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閃電慢時光

    三個和尚沒水吃這種現象其實說明的是人性中的貪婪與懶惰,對自我執著的現象。

    當一個人的時候,自己做什麼都願意,但是因為有了其他一、兩個人出現的時候,就開始懶惰,

    沒有任何奉獻的痕跡和意願。因為自己一個人的時候自己打水自己喝,現在人多了,

    自己打水需要和大家一起喝。結果誰都不願意動換了。

    在職場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情境,但是如果你的處理但是不同,你就會收穫不一樣的自己。

    如果你也像這其中的三位和尚之一一樣,互相推諉,不願意主動、積極承擔,

    那麼最終的結果,在職場中你就會隨時被他人替代,被領導排除在重點培養的人員清單中。

    因為不願意奉獻自己的人,將來就算帶團隊也不會受到大家支援和擁護,更不會為大家著想。

    所以如果是你在職場中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請做好你自己,做第一個積極主動的人,

    真的會為你贏來同事的尊重、領導的重視和自己的心安。

    一個團隊裡,無論如何都需要積極主動的人帶著大家往前走,不要計較一時個人得失,

    太過計較會讓你失去更多。堅持積極主動地為大家服務,總有一天你會成為最核心的人物。

    現在年輕人的職場中最缺乏的就是積極、敢於奉獻自己的職場人,

    一旦你願意站出來做第一個這樣的人,你會擁有更多選擇權。

    比如在大家一起點外賣需要一個人出去拿的時候,你完全可以主動站出來去拿,

    如果團建組織活動,暫時需要一個人買集體票就可以主動站出來為大家買票,

    這樣在一次次積累之後,大家就會離不開你,也會更尊重你。

    切忌因小失大,放大自己的格局,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格局決定你的路會走多遠。

    祝福你!

    #每天堅持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

  • 2 # 企業文化從心開始

    時代在發展,資訊在進步,但在職場中,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人面臨的一個問題,即如何才能做到“少謀私利,多思利他”,一個典型的現象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呢?

    一、任務不清:不知道做什麼

    對於職場員工來說,如果領導賦予的任務不明確,或者說安排任務的承接物件不明確,極易造成無人負責,或無法知道應該如何負責。解決辦法:在一個工作下達時,領導必須指定一個核心負責人,明確告知工作的目標是什麼。

    二、方法不懂:不知道如何找水

    職場上,經常會有一些員工會安排下屬做某一項工作,但卻沒有給予必要的資訊與資源,導致下屬根本不知道應該從哪裡下屬,就像和尚挑水,卻不告訴和尚應該去哪裡挑,又沒有告訴和尚要自己去找,同時和尚也從沒有做過類似的工作,也無法自己主動去做。解決辦法:領導在安排任務時,應明確必要的資訊,提供必要的資源,或告知完成可以採取的方法。

    三、標準不明:不知道要什麼水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領導在安排挑水任務時,只要求和尚要挑回來幾桶水,卻沒有說是要河水,還是井水,或者是山泉水,或者澆地的水,或者是直接飲用的水,導致下屬在挑水時,好像哪種水都可以,又好像哪種水都不可以,無法去挑水。解決辦法:領導在安排工作時,要明確具體的要求,包括數量和檢驗標準等。

    四、獎懲不嚴:有水無水、水好水好與獎懲無關

    許多時候,雖然前面三個情況都說清楚了,卻因為沒有明確相應的獎懲激勵措施,做的多與做的少一個樣,做與不做一個樣,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大家都不願意再多做事、做好事了,於是便出現了“三個和尚沒水喝”。解決辦法:領導在安排工作時,不僅要明確任務、方法、標準,也要同步明確完成情況相應的獎懲激勵措施,讓做得好、做得多的得好處,讓做不好、做得少的人受懲罰。

    五、機制不順:都只想喝水不想挑水,發現問題卻久拖不決

    職場工作中,許多時候發現問題,卻一直無法解決,一方面是因為單位內部職責分工不明,導致問題交叉,管理混亂;另一方面是因為領導工作飄浮,只想自己撈好處,不管內部管理出問題;還有一個就是內部風氣不正,對問題無人反映、無人處理,或雖有人反映,不但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卻反而因此而受到懲罰,正氣不彰,歪風盛行。解決辦法:任何問題的發生,都可以從企業文化建設的方面找到原因,確定以核心價值觀、行為規範為代表的企業文化,依據企業文化對內部管理、各類制度進行清理,切實規範員工的言行,引導員工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企業自我發現、梳理、解決問題的良好機制。

    六、多策並舉:解決“三個和尚沒水喝”

    “三個和尚沒水喝”雖然看上去是員工的問題,但歸根結底是領導的問題,是單位機制的問題。

    作為單位領導,要親自多到一線,問計於基層,問計於現場,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一個只坐在辦公室的領導,是難以解決現場出現的問題的;一個只會機械實施教科書般管理的領導,是無法全部圓滿地做好現場管理工作的;一個只唯書、只唯上、只唯自己意願的領導,是難以解決“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問題的。

    作為單位建設,要圍繞以心為本經營,從頂層設計做起,從各個方面予以綜合考慮,妥善處理好客戶、股東、員工的利益,建立員工自主管理、團隊良性發展、企業健康運營的良好機制,推動員工相互協作、相互幫助、共同奮鬥、共同分享的良好氛圍。

  • 3 # 煮史問道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隨處可見,任何職場一族都深有體會,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之間演繹了一把那個三分之一。究竟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呢?

    任何人都可以列出一大串成因:管理問題、組織文化問題、領導問題、團隊問題、流程問題、協作問題、崗位職責問題……

    以上原因都對,也都不對,其實根本原因還是人性問題:當外部壓力不足,內部動力不夠,自私和怠惰就會氾濫,於是三個和尚的問題就隨時隨地上演了。

    關於外部壓力不足:如果把三個和尚扔進沙漠,扔進荒無人煙的曠野,扔進狼群出沒的茫茫草原,扔進一望無涯的大海,在強大的外部壓力之下,在足夠強烈的求生本能之下,“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一定不會發生。

    關於內部動力不夠其通常的表現就是:如果崗位對於“和尚”而言可有可無,待遇不好不爛,組織要死不活的,上上下下都是得過且過的,內部動力自然消失殆盡,“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一定會隨時隨地上演,進而演變成逆淘汰,將有點想法的“和尚”全部都淘汰出局了。

    關於自私和怠惰:這個是人性的毒瘤,這個基因停留在每一個人的體內,如果發芽了就比較麻煩了……

  • 4 # 情感D故事

    我們可以把團隊的生命週期分為五個階段:形成期、激盪期、規範期、執行期和調整期。

    (一)形成期

    為了團隊合作完成組織目標,組建了新的團隊,在這個階段,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團隊成員之間互相接觸、碰撞、滿懷期待,同時又忐忑不安,習慣了一個獨立做事的人,加入團隊後需要考慮他人的感受,容易形成兩個極端,要不互相推諉,要不各司其職,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這個階段,需要完成兩個工作:

    一方面是設立團隊的內部結構,另一方面建立團隊與外界的初步聯絡。

    1.設立團隊內部結構,可以提出以下問題:

    是否必須組建團隊? 團隊的目標是什麼?

    團隊中應包括什麼樣的成員? 成員角色如何分配?

    團隊需要什麼行為準則?

    2.建立團隊與外界的初步聯絡

    (1)建立起團隊與組織其他部門的聯絡;

    (2)確立團隊的界限;

    (3)建立績效考評體系;

    所有團隊成員需要思考"團隊對我的期望如何?我如何才能融入團隊?我可以做什麼?“

    (二)激盪期

    經過第一個階段後,原來隱藏的一些問題會暴露出來,內部衝突加劇。於是,熱情往往讓位於挫折和憤怒。抗拒、較勁、嫉忍是常有的現象,形成期初步確立的制度可能會被雨打風吹去。如果團隊安全透過這個階段,可能會形成一個堅實團隊的基礎,融入的是精神與價值觀。

    (三)規範期

    經過一段時間的激盪,團隊逐漸走向規範。團隊成員之間沉澱形成親密的關係,表現出一定的凝聚力。產生強烈的團隊歸屬感,態度開始積極,相互之間比較容易達成理解、關心和友愛,注意力轉向組織目標。

    在這一階段,工作重點是提高團隊成員的責任心和信任度、成就感,給予團隊新的挑戰。

    (四)執行期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大家高度互信、彼此尊重。能透過團隊合作實現目標的達成。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成員之間加深瞭解,增進友誼,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和戰鬥力。

    (五)調整期

    在這個階段,對團隊而言,有以下幾種可能的結局:

    1.解散。為完成某項特定任務而組建的團隊,團隊也會因任務的完成而解散。

    2.休整。在完成階段性或週期性的工作任務後,開始休整而準備進入下一個週期,期間可能會

    有團隊成員的更替,即可能有新成員加入,或有原成員退出。

    3.整頓。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團隊,可能會被整頓,比如完善團隊制度。

    結合以上團隊形成的五個階段特點,所謂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會出現在形成期或激盪期。

    並非所有的團隊都會按部就班的五個階段順序進行,有可能跳躍,也可能反覆。如果三個和尚沒水吃的現象久了,和尚們會自然的做出場景選擇。畢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適合於各種場合。

    或許扯的有點遠了,不喜勿噴。

  • 5 # 老方談管理

    三個和尚沒水喝存在於諺語中,在職場中如果出現這種現象,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工作職責不清晰,沒有清晰的工作標準;

    2.沒有明確的考核及激勵標準,導致工作完成不完成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

    3.缺少有效的溝通機制和及時反饋;

    4.管理者監督及檢查缺乏等

    解決了這些問題,自然三個和尚就有水喝了。

  • 6 # 笑關山

    三個和尚沒水喝,這種現象公司裡經常遇到,尤其是分派的工作責任重大時,而三個人的分工又沒有明確,甚至派出去的這三個人素質和能力相當,大家這個時候就可能會呈現互相推諉的現象。道理很簡單,大家平均發力,誰也不會當出頭鳥,萬一工作沒做好,上面怪罪下來的時候,遭殃的必然是牽頭的,如果工作做好了,每個人只要去邀功請賞、多賣賣嘴皮說不定就能輕而易舉的拿到好處,兩者相比較,在人多時候當然會傾向於更加保險的策略。

    一個人就沒辦法了,幹也得幹,不幹也得幹,幹不好壓根兒就沒有退路,兩個人還可以,乾的好不好,讓兩個人辯論一番、說出執行細節就好了,三個人就比較麻煩,兩個不幹的完全可以抱團把責任推給那個好好幹的,也可以把好事兒都爭取到自己頭上,領導也是人,再做判斷時也經常犯少數服從多數的毛病,最後很可能出現兩個壞份子把一個好份子給聯合做掉。這是和尚喝水故事的邏輯分析。

    對於領導來說,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就設定好做事規則和流程,在流程節點上把三個人根據長處進行分工,考核標準也基於此,這樣下來,在專案期限完畢後,大家拿著自己負責的節點資料進行工作彙報和覆盤就行了。一桶水的任務能分解的好,就不會導致沒水喝。

    本質上講,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罪魁禍首不是和尚的人性,而是方丈懶政,沒做好寺院規章制定和監督,這才是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撤回對某人的精神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