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諮詢和開悟指導
-
2 # 心理諮詢師運婷婷
精神分析對此講了很多,力比多的灌注和轉移、哀悼與喪失,通俗講其實不過還是“時間和新歡”。
這裡的新歡不一定是一個新的戀人,也就是說,你把精力花在一個人身上太久了,當你想要不再依賴他的時候,你需要把精力轉移到其他的人或物或事上面。找到一個新的興趣,或讀書,或旅行,哪怕是打遊戲,都對你撤回精神依賴會有幫助。
而你為什麼會對他產生精神依賴,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否則面對下一個人的時候,仍然容易陷入進去。通常來講,我們大多會尋找在幼年時沒有得到的依戀、愛和肯定,這個人給了你需要的這些東西,你自然而然會對他產生依賴,然而我們現在不是小孩子了,很多東西可以自己給自己。
-
3 # 人話簡史
一、明確對某人精神依賴的危害和問題癥結。
二、客觀分析這種危害和問題的主觀就是自我的原因。
三、深度閱讀和思考。把自己從這種自己不願意的精神依賴中脫離出來。
四、與自己最信賴的朋友進行深度溝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五、每天強化鍛鍊。促使自己跳出所謂依賴的氛圍。
六、讓詩和遠方洗滌心靈。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地方進行深度旅行。
-
4 # 穆青崖
回到你自己:
把注意力和愛灌注於自己的身心;
隨時用“場獨立”意識提醒自己;
關注自我,愛護自我,不要過分在意那個給別人看的“超我”,也就是從社會認同層面提升到自我實現層面。
生命需求層次提升了,就不會再依賴他人,因為你會發現:最可靠的人,是你自己。
-
5 # 吳玉寧好
就是需要樹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人生有三個支撐點,一是理想,理想分近期,中期,遠期理想,近期聚聚,中期買個車,遠期存足養老金等等,理想是可以達到的生活目標,不是狂想妄想。
二是信仰,是馬克思主義?是英雄主義?尼采哲學?是某個宗教信仰?是泛神論者等等
三是愛情,對所有人的感情,尤其是對配偶的感情。
上述三者可以隨著物質運動的時間空間變化而變化,實際就是揚棄,就是拋棄舊的換來新的,繼承舊的中優秀部分,迎來新的過程,就是革命革新。也是可以撤回某種精神依賴,迎接新的精神寄託。
-
6 # A88p55
一個人最終會離去,一個事會被淡忘,但一群人的事蹟就不太容易被淡忘,而一大群人的事蹟就會一代一代傳下去,華人的精神依賴不是依賴某個人,而是依賴一個組織,一種精神,只有這樣的依賴才會一直傳承下去。
-
7 # 似水流年12
撤回來放到哪裡?如果有地方可放,你怎麼會依賴對方呢?所以說,這個問題不是撤回來還是不撤回來的問題,是你自己的精神根本無處可放的問題。
-
8 # 不晚先生說
首先,我從幼年說起,這樣你會更容易理解:
0-3歲的孩子,最需要完成的任務是處理好與撫養者的分離。當一個嬰兒經過反覆地無數次地與母親分離又重見的過程後,ta可能會有幸在記憶深處建立一個穩定的人的形象。此時,ta擁有了安全感,能夠忍受母親離開時的焦慮,因為ta已經有了確信:母親只是離開,並不是死去或不要我了;我能夠活下來,因為我內心裡已經有了好母親。
因為這個階段的創傷,有些人無法擁有安全感。這些人在沒有親密關係時,也能透過工作或娛樂讓自己心裡平衡,一旦涉入親密關係,記憶深處存留的分離恐懼被活化了。
要反覆確認對方在不在,這種過度強烈的表現又會讓我們去猜測:她們會不會有一種摧毀對方的願望?這似乎有點玄,那麼害怕分離,還會去摧毀對方?但是,愛的反覆受挫(不迴應,不在身邊,不接電話),定會讓人產生強烈的憎恨。
雖然這種憎恨一般不至於付諸於行動,但那種願望又是強烈的存在著的。所以每當媽媽不回家,不接電話時,孩子便會產生強烈的焦慮,他們潛意識裡擔心這種摧毀願望成為了現實。正是因為潛意識裡有一種強烈的摧毀對方的願望,這些人會非常容易內疚,表現在外面的,可能是小心翼翼或過分謙卑。
這種情況情況怎麼改變?確實不容易改變。從心理諮詢的角度來說,一般要做一年以上的心理諮詢,效果才會慢慢顯現。在諮詢中那種分離的焦慮會再一次活化(表現為對諮詢師的移情),但這種活化現在卻有了處理的機會。
透過諮詢師同理性的理解,對負面情感的容納和詮釋,那些恐懼的、散亂的心理成分逐漸地變得凝聚。當諮詢師在來訪者負性移情中一次又一次地“存活”下來之後,諮詢師會作為一個穩定的物件被來訪者慢慢的內化。此時,內在的心理結構形成了,忍受焦慮的能力增強了,來訪者的內疚感也減弱了。
所謂的成熟過早,是一種偽成熟,精神分析裡叫做“補償性結構”,是心理有缺陷的人的一種適應方式。它們是一些防禦性的手段,並非是穩定而凝聚的心理結構,是為了適應創傷性的分離而發展出來的碎片式的心理組織。當真正穩定而凝聚的心理結構建立起來之後,那些防禦性的成分也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
9 # 胡楊胡木
如何撤回對某人的精神依賴?
對這個問題,我無法用專業的知識回答,但問題中的“撤回”二字,讓我瞬間看到了題主對精神上依賴某人的懊悔,所以我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話題。
精神上的依賴,也是愛的一種表現。
準確地講,也許是單戀的可能性多一點。
我曾經以為,想要徹底忘記一段戀情,一是轉移注意力,二是找到新的戀情,三是依靠時間,時間會沖淡一切。
但最近忽然有所感悟,結束一段戀情,快又不太傷痛的方法,還是得從自己思想的根由上解決。
首先,你要分析對方帶給你的感覺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會讓你精神上如此依賴?
是在時間上排解了你的空虛寂寞?還是在現實中指導了你的生活迷津?或是引領了你的精神境界?還是與你談情說愛了?
你依賴對方哪一點?還是迷戀對方所有的一切?
當你能夠真正明白自己是依賴對方的什麼之後,你再試著從自己的角度分析對方與你相處的態度是什麼樣子。
你現在提出想要撤回對對方的精神依賴,說明你自己感覺到了自己的精神依賴有點過了,讓自己都有了害怕的感覺。
那是因為你沒有從對方那裡獲得同樣的依賴。
換句話說,對方不依賴你,甚至有點想逃離你的依賴。
這樣不對等的情感,註定不會持久,所以,你還是明智的,你確實應該不再去那麼依賴對方。
經歷過很多事情很多人之後,總有人會讓你明白:人和人的差距很大很大的。有時候卻很微妙。微妙到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會彼此來電。
但來電之後,未必會一直有電的感覺。
你對某人的精神依賴,也許不是你一個人造成的,某人在有意無意間一定引導了你 ,只是某人不願意再繼續與你深情。
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事遇到很多人,但好的感情會讓人快速成長,好的感情還會讓人睿智生活。
如果某人足夠睿智,他一定能夠看到你的彷徨,那他一定不會讓你彷徨很久,他會引導你正確對待你們之間的感情。
一段好的情感,一定是雙方共同呵護的結果。
如果某人已經明白你對他的精神依賴,卻一不迴應二不阻止,那他一定是一個不懂得責任感的人。
對這樣的人,你還糾結什麼?
如果他能夠引領你,那他會慢慢把你的過度依賴引導到普通交往的境界。
彼此友好,彼此成就,彼此需要,雖不至於精神上的柏拉圖,但一定有益於你去積極生活。
所以,認知很重要。
認知彼此,認知情感,認知生活,缺一不可。
如果我說的這些,你一頭霧水,那說明你正處在情感危機時期,你不能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情感。
這時,不妨放一放,不要過度考慮這件事情,找點事做,緩衝一下。
或者把你每天的感覺用文字表達出來,自己一遍又一遍去看,你自己會慢慢發現問題的所在。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突破,則是生命。
你好好縷一縷自己的心,跟著內心走,不要覺得自己依賴某人沒有得到相應的迴應就是恥辱,只要存在著的,就有存在的理由。
讓自己快樂,是你生命精彩的前提。
記住,對於自己來說,所有人的感受,都沒有自己的感覺重要。
我們可以不自私,但一定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以後,才能顧及他人。
在每一段情感裡,彼此都是獨立的,才是健康的關係。
你過分依賴某人,或某人過分依賴你,都不可取。
但在處理彼此關係的時候,先弄清楚自己的內心,再顧及他人的反饋。
如果僅僅是因為某人沒有按你自己想要的迴應就終止對他的依賴,也大可不必。
也許,對某人的依賴,讓你看到了對生活更多的熱情了呢?
適當調整就好。
至於撤回,撤不回了。感情付出的就付出了,否定未來,沒有必要否定過去。
準備好心態,過好以後的人生即可。
人生海海,什麼都是有可能的!
回覆列表
如何撤回對某人的精神依賴?
首先,看到某人吸引你的地方在哪裡?是對方的刻意為之還是無意的行為?每個人都好比是一個有缺失的圓環,都想著去彌補。這沒有問題,關鍵是如果期待從他人身上得到,或者他人的給予,這就是期待,就是控制,結果必然是失控的。在現實中,越是觀念不會鬆動,越是執念深,越是痛苦,越不能分離,反而對雙方都是一種傷害。
多去看到自己的內心,打坐,冥想,瑜珈都很有幫助。這些都會讓你內觀,而遠離思想,遠離頭腦。認識到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曾經的傷痛和缺失,這些不影響你宇宙般的本性自足。
自然你會離得開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