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雁妍老師
-
2 # 快樂的數學老師
美國出版了一本書,題為《虎媽戰歌》。這本書的作者“虎媽”——一位美籍華人母親的故事,還成了《時代週刊》的封面故事。美國將這樣的對比現象放大在中美雙方關注教育的人士面前。這本書不過是一位華人媽媽育兒成功的個體經驗,為什麼在美國竟然引起那樣大的轟動?又為什麼引起一些美華人歎為觀止的驚呼和感嘆?甚至從“虎媽”的教育模式總結為“中國式母親的教育”,從而對美國發出“中國式母親的教育為什麼更成功、更優越”的詰問?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教育現象和文化現象,讓我忍不住想起多年前在中國幼兒園裡,一位美華人看到我們的孩子對黑板上畫的一個圓圈回答時的感慨。 美華人才觀重視的是人格的健康與思想的獨立 多年以前,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一位美國朋友來中國參觀一所幼兒園,看到老師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圈,然後問孩子們是什麼。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是個圓。這位美國朋友感慨地說,如果在美國,孩子們的回答會是五花八門:有說是太陽,有說是飛碟,有說是煎雞蛋,有說是向日葵,有說是籃球……不一而足。那時,引起我們華人的感慨,指向我們教育的弊端:整齊劃一的規範式的教育,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受到的是一種“瘸腿式”的教育,我們的孩子童年就變得筆管條直,聽話順從,信服並服從於標準答案,而漸漸形成趨同性的思維模式和服從式的性格與人格。 應該說,這種反思,在變革的時代裡,尤其顯得重要而具有現實意義。日本近代史中經濟的復興,也是從他們重視教育、極大力量地投入教育,並吸取西方的教育經驗、變革自身的教育模式開始的。因此,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中美兩國教育的差異和對比之中,中國出現了對教育改革的急切呼籲。 事實上,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許多值得重視和需要變革的弊端。這在國門剛剛開啟、美國式的教育異常鮮活而異樣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尤其顯得格外醒目,有些地方甚至凸顯得更加觸目驚心。 自立和責任,是美國教育的核心精神與價值系統,是孩子從小教育的基點。因此,我們會看到美國的孩子,一般剛剛出生沒幾天,就被父母放在獨立的房間,任孩子如何哭鬧都不會讓孩子和父母同床或同屋而寢。這在我們看來,幾乎不近人情。如果孩子在學步期間跌倒了,很少見到美國家長大呼小叫地跑過去扶起孩子,關切地去問摔著沒有,他們會笑著招著手讓孩子自己爬起來,認為這是正常的,是孩子必須經過的一步。而我們則希望孩子最好一次跤也不要跌才好,哪怕家長自己再含辛茹苦,也得讓孩子長在蜜罐裡,不能比別人家的孩子差,尤其不能在起跑線上比別人差。在疼愛和寵愛之間,我們的天平從來都是傾斜的,尤其我們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這種寵愛無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與責任的精神日漸欠缺,甚至減退,而不少孩子更易於出現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執表現,在他們長大成人後,責任感的缺失,便從教育問題演變成為社會問題。可以說,在這方面,雖然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實踐中我們儘可能在努力,但是,無論在全社會,還是在個體家庭,依然是我們教育的短板。 在高考指揮棒為全社會教育的軸心沒有得到根本變革的現狀下,我們的人才觀變得線性的單一而單薄。年年鼓吹而令人羨慕的高考狀元,其實是這種人才觀在大眾心底的一種投影。而在各地小升初和中考前,為孩子博出保送的名額和加分的資格,各種獎項的花樣迭出,則是這種人才觀躁動於大眾心理而顯示出的心電圖。如此教育的現狀,已經讓我們見怪不怪,基本上勾勒出我們教育的功利性和淺表性,最後只成為了分數和獎狀的畸形競爭。所以,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成為了我們經久不變的校園格言。於是,獲取高分或更多獎項,成為了學生、家長,乃至學校的追求。學生以此進入好的中學和大學,家長以此獲得成功的滿足,學校以此獲取名譽和名譽帶來的諸如擇校費的經濟收益等等。由此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我們的孩子依賴性強,信奉的是分數,崇尚的是獎狀,迷信的是權利和關係,想象力與創造性不足,無形中縮小了個人未來發展的空間。 而在美國,人才觀重視的是人格的健康與思想的獨立。他們的大學錄取方式,便和我們高考分數定終生的模式截然不同,因為他們對於人才的標準,和我們的認知有著極大的差異。由此帶來的人才差異,使得我們的學生不少處於高分低能狀態,對於社會的適應能力弱,特別是大學擴招之後出現的高學歷出身的學生,更顯得高不成、低不就而學無所用,甚至出現心理和性格變異。而美國的學生則更為適應社會、適應現實、適應生活。在美國,很少未能上得了大學的孩子會嫉妒上大學尤其是讀名牌大學的孩子;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也很少出現對於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懷有嫉妒和仇富的心理。在公民教育的基礎上,人才觀便呈現階梯和立體的多元化形態,長頸鹿可以伸長自己的脖子吃高樹上的樹葉,小羊也可以低頭美美地吃屬於自己地上的青草,而彼此各得其所。但在單一甚至畸形的人才觀的指導下,“人”與“才”是割裂開的,我們重視的更多的是“才”而非“人”,於是,我們的孩子便容易在這樣的教育體制和模式之下,學得身心疲憊,出現嚴重的心理和性格上的不健康,甚至不健全。
-
3 # 做生活的強者513
首先應該清楚教育的意義不是單純的教授知識,教育的意義是喚醒,喚醒孩子們心中的善念與夢想。教育的成果不在眼前,而在遠方,在那個我們目光無法企及的地方,客觀的展示著我們的付出即將換來的光芒。教育可以使個人的思維先進積極,可以得到別人沒有的思想,思想可以改變行動,行動可以改變人生。
其次教育可以使集體公司企業的力量團結,構建和諧的企業文化,形成凝聚力。信任更快的適應新環境,老人更加的忠誠與公司企業,教育可以使社會更加的和諧文明,守法而治,這個社會更加的穩定安全對你我他,教育可以使整個的國家民族更加具有向心力,熱愛自己的祖國,保衛自己的領土和邊疆,教育可以達到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計天下的目的,達到最佳化人的思想,實現天下和諧和平穩定。
總之教育改變思想,思想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
我是做生活的強者,感謝你的關注!
-
4 # 奔跑的老高
對教育的重視與否?在於這個人是否能用教育滿足他自身的需求,對需求越渴望,越需要教育,比如一個人愛美食,他會越需要學習和了解美食的內容,這也是一種自我教育!
-
5 # 阿嬌生活廚房
教育對我們的人生和世界起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巴菲特的黃金合作伙伴,查理·芒格,在他的《窮查理寶典》中一再強調終生學習的重要性,其中寫到:如果不終身學習,我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我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本期小考通將從教育的層面為我們分享他獨到的見解,我們聽他說!
教育改變命運
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里克博克說:“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當然,沒有人生而知之,我們一出生都是處在一種懵懂無知的狀態中,為什麼會改變,變得聰明、變得睿智、變得博學、變得有思想……?說到底是因為接受了正確的教育。
自古強大的民族都是重視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德國以及日本的教育是全世界學習的典範。
而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更是如此,中國之所以被稱為文明古國,經千年顛沛而巍然屹立東方,就是因為我們重視教育,我們尊師重道。
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可以透過不斷的成長,接受正確的教育,讓我們的思想發生改變,人與人最大的本質的不同就是思想的不同,而思想的背後來自於接受正確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激發一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育的終極目的在於塑造一個人的使命感和價值觀。
為什麼小米的新零售能做得如此成功呢?這跟雷軍總是跳出傳統企業的運作思維,形成屬於自己的生態鏈,脫不了關係。小米可以說是典型的靠“思維方式”成長起來的企業。可見,與眾不同的思維,是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至關因素。
與眾不同的思維來自哪裡?我想更重要的是來自於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不斷的自我顛覆。
雷軍是創業者、職場人奮鬥的榜樣,從他在“金山”的百折不撓,在投資界的百投百中,到今天小米的成功……無不充滿傳奇色彩。而他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他的成長和學習,他曾經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我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生成與不成的背後是來自結果的彰顯。一個人的結果來自於他的行動,一個人的行動來自於他的行為,一個人的行為源於他接受了正確的訓練。
教育的意義在於,不僅傳授知識,更能提高個人修養,啟發我們的智慧,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
回覆列表
現在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城市的孩子,家長因為工作的忙碌,而把所有的教育推給了幼兒園 和補習班。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學習很多知識的經驗。比如美術英語珠心算跳舞等等。家長在家裡反而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引導,只是督促孩子完成各科作業,造成孩子還沒有上學,就開始厭學,或者是家長忙自己的,把孩子推到電腦那裡,等孩子因為無人陪伴而喜歡上電腦之後,又開始發愁有網癮的孩子怎麼辦? 另一個人農村的孩子,農村的孩子學齡前也會學到很多知識,但這跟城市的孩子不同,他們學到的是很多生活的技能,比如吃喝,比如玩樂。這個玩樂不是貶義的,是褒義的,因為會玩的孩子,才是之後會懂得勞逸結合的孩子。他們還會有擁有非常健康的身體。這也是城市的孩子很難具備的。農村的孩子的教育教育相對薄弱,對於單純知識的教育,父母是很難勝任的。所以,孩子到了真正上學的時候才會接觸。這樣的孩子反而因為沒有壓力而輕鬆學習,當然也不會厭學。當然,我說的很片面,只能代表一部分的家庭現狀。我認為不管是城市的還是農村的,學齡前的教育,只要讓孩子有健康的身體,有懂得珍惜和關愛的心靈,有喜歡的事物,就足夠了。上學學知識是上學之後的事情,沒有必要提前到這個階段。