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之金科技
-
2 # 南盤君
這個問題太宏觀了我覺得,瓶頸是:目前金融行業話語權還是在60歲以上的年齡段人群中,這些人運用科技能力你覺得在什麼水平呢?
-
3 # 智創的腳步
我認為是資訊的透明與對稱及位置,首先出借方如果對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有所顧慮,可以從小金額,高頻次並結合用途性質決定貸款額度,因為現在通現很方便,手機終端人手幾部,除此以外,借款人應當向出借人公開全部資訊,坦誠相對,接受小金額,高頻次,遞增累積信用,雙方共同培養一個公式出來,長期下來,出借方沒有了或降低了風險與壞帳率,增加了放款面,同樣能達到目標,借款方克服了依賴借貸賭注的心態與無法承受的還款能力與風險,如此方式無須什麼擔保,抵押,保證等繁瑣的手續,我認為完全沒有了什麼瓶頸,只要金額貼近資訊面,錢用到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活上就實現了融資預期。
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業的顛覆性改造一直備受期待。經過幾年狂飆突進式的發展,金融科技目前正處在一個瓶頸期,也可以說進入了一個轉折期。一方面,從前幾年的發展看,金融科技的應用主要是以網際網路企業為主,在支付、金融產品銷售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新的業態,在消費信貸和小微貸款領域也有了初步的成果,但已經遇到了瓶頸;另一方面,金融業的真正主力——金融機構在原有科技應用的基礎上,總結網際網路企業的經驗與教訓,開始在金融科技上全面發力。由此,金融科技發展進入了轉折期。
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瓶頸
回顧這些年金融科技的發展,目前其所以遇到瓶頸,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簡單把資金流看做金融的全部。我們在解決金融問題的時候,要面對物資流、資訊流、資金流。對於資訊流、物資流,我們要實現速度快、安全到達接受方;對於資金流,也要解決速度問題,但這不等於解決所有的金融問題。以貸款為例,發放貸款的速度在整個貸款過程中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貸款業務並不僅僅是發放貸款這一個動作。辦理貸款業務最主要的是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貸款方式,包括風險評估、確定貸款形式、貸後管理直至貸款收回或風險處置等一整套方案。再比如,銀行提供貸款是在自身資產負債管理的約束下進行的,這與某筆貸款本身的辦理速度無關,但卻是銀行能否提供這筆貸款的前提。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快和慢的問題。所以,金融不等於資金流。前些年,大多數網際網路金融、金融科技企業,下意識中都把資金流當作金融的全部,以怎麼解決“快”當作解決金融問題的全部工作內容。所謂客戶體驗,也是在這個“快”字上做文章。
第二,陷入簡單的單一技術決定論迷思。一些人總希望一項技術可以解決所有金融問題,這又導致了在技術應用上希望金融適合技術的需求,或者出現業務為實現技術功能服務的傾向。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就是這樣被依次推到人們面前。也就是說,把手段當作目的,為了實現某些科技的功能,或者為了方便技術的運用,而將金融本身該有的風險管理、風險評估等工作弱化甚至取消了。這也是造成很多風險和亂象的原因。
為此,應堅持技術為我所用,在業務創新時充分應用技術,而不是為技術而創新。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技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人”才是運用技術的主體。每一項技術都有其自身的適用範圍和侷限性,需要規則制約。技術的發展與創新要極大地滿足人類不斷增長和變化的需求,人類也要透過改變自身的行為方式,包括我們的金融業務和流程,充分利用技術的規律和充分發揮技術的特性。金融的發展,對技術的需求是開放的、全方位的,不應該侷限在某幾個技術上。
第三,金融科技的發展和監管的工作沒有相銜接。這一問題的關鍵也在於把金融科技當作目的本身,從而混淆技術和業務邏輯所致。
下一階段,金融科技的創新,要超越簡單資金流的思維侷限,以金融思維來主導新興金融科技的應用。也就是說,金融科技要實現在金融領域的全方位應用,必須真正金融化,這包括所有型別的金融業態和機構、金融產品和業務流程。這樣全方位的應用,必然是在金融主導下的科技應用。另外,金融本身的公共性、對經濟社會滲透的廣度和深度,再加上新興科技傳播的速度和廣度,造成風險傳播的速度、廣度也是驚人的。因此,金融科技創新必須是在監管下的創新;對金融科技創新的鼓勵、支援,必須是在監管下的鼓勵與支援。這同樣要求金融科技的發展必須是在金融主導下的發展。
在金融主導下建立五個閉環
金融科技有效應用的要義,在於業務的標準化、引數化和流程的閉環化。金融科技的應用要突破目前的瓶頸,就要在金融主導下,建立五個閉環。
第一,實現內部管理的全面數字化,建立包括資源配置管理、業務營銷和產品創新的閉環。前階段,銀行更多關注產品端的創新,但接下來關鍵是將金融科技應用於內部管理和運營。改造運營流程、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固然非常重要,但金融科技在銀行內部管理的應用上不能止步於此。全行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對市場和監管政策變化的應對,科學的績效考核與激勵等,有許多金融科技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金融科技實現顛覆原有銀行的文化、流程、邏輯的關鍵,就在於銀行內部全方位的應用,這將為客戶端和產品端的創新應用提供持續的原動力。
第二,突破小企業、個人業務批次式的閉環,建立個性化閉環。從技術講,金融科技應用主要侷限在支付領域和產品銷售領域,是因為這些業務依託場景,比較容易做到標準化、引數化、閉環化。而對於大型企業,很難實現這類客戶需求的標準化,難以形成批次化的閉環。即使是小微企業信貸服務,在一些特殊的批次化閉環中能控制好風險(如同一個平臺上的同類群體等),但超出這樣的批次閉環,往往很難找到有效控制風險的方法。這也是目前利用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遇到的瓶頸。這就需要打通銀行內部業務條線的區隔、打通銀行系統與客戶系統的區隔、打通銀行服務與商業模式的區隔、打通銀行和政府行政部門如稅收、工商等的區隔,針對不同客戶、不同大小的客戶群、不同場景中的客戶群,建立不同業務構成的閉環。這樣的閉環可以是針對一個客戶的各類金融服務閉環;也可以是針對一個商業模式的專業閉環。以前,對一個客戶的不同金融服務是分別提供的,對一個企業集團內不同成員的不同業務也是分別提供的。現在,完全可以利用金融科技針對客戶的特殊需求組合,建立個性化的閉環,提供模式化的服務。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商業模式不斷出現,可以借鑑傳統信用證的模式,利用金融科技建立針對不同商業模式的個性化閉環,提供模式化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建立長時間全流程的閉環。當前過分迷戀資料,認為資料多就是資訊對稱,就能精準評估風險,就能解決營銷,進而業務和服務就成功了。其實,資料不在於多,而在於是否為關鍵資料,更在於是否為持續可供分析的資料。比如,做理財業務,現在關注的都是賣理財產品,但這項業務更重要的是理財產品所投資標的資產的選擇、評估和持續管理,持續時間可能是七年、十年;開戶、存款業務,不到存款取走、賬戶登出,這筆業務就沒有完成。這需要形成一個整體的管理閉環,包括風險控制、合規管理、產品結構設計、產品風險定價、產品營銷、客戶持續維護、產品持續管理、風險處置、產品最終清算等。
第四,建立金融科技與人的閉環。科技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每項科技技術有它的適用性和實用性。在金融業務的辦理過程中,必然有科技難以觸及、觸及不深的領域,需要發揮人的作用進行有效對接,才能確保業務的順暢執行。特別是一些無法標準化、引數化的工作,如風險評估、資產配置以及客戶維護工作等,更需要人與技術的有機結合。在金融科技的應用過程中,只有科學有效地發揮人的作用,形成科技與人的作用互補的閉環,才能使金融科技執行得更流暢、更安全。科技的應用與發展,無論是發明和開發端,還是操作和應用端,都是人。希望替代人、排除人的作用,是激發科技創新的出發點,但絕不可能是歸宿點。所以,要使金融科技得到有效應用和有效發展,在創新中尤其要重視與人的有效結合。
建立金融科技與人的閉環,要考慮幾個環節。首先是客戶。這是大家最關注的客戶體驗問題,也是金融科技企業做得最出色的,值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學習。其次是銀行人員使用的體驗。大資料分析、雲計算等都是需要銀行人員去應用的,包括過程和結果,同樣有一個體驗的要求。最後需要人去補足的業務環節和內容,科技創新上要能有效而友好地對接,不至於形成科技與人工的脫節。建立金融科技與人的閉環,是以金融科技改造銀行組織架構、業務流程的非常重要的一環。
第五,建立銀行業務經營和監管之間閉環。首先,監管本身要科技化。要在金融科技條件下進行有效監管,前提是監管部門自身做好科技建設。只有監管自身具有強大的科技武裝,才有手段透過科技監管看清金融科技內含的科技以及金融科技內含的金融本質。其次,將監管的系統和銀行的系統連線起來。關鍵是除了以前的資格監管、事後檢查、現場監管、非現場監管,結果監管外,還要進行程式監管、場景監管。對某些業務要進行實時的、過程的監管。再次,對某些技術要實行審批制,報備制,甚至牌照制。比如智慧投顧、程式化交易等,因為這些技術本身已有一定的人格化。所以對它的監管可能也需要人格化,也要給它發牌照。最後,實現法律和金融科技的融合。這當中牽涉金融科技產生的合約、產品權益的界定、保護、認可問題。另外,在此過程中,許多智慧財產權等權益的科學界定對今後金融科技的應用可能帶來很大的影響。
在金融主導下打造這五個閉環,是金融科技突破瓶頸,進入真正大發展的關鍵。這五個閉環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機支撐、有機交錯的。個性化閉環,也是人與科技的閉環,也是資源配置管理與營銷服務的閉環,銀行業務與監管的閉環同時應該在其中發揮作用。在建立這五個閉環的過程中,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企業,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可以建立相互間完美的合作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