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瘋狂的白吐司

    如您覺得實體店難做,那一定是相對而言的,十年前,淘寶革了百貨的命,京東革了電器賣場的命,三年前,天貓超市革了賣場的命!而近期,關於實體店逆襲崛起的案例越來越多... 實體行業、電商行業迎來大地震!

    電商的成本越來越高。電商已經突飛猛進地發展了很多年,現在的電商成本之高已不低於實體店:人工11%、天貓扣點5.5%、推廣成本15%、快遞12%、售後2%、財務成本2%、水電房租2%,加上稅務,如果沒有50%以上的毛利率,電商根本沒有辦法持續經營。每引來一位顧客的成本大概在80元上下,但是很多商品的售價都不到80元!電商行業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正在快速上演!

    不只是傳統電商大戶,垂直領域的電商更是在經歷大逃亡,2016已有40多家電商倒閉。

    電商的運營成本在大幅增加,但反觀實體商業,降租早已是共識,這兩年,連地標性的購物中心都在順應趨勢,給商家更多折讓,不乏恆隆、華潤、瑞安這樣的頂級商場。

    電商是用“價格”逆襲的實體店,現在實體店需要用“服務”扳回一局!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但幾年的調整後,重新穩定崛起,當下的中國正如同當年的日本。

    雖然電商的衝擊給實體店造成了一定的壓力,這是不可迴避的現實問題。但是最壞的時代一定是最好的時代,實體店不會消亡,未來的贏家最終還是實體店。

    為什麼實體店不會消亡?

    ① 人是社交型動物,需要交流。

    什麼是社交?我們必須透過某種方式和工具,來傳遞思想、交流資訊和意識,當今時代,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顯得更加重要。因為我們只有不斷地與各型別的人進行交往和資訊溝通,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擴充自己的知識庫。

    ② 經濟需要迴圈再生。

    今天你去剪個頭髮,中午髮型師在樓下吃頓好的,晚上帶著新的女朋友去看電影,電影院的老闆有錢了,又帶著女朋友去逛街,經濟就是這麼迴圈再生的。

    我們因為吃東西去逛Shoppingmall,吃完飯還得去看電影,KTV、按摩等娛樂。Shoppingmall不只有餐廳,還要有電影院、美容院、咖啡館、服裝店。這不就是實體店嗎?

    所以,多元化的實體店永遠不會消亡,只會轉變成實體店+網路相結合的經營形態出現。(比如髮型屋在33樓,買衣服在28樓,這些都是因為網路世界而轉變的存在方式。有人會說實體店無法生存的原因,因為鋪租太貴。一樓、二樓鋪租貴,就往樓上走。)

    實體店的體驗功能是電商無法替代的。未來,商業爭奪的是出生於80、90年代的消費群,這群人生下來就不缺物質、不缺產品,他們需要的是一種“體驗”與“關懷”,這種關懷更需要面對面的交流與觸覺才能體現。

    而這恰恰就是“實體店”最大的機會!如果給我一個籌碼,我一定賭實體店會贏。

    而這25個訊號,證明實體店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轉折一

    政府推動創業潮,支撐實體店崛起

    近兩年來,一系列關於支援“雙創”的政策陸續出臺,大大激發了民間的創業熱潮。據統計,2015年中國平均每天新登記註冊的企業達到11600戶,平均每分鐘誕生8家公司,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創業潮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選擇了經營實體店起步。2016年創業浪潮大熱不減,而2017年創業浪潮會繼續,因為本就是大勢所趨。

    如今開店的流程及政府審批在簡化,有粉絲及影響力的實體店品牌更容易能獲得各路資本支撐,協助做大。

    很多零售高管及經理人在這輪創業浪潮下選擇開店創業,甚至剛畢業走上社會的年輕人都能眾籌投資開咖啡館。商業地產創業潮正默默改變競爭及遊戲規則,顛覆中更見商機。

    轉折二

    工匠精神、場景化、越來越成為實體店崛起標籤

    這些元素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實體店開發體系中去,如今已成逆襲標籤。

    轉折三

    線上線下洗牌已接近尾聲

    強調全球視野的大背景下,能學的標杆太多,已逆襲的也太多。日本也曾有過實體店衰退期,但幾年的調整後,網點佈局合理,價格透明,服務到位病重新穩定崛起,消費者對電商的需求自然不強。

    而這些恰恰是中國電商基本滿足,現下實體店無法滿足的。當下的中國正如同當年的日本。

    中國六年的實體店洗牌正接近尾聲,關店的高潮期已過。連中國百貨都已逆襲崛起,紅遍中國的百盛優客城市廣場就是轉折點。

    轉折四

    商業地產商的競爭加劇

    更多品牌發展商願意為好品牌為人流降租金。

    中國商業地產,30多家外資商業地產發展商及40多家內資商業地產發展商已有成熟運作的商管團隊,這十年更是群雄並起的時代。

    僅從2015年的資料看,全年商場有據考察的供應近3500萬方,如今,越來越多的發展商在選擇商家時,願意用商家的人流帶動效應及影響力換租金,以獲得長遠的商場成長空間及整體估值。

    轉折五

    線下商鋪的展示價值愈加被本土商家看重

    實體店的展示體驗的價值越來越被看重,已成為品牌突破發展瓶頸的有利武器。有商家直接開出體驗店,只為培養下一代品牌消費及情感溝通,甚至有商家直接租下店面打造體驗式的線下試衣體驗店。

    天貓大戶、三隻松鼠、噹噹,都要開實體店,核心就是讓消費者體驗更多的新產品,以促進線上銷售。

    噹噹的書店首店長沙1200方,計劃3年開1000家。甚至,三隻松鼠的Quattroporte表示,未來三隻松鼠的實體店將達到1000+,並坦言實體店比網上店鋪賺錢。這可能對電商來說,線上客戶增長很可能已達瓶頸,再不拼實體店市場,就真要落後了。

    轉折六

    好品牌正集團化崛起

    如今在中國,內資餐飲集團化已成實體店崛起新勢力。比如,小南國的6家副牌,外婆家的11家副牌,推出的各具特色的餐飲副牌已開啟市場,逐步贏得未來。

    零售領域諸多快時尚品牌,比如Inditex(ZARA母公司)的9個副牌、H&M的6個副牌、針對細分市場的副牌也已開啟局面,跨界合作贊更多人氣,透過主品牌的渠道及影響力同樣能獲得更好發展契機。

    轉折七

    實體店發展的最好時期來臨

    根據萬達集團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2016年萬達將基本實現企業轉型,成為世界首家大型房地產企業成功轉型為服務業企業的樣板。而這個轉型是否成功,只能敬請等待萬達集團2016的簡報了。

    萬達一年就開業了26個場子,而今年要暴增至55家,更是深入三四線城市。譬如上海,2015年開業近30個商場,而今年預計開業的量達到了88家。這是商業地產全面爆發增長的時代。

    政府愛扎堆運作商圈,如今商場越來越多,商家的選擇餘地就多,當然租金成本更有運作空間。

    轉折八

    外賣模式讓實體店大大增收

    如今甚至有的商家70%的利潤來自移動外賣訂單,譬如黃太吉。如今騎電車的外賣哥都滿布各大城市,做的好的能有上萬元月收入,可想而知,商家的利潤增長。

  • 2 # 花無花開

    實體店難做主要是原因是網購的迅速崛起,網購使商品價格透明化,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實體店的商品價格在網上一查,價格虛高就顯露出來,而實體店銷量與規模,成本都無法與網店對比。自然產品很難賣出去,即使賣出去的價格利潤也不大,對與昂貴的租金,人工,稅收成本能好做才怪。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不用了吧老弟

    謝謝邀請,如今經濟大環境不好,民營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人們購買力下降,網店也是越來越難做,實體店相對網店執行成本要高,房租,水電暖,進貨,哪裡都需要錢,還有服務態度實體店顯得更直接,稍有不慎顧客就不樂意了,網店只是聊天,好的多,所以實體店相對來說日子更不好過

  • 4 # 展姿美顏

    房租貴,人工貴。競爭大,利潤薄。消費者更理性不該買的不買。生活成本高消費者手裡沒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錢。

  • 5 # 吳非聊商業

    為什麼實體店越來越難做?

    商品的泛濫,消費者選擇餘地變大,房租和人工成本上升,網際網路衝擊。

    有沒有解決方法?

    我們往下看:

    這四個問題,是不是制約實體店盈利的主要原因?

    如果要提升實體店的業績,有三個途徑:

    1,增加新客戶數量。2,增加老顧客復購。3,提高老顧客的轉介紹頻率。

    增加新客戶數量包括:A主動引流開發.B老顧客轉介紹。

    所以實體店提高業績就兩點:1,引流。2,維護好老顧客。

    實體店的傳統經營模式是依賴於:地段,商品,和促銷手段。

    隨著商業的發展,這些常規方法的效果在不斷減弱。

    根本原因就在在於:商品的泛濫,消費者選擇餘地變大,房租和人工成本上升,網際網路衝擊。

    所以必須尋找更加有效的營銷手段了。什麼樣的營銷手段最有效?

    ——那就是“社群營銷”

    顧客關係和店主形象,是我們做顧客社群的實現的目的。

    有了顧客關係,店主在顧客群員心目中有人氣,那麼商機就不是問題。

    有了顧客關係和商家,咱們可以賣啥?

    1,店內的商品促銷,儲值。2,團購其他商品。3,把顧客做成創業社群,裂變出更多的新使用者。

    這個時代,有粉絲啥都會有,沒有粉絲只能繼續做賺差價的商業模式。

    所以社群做的是粉絲經濟。

    所以:實體店社群營銷,是從產品思維,流量思維到使用者思維的轉變。

    那麼流量思維模式和使用者思維模式的區別是什麼?

    流量思維模式:花錢買流量——吸引有需要的人——激起購買慾望——促銷引起購買——復購。

    在當下因為流量成本越來越高,銷售轉化率在降低,所以投入產出比越來越小。

    大部分人的商品是一般般的,競爭力不強大,或者很容易被替代。

    這個就是現實情況。

    如果我們開一家餐廳或者服裝店,投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生意不好不可能就關門,或者換別的做,因為折騰來折騰去,虧的會越來越多。

    繼續要做好,就是在現有基礎上來改善。

    實體店是天然的流量入口。沒有人,就要想辦法去引流。

    使用者思維的特點:用價值來吸引(福利或者內容)——在群裡啟用群員——與群員產生對話活動——營造好的群內口碑和氣氛,帶動顧客參與——促使顧客消費和轉介紹。

    外在的因素我們無法改變,我們能改變是自己對商業的認知。從賣貨思維,流量思維轉換為使用者思維才是關鍵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軾寫的《寒食帖》中的時間,氣候是否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