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韋哥的後半生
-
2 # 唐燏00
如題主所言,人會害怕未知,那麼分享一下過來人的已知經驗,對年輕人展望前程是個不錯的參考。
有鑑於35歲後工作難找,對於35歲前咋準備,其實沒什麼可準備的,隨著潮流與同齡人一同奔跑向前,逢山開道,遇水疊橋而已。只是要有一顆實事求是的心就行,就說現在的大學生吧,沒出校門,不知道人生的艱難。悠悠赤子情懷,書生意氣,應屆畢業生往往被推薦進好的工作,卻不懂得這份工作對自己的人生有多麼重要,只憑書生意氣,赤子之心,就把展示自己才華的平臺輕言放棄,實在可惜可嘆。茫茫人海中,到哪裡能再找到一個專業對口的工作呀,所以,萬事要謙遜克己,少欲知足,才是人生正道。大學生就業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真正分配啦就要珍惜,既然輕棄工作就不要埋怨。
所以,35歲前應該準備一顆懂得生活,珍惜生活低調的心態。
-
3 # 重情wang重義
準備是從興趣愛好開始的。從學生時代樹立目標努力學習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從業後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對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建立自己良好的人脈圈,相互支援進步。35歲以後工作對一般人來說比較難換工作但對有技術優勢的高精尖人才也可能有機會。所以踏入工作之初就要慎重選擇職業,慎重對待工作。十年磨一劍,專注自身精進。善用一技之長如此才能對生活遊刃有餘。
-
4 # 長期主義踐行者
你好。最近我正好在關注35現象,也寫了相關的文章。針對你的提問,我單獨寫了一篇文章回答,《未雨綢繆,把握好跳槽節奏,是年輕人避免遭遇35歲現象的有效辦法》
可以到我的主頁檢視相關文章。
(本次回答文章地址:https://www.toutiao.com/i6824438679411360259/)
為方便閱讀,這裡也直接貼一下。
不要因為年輕,就對未來有恃無恐人到中年,才對經驗教訓這種東西,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記得以前我的母親跟我說過一句話:“很多事情,人教人是教不會的,但事教人一次就會。”
年輕的時候不以為然,但如今回頭再看,才發現說的是真理!
經驗教訓,大多時候光靠講道理是沒用的,必須得親身經歷才會知道,哦,原來這是真的。
可是,有些事情,等真正經歷過了,要想回頭再來,卻是永遠都不可能了。
35歲現象就是這樣的經驗教訓。
人們在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時間用不完,不懂得未雨綢繆。
有很多人,尤其當下一帆風順的人,很容易被眼下的繁榮景象給遮住視線,認為自己有能力很優秀,一切都發展得很好,像失業這樣的事情,一定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可是,未來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不確定本身,在明天沒有到來之前,一切皆有可能。
誰也沒有想過2020年會發生新冠疫情,誰也沒想過一場疫情竟然改變了全世界。很多準備趁春節行情大賺一波的商家,萬萬沒想到真金白銀投入以後,就再也沒有以後了。很多原本以為春節假期後可以繼續正常工作的人,萬萬沒想到這假期竟然無限延長了。很多年前談好了OFFER準備年後入職的人,萬萬沒想到還沒入職就失業了。很多以前沒想過會發生的事情,今年是不是都發生了呢?就像89歲的股神今年之前幾十年才見過一次的熔斷時刻,今年我們兩三個星期就連著見證了好幾次歷史。所以,我們要對未來抱有敬畏之心,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時刻不忘適當的危機感非常有必要。
說了這麼多,依然是大道理。因為時間無法被跨越,35歲現象更是無法事先體驗,所以,只能透過講大道理來讓後來的年輕人引以為戒。
好在現在網際網路發達,像這位提問的網友就非常棒,至少他透過網路瞭解到有35歲現象的存在,而且有意識要提前準備規避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
有意識瞭解,肯付諸行動,並且能堅持,這就是避免自己遇到35歲現象的方法總綱!
把握跳槽節奏,提前規劃,避開35歲這個節點正常情況下,不用刻意把35歲當做職業發展過程中的一道坎,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到35歲左右的職業發展困境。
把握好跳槽節奏,是有效避開35歲現象的有效辦法。
我們不提倡頻繁的跳槽,每段工作至少幹到2到3年,最好能有一段超過5年以上的完整工作經歷。
且不說未來找工作時HR會從過往跳槽頻率去判定應聘者的穩定性,光從自身積累來講,如果一個地方待的時間不足夠,那一定無法有深厚的積累。
時間待得長一些,當然也不是說要混日子,如果是為了混日子而堅持,那麼大可不必,因為這等同於浪費生命。
為了避免因為不喜歡不合適而頻繁跳槽,每一次換工作,都要謹慎全面的考察瞭解,確保減少一入職就後悔的情況出現。
一旦選擇了新的工作,那就要努力在新的崗位上,做出明顯的成績。可以是升職,可以是業績名列前茅,可以是成為業內小有名氣的專家人物等等。因為這樣,才會讓你再下一次換工作時,有更好的議價能力。
二十六七歲前,如果真的需要,可以嘗試多換幾份工作進行試錯。因為這個階段,年輕就是我們可以勇敢試錯的資本。
試錯可以,關鍵是要能透過試錯,找出自己真正願意為之沉下心來堅持付出的發展方向。如果真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那就不要挑剔,認準手上正在做的工作就行,這也是方向!
認準這個方向以後,接下來就是長久的堅持,不妨給自己設定一個五年計劃。
但我可以肯定,只要足夠用心和努力,無論什麼行業什麼領域,透過五年的付出和積累,一定可以成為該行業或領域中的專家。
這時年齡也差不多到三十二三歲了,可以重新評估是繼續在現在的公司發展下去,還是需要尋找更好的機會發展。
評估的內容,除了自己的社會競爭力和公司內外的發展空間,也要評估所在公司的未來發展趨勢。
公司未來發展趨勢不錯,也有自己的發展空間,那麼建議優先考慮不要跳槽。畢竟已經工作了五年左右,在公司內部已經有了談論資歷的條件,如果有良好的上升空間,這樣的情況下總比跳去一家新的公司從頭開始建立關係要更好。
當然,如果跳槽可以帶來明顯的提升,那麼重新適應新的環境、建立新的關係也值得。
總之,不管怎樣選擇,未來都是不確定的,都會有風險。只是,如果選擇跳槽,在三十二三歲的時候,是比較合適的時間段。除非遇到非常特殊的情況,比如今年的疫情,否則不要讓自己在35歲左右來考慮換工作的問題。既然這可能是道坎,那麼就儘量先平穩過度吧。
寫在最後因為每個人的具體情況都不相同,所以過於具體的經驗不一定會有參考價值。
有意識、肯行動、能堅持,同時把握跳槽節奏,這更像是一種底層思維邏輯,可以讓大家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調整套用。
很多答案是別人無論如何都給不了的,再直抵人心的共鳴感也只能是感同身受而已,自己的路終究得自己走,掌握方法、學會思考才是趨利避害的關鍵。
不管怎樣,35歲對於職業生涯來說並不是一道真正的坎。
只要你有危機意識,能夠提前積累提前規劃,並且能夠堅持付諸行動,用長期主義的思想來看待問題,那麼35歲現象應該就不會發生在你身上。
回覆列表
一、趁早全面分析自己。你不分析自己的性格,不知道自己的優點缺點,就無法揚長避短,發揮專長助力職業發展。你沒有培養自己的特長,就無法形成自己的優勢,就無法獲得更高職位的發展。因此,需要認真全面地分析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缺少哪些能力?學歷夠不夠?情商夠不夠?明白自己的短板之後,就要有計劃有步驟地一項項去提升。
我2007年大學本科畢業後,跟著潮流跑到廣東深圳謀生。在學校裡,學的都是理論知識,雖然也有接觸過職業規劃的知識,但是不會運用,也沒人指導,導致後來在職業發展上到處碰壁,也沒有做到很高職位,只能整天寫詩排解憂愁。現在想想,如果當時儘早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後來的發展或許會更順暢一些。
為了未來,你準備好了嗎?
二、確定目標做好職業規劃。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汽車的方向盤一樣。沒有方向盤,就可能造成車毀人亡的後果。你想找技術類的工作,可以找一個優秀的師父,你從學徒開始學技能,然後苦下功夫,持續努力,幹一行,愛一行,直到你把一個職業做專做精做細,成為專家。
2011年,因為性格的原因,在公司裡無法得到升職的我,非常鬱悶。後來聽從家裡人的建議,花了差不多2年時間複習,想透過考公務員來改變未來。只可惜,我的努力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考公務員之路比登天還難,後來直接放棄!在工廠升職無望,考公務員失敗的我,唯一出路便是創業。就這樣,經過認真分析之後,我決定出來創業,做成人教育培訓事業。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非常正確的。
有夢想,我們就了不起。
三、調整心態,輕裝上陣,為職業發展奠定心態基礎。暫時的迷茫會帶來焦慮,不安,煩躁等不良情緒。你要記得:我是一切的根源。調整好心態,積極向上,持續努力,相信越努力越幸運,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付出才會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