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文128210395
-
2 # 美食那些事兒
歷史角度:兩根一起乃正義的象徵
早在1142年的南宋時期,賣國賊秦檜把抗金名將岳飛殺害。這個訊息一時間傳遍大街小巷,人們深感憤忿。其中都城臨安(今杭州)有一燒餅鋪的夥計,為了表達憤怒,遂將秦檜和其妻王氏的樣子捏製到麵餅上,並把兩塊麵餅背靠背黏著,扔到熱油鍋裡炸,邊炸邊吆喝“大家快看油炸檜啦!”。然後油炸會就在臨安傳開,人們紛紛效仿。再後來簡化成兩條粘著的麵餅放在滾油鍋裡炸,成為油條。
工藝角度:兩根一起膨大效果好
在普通麵粉中加入適量的食鹽與膨鬆劑,反覆揉捏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麵糰,然後醒發20~30分鐘;再摺疊揉捏,醒發;如此反覆兩三次。接著將麵糰拉成長條,放置在抹油的案板上。切成適當大小的長條,每兩條疊在一起。捏住兩頭,拉成30釐米左右的長條,放入熱油鍋中炸,至油條完全膨脹,外表金黃即可。
油條之所以會中空膨脹,關鍵就在於原料中加入膨鬆劑。經典的膨鬆劑配方就是以明礬(十二水合硫酸鋁鉀)與小蘇打(碳酸氫鈉)兩種物質為主。明礬可以與碳酸氫鈉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受熱急劇膨脹,從而讓油條體積變大。廣式油條通常用碳酸氫銨作為膨鬆劑,也是透過碳酸氫銨受熱分解產生氣體膨脹的。
明礬與碳酸氫鈉發生的化學反應不是瞬間即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要求油條的溫度不能太高,否則表面很快酥脆定型,妨礙麵糰的膨脹,不能達到中空的效果。而兩條面重疊的地方不直接接觸油,溫度相對低一些,有利於反應的緩慢進行,有足夠的時間產生氣體,使油條中空膨大效果好。
-
3 # 使用者2744392188
有病吧,沒吃過油饃頭 111111111111111111111
-
4 # 小橋流水人家131516
從造型上說一根炸出來太難看"像大便!
好事成雙圖個吉利!
一根是圓的,夾不住不好出鍋!
-
5 # 一二三亖丯圭耒
我們那就叫油炸燴!別問我是那裡人!我是嶽將軍的部下的後代!嶽庭.嶽震就埋葬在我們那!武穆遺書就在我們出土的!
-
6 # 二仙橋的散仙
經過試驗可以發現,分別以單根、雙根不擰在一起、雙根擰在一起三種方式下了油鍋,只見,鍋中三款油條僅僅幾秒鐘的工夫就立刻膨脹起來。但單根的油條膨脹了一會兒就停止不動了,而旁邊的兩款雙根油條仍在“成長”。炸出來的單根的油條有點“費牙”,裡面的芯有點實。單根油條入鍋油炸,則“發”不起來,油條究竟為何單獨一根就無法膨脹呢?因為油溫較高時,接觸油的表面迅速定型阻止膨脹,而兩根油條中間柔軟未定型的接觸面可以不斷向外膨脹變大,兩根油條並在一起膨脹效果會更好。油溫較低時,單根油條也能在外層變硬前充分膨脹。
此前,起源於南宋的油條為何需要兩根一起炸,一直與秦檜的傳說有關。相傳,秦檜殺岳飛後,老百姓痛恨秦檜夫婦,於是用面捏成兩人的樣子放到油鍋裡炸。隨著歷史變遷,油條做法慢慢簡化,於是變成了現在的做法。因此,在中國不少地區,油條又叫“油炸檜”
-
7 # 木無夏
我覺得是為了翻滾,仔細回想一下炸油條,或者下次你看看,先放進去然後油條還是膨脹,但是朝上的一面依然沒有下面受熱多,半分鐘後老闆會將油條翻一個面,半分鐘後將油條取出。
假設油條是一根,也就是長方體,丟到油鍋裡 人為很難分辨那一面是沒有受熱的,而且更容易發生滾動,這樣就可能炸過頭。採用2個一體的,就能夠合理避免這個問題。
不然你下次跟老闆請教下,我估計大概就是這樣了,跟膨脹沒關係,主要是控制火候
-
8 # 翔遊與鵬
主要是油條最外層定型的問題:
油溫較高時,接觸油的表面迅速定型阻止膨脹,而兩根油條中間柔軟未定型的接觸面可以不斷向外膨脹變大,兩根油條並在一起膨脹效果會更好。油溫較低時,單根油條也能在外層變硬前充分膨脹。油條放油裡面外面馬上就變脆,就不能膨脹變大了,就炸不好。兩個的話中間粘在一起的地方無法接觸到油,就可以繼續膨脹變大。
-
9 # Witch261912
之所以兩根貼一塊炸,是因為單根炸的話油條膨脹不起來!
因為2條重疊的位置沒有直接接觸油,碳酸氫鈉分解的二氧化碳使之內部膨脹,而單條在碳酸氫鈉鈉還未來得及分解足夠的二氧化碳時就已經被高溫的油炸至定性。
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透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又《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天津稱油條為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東北地區稱大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做法:
原料:普通粉5000克,鹽比例相同,鹼(冬季60克,春季70克,夏季85克),溫水(冬季3000克,夏季2750克)
1.將鹼、鹽按比例兌好,碾碎放入盆內,加入溫水攪拌溶化,成乳狀液,並生成大量的泡沫,且有響聲,再加入麵粉攪拌成雪花狀,揣搗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麵糰,用溫布或棉被蓋好,醒20至30分鐘,再揣搗一次,再疊面,如此3至4次,使麵糰產生氣體[1],形成孔洞,達到柔順。
2.案板上抹油,取麵糰1/5放在案板上,拖拉成長條,用小麵杖擀成1釐米厚、10釐米寬的長條,再用刀剁成1.5釐米寬的長條,將兩條摞在一起,用竹筷順長從中間壓實、壓緊,雙手輕捏兩頭,旋轉後拉成長30釐米左右的長條,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邊炸邊翻動,使坯條鼓起來,豐滿膨脹酥脆,呈金黃色即成。
營養成分:
油條是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加適量的水、食鹽、新增劑,經拌合、搗、揣、醒發、油炸製成的條形食品。當前,大部分地區油條含有大量的鋁、脂肪、碳水化合物,部分蛋白質,少量的維生素及鈣、磷、鉀等礦物質,是高熱量、高油脂食品。
傳統的油條的吃法是夾燒餅配以豆漿,若以蛋白質的品質而言,豆漿中含有豐富的離胺酸(Iysine),但缺乏鉀硫胺酸(Methionine),而油條,燒餅正好相反,兩者能互補,是絕佳的組合。禁忌與副作用
1.不宜經常吃油條
大家知道,油條屬於高溫油炸食品,油溫達190℃,並且油是反覆使用的,會造成油脂老化色澤變深,粘度變大,異味增加,油脂中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如必需脂肪酸、各種維生素等成分,基本或全部被氧化破壞,不飽和脂肪酸發生聚合,形成二聚體、多聚體等大分子化合物,這些物質不易被機體消化吸收。
2.恢復期病人和老年人不宜食油條
食物中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是維持生命、調節生理功能、進行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物質。對於恢復期病人還可起到修補和恢復受損的組織器官,增加身體抵抗力。
3.孕婦及兒童不宜吃
孕婦及兒童處於增加營養、增強體質的階段,各種營養成分需求全而多。孕婦飲食要選配得當,避免進食有刺激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而油條屬於不易消化的食品,不符合孕婦的飲食要求。經過高溫的油脂所含的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遭到氧化破壞,使油脂的營養價值降低,食用油條,難以起到補充多種營養素的作用,還會造成厭食,所以說孕婦不宜吃油條。
-
10 # 北斗七星2017
北斗七星只喜歡就事論事,不喜歡亂彈琴,小販們平常把油條兩根絞在一起炸,是為了油條外表美觀,體積大,容易出手而已,其實大家平常能吃到“良心"油條就算.是萬幸了,北斗七星個人認為,大多數小販們的在售油條,基本上都不合符國家衛生食品標準要求滴,炸油重複過濾,反覆使用,致癌物質多,經常食用,不利於大家身體健康。小時候,我們老家制作油條,用的是麵粉,白糖加小蘇打來加工製作滴,而油是用的菜籽油或者是茶籽油,油炸過之後,泡泡的,大家吃起感覺甜甜的綿綿的,有筋力,香氣四溢,感覺很實惠,而且味道兒棒極了。而現在製作油條工藝有了新發展,採用食用碳酸氫銨化酵,加工中用的是甜蜜素,大豆油,蒸餾油加工,大家吃起來雖然說味精兒香脆,好看,但感覺還是很燒口,味道遠比不了過去的油條兒味。但是,油條雖然說好吃,它畢竟是高熱量食品,大家平時能適當吃吃就好,它更有於自己的身體健康滴!謝謝大家!
回覆列表
之所以要兩根貼一塊炸,是因為單根炸的話,油條膨脹不起來!
油溫較高時,接觸油的表面迅速定型阻止膨脹,而兩根油條中間柔軟未定型的接觸面可以不斷向外膨脹變大,兩根油條並在一起膨脹效果會更好。油溫較低時,單根油條也能在外層變硬前充分膨脹。 此前,起源於南宋的油條為何需要兩根一起炸,一直與秦檜的傳說有關。相傳,秦檜殺岳飛後,老百姓痛恨秦檜夫婦,於是用面捏成兩人的樣子放到油鍋裡炸。隨著歷史變遷,油條做法慢慢簡化,於是變成了現在的做法。因此,在中國不少地區,油條又叫“油炸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