看明朝,自朱元璋開國以來,國乍276年,朱元璋朱棣開疆拓土,基本恢復了中國傳統王朝統治的地區,但後世各代,就不說皇帝業餘愛好眾多了,就是國土不斷縮水,連皇帝都被俘虜過,明末時期對外外族女真滿清,眾多士族大臣望風而逃,風骨何在?

    天子守國門,既然守國門那為何瓦剌和女真想到了北京還那麼遠?如果北京就是守國門嗎?那滿清不也是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除想跑沒跑掉的崇禎,哪個皇帝死社稷了?不都死在暖床上嗎?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更是美好的謊言,不和親就不說這個時代流不流行和親,明朝在徵元時,為爭取北韓的支援就和北韓就和親過。不納貢倒是真的,換成了常年“撫賞”,要啥“賜”啥,不“賜”就打,不割地,就不說澳門臺灣了,緬甸獨立了吧?中後期土地丟了直接不要了。何況明朝時期,漢人的自信心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那有漢朝時的驕傲。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明朝還是存在一定能體現骨氣的事實,但和漢朝比起來那簡直就是一天一地,沒辦法比。

  • 10 # 文史小驛站

    我認為說到有骨氣肯定是大明王朝。這個問題可以這樣回答,大漢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勢的王朝,大明是最有骨氣的王朝。下面給大傢俱體分析一下兩大王朝的區別。

    一,大漢王朝

    大漢王朝經過文景之治,積蓄國力,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達到鼎盛。漢武帝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開疆拓土和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大規模用兵。漢武帝多次大規模對匈奴用兵,一雪前恥,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對漢朝北方地區的威脅。漢武帝還打通了河西走廊,滅掉了多個西域小國,第一次把西域納入了中原王朝的控制範圍。同時在南方滅掉了南越國、夜郎國等地方勢力,基本上將今天的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納入出了漢帝國的版圖。雖然漢武帝之後國力有所衰弱,但漢帝國的版圖基本上保持完成,一直延續到了魏晉時代。而說到骨氣,相比大明似乎差了一點,漢朝前期多次和匈奴和親,到了中後期,對地方勢力和門閥士族也基本上採取了妥協的態度,而這也間接導致了王莽篡漢和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

    二,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自永樂大帝之後開始走下坡路了,國力一天不如一天,但終其一朝始終堅持不向北方的遊牧民族和親、割地和賠款。蒙古騎兵打到北京城下,大明仍然堅持打北京保衛戰,並最終取得了勝利。即使到了明末,風雨飄搖的大明仍然堅持不妥協,不但出兵幫助北韓,打敗了日本的侵略,對東北地區崛起的女真仍然強勢用兵。到了亡國之際,皇帝仍然不肯出逃,上吊自殺,很多大臣也自殺殉國。縱觀中國歷史,這樣有骨氣的王朝找不出第二個。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明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漢人王朝。

  • 11 # 馬行無力

    個人覺得大明王朝更有骨氣、更有血性。

    但是用中國本土的道家思想和現代的辯證法來看,更有骨氣和血性並不代表更能適應歷史發展潮流、更能代表先進生產力、更能提高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位的生活水平。

    大漢王朝,是我們身份證上有了“漢”這個民族,漢人都是黃面板的炎黃子孫,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我們讀關於漢代的歷史文獻如《資治通鑑》、《漢書》及《後漢書》,在史書中我們看到了無數激動的讓人熱血沸騰、熱淚盈眶的人物和事蹟,從漢高祖劉邦的漢初三傑平天下到漢武帝劉徹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從開始的隱忍不發,用代表屈辱的和親政策來麻痺示弱匈奴,這種方法雖然沒有骨氣且犧牲了皇族的威嚴,但是避免了新帝國的百姓再次重新遭受戰爭的痛苦,在一旦時機成熟之時,漢武帝馬上啟用衛青、霍去病帶領大漢鐵騎一鼓作氣、勢如破竹的打垮了帝國最大的禍患—匈奴。

    而大明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也是一個最有骨氣最有血性的王朝。他是一個沒有漢朝的和親、沒有盛唐的結盟、沒有宋朝的納歲薄幣,更沒有兄弟敵國之禮的王朝。無論遇到多大的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即使到了明末,明朝依然兵分兩路對抗滿清和李自成,誓死捍衛大明王朝國土。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多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就是漢人立國的骨氣。

    其實,無論是大漢王朝還是大明王朝,我們都是最優秀的華夏兒女,難道不是麼!

  • 12 # 老秦人也

    大漢有“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大明有“不稱臣 不納供 不割地 不和親 天子守國門 君王死社稷 ”,沒有孰強孰弱,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有骨氣的王朝,若說哪個更剛硬一點的話應該是明朝,所以明朝也有剛明之稱。

  • 13 # 大理小哥生活日記

    大漢王朝和大明王朝最有骨氣要屬大明王朝。大漢雖然沒有割地和賠款但他和匈奴和親,大明王朝,不和親,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祀稷。就算未代皇帝朱由檢也是到死不投降。所以大明王朝是所有朝代中最有骨氣的王朝

  • 14 # 指尖遺落舊時記憶

    大漢和大明如果要說出哪個是最有骨氣的王朝,還真的讓人有些為難,因為這兩個王朝都堪稱漢人最有骨氣的王朝,兩個王朝都可以用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來形容,大漢是,放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的漢武帝打出了華人的骨氣,打敗了一直欺負漢人的匈奴,打出了一條絲綢之路。明朝則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有明一朝沒有和親過,沒有交過歲幣,在臨近亡國時還能吊打西方列強,所以這兩個都是有漢人王朝中的代表,佼佼者,難分伯仲。

  • 15 # 一隻愛馬的貓咪

    說到骨氣,這兩個王朝都是對外死戰派,但漢朝很講究策略,漢高祖白登之圍僥倖逃跑後,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對內休養生息,黃老之術,到漢武帝時改變策略,派張騫通西域找盟國夾擊匈奴,衛青霍去病北征取得輝煌勝利。明朝面臨北方強大壓力,朱棣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在西北建立九邊重鎮,滿清崛起後死磕到底,最終崇禎帝在李自成包圍下梅山上吊,實現了“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比較而言,漢朝講策略,明朝如果學習漢朝,或許結果會好一點

  • 16 # 西北風管夠

    若是不論朝代末年的那些糟心且窩心之事,大漢與大明各有千秋。好在大漢和大明的末年同樣的不順意,兩家在這個方面可以扯平。

    大漢是由弱到強。

    從祖爺爺劉邦那時候算起,開始就被項羽一直壓制,後來逆轉了形勢,可即便逆襲上位成功,腰板似乎還是挺的不是那麼直,就算是文景之治的好年景,也是要弄出個“昭君出塞”之事嗎。

    到了武帝登基之後,一番勵精圖治,一番鏗鏘有力,一番七里咔嚓,這才把腰桿挺的直直的,大漢也才有了個王朝的意思。

    大明呢?

    還在草創時期,大明就是牛人輩出,陳友諒,那麼牛氣的一個,不也是打翻在地了嗎!?至於那曾經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根本不在話下。最後,一直追到蒙古人的老家裡,給他弄了個揚兒翻天,把那個成吉思什麼喊的,險些從新從墳墓中挺身而出。

    所以,不管是扮豬吃老虎的大漢,還是一開始就高調登場的大明,兩位都是好樣的,沒給漢人丟臉。

    雖然“低調”的時候也有,可“高調”的時候居多。

  • 17 # 歷史愛好者部落

    大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2個大統一的王朝,從漢太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一直到王莽篡政,歷史200多年,再加上後期的東漢,兩漢加在一起超過400年。可以說漢王朝對於整個中國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但是漢朝前期的時候,從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武帝開始的時候,漢朝的最大敵人是匈奴,劉邦在建國之初率步兵30萬抵抗匈奴,結果遭受白登之圍。從此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政策開始變成了和親的政策,由進攻變成了防守,每年給匈奴大量的物品,但是呢,還是經常遭到匈奴人的進攻。可以說這個時段呢,漢朝過得比較的窩囊,很恐懼匈奴人不敢和匈奴人硬碰硬。但是從漢武帝中期開始,由於國力的空前強盛,整個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有防守變成了進攻。開始主動出擊,首次對匈奴的勝利是由魏青取得的龍城大捷,雖說這一站只殺死匈奴800多人,但是極大地鼓舞了漢朝人計程車氣,覺得匈奴人也是可以戰勝的。同時也為漢武帝繼續進攻匈奴找到了很好的說服力。這一時期的漢民族的強盛和漢民族的骨氣慢慢的表現出來了。後面才有了陳湯的那句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明王朝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與南京登基建立的。後明成祖朱棣透過靖難之役推翻建文帝的帝位,當時明王朝最大的敵人呢是北元,為了便於進攻北元,另外呢,也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明成祖呢,在北京建立了行宮。變成了臨時的都城。從此以後呢,明朝開始了,天子守國門的政策!不和親不割地,明朝的這君臣呢,表現的民族氣節都是比較強的,但是這一點呢,也為後期明朝的北京被李自成圍攻的時候,崇禎皇帝沒法遷都而吊死煤山埋下了伏筆。

  • 18 # 劉保俊4

    這還用說嗎?肯定是大明朝啊!鐵血大明,不和親,不懼外,只有一個字,攻,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亡,大門朝幾百年的歷史,那就是一個不斷戰爭的歷史,不具任何一個外族,我最佩服的就是大明的鐵血精神,也是我們漢民族的精神

  • 19 # 帥人帥語

    骨氣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明王朝更有骨氣。骨氣一般體現在國家孱弱被外族欺壓時的反應,大明王朝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北京保衛戰,俺答汗發起的庚戌之變以及導致明朝滅亡的大順軍攻破北京,最後是南明的覆滅,不論大明王朝如何腐敗和內訌,對外皇室從未有任何妥協,真正做到了君王守社稷。

    大漢王朝反而沒有那麼“鐵骨錚錚",從高祖劉邦白登之圍開始,直至漢武大帝反擊匈奴,和親政策實行多年,隨著漢武大帝對匈奴的反擊以及後續對匈奴窮追猛打式的遠征結束,大漢王朝基本結束了和親政策。

    對比這兩個王朝的興衰,大漢王朝成為漢人第一個延續四百年的大一統王朝,王朝名字也成為了漢族的代稱,直到王朝崩潰時仍保持對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而明王朝初期軍功最盛時也無法與漢朝相媲美,對遊牧民族的軍事打擊在明成祖死後就無法維持,以至於一度被攻破京師,最終在內外交困中崇禎自縊而死,大明王朝也開始分崩離析。

    中國自古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說法,也有硬骨頭寧折不彎的骨氣,這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精髓,沒有誰對誰錯,關鍵看是否做到,大漢明顯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大明卻做了寧折不彎的硬骨頭,結局是大漢王朝先屈後伸,大明王朝最終卻折在自己手裡。

  • 20 # 天問魚

    個人認為,大漢王朝和大明王朝兩個當中,大明王朝是漢人中最有骨氣的王朝。

    一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守社稷,就充分說明了一切!

    下面,就根據自己的理解,簡單的評價一下。

    大漢王朝。

    大漢王朝建立在秦末亂世之中,可以說是在廢墟上建立起來的。

    因而,大漢王朝建立初期,將士們都久經沙場,軍事素養都很高。

    但,他們的對手是強大的匈奴。

    那個時候,因為有冒頓這個為了恐嚇所有人、以及強調紀律等原因,不惜殺父弒妻的梟雄當家,匈奴王朝是最強大的時期。

    最重要的是,匈奴人自幼在馬背上長大,幾乎所有男人都是絕佳的兵源。

    並且,還都是騎兵。

    反觀大漢王朝,因為起家資本太少,騎兵特別缺乏。

    另外,當時還沒普及能控制左右平衡的金屬馬蹬、以及控制前後平衡的高橋馬鞍。

    因而,大漢王朝少有的騎兵,實際上是行軍速度快的步兵。

    確切的說,大漢王朝的騎兵,很少有人能在馬背上戰鬥。

    事實上,就算是騎馬簡單的行軍,一些騎術不精的騎兵,都有可能摔下來!

    眾所周知,在好多情況下,騎兵是步兵的剋星。

    因而,面臨著天生具有搶劫基因、老是在邊境地區燒殺搶掠的匈奴人的威脅,當劉邦親自率領精銳越過長城戰鬥的時候,因為騎兵數量太少,加上輕敵冒進,因而被匈奴優勢兵力重重包圍。

    在情報屆開山祖師爺陳平的建議下,為了停戰,劉邦不得不賄賂冒頓的妻子,並且提出和親、賠款等,從而才得以全身而退。

    劉邦退位後,和劉邦一樣,感覺到依然還不是匈奴的對手,和親等政策繼續實施。

    與此同時,大漢王朝繼續臥薪嚐膽。

    這個時期,號稱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後,大漢王朝的國力非常強大,騎兵也訓練了好多。

    深思熟慮後,英明神武的漢武帝,派出千古英雄衛青和霍去病等將領,徹底打敗了匈奴。

    尤其是被評為冠軍侯的小將軍霍去病,更是創造了封狼居胥的千古佳話!

    讓人扼腕嘆息的是,因為外戚王莽興風作浪,西漢居然滅亡了。

    經歷一番亂世後,運氣逆天的劉秀,建立了東漢。

    東漢時期,匈奴人緩過氣來後,繼續大肆犯邊。

    這個時期,外戚竇憲率領大軍,徹底打敗匈奴,並且功績不亞於霍去病,史稱勒石燕然!

    總之,大漢王朝時期,也就是西漢和東漢時期,雖然都重創了北方的匈奴,但因為有和親等政策,因而顯得骨氣不是很強。

    大明王朝。

    個人認為,大明王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

    原因很簡單,大明王朝期間,至始至終都沒有和親等政策。

    甚至,明成祖朱棣在將首都從南京搬到北京後,以皇帝的身份,御駕親征,親自參與打擊蒙元勢力!

    而在他之前,他的父親,也就是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是頻頻派遣諸位大將軍北征。

    而在朱棣之後,就算是經歷了土木堡之變的重創,皇帝都被俘虜了,還損失了好多部隊,但新皇帝繼位後,始終沒有議和、賠款、和親等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眼見大明王朝骨氣這麼硬,蒙元的一部,也就是瓦刺,氣勢洶洶的攻打首都北京。

    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嘔心瀝血下,大明王朝獲得最終勝利,並且,獲勝後,大明王朝的部隊繼續追殺,最終逼迫瓦刺投降。

    事實上,和光武帝劉秀相比,能力很不錯的崇禎帝運氣特別差,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

    但,在北京城被和後金遙相呼應的李自成攻破前,崇禎帝選擇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樹上。

    並且,在臨死之前,崇禎帝還命令皇后等妃嬪自殺!

    總結。

    個人認為,論骨氣,大明王朝是最有骨氣的王朝。

    大漢王朝雖然創造了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的千古佳話,但因為實行了和親等政策,骨氣不如大明王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理解電視劇《想見你》21、2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