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化小咖豆

    先明確一下我的看法——不反常。反常只是乍一看的感覺,仔細品味,是很正常的時間氣候描寫。

    從題目來看,寫的是寒食節前後,寒食節時間在清明節前一兩天,為了紀念介子推,清明節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農曆一般就在三月初了,早已是春天,作者寫到“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就是這個時間的感受。寒食節前後氣候還不穩定,處於南風北風交替的時期,誰佔上風,氣候就隨之變化。所以,作者寫到“兩月秋蕭瑟”,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是多麼真實的春天氣候的寫法,何況“今年又苦雨”,再加上古代取暖防寒都不如現在,冷是自然的。

    當然,有一種冷是心冷。蘇軾去黃州可是被貶謫的,一個人在人生低落時,怎麼能有什麼熱情呢?心冷了,比外界的自然冷更讓人冷,大家能理解吧。東坡先生也是感慨萬千,“君門深九重”,可望不可及,又遠離家鄉,所以“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心如死灰了。

    無論從自然季節還是主觀感受,蘇軾《寒食帖》中的時間、氣候都不反常。認為反常的才反常!

    附《寒食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 2 # 身份證原名叫潘雲忠

    蘇軾寫的(寒食帖)氣候會不會反常。

    詩人一般都會依據當時的真實氣候而作,氣候變化異常,也是常有的事。

  • 3 # 情說感話2019

    宋元豐三年(1080)二月,蘇軾時年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發,謫至黃州(今湖北黃岡),任黃州團練副使。第三年四月,恰逢寒食節(清明節左右)作此兩首寒食詩。因其首句“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後人稱《黃州寒食詩帖》,為蘇軾存世品中最佳精品,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今年的春雨綿綿不絕,接連兩個月如同秋天蕭瑟的春寒,令人心生鬱悶。在愁臥中聽說海棠花謝了,雨後凋落的花瓣落在汙泥上,顯得殘紅狼藉。美麗的花在雨中凋謝,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揹負而去,叫人無計可施。這和患病的少年,病後起來頭髮已經衰白,又有什麼區別呢?

    春天江水高漲,就要浸入門內,雨勢沒有停止的跡象,小屋子像一葉漁舟, 漂流在蒼茫煙水中。廚房裡空蕩蕩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裡用溼蘆葦燒著。山中無日月,時間早就被遺忘了,對於寒食節的到來,更恍然無知,直看到烏鴉銜著墳間燒剩的紙灰,悄然飛過,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想回去報效朝廷,無奈朝廷門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即;想回故鄉,祖墳卻遠隔萬里;或者,像阮籍那樣,作途窮之哭,但卻心如死灰,不能復燃。

    人間一世,如花開一季。春去春回花開花落的記憶,季季相類,宛如老樹年輪,於無知覺處靜靜疊加。唯在某一動念間,那些似曾相識的亙古哀愁,藉由特別場景或辭章,暗夜潮水般奔波襲來,猝不及防。靈犀觸動時,心,遂痛到不能自已。

    應景寫文古代讀書人一大特色,清明節期間的天氣,也會陰雨綿綿或倒春寒。二十四節氣及古人的很多知識都是長期研習考究的經驗,有很嚴謹的規律,固話自然發展的規則。

    蘇軾的《寒食帖》詩意苦澀,雖也蒼勁沉鬱、幽咽迴旋,但放在蘇東坡三千多首詩詞中,算不上是傑作。但是作為書法作品,那淋漓多姿、意蘊豐厚的書法意象,卻力透紙背,使它成為千古名作。

    這張帖,乍看上去,字型並不漂亮,很隨意,但隨意,正是蘇東坡書法的特點。

  • 4 # slx孔雀東南飛

    《寒食帖》全名《黃州寒食詩帖》,全文如下: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寒食帖》的首句已經告訴了我們,蘇軾寫這首貼的時間。

    蘇軾是公元1080年春節前被貶,春節後的二月初到的黃州,那麼“已過三寒食”就是來黃州過得第三個寒食節,也就是公元1082 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的四月初四這天的寒食節。

    我覺得蘇試寫《寒食帖》中的時間有點反常,他為什麼來黃州的第一年,第二年不寫,偏要在第三年來寫呢?你們不覺得反常嗎?

    從“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這些詩句可以看出當時的天氣是下著濛濛細雨,而且這場雨斷斷續續下了有兩月之久,讓人苦不堪言。從濛濛的細雨裡觀看人們住的房屋,就像一葉漁舟, 漂流在水霧蒼茫的雲水中。

    我覺得蘇試寫《寒食帖》中的氣候也反常,都進入四月啦,按說應該是春暖花開,鳥語花香才對,可詩人卻說“兩月秋蕭瑟”,春天竟然讓他有秋天的蕭瑟感,不反常嗎?

    在當時唐宋那個時代,一年的節氣中,人們最重視寒食節與重陽節。就像我們現在重視端午節和中秋節一樣。

    可蘇軾卻說“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寒食節這麼重要的節日,蘇軾卻說自己恍然無知,早就被他遺忘了,直到他看到外面烏鴉銜著墳間燒剩的紙灰,悄然飛過,他才想到今天是寒食節。

    這裡也很反常,這麼重要的節日,怎麼可能忘了?

    那麼蘇東坡他為什麼這麼反常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蘇軾是元豐三年(1080年)的二月初一,來到了黃州。這一年,他主要是適應新的環境,瞭解當地風土人情。

    後來他就向當地太守討要了一塊荒地,準備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這塊地到他手裡已經是第二年的春天了,後來他在這塊地上蓋房子,正趕上下雪,於是房子便叫雪堂;這塊地在東邊坡上,於是乎他自號東坡。

    可以說這個時候蘇軾已經化繭成蝶蛻變成蘇東坡了。但這個時候他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也就是寫《寒食帖》的時機還不成熟。

    在務農期間,蘇東坡也沒忘記了吃,他發明了流芳千古的東坡肉,他還發明瞭一種東坡湯:用兩層鍋,上層放米飯,下層放各種青菜,加水慢煮,待到熟時,米有菜香,菜有米味。

    在黃州蘇東坡第一次見到了米芾,這位米芾比他小十幾歲,居然無視旁人的眼光前來拜訪他,這行為令蘇東坡肅然起敬。

    蘇東坡和米芾的交流接觸,使他個人的書法開始向巔峰邁進了。

    後來就在寫寒食詩的這年的秋冬,蘇東坡兩遊赤壁,寫下曠世宏篇《前後赤壁賦》。

    其實看蘇東坡在黃州這段期間的詩文,大都很勵志,豪放,包涵人生哲理,很少有像《寒食帖》裡這樣寫的“悲情”“悽苦”的風格。

    要知道蘇東坡在黃州,那些曾經陷害過他、至今敵視他的當權小人們。都有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我猜測可能蘇東坡來黃州這兩年過得有點太舒坦了,又是蓋新房,又是種地,又是研究美食,那些奸佞小人看不下去了,因為他們不想讓他過的舒坦,想看他過苦日子,最好越苦越好。

    於是蘇東坡就寫了這兩首寒食詩,他想“苦”一個給那些小人看看。希望他們不要再找他的麻煩。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這日子是夠苦的,不瞭解當時實情的人都會被蘇東坡寫的詩句所迷惑。

    黃庭堅作為蘇東坡的學生和知己,他是最懂蘇東坡的。

    在20年後,也就是元符三年,有個收藏這副《寒食帖》的蜀州人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黃庭堅見到此帖,幾乎是帶著微笑題跋的: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在黃庭堅眼中,蘇東坡哪裡有愁苦,此刻他的詩比李白還瀟灑,他的字比單純的顏真卿、楊凝式還豐富,根本就是神來之筆。

    《寒食帖》裡,蘇東坡的個性,揮灑得那麼酣暢淋漓,無拘無束。

    蘇東坡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快也。”

    蘇東坡還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實為此卷寫照。

    在蘇東坡看來,自己只是個平凡的普通人,他在季節的無常裡,體驗著命運的無常。

    後來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

    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由於對理想的堅持讓蘇軾在詩詞方面收穫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事業也迎來了轉機,高太后臨朝後,蘇軾被複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後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這是後話。

    備註:《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心如剖腹產喜得千金,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剖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