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卷雲書

    就我個人的角度,不贊成這麼比較!當我們走出所謂的中華歷史的“正史”怪圈後!你會覺得:這些曾經被標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惡人”們都是那一時刻的英雄豪傑!我們沒有必要用一種“關公戰秦瓊”式的思想方式來現代式的主觀地認知他們!

    就像一位哥們曾經說過的話:能到監獄裡來的人,都不是膽小的懦夫!那樣的人是舉不起屠刀的!

    華人有一大特點:

    從歷史的角度看,總是下一代人否定上一代人,尤其是亡國史更是如此!最為令人不恥的典型案例就是漢朝對秦始皇的定義、唐朝對於楊廣的定義。其實,這兩位事實上是中華民族封建歷史上罕有的有為君主!

    從現實的角度,上一代人否定下一代人,異口同聲地曰之為:“垮掉的一代”而事實上哪一代非但沒有垮掉,反而一代強於一代!人類文明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過!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常常有人感慨:盡信書不如無書!

  • 2 # 生物學家講歷史

    齊桓公姜小白、趙武靈王趙雍、梁太祖朱溫、夏景宗李元昊,四人先不說人品如何,都算得上有為國君。姜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開創了齊國的春秋霸業;趙雍行胡服騎射,為趙國拓地千里;朱溫滅亡大唐,開啟五代亂世:李元昊也稱得上梟雄,於夾縫中建立了西夏國;這四位人物都成就非凡。題主所說的“窩囊”應該是指他們的憋屈死法以及淒涼的身後事。我們先來具體瞭解下他們的死因,再來評判下他們是否“窩囊”。

    齊桓公姜小白:晚節不保的代表

    齊桓公是這四位中唯一正常死亡的。

    齊桓公逝世時的具體年齡並不可考,他盛年繼位,在位又有四十三年,想來年紀已經不小,算是熬到頭了。雖然沒人弒殺他,但他死不瞑目,因為他對身後事的安排在他還沒死透的時候就被完全打亂了。

    齊桓公兒子很多,在繼承人人選上他猶疑了很久,最後選定了太子昭。然而他對太子人選的遲疑極大刺激了其他兒子的野心,各個兒子拉幫結派,互相攻訐,在桓公末期,有五個兒子勢力最為強大,幾乎瓜分了齊國朝野的全部力量。

    齊桓公的寵臣易牙、豎刁等人不喜太子昭,更希望公子無詭繼位。齊桓公病情加重後,神志不清,臥床不起。易牙等人仗著近侍身份的便利,封鎖了桓公的居室,斷絕了公宮內外的聯絡,試圖尋機篡改桓公的遺命。桓公在生命最後時刻迴光返照,隱約明白了自己的處境,但他根本接觸不到易牙等寵臣之外的人,最後含恨而逝。

    齊桓公一嚥氣,易牙等人立刻偽造桓公遺命,策動改立公子無詭。太子昭自然不服,其他公子也不樂意,各方互相攻伐,整個臨淄城大亂。由於各方勢力相若,諸公子接連交戰兩個多月才初步決出勝負。太子昭戰敗,被迫出奔宋國,公子無詭正式繼位。

    在這兩月餘的亂鬥中,齊桓公的喪事不但無人顧及,連他的遺體都沒人出來收斂。據傳他的遺體在床上足足呆了六十七日,最後屍蟲爬的滿屋都是,這等場面估計什麼人去了都會吐。公子無詭收斂了父親的遺體後,齊國仍是紛紛擾擾,無暇舉辦國葬,太子昭不久在宋國的支援下回國爭位,最終得以奪回君位,齊國政局初步穩定了下來,齊桓公的葬禮這才在死後的十個月舉行。

    令齊桓公憋屈的不止是他的喪事,他對繼承者的安排也是一地雞毛。

    太子昭雖然奪回了君位,但他死後,他的那些弟弟們又出來搞事,先後有三人奪位成功。最後齊桓公有五個兒子當過國君,齊國政局持續動盪,諸侯紛紛叛離,齊桓公辛辛苦苦創下的霸業就這樣被全部葬送。

    齊桓公死時心中雖然是充滿不甘的,但他指定的繼承人也順利當上了國君,齊國的霸業一度中斷後也有所恢復,而且還算是自然死亡的,除了遺體的遭遇有點兒慘,其他算不上多窩囊。

    趙武靈王趙雍:好國君和好父親有時並不相容

    趙武靈王趙雍是這幾位中死的最痛苦的,因為他是被活活餓死的。

    趙武靈王為了集中精力搞軍事,壯年退位,將國君之位傳給次子趙何,自己則稱主父,時常遠赴邊疆訓練軍隊。但他沒過幾年就後悔了,他立趙何只是因為寵愛趙何已經過世的生母吳娃,廢黜了長子趙章,後來這份情感淡了,對長子的愧疚之情越來越強烈。趙主父想到的解決辦法是另立趙章為代王,兒子並立。然而趙章更想當的是整個趙國的王,趙何雖然尚幼,但即位後身邊已聚集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雙方對趙武靈王的安排都很不滿,結果這事就暫時擱置了。

    後來趙主父攜兄弟二人出遊,在沙丘宮夜宿。趙章率先發難,率領黨徒攻殺趙何,結果事敗逃跑。趙章跑到了主父的居所尋求庇護,然而趙何的臣屬李兌、趙成等人不想善罷甘休,徑直斬殺了趙章。李兌等人隨後將趙何送回了邯鄲,然後兵圍沙丘宮,趕走了所有僕人,只將主父一人困在宮中。他們不敢也不願揹負弒君的名聲,於是封鎖訊息,對外宣稱主父重病,故無人前來營救。

    趙人不敢加兵戈於主父身,但敢不給他吃食,而且一句話也不和他說,就是不讓他出來。趙雍自能在狹小的宮室裡自食其力,在不那麼漫長的牢獄生活中,他掏過鳥蛋,挖過鼠窩,最後還是生生餓死了。一代雄主趙武靈王就這樣告別了人世和他深愛的趙國。

    趙武靈王死前,趙國局勢大好,不但在西北拓地千里,還為趙國贏得了絕佳的外交環境,在他手上,趙國達到了戰國時期最理想的狀態。趙惠文王趙何雖然也算得上一位合格的君主,趙國並沒有在趙武靈王死後沒落,但是趙國從此沒了敢為天下先的銳氣,註定無法成為秦國那樣的超級強國,趙國的霸業在扼腕嘆息中戛然而止。

    趙武靈王的悲劇本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他的死亡也存在了太多偶然,而且他還正是敗在了他一直引以為傲的家庭關係上。餓死的不光彩死亡方式和他宏偉的戰略藍圖形成刺眼的反差,正值壯年的政治生命突兀的結束在眾叛親離之中,論遺憾和惋惜程度,趙雍可以稱是第一。如果說這算窩囊,那就算吧

    梁太祖朱溫:殺人者人恆殺之

    梁太祖朱溫同樣死於政變,不過和趙武靈王不同,他是直接死在自己兒子手裡。

    朱溫當上皇帝時已經五十六歲了,常年的軍旅生活導致他身體並不好,於是選擇帝國繼承人就提上了議程。他雖有好幾個兒子,但大都不能令他滿意,只能算中人之資。在天下遠未平定的情況下,要想守住老朱家的江山,必須擇一位英年的有為明君。朱溫在兒子中挑來揀去,最後無奈的發現也就朱友文這麼一個還算稱心,可惜他是個養子,並不是親生。朱溫頗為躊躇,最後病入膏肓之際,還是捏著鼻子認了,他派人召駐在東京開封的朱友文來洛陽,準備接位。

    但朱溫所託非人,傳召朱友文的訊息很快漏了出去,他的那些親生兒子們並不認同老爹的安排。郢王朱友珪覺得這些年為了討老爹的歡心付出了很多,值得將江山託付給他,而不是一個外姓人。於是朱友珪聯合皇宮內的舊部,決定幹一票大的。

    朱友珪率領叛軍順利進入朱溫的寢宮,朱溫還想訓斥這個不孝子,但老弱的身子已經無法支撐讓他改變危局了。朱友珪命手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隨後將他草草埋在寢宮地下。朱友珪掌握了皇宮,立刻以朱溫的名義下詔誅殺朱友文,事成後才宣告朱溫的死訊,然後兀自登基稱帝。

    朱溫和齊桓公在繼承人上犯了同樣的毛病,長期的猶豫不決只會激化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而且他過於自大,盲目自信對朝局和軍隊的掌控,結果被本不看好的兒子搞了突然襲擊,一代梟雄就此殞命。

    梁太祖朱溫的死並不突兀,他本就到了彌留之際,即使朱友珪不動手他也活不了多久。所謂殺人者人恆殺之,他在篡唐自立前後,誅殺了大批文臣學士。戰爭不但對敵軍窮兇極惡,動輒屠城,對自己人也毫不留情,枉殺無數。這樣一位大煞星死的並不冤枉,只不過相對於被弒者的強勢,弒君者實在過於無能,顯得尤為可惜罷了。

    夏景宗李元昊:死得其所

    李元昊和趙武靈王一樣死在了壯年,死的尤其滑稽而荒唐。

    李元昊也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了問題,西夏剛剛草創,法制不全,而且又是少數民族立國,並沒有進行皇權更迭的經驗和成熟制度,因此隨意性很大,隱患自是不小。

    李元昊的太子本是嫡次子李寧令哥,但父子間關係並不好,一是生母野利皇后失寵,舅氏又出了事,禍及太子;二是李元昊老不知羞,強娶了本來聘給寧令哥的沒藏氏,父子倆算是情敵。故李元昊一直有換個太子念頭,沒藏氏為他生下李諒祚後,李元昊換掉太子的念想愈加強烈。然而野利家並不是那麼好惹的,李元昊打算慢慢圖之,反正他還年輕。

    然而李諒祚的舅舅國相沒藏訛龐等不及了,他自然心向親外甥,擔心夜長夢多,於是設下一樁毒計。他慫恿寧令哥幹掉李元昊,然後奉他為新帝。寧令哥也是正在氣頭上,根本就沒深想,為何沒藏訛龐不支援他的親外甥。

    寧令哥在沒藏訛龐的暗中幫助下,帶親信闖進了皇宮,趁李元昊大醉砍傷了他,隨後在慌亂之際逃回了國相家。李元昊不久傷重而死,沒藏訛龐立馬變臉,以弒君罪處決了寧令哥和他母親野利氏一家,並擁立李諒祚為皇帝。

    李元昊與其說死在自己手中,還不如說死在外戚的陰謀之下。

    李元昊能在宋遼夾縫之中成功立國,能力自然沒得說,無論對外對內都極為狠辣,這才能鎮住諸多桀驁不馴的遊牧民。但他終被自己暴虐統治反噬,沒藏氏之所以迫不及待地策動政變,正是因為有前後戚野利氏的前車之鑑。

    李元昊死得其所,而且他選定的繼承人最後也順利登基了,只是繼位的有些早而以。

    比較這四位雄主,竊以為趙武靈王趙雍死的最為可惜。齊桓公和朱溫是年紀到了,不死也得死,李元昊則是國內結怨太多,就算這個兒子不動手,保不齊還有其他人出來。趙武靈王身為國君過於天真了,過早退位讓出權力,過高估計自己對趙國的影響力,同時又低估了兒子與他們的臣子的野心。最後,他的死亡方式實在配不上他的雄心和率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經常手抖會引發什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